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24 13:42:33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经典]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

  今年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与心灵世界。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逐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各门学科的性质、任务有所不同,但在育人的使命和任务是一样的,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确,在现有的体制下,追求分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分。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眼睛要看着学生,心里要想着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实施和调整教学。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必须要经常反思,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2

  今天有幸聆听了徐和平专家关于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新策略与新模板学习讲座,感觉收获颇多,现简单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新认识

  一场讲座听下来,高频词汇“统整”“整合”“结合”“联结”“整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个词——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就像薛峰老师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想培养学生的“再学”能力,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让教师知道教什么和怎样教。统编教科书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它是学科能力体系的构建,是全盘考虑的顶层设计。它的全盘考虑、顶层设计体现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知识要素之间的相互交织并螺旋上升中,让我知道了此时此刻我的学生们以往的能力经验和即将要习得的能力点是什么,也就是知道了此时此刻我的教学点、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能更好地找准教学的落脚点——单元整体教学。学生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则要靠“单元整体教学”来实践和实现。“单元”是我们落实学生能力点的最小整体,是我们能看得见、抓得住、学得来的最小整体,因此在实践中,要力争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所“得”即知识、即能力、即建构的体系,是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梳理了这个思路,我对心得最初提到的几个高频词,对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排特点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思维也感觉更开阔了。教师有了大局观、统领观,有了对学生能力体系构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积极落实方法、积极实践,才能把更广阔的思维带给学生。

  二、对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新思考

  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后,就要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我认为落实单元整体教学也要遵循顶层设计、全局建构的原则,通单元考量,还要思前想后。通过学习徐和平专家的讲座,我认识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首先要在体系之下建立目标意识,聚焦语言训练点。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将单元知识要素目标化为可检可测的能力点,知道本单元学生需要学会什么,教师需要教会什么。确定目标后,就要聚焦这个单元但不只限于这个单元,联结学生以往能力经验明确要素衔接点;统整单元学习资源,思考单元各版块之间、课后题与课本知识要素之间的能力交织点和提升点;联结恰当的学习资源落实本单元能力训练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关注素养提升,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明确了目标,思考了资源配置与运用,初步确定了教学手段,接下来就需要认认真真进行备课了。专家提到的“三次备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要裸备,前面的经过其实都是裸备的过程,经过一番思考才能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二要参考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备要比一备更具体更精准更有路径方法和支架;三要实践后再修改完善之前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要及时反思,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到备课中,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对以后的教学更有帮助。

  单元整体教学的讲座使我了解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沉浸在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使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主动习得真实语言,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在操作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小任务联动,贯穿于大任务中;要学生自学先行,完成小任务;要教师后导,完成大任务。它重点落实在语境统整、支架辅助和任务驱动中,让思维表征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另外徐和平专家的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令人眼前一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教材编排阅读策略单元的意义、编排特点、策略单元特殊之处等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今后,在策略单元教学中,我需要特别关注知识要素的不断复现,抓住能力要点的循序渐进、层级递进,教前思后孕伏目标,树立全局教学观。还要做好与教材的沟通,只有读好教材,读全面,才能用教材教,形成较好策略。

  再有就是徐和平专家的课例解析,使我的思路逐渐开阔起来。三篇精读课文,他设计了三个问题清单,层层递进,逐步提高。通过实录片段,我还知道了对学生的提问要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阅读思考,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你是怎么想象的?”还是“为什么你想到了这个问题?”都要比单纯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只完成提问更具有实际价值,“追问”一下其实是让学生更加明确了阅读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我在想,为什么新课标要要求我们老师用大单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呢?其实答案我们应该能想到,以前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单方面的能力,或者说是为了工业和农业培养专门的人才,而现在的教育早已经不能用这样的结果来衡量。要知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新时期的人才有了更好地要求,以前的专一在现在还需要,只不过现在又要多添一专多能的人才。

  说实话,我对大单元教学这样的方式尝试还不够。虽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喜欢联系与所教课本相关的知识和与教学重点相关的点,喜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但是这和现在的大单元教学只是有形式上的相似,其本质和内涵还差的远,也就是说以前我只是涉及到了皮毛而已。

  每一次学习,每接触一样新的东西都是收获。即使没能学到精髓最起码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论语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尝试,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多在自己感到困惑之处研究。

  可以说本次培训不虚此行,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更深刻了,期待单元整体教学各类实践课的观摩和学习,希望可以从中得到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更大提高。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3

