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回顾说明文基本常识
2、训练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按照要求辨析、整合信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分类范例训练。
①利用多媒体回放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明晰信息“筛选”的方法。
②分发提升题练习,强化学生“筛选”信息的训练,提升“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2、方法指导
强调本节课训练重点,系统归纳说明文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判断步骤,进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归纳总结。学生明晰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教师范例引导,学生实践解题,并根据出示的材料,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激发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在解题中了解说明文阅读及考点要求,通过同类例题,逐渐提升的训练方式,形成初步的.说明文阅读敏感及技巧的掌握,提升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用“我言你猜”游戏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阅读浅显说明文,考察同学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明确信息筛选和整合特点
筛选: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考题要求的有关词句从文章中挑选出来。
整合:根据考题的要求,将筛选的信息加以综合,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三)回放典型题例:《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指导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四、说本次课程的收获与不足
学生的整体表现;教师主导的角色;实现面向全体与否。
反思:课堂气氛和知识传授,是否整合了说明文知识点,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解答这种文体的能力,应对中考相应的题型。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月亮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篇。本组课文共四篇,课文内容大都与春天的物候有关,可以说是“春光篇”,其训练重点是要充分利用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中受到熏陶。本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是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
3、通过学习课文,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动手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图。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呢。
二、说学情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字、新词,能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已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具备了初步的独自感受课文的'能力。加上本课时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情境,学生应该能够轻松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因为感情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陶冶美的情操。所以我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抓住题旨,紧扣住“美丽”一词来读,在读中悟和感受文章的美。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和目标的需要,寓讲于读,采用“以读为本,读中理解、强化感受、淡化分析”的教法。学生通过“看看画画、读读课文,找找语句,说说体会”的方法来学习本课。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校精神,学生不但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在具体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复习检查
这一环节我通过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复习旧知识。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此段我指名让学生读,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美丽”一词来理解。
2、精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所以我采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教学。
(1)出示挂图,并对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美丽的月亮湾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请你仔细地观察,图上画了什么?此时,我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观察图画,并让学生说出画了哪些景物。
(2)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学习。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那么,它究竟美在哪儿?请小朋友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再读一读,数一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如:第一句写了月亮湾名字的由来,让学生抓住“月牙一样”边读边想象,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出示背诵提示语让学生背诵此段,这样就易记多了。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是个具有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加之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品质往往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既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也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先指名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说一说你的耳边好像听到了什么?从人们采茶时的欢乐,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月亮湾人民的勤劳。
(三)总结全文
我以这样的提问总结全文:如果你的家在月亮湾,现在你只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设计理念:以提问总结全文,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了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作业
我合计了这样的作业:你的家乡哪儿最美?如果你喜欢写作,就拿起笔来写一写,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如果你喜欢绘画,就用笔来画一画;如果你喜欢摄影,也可以拍几张照片在全班交流交流。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或写作,或绘画,或摄影等多种形势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说板书
略
说课稿 篇3
本节课教学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这种情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的实例,探究发现两端都栽这种情况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段数)之间的规律,从而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孩子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借助线段图、化繁为简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1.以孩子们喜欢的猜谜活动引入和我们形影相随的手。然后通过观察张开的右手,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引出间隔数)。再通过预习汇报,让孩子发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并且为各种情况取名,明确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让我们的学习探究目标明确。
2.探究新知:从例1入手,通过让孩子猜猜一猜活动产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究竟是多少棵?我们能想办法验证吗?启发孩子想到用线段图画一画这一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这时老师加以引导:10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直画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会让孩子感到很麻烦、复杂,因为100米太长了,那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启发孩子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进行研究,这样数据小,画起来就会简单、方便,便于研究,让孩子体会到化繁为简的优势。为此给孩子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学习的主动权,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进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导:选取的数据必须能被5除尽的,也就是没有余数),避免孩子选中有余数、出现一端不能栽的情况。因为各组所研究的数据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经过板书整理,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归纳、推理出其中的规律,让孩子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的探究过程。
3.延学中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与例题略有不同的变式,旨在进一步让孩子感悟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的灵活性。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2)、了解按观察过程进行记叙描写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螳螂捕蛇》。
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2)、了解观察过程进行记叙描写的方法。
(3)、懂得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3、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4、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先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
(学生开始朗读,教师及时指正,及时评价及时正音。)
结合联系三,读停顿。
同学认真大声朗读课文。
再请几个同学朗读。
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译读课文,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然后看谁译讲正确。
显示有疑难及关键的字词。
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纠正。
偶 以尾击柳 攫 行 状 攧 甚 审视 去 厉 殊无所见 竟 觇 大疑 革
围 临
10、自由朗读课文
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处处流露出他仔细观察的痕迹,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登觇 审视 渐近临之 视
看出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借张姓者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
具体观察到什么事物?蛇和螳螂
观察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蛇,用文中的语句说。
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側倾跌之状。
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怎样的蛇?
