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

时间:2024-01-07 07:33: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在这部分知识中着重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本节课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变换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难点: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四、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分析: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课件展示飞机的平移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坐标纸,在坐标纸上画出点A(-2,-3),然后让学生画出向右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B,向左平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C。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请你们认真观察坐标左右平移后坐标有哪些变化呢?同样的让学生画出向上平移5个单位的点坐标D,向下平移4个单位的点坐标E。通过动手仔细观察,对于学生们得出的结论老师给予总结。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 x-a , 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x , y-b )).简单总结:上加下减,纵坐标;右加左减,横坐标。

  3、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教师引导:“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给出三角形ABC,及A、B、C三点的坐标,(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得出结论新图形与旧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结论:横减,左移;横加,右移;纵减,下移;纵加,上移。

  4、中考链接,掌握新知

  用坐标表示平移的相关知识,把中考此类相关知识呈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提前感受中考,其实中考并不可怕,中考内容都是我们平时学习的每点每滴的知识。

  5、形成规律,整理新知

  老师在此时要通过课件把这节课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坐标变换规律再一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大声朗读,加以记忆,并灌输数形结合思想对我们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材第58页练习;习题6.2中第1、2、4题.第59页第3题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2

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来自XX学校,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节中的第二个问题《用坐标表示平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和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的平移引起的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点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坐标平面内平移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能够利用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写出平移变化后点的坐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平移变化情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坐标表示点的平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坐标系中,通过对点的坐标的平移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PPT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之所以选择PPT来制作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

  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图形、图片,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多媒体课件能逼真的模拟出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抽象的东西变具体,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点、进行平移变换、判断点的坐标来发现规律,靠反复的练习来巩固所学,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多媒体课件恰好能节省一部分时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观看短片,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欣赏同学们在学习平移后创作的作品。

  (教师播放短片和学生作品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欣赏、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意图:通过火箭发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回顾平移的内容。再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使所画图案中的平移更准确,以此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图形变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交流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2:

  探索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小车移动的过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2)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

  (意图:①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学、好动的特点,以动画为载体,展开所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采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并总结发现的规律。)

  活动3:

  教师与学生共同倾听部分学生的发言,总结出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并板书在黑板上,使点的坐标变化与平移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P(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意图:①通过学生自主归纳,鼓励他们在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提问中交流与提高。②通过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高应用

  活动4:

  出示习题,引导学生练习解答。(投影展示)

  (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升华知识

  活动5: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意图: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养成归纳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P55第1题;P56第4题;

  2.选做题:教材P55第2题

  (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体验坐标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感受主要有三点:

  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在“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探讨平移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规律,从坐标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平移,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探索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等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地位和作用,特从四个方面对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数学思考:使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感受代数与几何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归纳出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4)、情感态度: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经历数学思维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重点: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难点: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应用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历了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期,从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欲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的阶段,概括归纳能力逐步发展。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方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的坐标变化规律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另外,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四、教学过程分析

  活动1、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设计练习来复习,平移概念、性质及作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活动2、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从学生熟悉的点的平移入手,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打开本节课的研究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借助于课件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课件中设计了两道例题,问题4是通过对一个点的移动验证坐标变化规律,问题5是通过一个图形移动验证坐标变化规律,两道例题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老师适时进行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活动3、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当中得到发展。游戏的设计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活动4、感悟收获 系统新知

  本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由教师修正、补充、说明。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自我评价,体现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

  活动5、分层作业 发展新知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分层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活动6、板书设计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落实教学目标.

  五、设计说明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运用幻灯片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化静为动,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本节课通过创设数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4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临沂汤和中学的数学老师王玉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直角坐标系》中的《用坐标表示平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受并了解图形的平移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关系及其应用。

  二、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坐标系,对直角坐标系及坐标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混乱,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所学知识直观性的特点,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教师充当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2、学法

  本节课注重学法指导,采用观察、归纳法,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展示雪人平移,连接对应点连线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探究归纳、学习新知

  A、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

  设计了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四个环节来完成点平移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观察探究

  设计了一个动画,将苹果从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把苹果从点A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呢?

  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

  其变化关系,然后带着自己的初步观点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实践探究

  学生动手在坐标纸上将点A(-2,-3)向左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若向右平移呢?

  若将点A(-2,-3)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呢?

  通过亲自画图操作、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验证刚才观察后的推断。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分析归纳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知识升华

  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将点A(3,4)移动到点A’(-3,-4)?(尽可能多的利用平移知识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

  将这个问题设计成动画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点平移的全部过程,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帮动态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构建动态平移的画面。

  (此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寻找路径,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再演示动画)

  ①先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②先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

  总结:点的斜向平移,可通过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B、探索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这部分的学习也是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的: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

  观察探究

  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3)B(3,1)C(1,2)

  观察填空,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得到的A’B’C’。

  观察猜想: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相同吗?

  它们从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成(通过平移能否从三角形ABC得到三角形A’B’C’?又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单位长度?)