  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如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让人欣喜不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正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一直在积极摸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和收获。如果教师不能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的话,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就会被老师误认为“放羊式”教学了。如此看来,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上,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改造、加工、整合,使之变成学生喜欢的可以亲身体验的、有兴趣的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学活动,以健康、快乐教学为中心,讲求学生化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体现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手段,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如:一些学校的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探究存在的问题,只能从形式上去装“象”。包括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演戏的味道。再就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至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行实施教育,就必然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实施面临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4

  近几年,总是听到有关“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但真的要说一说“核心素养”,对它的了解却又少之又少。

  近几个月,在工作坊的引领下,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读完以后,对“核心素养”,有了初步的了解。

  全书分为了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读完后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有了以下感触。

  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据焦点和着力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是教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讨论从而学会自主成长,只有通过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书中讲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那种只见学科不见人、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基础,是会被教育规律排除在外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注重因材施教,更应该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里边所蕴含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道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优秀的社会品格。

  作为老师的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我也经常会思考我们与学生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善于发现儿童,当我们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以及一节课过后,我们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孩子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去提问,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去讲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与孩子连接的桥梁,我们才能把知识运输到他们的世界中去。

  其次要学会欣赏儿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看到他们每一次的积极参与,看到他们每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智慧,做到与他们一起成长。

  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下心来,潜心钻研。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所教学科。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个孩子。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5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首先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多种问题解决的。我认为,其中一种就是如何使体育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是我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新课程体育教材,应和了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是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教育报的一文章中说,“需要通才,有创造能力,终展能力,身心协调的人”。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可创造性的元素与机会。例如:教学比赛及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为了公平地、愉快地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在进行某种类型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本上列举的部分学练手段对技能锻炼的作用及原理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就行了,学生可以据此选择或创造新的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锻炼,只要有效果,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编注栏中众多的“自我测评”、“自我认识”、“自我阅读”、“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及“学一学”等等。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二、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法:

  必须用“心”去作战,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首先必须用“心”去进行教学。一切新的教学方法产生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试观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走过的路,对课程标准新的理念逐渐接受和认可。只要将“心”用到教学上去,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1、在学生经验中吸取教学方法:

  快速跑,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记时跑的方法,而孩子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直线跑,传统的跑是单纯地发展跑速度,是与提高速度素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而生活中的快速跑正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孩子的自我展示以及心理满足的活动。

  2、体验着手改造教学方法:

  球类:传统的是从传球学起而外国排球是用手心把球托起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由于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增加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合作,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各自相应的提高。

  如:我在上课时就采用游戏内容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要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增加难度来吸引他们,使他们在“乐中学”“玩中练”,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到承受外部环境的锻炼,也使身到以向外释放能量和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发展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角度出发,挖掘青少年日常娱乐活动的内容,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练、玩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所在。得到校及县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古人常说:排阵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蓦然回首间,定会多有收获。因此,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下,要从教学方法、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导作用,通过形、声、色的应用;,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通过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填空教学法、延伸教学法、立体教学法、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情境教学中运用已学知识和对未知知识的探求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广播体操的多媒体教学、韵律体操的教学,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学生了解了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对游戏的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可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也越具想象。“见多识广”,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体育教学中我还针对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善于表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溶入了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

  如:我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开讲时先设计了一个小谜语,然后由学生猜出谜底,从而导入课的主题。例如,一次上立定跳远的课开始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谜语两手用力摆,双腿迅速蹬,展体似雄鹰,落地如青蛙。迷一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了,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一口同声地回答出所要学习的动做名称。通过这种猜谜式开讲的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这堂课学生练得很起劲,不时还听到许多学生轻声诵着那首谜语。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把“七种活动”贯穿于平时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轻松愉快、乐观的心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我教学实践中,从教材方面,大胆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各自独立的目标内容,注重动作技术的训练,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以新课程教材为准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内容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五个学习领域互相联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把难、繁、窄、旧。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变为浅、宽、活、新,形式为人—健康—锻炼,—生活—经验—适应—体验。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对老师来说,改变传统的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以新课标为主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在展现课上,改变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指导,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调身心多维健康观,围绕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把传统课程中的一言堂,传授者,管理者,体现权利,兵操式。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生活式,亲切,平等交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6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一个好的团队可以成长一批人!刚拿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随手翻了几下,觉得这本书还不错,但是一周过去,自己也没多大进展。

  后来在张玉佩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打卡活动。就算每天再累,事情再多,也跟着老师跟着团队,坚持阅读并写出感悟,不知不觉将近一个月了,这本书已经阅读结束,非常感谢这个团队!回顾这个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这本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下边我就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教学中,把握好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度

