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4-06-21 13:32:1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秀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优秀15篇)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本书的帕克。帕尔曼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近几年来置身于教师成长、培训方面的研究。书中主要谈到了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对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决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们对于教育、共同体和精神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开展意识应该更好一些,没有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很难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继续下去。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帕尔默提倡需要开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时机。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成心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方案、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局部,这是读罢此书后我的收获。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 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的内心为之一震的是“勇气”二字,仿佛内心的秘密被赤裸裸地揭穿。第一反应是问自己,教学还需要勇气吗?如果一位厨师写一本书,叫“做菜的勇气”,设计师写“设计的勇气”,清洁工写“扫地的勇气”,这样的议题,好像就会变得异常滑稽了。对很多人来说,教师不过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甚至是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但是相信每一位站过讲台的教师,都难以反驳,教学的确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只是,在与这本书相遇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我从小对老师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敬感,更准确一点,可以说是惧怕。无论我遇到的老师是严厉还是慈爱,我始终对老师怀有一种深深的惧怕,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老师是权威的象征,他们站在讲台上仿佛就能决定很多事情。老师是多么幸福,他们仿佛无所不知,他们能决定今天我们的作业有多少,能决定今天谁能受到表扬或惩罚,老师在讲台上似乎是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而坐在下面的我们显然战战兢兢、像是随时等待被评判的“囚徒”。

  然而,当我站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羡慕可以安静地坐着听课的“囚徒”们。因为对我来说,很多时候,那三尺讲台就像一个审判台,而我才是被学生围观审判的“囚徒”。我担心自己讲错知识点而失去权威,担心自己讲的内容太过枯燥无趣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担心由于太过温柔而失了威严,又担心太过严厉而招致学生厌恶。这些,都是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所看不到的,当然,也是现在我的学生们所看不到的。

  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身为“囚徒”的感受,我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种恐惧的文化,“从小学起,教育成了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我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的管理工具。”这种恐惧的文化,使学生和老师以及教育本身,都深受其害。作者接着论述了这种恐惧的来源,事实上是对于失控的一种拒绝,恐惧不断地失去自我认同。

  “我们想要的是符合我们开出条件的相遇,以便我们能控制其结果,以便他们不会威胁到我们关于世界和自我的观点”。比如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成为一位博学的、有趣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当我面临沉默的课堂,学生暗淡无光的眼神,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无疑与我的期待相背离,让我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许我是一位乏味的、糟糕的老师,而我的学生们一点都不喜欢我。这一判定,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挑战,无疑会引发我们内心的痛苦。而本书接下来从恐惧文化出发,深刻地剖析了学生以及教师内心的恐惧,让我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找到了答案。

  一、学生的恐惧:“问题学生”为什么总是和我作对?

  其实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就是问题学生十分令人头疼,甚至感觉问题学生故意在和自己作对,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有时候问题学生的种种问题,容易让我们对学生产生误解。课堂上沉默的学生,我们误以为他不尊重课堂,不尊重老师。但是帕尔默告诉我,“课堂上沉默和表面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的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年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当某些学生总是以重复犯错的方式来“找麻烦”时,我们误以为他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有意地挑衅老师。但是帕尔默告诉我,“事实上,学生发出的经常是恐惧而非鄙夷的信号”。无论是对于沉默的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调皮的学生,为何我们总会错误地解读学生发出的信号?因为我们没能理解,其实对学生来说,面对老师或者成人,他们会自然地将自己置于弱者的位置,当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时候,他们时常以沉默或者有悖于规则的方式来对抗内心的恐惧,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恐惧,大概就能理解,任何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无论他表面是保持沉默还是张牙舞爪地进行着反抗,他的内心无疑是充满恐惧和痛苦的。

  当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恐惧时,对待他们的错误时便不忍再用粗暴的语言或是责备来加深他们内心的恐惧了。相反,我们要学会倾听。“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给学生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尊重,允许学生沉默,只有当沉默被允许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只有学生的感受被尊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教师的恐惧:我为什么总是把问题归咎在学生身上?