巨大,力量大,痛苦深。但与螳螂比应该是强的。
那么其中的螳螂有是怎样的?从形体上讲,哪句话写出它的特点?
然审视殊无所见。
但是螳螂又是怎样战胜蛇的,课文用哪些语句说?
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研读这几句话分析螳螂如何战胜,用自己的话语说。
占据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刺入深,持之以恒。
这也是这篇文章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12.插图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大家觉得这篇课文的插图有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为课文插图指瑕,从课文语句“巨蛇围如碗”和“殊无所见”的分析中得出蛇画得太小,而螳螂画得太大了的谬误。学会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景和物的方法,并能举一反 回忆第四单元的《牡丹图》与《斗牛图》来加深印象,从而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明确本文的中心之后,可以让学生讲述有类似课文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道理的故事。[提示]历史上诸如火烧赤壁等历史上“以弱胜强” 的著名战役均可说明问题;还有像济公故事中的蟋蟀斗公鸡等也可。
作业布置
(1)反复诵读,做到熟练背诵
学习古文言文短篇小说,不仅要读懂,还要注意积累,因此学习文言文,特别是名句名篇,更要做到熟练背诵。
(2)读后学写,以写促读
以《螳螂捕蛇》为基础展开丰富想象,按观察顺序,结合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将原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样做不仅可以练笔,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加深对原小说的理解,做到以写促读。
《螳螂捕蛇》评课
《螳螂捕蛇》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邵老师的这节课能扣住单元重点,教学目标明确,注重朗读及译讲课文,能使学生把握文章中心。
邵老师以介绍作者及作品导入,多次要求学生个别或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并且指出了朗读文言文不仅应注意朗读准字音,还要注意朗读节奏和语调。我觉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加强文言文朗读的确很重要,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能为阅读、理解浅近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译讲课文,这样就能化难为简,便于疏通文意。
在译讲基础上,布置的几个思考题
能够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挖掘,从而悟出文章的中心: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要求学生观察插图描绘得好不好这个环节,也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觉得新鲜,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
有一点可供商榷:讲授课文时,可多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使学生触类旁通。
重视基本功 发挥自主性
让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和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是教材设计《螳螂捕蛇》这篇文言短篇小说的目的所在。邵老师的公开课很好的达到了这一效果。
一.成功处理了教材,克服了文言文相对枯燥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鉴于学生刚进入中学正式学习文言文,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缺少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同时不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此文的'现实意义批判功能。所以邵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内容进行大胆地舍弃,在课上不作要求,而放在学生课外自主的积累中。
学生初步理顺文章后,邵老师重点让学生分析比较了文中的螳螂和蛇。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了动物形象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归纳,弄清了文章的主旨。
二.成功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邵老师特别强调了在对字、词、句的落实,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重点。与此同时,邵老师还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剖析插图,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的看法。这一做法,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对文章的具体理解和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观点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把教材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结合文言文的特点,突出了朗读训练
“读”是古文学习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邵老师也安排了大量的朗读,而且形式多样,层次清晰,与授课进度、学生掌握的程度结合紧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邵老师对于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读音给予了及时的纠正。并适时讲解文言字词,让学生在纠正自己的错误过程中取得进步。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了“45分钟内”的效率。
总而言之,邵老师的公开课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邵老师讲解生动,学生积极活跃。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
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学具: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猜图激趣导出课题
1.猜图:;提问:瞧,这里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将图片倒置后再观察,原来是水中的倒影;
2.揭题:这些变化的视觉形象给予我们许多想象和创;板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大胆进行创造,来体味变化的魅力吧! 课件出示:教材主图(水中倒影图)
板书课题:变化的魅力
二、体验感受探究变形
1.寻找变形形象:
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变形现象呢?
学生交流,了解哈哈镜中、金属杯上、玻璃幕墙里的物像等变形现象。
2.体验变形过程:
教师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
再将气球拉长、压扁,展示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的头像照在金属杯上被变形的乐趣。
小结:我们发现,刚才大家所见到的变形形象当中,有变瘦、变胖、变扭曲等特点。
3.分析变形方法
对比分析: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形?请大家仔细对比观察,找出图片当中头部轮廓、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线条有什么变化?
三、尝试参与方法指导
1.尝试参与:教师提供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分别是变胖、变瘦、变扭曲,邀请3个学生根据已知的变形原理,将画添画完整。
2.评价反馈:学生互评添画。肯定学生的尝试参与。
3.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添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交流修改建议,教师修改演示。 实物出示: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
四、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选择其中一幅,用变形的方法,画一画人物变形的样子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展示优秀作业。
点评作业,利用学习屋的'评价提示,引发学生积极自评。
六、教学小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会见到各种扭曲变化的形象,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很多作品已成了经典。比如:变形雕塑、喜剧漫画、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等。希望大家也能多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说不定你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 课件出示:经典艺术变形作品图片。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5.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
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⑴“我”为什么这么快乐?