  文中第二章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

  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7

  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每个教师重点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正式版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习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但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自主选择,这更加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谨慎仔细,考虑周全,使必学内容成为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技能学习和身心教育的主要载体,结合自己的经验扎扎实实的落实好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学理论、教材的理解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把自己的教学和经验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新课标的学习对我们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有一定影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或方法等的选择上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重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不再是消极的'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与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真正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课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上的,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树立平等、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引导,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的一身造成深刻影响。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总之在我教学实践中,从教材方面,大胆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各自独立的目标内容,注重动作技术的训练,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以新课程教材为准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内容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五个学习领域互相联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把难、繁、窄、旧。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变为浅、宽、活、新,形式为人-健康-锻炼,-生活-经验-适应-体验。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对老师来说,改变传统的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以新课标为主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在展现课上,改变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指导,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调身心多维健康观,围绕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把传统课程中的一言堂,传授者,管理者,体现权利,兵操式。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生活式,亲切,平等交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8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知识点课堂上讲了好多遍,自以为已经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练习得也够充分,可是一到检测环节,就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来教去,发现自己卖力地想拉着学生往前跑,可是学生却慢悠悠不迈步子,尽管还有很多家长很给力地在学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准的答案。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我的思维才渐渐清晰。这本书让我明白,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这一维度谈感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反观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教材,依据的是学情,依据的是考试说明,甚至是教辅资料,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一个不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学活动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文中的四个问题为我以后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课标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聚焦真实的问题情景,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如此重要,能直接当作教学目标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作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这就要求老师要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这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从教走向学的`前提和保障。

  人们常常以为,“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两者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过去大家写教学目标时,是不是通常这样描述:“理解……”“掌握……”“解释……”?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学到什么程度叫“掌握”呢?从哪些维度去“解释”呢?对这些问题,教师是清楚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从哪些维度去解释。也就是说,这样的目标是写给教师的,是教学目标。

  这样描述的目标,学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学习目标的学生如同旅游时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将自己熟悉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让学习真实发生。

  王易春老师给出了几个制定目标的原则让我豁然开朗。

  第一,制定目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的关联,也不能割裂这三者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首先,教学目标要描教述清晰,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学目标应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能实施,能测量。忌空话、套话,大而不当。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盘考虑,厘清关系,设计出能落实、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转变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育,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培训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是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说,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教学设计是否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是否将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是否将说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处罚,以语文学科素养为指导,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就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的教学,从整体和任务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将核心素养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后,只要系统中的每个具体目标落实到位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也就达成了。核心素养这个总目标的落实,是在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模块中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师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理念”、“课程的总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内容”,用课程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个具体目标上。然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即转化为课程具体目标、模块具体目标、单元具体目标、课时具体目标。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和局限,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成长得更快,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更有潜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9

  团队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接近尾声。在未读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具体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挖掘、运用还不清楚。

  这本书不仅有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观重建,还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作者余文森教授阐述的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读了豁然开朗,收益颇多。

  读了这本书,使我倍感压力,想到教育为孩子一生打基础,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牢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此,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关键、共同、个性。

  一、关键

  1、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包括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必备品格包括自律、尊重、责任。这些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要求教师在课堂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孩子们创设能力环境和品格形成环境,并对能力和品格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2、关键期

  中小学是孩子素养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正如有学者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孩子们在关键期掌握关键能力和品格。

  二、共同

  1、核心素养框架相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两者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容,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书中还呈现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三、个性

  在培养孩子们共同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不同个性的孩子发展,例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思辨能力等。有的孩子就是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我们就要多鼓励他勇敢的开发自己的某些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要培养学生有价值感,对知识充满好奇、为未来充满信心、成为快乐的人。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0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正确解读

  最近明星、网红因个人各种各样的品格问题而跌落神坛,让人大跌眼镜。让我反思的是他们的人生中不缺能力、不缺努力,缺的正是自身品格、德行等方面的问题。

  深入了解核心素养之后更深知一个人从小习得的核心素养对于长远的整个人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品质。

  作为一个音乐老师用美育的方式直达孩子心灵,可以更巧妙的用各种音乐活动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任重而道远,但我此刻想到“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觉得特别的幸福!

  二、立德树人教学本质与目的

  对于“立德树人”的解读刚开始觉得是大概念,深读之后方能感知国家教育的远见。真正的教育是教人。

  一个人成绩再好,连基本的正误是非观念都分不清;国家辛苦培养了很多年却沦为卖国的公知;流量明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的是一代代的青少年……

  这些没有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的高知、高报酬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恶劣。

  立德树人要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小学到高中大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对真、善、美由准确地辨识能力,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以德先行进而树人为教学之本!