  当我们的教学中遭遇不顺时,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归咎在学生身上。我们常常抱怨学生无知平庸,认为学生不够勤奋,太过幼稚贪玩,却极少将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为何我们常常错误地解读学生的行为?为何我们常常忽略学生内心的恐惧?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知,“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教师面临的恐惧非常多,工作不受赏识,工作没有价值感,其中有一种恐惧我们极难察觉,那就是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这很好地解释了某些时候我站在讲台上像个待审判的囚徒的感受,而我的学生们就是审判者,我通过学生的状态和反应来确认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当我的学生们认真地聆听,积极回应时,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是成功的。相反当学生陷入沉默,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时,我的课堂也许是枯燥乏味的,我是一个失败的老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忍受学生的沉默或者消极反应,实际上是忍受不了对自我的否定以及无能的判断。此时,保护自我的本能会将错误归咎在学生身上,通过抱怨学生,我们实际上是用一种逃避的方式来对抗着内心的恐惧,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三、对抗恐惧:用爱培育一颗珍珠

  帕尔默提出,恐惧无处不在,但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作者肯定了恐惧的存在,以及它的价值,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根源于内心的恐惧,或许正是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渴求,对于进步的期待。也就是说,察觉到恐惧的存在,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恐惧能强化教育。我们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们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

  破除恐惧唯一的方法是直面恐惧,察觉它而不是逃避,透过那些令我们恐惧的真相去寻找突破的方法。最终要落到实处的,依旧是更好地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寻找到更好的与学生一起通往知识殿堂的途径。在后文中,帕尔默从教与学的悖论、教学共同体以及不再分离几个角度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能够心怀希望教学。

  如果说围绕着教育的恐惧,像一粒粒沙子一样时常让我们感到痛苦,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爱将这些沙子培育成一颗珍珠。育沙成珠的过程也许缓慢而艰难,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但是这个过程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成品不单单是学生,更是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惟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P.002

  早在数年前,就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名师推荐阅读本书。但听不少人说该书内容较深奥,理论知识很多,很难读懂读透。因此,自然而然对该书产生了畏读心理。参加了青葵园共读活动,坚定了阅读信息,于是网购了一册《教学勇气》,尝试着阅读。无奈不能深度读进去,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浏览。但是,也为其中的段句而叹服。

  尽管读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这本书写得真得非常棒,书中有很多精彩论述,不少地方描写的简直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声。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美国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好的品质。这些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师。

  通过阅读,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的教育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我才知道,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对教育有如此复杂曲折的心情;我才知道,经历煎熬和苦闷,经历彷徨和警醒,享受快乐与痛苦并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顿时释然。我会努力像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我的教学勇气》自始自终沿袭一个这样的主要观点:“真正好的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如此,教师的心灵便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我的教学勇气》P.12)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记得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有句台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纵观中外的教育名家,无一不是从关注课堂基础入手的,他们有的甚至在教育一线工作数十年,才会对教育洞悉若微。我们教育同仁也经常会参加一些教学培训会、教学研讨会、名师讲座,大凡那些讲析透彻、内容丰盈的讲者,均是活跃在一线的师者;而那些夸夸其谈者,因为缺少了一线教学的经验,讲座很热闹缺不能通过做课展示自己的实力,实为一大缺憾。

