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

时间:2024-02-01 07:26:1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习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

  1、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习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数学高一教学计划03-10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06-16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06-13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03-14

指数函数教案04-23

《指数函数》说课稿05-24

指数函数说课稿12-07

指数函数说课稿02-16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5篇06-16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