  三、基于课程意识的学科教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为教师要站的高望的远,不能深深陷入教学“表面知识”的漩涡,横向拓宽学科教学的广度,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态度,直接影响孩子们的知识面。纵向深入学科教学的深层,挖掘教材的本质和能够形成终身核心素养的教学意图。

  有课程意识的学科教学要加强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式学习,先学后教、探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同时要让课堂教学与课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意识下的学科教学不一定只在教室进行教学校园、野外、大自然、互联网、外太空教学,不断拓宽可以使用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在有课程意识的教学中闪闪发光!

  以及书上对于教材的正确使用,学生原生态学习,都是我将要探索并实践在课堂上非常好的内容,思维改变行为,实践促动创新。希望自己在实践方面有更多的参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会不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促进课堂的革新!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1

  新的体育课标颁布以来,我还没有仔细的研读过,利用暑假的时间,我粗略的阅读了一下。新课标已逐渐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新课表更突出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体育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信任的成长,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防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体育教学课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发挥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一是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经过自身的肯定和选择。简单的观察方法是看学生体育活动中热情的程度。应该说,学生如是积极投入体育教学活动,那么该课便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是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主要反应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和质量,学习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投入程度。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把握准确,以自己的自主学习为主,动机明确,活动兴趣高,且有愉快的心理体验,说明教师在该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说明的是,学生主体的发挥,是教师施以诱因条件的结果,而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看教师艺术性运用诱因方法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的课标带给我们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教育理论,为如何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了新的指南。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2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我醍醐灌顶。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导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仅局限在于“考了多少分?名次怎么样?”学生压力大,但也只能每日埋头苦学,但真正增长的只有那可怜的分数,导致最后培养的都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随着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学校、教师、家长开始弱化对分数的计较,转向关注孩子的能力、品格的培养。而这一举措,终于将教育的关注点真正放到了孩子的成长上,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余老师在文中强调,六大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就在于学科素养。著名教育学家培根曾有过经典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各个学科所学的知识,只是我们获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最终要形成的能力与品格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现在做的是把工具和手段神话了,却把目的边缘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该如何捡起这颗“西瓜”,这正是我们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在文中余老师也详细为我们提出来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教师,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都应做到深研深究,透过知识追寻其本质,明白其中指向的核心素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多添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提高孩子们自主求学的兴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的品格、乐于求学的态度等。总之,在每一次备课中,都要谨记一个原则,就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知识的运用为媒介,实现每一堂课都能有百分之一百的付出和百分之二百的收获。并且,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每堂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余老师对我们的建议中肯而实用,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学以致用!

  感谢余老师的书让我犹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

  “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参与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方面);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方面)。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之间,是彼此关联的立体结构,其中生命观念居于突出的位置,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特征。它们都需要以生物学概念为支撑,又在价值观、品格与能力层面走向一致,具有整体性。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一)生命观念

  课程标准中生命观念的定义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等同于生物学概念,它更为上位。概念必须是严格界定的,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其意义在于区分不同的客观事物;观念是对客观事物整体考察而获得领悟的结果,具有模糊性和广泛性,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生命观念的建立需要以概念学习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求他们记住生命观念的名称,而应重在理解其实质意蕴,重在概念整合,重在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

  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思维的阐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要以生物学事实、概念为基础,生物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同时,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物学所揭示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物学规律,也无法离开科学思维为工具。在尝试获取证据、运用证据与逻辑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需要科学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又彼此关联。

  (三)科学探究

  关于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的定义主要指探究能力提升,同时,在进一步说明时,阐述了应该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可见,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追求,包括掌握探究思路方法,包括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也包括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

  (四)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担当和能力”至少包括: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态度,生态文明观,关爱生命、健康文明生活观念等态度和观念;具备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等行动能力。这里,既有价值观念,也有能力和品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里融入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理念。引领学生做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实践者,是生物学科发挥育人价值、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经典]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精选)05-17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05-17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05-20

体育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03-18

(经典)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05-17

(实用)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06-20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精选】07-22

体育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2-20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7篇)11-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经典]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篇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

  今年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与心灵世界。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逐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各门学科的性质、任务有所不同,但在育人的使命和任务是一样的,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确,在现有的体制下,追求分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分。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眼睛要看着学生,心里要想着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实施和调整教学。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必须要经常反思,总结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2

  今天有幸聆听了徐和平专家关于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新策略与新模板学习讲座,感觉收获颇多,现简单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新认识