  尽管对本书领悟得还不够透彻,但是,通过比对、反思、实践,通过和同伴交流、研讨,阅读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灵、互通智慧能产生的巨大力量,深刻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学生的教学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谆谆教诲。在此,感恩帕克帕尔默教授,感恩吴国珍教授等翻译团队把这么好的典籍带到我们面前。本次阅读,只是一个小小的历程。今后,我还会重新来读、来悟并汲取书中更多蕴含无穷的深邃力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读这本书的感受:比较艰深,需要反复研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这让我有些头疼,因为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理论类的书籍。当我看到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时,我更是一筹莫展!毕竟,我并不擅长阅读外国人的著作。说实话,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确实非常理论性,很难理解,有些部分我不得不跳过去,但也有些地方让我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并且耐心消化他所传达的真知灼见,从中收获颇多。这本书使我对优秀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受益匪浅。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疗愈和拯救。正如帕尔默在他的书中所说:“教育是将学生引向理解世界和真实生活的精神之旅,如果我们不鼓励探索内心世界,学校又怎能实现其使命呢?”这句话深入人心。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两位教育家的名言,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发和鼓舞。”雅斯贝尔斯也说过:“教育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就像一棵大树撼动另一棵大树,更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我在阅读帕尔默的书籍时得出的新观点,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设定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胜过教师和教学过程。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有时也会被滥用。教师可能不再勇敢地讲课,放弃了主导作用,成为了课堂的“甩手掌柜”。学生学习很活跃,但缺乏秩序和深入,经常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存在认知上的偏颇。正如帕尔默所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因此,当前课堂改革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感到困惑和疑虑。然而,在帕尔默的书籍中,他为我们提供了指引。他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甚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些方式都有启发性和优点,但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因此,他提出了“主体为中心”的概念。这个“主体”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媒介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专注于这个“第三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或接受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共处,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当前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组织、引导和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场所,真正好的教学源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我期待并将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6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习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7

  这次分享的书籍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以下问题——怎样不断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怎样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来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书中首先讲到了“认识你自己”,只有充分地认识自我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在时代背景下,教学需要和智能、情感与精神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并呈现一种相互作用。作者在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是对教师的内心世界的探求,真正好的教学不只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身份完整。优秀的教师将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在生活中将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主动地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也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也能将教师、学生和学科结合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教师应该拥有一种自我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书中写道“ 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我们要学会铸造自己的学科,这能够让我们一直拥有教学的激情。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时期的老师带给我们启发,同时,在自己具体研究的领域也能帮助我们学习教学,让我们找到去教学的学科——同时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自我意识的,我们就可以拥有教学心灵。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更多的是来自于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去完成教学,在遇到困难时有策略地进行克服,以及在愁闷时如何开导自己,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8

  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工作,早已让教师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理想,冷却了教学的热情。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

  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1、“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

  我是谁?这里我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9

  作者谈到,在工作中,他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们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个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么呢?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隐喻,但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羊一个空间让它们自己吃草,而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饱”自己,而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例如,有关从微观世界教学的几个生动的案例,用以说明专注于“伟大事物”的教育共同体的力量:一个是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一个围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围进行的教学所产生的教育力量;一个是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一个探究种族概念的对话过程,以此说明让学习者“把点连起来”去建构经验的益处。

  书中还介绍了维持开放的学习空间的技术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极具教学魅力和独特气质的导师,一位深切地热爱他的学科、学生和教学、希望学生也能认识这门学科的导师……书中很多地方,值得我们驻足停留。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0

  “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段话,节选自《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相信许多和我一样从教多年,一直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从教准则的中年教师们,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恐惧。我们会害怕自己的教学不能带学生深度体验学科的魅力,我们会担心学生与我们经由学科的联结不成体系,碎片化,我们也顾虑我们倾尽全力,却终究发现,自己的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舞。

  这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一名作家和从教三十年的教师,花了十年的时间思考、打磨,最终完成这本著作。接触这本书,源自新高考之后,自己在英语教学上的力不从心:新课改和新课标带给我的最初的喜悦,被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疲于应付各门学科的消极应“战”状态冲刷得所剩无几。内心的恐惧与困惑让我不得不反问自己—到底是学生的眼里没有了星星,还是我自己的心里失去了热情和勇气?

