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

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

时间:2024-01-07 07:22: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

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第二阶段: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

  (1)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就是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2所示,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细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的后面有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使线圈置于它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你能说出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2)发电机的原理也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4、14—45所示,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4、巩固强化

  (1)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感应电流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素质。

  (2)找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3)完成本节的练习题(投影显示)

  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的记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电磁感应现象》2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电磁感应这一章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感应中的重要一节,这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为两块:第一块为学习磁通量的概念及其变化;第二块为学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问题。第一块磁通量及其变化又是后继课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的基础,第二块中教材要求运用磁通量的变化的概念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这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的重点是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难点是如何在初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实验,使学生归纳出“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虽然本节课的`名称叫《电磁感应现象》,但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现象”课,而是一节“规律”课。

  2、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是:(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2)了解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的分布;(3)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切割磁感线;从能力角度看是:(1)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2)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3)具有一定的识图、连接实物电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磁通量的定义,会计算磁通量

  (2)能根据实验事实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会运用条件判断有无感应电流

  (4)知道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探究、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设想

  1、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猜想并比较不同实验的结果修正猜想,从而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这节课每个学习小组都发了一份《实验报告》整堂课几乎都在围绕实验进行。上面既有教材要求的实验步骤,又有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我都在《实验报告》上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这些器材我们还可以怎样得到电流?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活动的条件。我设计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猜想——再实验——比较修正猜想——总结”这种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来进行。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这样做目的就是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需要调节自己的思维,不断改变研究问题的对象、角度、深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求同与求异思考,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也学会了一般的研究方法。

  2、课本先介绍了磁通量的概念,再来讲授电磁感应现象。这体现的是一种传授式教学的特点。但是历史的研究并非如此。以前我按照这种顺序来讲授,发现学生在学习磁通量的概念时很吃力。因为这个概念太抽象,尽管其物理意义很形象:穿过一个面的磁感线条数,但是学生抽象数学思维能力不高,对其理解不深,需要反复地训练。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做了大胆创新,采取了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先总结出穿过闭合电路磁感线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让学生知道现象直观利用磁感线的判断方法。然后提出一个问题:“1/3条磁感线如何用图形来表示?”这个问题暴露了磁感线的缺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了磁感线尽管很现象,但不能机械的利用磁感线进行定量计算。为了科学地表示磁感线的条数,学生就理解了引入了磁通量的概念的目的:定量地科学地表示磁感线条数的。

  这样处理教材符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先认识非常形象具体的磁感线,再抽象出磁通量这样的抽象却很科学的概念。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这样处理磁通量的概念后,学生就会对它的物理意义印象深刻,再进一步讨论磁通量的变化等知识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3、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

  本课的一个难点是磁场的空间分布及磁感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Flash制作多个动画。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形象、生动的特点来突破这个难点。看完动画后学生对电路围成的面积、切割磁感线、磁感线条数变化等记忆深刻。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复习奥斯特实验,引出如何用逆向思维,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的课题。

  2、新课教学

  学生自主实验:如何利用磁场来产生电流,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会通过切割磁感线来产生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上三个实验,总结出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

  为了克服磁感线条数在定量计算上的缺点,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磁通量。

  引导学生用磁通量来总结实验现象,得出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结论。

  3、讨论题(略)

  4、布置作业(略)

  五、教后感:

  1、语言不够简炼流畅,影响了知识的传授。

  2、我设计表格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再提出猜想,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这样做发挥了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够详细地讨论。

  3、上课时采用“合唱”式的提问方式不好。提问个别学生可能要好一些,这样更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利用磁感线判断感应电流产生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应用,但是还要利用至少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磁通量的概念,学生才能牢牢掌握这个概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