  一场讲座听下来,高频词汇“统整”“整合”“结合”“联结”“整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个词——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就像薛峰老师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想培养学生的“再学”能力,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让教师知道教什么和怎样教。统编教科书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它是学科能力体系的构建,是全盘考虑的顶层设计。它的全盘考虑、顶层设计体现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知识要素之间的相互交织并螺旋上升中,让我知道了此时此刻我的学生们以往的能力经验和即将要习得的能力点是什么,也就是知道了此时此刻我的教学点、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能更好地找准教学的落脚点——单元整体教学。学生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则要靠“单元整体教学”来实践和实现。“单元”是我们落实学生能力点的最小整体,是我们能看得见、抓得住、学得来的最小整体,因此在实践中,要力争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所“得”即知识、即能力、即建构的体系,是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梳理了这个思路,我对心得最初提到的几个高频词,对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排特点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思维也感觉更开阔了。教师有了大局观、统领观,有了对学生能力体系构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积极落实方法、积极实践,才能把更广阔的思维带给学生。

  二、对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新思考

  对单元整体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后,就要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我认为落实单元整体教学也要遵循顶层设计、全局建构的原则,通单元考量,还要思前想后。通过学习徐和平专家的讲座,我认识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首先要在体系之下建立目标意识,聚焦语言训练点。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将单元知识要素目标化为可检可测的能力点,知道本单元学生需要学会什么,教师需要教会什么。确定目标后,就要聚焦这个单元但不只限于这个单元,联结学生以往能力经验明确要素衔接点;统整单元学习资源,思考单元各版块之间、课后题与课本知识要素之间的能力交织点和提升点;联结恰当的学习资源落实本单元能力训练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关注素养提升,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明确了目标,思考了资源配置与运用,初步确定了教学手段,接下来就需要认认真真进行备课了。专家提到的“三次备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要裸备,前面的经过其实都是裸备的过程,经过一番思考才能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二要参考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备要比一备更具体更精准更有路径方法和支架;三要实践后再修改完善之前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要及时反思,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到备课中,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对以后的教学更有帮助。

  单元整体教学的讲座使我了解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沉浸在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使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主动习得真实语言,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在操作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小任务联动,贯穿于大任务中;要学生自学先行,完成小任务;要教师后导,完成大任务。它重点落实在语境统整、支架辅助和任务驱动中,让思维表征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另外徐和平专家的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令人眼前一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教材编排阅读策略单元的意义、编排特点、策略单元特殊之处等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今后,在策略单元教学中,我需要特别关注知识要素的不断复现,抓住能力要点的循序渐进、层级递进,教前思后孕伏目标,树立全局教学观。还要做好与教材的沟通,只有读好教材,读全面,才能用教材教,形成较好策略。

  再有就是徐和平专家的课例解析,使我的思路逐渐开阔起来。三篇精读课文,他设计了三个问题清单,层层递进,逐步提高。通过实录片段,我还知道了对学生的提问要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阅读思考,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你是怎么想象的?”还是“为什么你想到了这个问题?”都要比单纯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只完成提问更具有实际价值,“追问”一下其实是让学生更加明确了阅读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我在想,为什么新课标要要求我们老师用大单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呢?其实答案我们应该能想到,以前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单方面的能力,或者说是为了工业和农业培养专门的人才,而现在的教育早已经不能用这样的结果来衡量。要知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新时期的人才有了更好地要求,以前的专一在现在还需要,只不过现在又要多添一专多能的人才。

  说实话,我对大单元教学这样的方式尝试还不够。虽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喜欢联系与所教课本相关的知识和与教学重点相关的点,喜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但是这和现在的大单元教学只是有形式上的相似,其本质和内涵还差的远,也就是说以前我只是涉及到了皮毛而已。

  每一次学习,每接触一样新的东西都是收获。即使没能学到精髓最起码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论语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尝试,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多在自己感到困惑之处研究。

  可以说本次培训不虚此行,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更深刻了,期待单元整体教学各类实践课的观摩和学习,希望可以从中得到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更大提高。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3

  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如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让人欣喜不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正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一直在积极摸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和收获。如果教师不能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的话,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就会被老师误认为“放羊式”教学了。如此看来,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上,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改造、加工、整合,使之变成学生喜欢的可以亲身体验的、有兴趣的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学活动,以健康、快乐教学为中心,讲求学生化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体现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手段,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如:一些学校的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探究存在的问题,只能从形式上去装“象”。包括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演戏的味道。再就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至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行实施教育,就必然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实施面临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4