  我决定停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状态。我一边深入检讨自己,一边寻找出路。挑选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是出乎意料地,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直击我心灵。

  在提到如何克服本文开头提到的恐惧时,作者说道“我不必处于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应是更深入地了解教学,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书中令我印象同样深刻的,是作者某次在课堂上对所碰到的不听讲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描写:“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他们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读到这一段,我哑然失笑,这难道不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作者在经历了内心自怜和气愤之后,却发现这个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父亲不支持他继续读大学。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人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行走,他们其实是被附加在其思想和心灵之上的无形的操纵者控制着。作为教师,我们始终经历着我主观的和我自己的,我主观的和我学生的.内部景观不断更新相遇的过程。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中,作者总结道:“教学是创造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并打了一个比喻:“我在教室中的任务,相当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务。学生一定要他们自己去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学习’。如果他们要这么做,我一定要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预先计划好的练习,一个引发性的问题、一组纪律良好的对话。然后,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我一定要把他们移动到下一个放牧场。我一定要把这个群体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对迷路或逃走的个人要给予特别的注意,在这个时候我还必须保护群体,使他们免受捕猎者带来的恐惧。”

  至此,作者贯穿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核心信念便呼之欲出: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读这本书,我反复体会琢磨着这样一些概念:自身认同和完整、分离、恐惧、悖论、伟大事物、共同体等等。我正面临的痛苦和混乱慢慢得到了化解:做一名用心教学的教师,带领我的学生一起去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平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习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近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习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习。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习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习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近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习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习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习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习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习,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育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3

  勇气,对于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总是有的。但,教学勇气,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是我不曾考虑过的。教学还需要勇气?初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心中的这个疑问慢慢的被解开了。是的!教学也需要勇气,而且是我们老师平时忽视掉的那些会让人执着的勇气。

  初读《教学勇气》一书,书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之情,而这一热情也在之后的阅读中慢慢地传递给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热情之外,也震撼着书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讨的很多观点,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

  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翻阅这本《教学勇气》,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会慢慢咀嚼回味着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觉地把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感悟着作者对教学的呼唤和教学的痛苦与喜悦,领悟着让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

  “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

  在两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这里该怎么教,那里该怎么处理……怎样才能教好孩子们。但是,我不曾想过的是,我在逃避着面对我的学科、面对我自己。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就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在这两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师为光荣,但我不曾想到,在帕尔默的眼中,我会在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师。

  我们远离了学生,远离了学科,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低到最低——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被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我们明明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但为了保护自己,将自己和我们所选择的学科、学生分离,我们选择去扮演一名老师,兢兢业业地完成老师该完成的任务,我们就觉得没有误人子弟,就觉得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我们这样做的话,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成就”了我们自己,却忘却了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会是怎样的?也会像书中提到的会有学生跑过来问能不能用“我”这个字?这样的学生,是我们想教出来的吗?

  也正如书中提到的“学校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重视发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们抱怨这些,但并没有看到本质,是我们这样扮演教师的人教出这样的学生,因此,我们就应该为我们这样的行为负责,为此,我们就更应该找回我们作为教师的心灵,找回作为教师的勇气,来勇敢地做老师,而不是扮演老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4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5

  帕克·帕尔默(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畅销全球二十年,唤醒教师,给教师力量,改变教师生活,它是一部绝妙地书写教育的杰作,激励教育工作者们摒弃得过且过的将就,追求精益求精的讲究,激励我们回想立志从教的初心,指引我们重树“天职”观念,从而给我们注入无怨无悔地从教到底的动力。阅读这本书,如坐春风,在教学的漫漫长路中,可以随时聆听一位伟大的教师当面教诲,汲取前行的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引导,有些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任重而道远,但是想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充满忧虑,担心自己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突发的情况时,处理不当,出现错漏或者偏差。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荣誉与鲜花,而且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还有忧虑与恐惧,因为你永远预料不到,学生他们有多少奇思妙想或者千奇百怪,越负责的老师就越多忧虑。就如帕尔默在书中说到“当我是年轻教师时,我热切地盼望:有朝一日,我对教学工作胸有成竹、能力超群、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可以毫无畏惧地走进任何一个课堂。可年近六旬时,我知道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总是心中有恐惧,但我不必心慌于恐惧——因为我心中还有其他让我能说能做的广阔天地。”帕尔默,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及13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全美教育出版社协会的两项“杰出成就奖”,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像这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尚且有着如此深沉的忧虑,就不用了说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了。但正是这种忧虑和恐惧,让我们开拓思路,积极充实自我,感恩而敬畏地生活和工作。