⑵“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⑶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美丽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八)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金色花
我
妈妈
圣洁美丽
嬉
戏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说课稿 篇7
《打字机》说课稿
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打字机》,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比如:乐曲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诙谐有趣,表现出办公室里人们紧张愉快的工作情景。
我首先尊重教材,深挖教材,根椐新课标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等要求,针对学生节奏感强的特点,设计了在乐曲中加入四种打击乐器的伴奏,让学生参与式地聆听音乐。
同时,我针对学生唱谱较弱的特点,设计出图形谱,让学生边看边在体态律动中哼唱旋律。
我紧紧围绕音乐审美核心来设计教学环节,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理论,使音乐要素的训练变成环环相扣的游戏。
比如:当学生初听音乐时,先让他们自由律动感受音乐,虽然表现粗糙,但可自然轻松地由音乐感转入运动感;然后我请学生说出感受,再给学生提示,并与学生互动,让由运动感返回到音乐感,更为生动地感受音乐;学生活跃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将感知的东西上升为符号,顺带学习音乐知识与技巧;最后我启发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巧还原到音乐表现中,将学生引领到音乐审美的更高层次。
我的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为胆小害羞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我十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表现。特别是演奏乐器时,我留出了充足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在多层次合作演奏中陶醉时,当学生在“超大打字机”中愉快“工作”时,当学生在有趣地表演“悠闲”时,都挂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流露出自然的满足感。
本课设计曾经多次参加异地教学,虽然学生能力不同,但都成功地做到了师生共同分享音乐美感与兴趣的效果,广州教研室朱则平老师和中央教科所许洪帅博士都给予很高评价。
不过,我有个反思,就是今后可以通过竖笛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能力,将高年级的音乐课上得更好。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 诺贝尔》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人的,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一样,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形象。所以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析文字的精妙,让学生体会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从分析中体会诺贝尔的人物形象,真切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体会步步深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出于以上考虑,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要点说明如下:
教学目标:
1、 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经过,并能简要地复述。
2、 练习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3、 感受诺贝尔身上的`持之以恒、不畏艰难、不断探索、造福人类的精神。
4、 能整合全文内容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诺贝尔身上的精神,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由于第一课时我已经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的第一、二和第十自然段,了解了诺贝尔的遗嘱和诺贝尔奖的由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第3—9自然段,围绕“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我设置了两个大问题:(1)他投入整个生命发明炸药的原因?(2)发明炸药的过程中, 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结合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说说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即可获得。第二个问题我要求在自己勾画的做批注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出示同学们找到的关键句子,板书下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板书下学生表达中用的好词,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积累,另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积极地表达。交流中,我会安排学生结合理解有声有色地朗读,通过读好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句突出人物品质。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对,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猜一猜第一题可能是多少?(8421=4)
4、你的口算能力很强,能把你的想法用竖式来表示吗?同时检验你的口算是否正确。(独立完成,一生扮演)
5、刚才我们遇到的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做题的学生汇报(本节课的重点)
预设:把21看成20
(也就是说你把除数看成了整十数(板书,除数看成整十数)这样能更快、更准确地试出商是几。)
(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
1、现在我们来算一算19639的商是多少?
教师建议:
(1)独立竖式计算(一生扮演)
(2)与同桌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本节课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注意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还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
(教师巡视,并找出错误资源。如:余数比除数大时,没有调商。汇报时先请正确的同学说说它们的想法,然后出示错误算法并改正。)
预设:
生一:19639我把39看成40(板书),40乘5正好等于200,比196要大,因此商要小一点变成4。
生二:19639我把39五入看成40,400乘5正好等于200,确实比196要大;但是39乘5结果是195,比200小,所以商还是5。
(此时必须明确余数比除数大时,还可以商一个39,因此商要调大一些。)
(四)教师总结
在竖式计算时,我们通常利用四舍、五入法把接近整十的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计算,使计算比较快速、准确。在试商过程中发现商太小时,就把商改大一个数;商太小时,就改大一个数。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2.2光的反射》首先,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特点、作用: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研究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本节进一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下一节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迁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上去”。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我拟定的本节课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2)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光的反射定律简洁、对称、和谐,从中领略到物理学中的`美
2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3、教学难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光路通过多媒体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
4教学关键:在实验中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二: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在科学探究思想的指引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动脑、观察。交流。
三 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复习了上一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也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需探讨的课题,省时高效。
2、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师生同画光路图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教师学生共同实验探究归纳光的反射规律。
3根据规律绘图
4引入光路可逆性
5由现象引出漫反射与镜面反射比较其区别
6光的反射应用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尊严说课稿01-17
《台阶》说课稿01-23
《繁星》说课稿01-23
散步说课稿01-26
《爬山》说课稿01-26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