  近几年,总是听到有关“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但真的要说一说“核心素养”,对它的了解却又少之又少。

  近几个月,在工作坊的引领下,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读完以后,对“核心素养”,有了初步的了解。

  全书分为了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读完后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有了以下感触。

  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据焦点和着力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是教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讨论从而学会自主成长,只有通过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书中讲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那种只见学科不见人、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基础,是会被教育规律排除在外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注重因材施教,更应该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里边所蕴含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道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优秀的社会品格。

  作为老师的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我也经常会思考我们与学生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善于发现儿童,当我们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以及一节课过后,我们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孩子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去提问,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去讲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与孩子连接的桥梁,我们才能把知识运输到他们的世界中去。

  其次要学会欣赏儿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看到他们每一次的积极参与,看到他们每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智慧,做到与他们一起成长。

  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下心来,潜心钻研。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所教学科。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个孩子。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5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首先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多种问题解决的。我认为,其中一种就是如何使体育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是我在进行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新课程体育教材,应和了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是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教育报的一文章中说,“需要通才,有创造能力,终展能力,身心协调的人”。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可创造性的元素与机会。例如:教学比赛及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为了公平地、愉快地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在进行某种类型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本上列举的部分学练手段对技能锻炼的作用及原理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就行了,学生可以据此选择或创造新的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锻炼,只要有效果,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编注栏中众多的“自我测评”、“自我认识”、“自我阅读”、“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及“学一学”等等。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二、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法:

  必须用“心”去作战,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首先必须用“心”去进行教学。一切新的教学方法产生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试观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走过的路,对课程标准新的理念逐渐接受和认可。只要将“心”用到教学上去,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1、在学生经验中吸取教学方法:

  快速跑,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记时跑的方法,而孩子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直线跑,传统的跑是单纯地发展跑速度,是与提高速度素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而生活中的快速跑正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孩子的自我展示以及心理满足的活动。

  2、体验着手改造教学方法:

  球类:传统的是从传球学起而外国排球是用手心把球托起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由于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增加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合作,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各自相应的提高。

  如:我在上课时就采用游戏内容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要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增加难度来吸引他们,使他们在“乐中学”“玩中练”,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到承受外部环境的锻炼,也使身到以向外释放能量和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发展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角度出发,挖掘青少年日常娱乐活动的内容,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练、玩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所在。得到校及县的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古人常说:排阵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蓦然回首间,定会多有收获。因此,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下,要从教学方法、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示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导作用,通过形、声、色的应用;,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通过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填空教学法、延伸教学法、立体教学法、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情境教学中运用已学知识和对未知知识的探求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广播体操的多媒体教学、韵律体操的教学,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学生了解了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对游戏的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可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也越具想象。“见多识广”,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体育教学中我还针对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善于表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溶入了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

  如:我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开讲时先设计了一个小谜语,然后由学生猜出谜底,从而导入课的主题。例如,一次上立定跳远的课开始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谜语两手用力摆,双腿迅速蹬,展体似雄鹰,落地如青蛙。迷一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了,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一口同声地回答出所要学习的动做名称。通过这种猜谜式开讲的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这堂课学生练得很起劲,不时还听到许多学生轻声诵着那首谜语。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把“七种活动”贯穿于平时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轻松愉快、乐观的心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我教学实践中,从教材方面,大胆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各自独立的目标内容,注重动作技术的训练,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以新课程教材为准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内容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五个学习领域互相联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把难、繁、窄、旧。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变为浅、宽、活、新,形式为人—健康—锻炼,—生活—经验—适应—体验。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对老师来说,改变传统的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以新课标为主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在展现课上,改变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指导,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调身心多维健康观,围绕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把传统课程中的一言堂,传授者,管理者,体现权利,兵操式。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生活式,亲切,平等交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6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一个好的团队可以成长一批人!刚拿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我随手翻了几下,觉得这本书还不错,但是一周过去,自己也没多大进展。

  后来在张玉佩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打卡活动。就算每天再累,事情再多,也跟着老师跟着团队,坚持阅读并写出感悟,不知不觉将近一个月了,这本书已经阅读结束,非常感谢这个团队!回顾这个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这本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下边我就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教学中,把握好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度