  时代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教师该如何鼓起教学的勇气,因为对于教书育人,很多专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大相径庭。面对教育改革,我们又将何处何从?这本书将“教学勇气”解读为“心灵之事”,认为教学事关在课堂为了实现真实教育构建所需的共同体,而实现真实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心灵。

  帕尔默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教学理解得格外透彻。本书所有的立论都基于一个逻辑前提: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然作者认为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真我,同时不能丢失心灵。文章借助一系列见微知著的实例,深入浅出,又字字珠玑。比如质疑当今一些教育改革,对技术心醉神迷,对内心世界不屑一顾。其中就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相信,每一个客观问题都可用某种技术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医师是治疗身体而不尊重心灵,培养的牧师是当公司总裁而不是当精神向导,培养的教师只管掌握教学的技巧而不管探查学生的灵魂。”实在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优秀教师的优秀,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在文中指的是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由此,作者认为,当今教育,不能“一刀切”,不能把某种教学方法捧为独步天下的方法,应尊重学科和教师的多样性。读高中时候,我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益于两位老师的指导:王跃香老师和倪东明老师。王老师的课,幽默风趣,她的课堂不时用精辟的'比喻,还有插入“陈四文讲古”式的潮汕话。上她的课,我们总是在笑声不断中把历史知识给记住了。倪老师,学识渊博,他的课线索鲜明,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我们所有同学在课堂上都是聚精会神,几近鸦雀无声,个个紧握着笔,不停在笔记本上书写着,生怕遗漏掉哪个精彩的要点,心中满是崇敬之情。“教无定法,不一而足”,而这些好老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展现无限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帕尔默索呼吁的,他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唤醒作为导师的力量,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能传递优质的教学模式,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心去认识真理,“一种多年后回想起导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时仍可再次感悟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可能要过许多年才会感谢那位传授令其不满的真理的教师的原因。比如,我们很多老师,有时聚在一起谈论历届学生时候,很多感叹当年“很坏”的学生,他们毕业了,反而更懂得感恩,时不时有联系老师,嘘寒问暖。这也就可以理解,当我们大家一起谈起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教师时,我们往往不记得具体所学的知识,但老师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我们心中的原因了。至今仍清晰记得高三班主任寄语,他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你们以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严于律己,坚守自我”。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努力践行,时常警醒自己!

  作为教师,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一位教授多届高三的数学老师,他在朋友圈这样感慨: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他还很幽默形象地写道,教师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教育学生,就像一位游泳教练一样,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然而畅游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体力好些的学生和你上岸了;但有些力不从心的,你得一个个回去捞。在你喘息的时候,你会惊恐发现:还有往回游的?!记得20xx届的一个男孩子,偏科很严重,数学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接近满分的,但是150分语文,总是考七八十分。他蛮努力的,但好几次考试都考89分,差一分才达到及格线。他自己很沮丧,跟我说,语文就是他的克星!已经高三了,如果这个成绩提不上来,基本跟一批无缘的了,最多考个2A。我鼓励他不要灰心,让他查缺补漏,每天多练题,并且做完都拿来给我改,再跟他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这样,课间操,晚自修,都有他问问题的勤快的身影。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他很高兴,第一个打电话过来报喜,说他的语文考到了110分。他超出一本分数线30多分!110分,对于许多学霸来说不算什么,但他已经努力了,也尽力了。确实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力,无法强求,努力和付出未必成正比,此时,只能无怨无悔,问心无愧,这一些无不需要教师强大的内心,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能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时代正在发生变革,教育改革时下也方兴未艾。作为教师的我们,心怀希望地教学,不要去屈从于体制的钳制,也不要甘于在悲观中沉沦。我们要有强大的内心,去呼唤,去传播种子,点燃希望,激发更多的探索新知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汲取无限的正能量,潜心教学,不断前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1-09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6-1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1-1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5-2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