  文中第二章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

  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7

  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每个教师重点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正式版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习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但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自主选择,这更加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谨慎仔细,考虑周全,使必学内容成为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技能学习和身心教育的主要载体,结合自己的经验扎扎实实的落实好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教学理论、教材的理解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把自己的教学和经验渗透到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新课标的学习对我们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有一定影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或方法等的选择上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重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不再是消极的'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与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真正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课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上的,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树立平等、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引导,让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的一身造成深刻影响。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总之在我教学实践中,从教材方面,大胆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各自独立的目标内容,注重动作技术的训练,学科知识本位,书本为中心。以新课程教材为准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内容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五个学习领域互相联系,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把难、繁、窄、旧。唯大纲,唯课本,项目-训练-成绩,从教材中获得结论性的知识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变为浅、宽、活、新,形式为人-健康-锻炼,-生活-经验-适应-体验。重视过程,强调体验,自主学习、自主、自主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对老师来说,改变传统的以大纲和统编教材内容为准,以新课标为主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三级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在展现课上,改变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指导,以竞技为中心,以技能为追求目标,突出生物功能。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强调身心多维健康观,围绕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把传统课程中的一言堂,传授者,管理者,体现权利,兵操式。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平等中的首席,生活式,亲切,平等交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8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苦恼:有些知识点课堂上讲了好多遍,自以为已经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练习得也够充分,可是一到检测环节,就发现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来教去,发现自己卖力地想拉着学生往前跑,可是学生却慢悠悠不迈步子,尽管还有很多家长很给力地在学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经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准的答案。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我的思维才渐渐清晰。这本书让我明白,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得更远。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走向学》这本书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教师的视角,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维度、策略与方法,给大家提供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工具和脚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本书从七个维度阐述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这一维度谈感受。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反观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教材,依据的是学情,依据的是考试说明,甚至是教辅资料,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一个不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学活动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距离,文中的四个问题为我以后依据课标制定目标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课标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聚焦真实的问题情景,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如此重要,能直接当作教学目标吗?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作教学目标,应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这就要求老师要再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这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从教走向学的`前提和保障。

  人们常常以为,“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两者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过去大家写教学目标时,是不是通常这样描述:“理解……”“掌握……”“解释……”?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学到什么程度叫“掌握”呢?从哪些维度去“解释”呢?对这些问题,教师是清楚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从哪些维度去解释。也就是说,这样的目标是写给教师的,是教学目标。

  这样描述的目标,学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学习目标的学生如同旅游时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将自己熟悉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清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让学习真实发生。

  王易春老师给出了几个制定目标的原则让我豁然开朗。

  第一,制定目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的关联,也不能割裂这三者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主体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首先,教学目标要描教述清晰,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学目标应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能实施,能测量。忌空话、套话,大而不当。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盘考虑,厘清关系,设计出能落实、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转变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育,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培训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是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说,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教学设计是否给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探究的机会,是否将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是否将说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处罚,以语文学科素养为指导,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样就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的教学,从整体和任务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

  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教学方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将核心素养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后,只要系统中的每个具体目标落实到位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也就达成了。核心素养这个总目标的落实,是在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模块中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师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理念”、“课程的总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内容”,用课程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个具体目标上。然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即转化为课程具体目标、模块具体目标、单元具体目标、课时具体目标。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和局限,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成长得更快,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更有潜力。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9

  团队共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接近尾声。在未读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具体在课堂中如何渗透、挖掘、运用还不清楚。

  这本书不仅有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观重建,还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作者余文森教授阐述的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读了豁然开朗,收益颇多。

  读了这本书,使我倍感压力,想到教育为孩子一生打基础,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抓牢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此,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关键、共同、个性。

  一、关键

  1、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包括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必备品格包括自律、尊重、责任。这些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要求教师在课堂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孩子们创设能力环境和品格形成环境,并对能力和品格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2、关键期

  中小学是孩子素养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间,这些素养就很难形成。正如有学者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孩子们在关键期掌握关键能力和品格。

  二、共同

  1、核心素养框架相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两者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容,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书中还呈现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三、个性

  在培养孩子们共同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不同个性的孩子发展,例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思辨能力等。有的孩子就是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我们就要多鼓励他勇敢的开发自己的某些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精神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要培养学生有价值感,对知识充满好奇、为未来充满信心、成为快乐的人。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0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正确解读

  最近明星、网红因个人各种各样的品格问题而跌落神坛,让人大跌眼镜。让我反思的是他们的人生中不缺能力、不缺努力,缺的正是自身品格、德行等方面的问题。

  深入了解核心素养之后更深知一个人从小习得的核心素养对于长远的整个人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品质。

  作为一个音乐老师用美育的方式直达孩子心灵,可以更巧妙的用各种音乐活动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任重而道远,但我此刻想到“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觉得特别的幸福!

  二、立德树人教学本质与目的

  对于“立德树人”的解读刚开始觉得是大概念,深读之后方能感知国家教育的远见。真正的教育是教人。

  一个人成绩再好,连基本的正误是非观念都分不清;国家辛苦培养了很多年却沦为卖国的公知;流量明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的是一代代的青少年……

  这些没有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的高知、高报酬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恶劣。

  立德树人要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小学到高中大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对真、善、美由准确地辨识能力,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以德先行进而树人为教学之本!

  三、基于课程意识的学科教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为教师要站的高望的远,不能深深陷入教学“表面知识”的漩涡,横向拓宽学科教学的广度,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态度,直接影响孩子们的知识面。纵向深入学科教学的深层,挖掘教材的本质和能够形成终身核心素养的教学意图。

  有课程意识的学科教学要加强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式学习,先学后教、探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同时要让课堂教学与课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意识下的学科教学不一定只在教室进行教学校园、野外、大自然、互联网、外太空教学,不断拓宽可以使用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在有课程意识的教学中闪闪发光!

  以及书上对于教材的正确使用,学生原生态学习,都是我将要探索并实践在课堂上非常好的内容,思维改变行为,实践促动创新。希望自己在实践方面有更多的参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会不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促进课堂的革新!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1

  新的体育课标颁布以来,我还没有仔细的研读过,利用暑假的时间,我粗略的阅读了一下。新课标已逐渐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并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新课表更突出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体育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信任的成长,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防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体育教学课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发挥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一是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经过自身的肯定和选择。简单的观察方法是看学生体育活动中热情的程度。应该说,学生如是积极投入体育教学活动,那么该课便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其次是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主要反应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和质量,学习的情感状态和心理投入程度。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把握准确,以自己的自主学习为主,动机明确,活动兴趣高,且有愉快的心理体验,说明教师在该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说明的是,学生主体的发挥,是教师施以诱因条件的结果,而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如何,关键看教师艺术性运用诱因方法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的课标带给我们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教育理论,为如何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了新的指南。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2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我醍醐灌顶。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导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仅局限在于“考了多少分?名次怎么样?”学生压力大,但也只能每日埋头苦学,但真正增长的只有那可怜的分数,导致最后培养的都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随着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学校、教师、家长开始弱化对分数的计较,转向关注孩子的能力、品格的培养。而这一举措,终于将教育的关注点真正放到了孩子的成长上,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余老师在文中强调,六大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就在于学科素养。著名教育学家培根曾有过经典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各个学科所学的知识,只是我们获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最终要形成的能力与品格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现在做的是把工具和手段神话了,却把目的边缘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该如何捡起这颗“西瓜”,这正是我们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在文中余老师也详细为我们提出来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教师,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都应做到深研深究,透过知识追寻其本质,明白其中指向的核心素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多添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提高孩子们自主求学的兴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的品格、乐于求学的态度等。总之,在每一次备课中,都要谨记一个原则,就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知识的运用为媒介,实现每一堂课都能有百分之一百的付出和百分之二百的收获。并且,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每堂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优点,反思不足,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余老师对我们的建议中肯而实用,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学以致用!

  感谢余老师的书让我犹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13

  “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xx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参与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方面);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方面)。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xx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之间,是彼此关联的立体结构,其中生命观念居于突出的位置,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特征。它们都需要以生物学概念为支撑,又在价值观、品格与能力层面走向一致,具有整体性。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一)生命观念

  课程标准中生命观念的定义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等同于生物学概念,它更为上位。概念必须是严格界定的,具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其意义在于区分不同的客观事物;观念是对客观事物整体考察而获得领悟的结果,具有模糊性和广泛性,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生命观念的建立需要以概念学习为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求他们记住生命观念的名称,而应重在理解其实质意蕴,重在概念整合,重在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

  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思维的阐述是:“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思维,要以生物学事实、概念为基础,生物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同时,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物学所揭示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物学规律,也无法离开科学思维为工具。在尝试获取证据、运用证据与逻辑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需要科学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又彼此关联。

  (三)科学探究

  关于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的定义主要指探究能力提升,同时,在进一步说明时,阐述了应该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探究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可见,在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追求,包括掌握探究思路方法,包括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也包括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品格。

  (四)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担当和能力”至少包括: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态度,生态文明观,关爱生命、健康文明生活观念等态度和观念;具备关注社会议题并参与讨论、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等行动能力。这里,既有价值观念,也有能力和品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里融入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理念。引领学生做生态中国、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实践者,是生物学科发挥育人价值、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3、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