  这里设计了一个动画,根据找到了A’B’C’的坐标,描点,然后连接这几个点组成一个封闭图形,三角形A’B’C’,然后将三角形ABC平移后能和A’B’C’重合,这样就能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大小相等,  总结归纳

  采用小组合作分析,逐步精炼语言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较为精确。

  五、板书设计

  将点的平移规律板书到黑板上,并用坐标语言表述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5

  首先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要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得出平移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作用。对平移变换以后还要学习“实数”、“四边形”中均有安排和论证,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索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归纳出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息和正确的数学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难点是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应用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五、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容易学、愿意学,并设置适当的追问,探究,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2、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创景引趣

  播放短片,提供给学生鲜活背景及生活素材,激发强烈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数学信息,国旗的升起、火箭的发射、鸽子气球的放飞等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即点的平移,从而引出课题:用坐标表示平移。

  活动2、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2)。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第一个栏目设计成了四个问题,在第⑴问中观察比较点A向右和向上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呢?发现其相同点是变化了的横纵坐标都是加上平移的距离;不同点是向右平移纵坐标不变,向上平移横坐标不变。这样就顺理成章探究归纳出点向右和向上平移与坐标变化规律。此时不急于进入第⑵问,而是采用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先猜想点A向左和向下平移与坐标变化规律,待学生交流回答后再在第⑵问中实验;接着在第⑶问完全归纳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规律;最后在第⑷问中得到充分验证。这种设计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和用不同颜色区分,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3、培养创新

  前面探究了点的平移再来探究线段的平移情况(课件展示活动3),这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线段左右上下平移,观察并自主填写平移的单位长度和相应线段两端点坐标。重复操作并作好记录,获得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并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便于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且有助于完善自己的“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活动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规律到底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规律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两道练习(课件展示活动4):第一道题是把一个三角形分别向左和向下平移依次写出新坐标;第二道题是把学生感兴趣的帆船向上平移紧接着向右平移,写出最后位置对应顶点新坐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同时让学生明白研究图形的平移引起的对应点的坐标变化可归结为研究图形顶点情况。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6

  一、 教材分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移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或上下平移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点的平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精神,让学生从成功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和正确的数学观。

  3、教学重点难点

  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心理为依据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平面坐标系中点的变化和图形平移的关系。难点为:掌握点的平移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4、教法和学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尝试指导法和探究发现法,即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让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通过自己主动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集思广益的技能,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概念及其性质,即学生对平移有一定的知识结构

  2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

  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详细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复习过渡,揭示课题(2),启发诱导,初步运用(3),手脑并用,深入理解(4),归纳小结,强化思想(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复习过渡,揭示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并能起到激发情趣的作用。我通过展示松树平移,连接对应点连线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我设计了两个探究,分别探究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和探究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探究一:主要探究点平移与点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部分来完成,分别探究点的水平平移点的垂直平移和点的斜向平移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点的水平平移:将点A(—3,3), B(2,1), C(—1,—1),分别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B’、C’。通过在坐标纸上给学生展示平移的全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点与原点在位置上的关系,得出平移后的点的坐标。请同学们思考平移后点的横坐标变化了吗?纵坐标呢?变化的坐标与平移的单位长度数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后我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感受小组讨论获取知识的乐趣,分组的方式采用自由结合式与教师指定式相结合,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再给予引导:平移后得到的点横坐标都加上了5,即平移的单位长度,而纵坐标没有发生变化。

  即可以发现如下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

  下面我将让学生思考一下,将A,B,C分别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坐标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在坐标纸上完成该过程。经历了以上教师的引导过程,学生不难发现总结归纳得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类似的,下面引导学生探究垂直方向的平移,将点A(—3,3), B(2,1), C(—1,—1),分别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B’、C’。同样先通过在坐标纸上给学生展示平移的全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点与原点在位置上的关系,得出平移后的点的坐标。请同学们思考平移后点的横坐标变化了吗?纵坐标呢?变化的坐标与平移的单位长度数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给予引导:平移后得到的点纵坐标都加上了3,即平移的单位长度,而横坐标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发现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下面让学生思考将A,B,C分别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坐标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通过以上探究,得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点的水平平移与点的垂直平移,下面探究点的斜向平移就比较简单了,将

  点A(—3,3), B(2,1), C(—1,—1),先分别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B’、C’。 再分别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最终得到点A”、B”、C”。 请同学们思考平移后最终得到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坐标与平移的单位长度数有什么关系?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呢?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呢?最后不难总结归纳得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在探究一中,首先探究点的水平平移和点的垂直平移,在此基础上探究点的斜向平移,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将问题设计成动画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平移的全部过程,形象生动,同时也帮助动态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构建动态平移的画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交流分享的意识。

  探究二:则主要是探究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A(4,3),B(3,1),C(1,2)将△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点A1,B1,C1。所得△A1B1C1与△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同样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之后演示动画,根据找到的A1B1C1的坐标,描点,然后接连着几个点组成一个封闭的图像三角形A1B1C1,然后将三角形ABC平移后可以发现和三角形A1B1C1重合,这样就能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大小相等,多媒体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最后总结归纳:图形的平移实质上是点的平移,并且图形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而仅仅是位置上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逐步精炼语言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较为精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下面这个环节 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分为基础练习和变式练习,基础练习如下,题目较简单,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点平移与坐标变化关系的理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变式练习,难度上有所提高。 该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又能使学生产生思维迁移和拓展,使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过程。 归纳总结,强化思想

  经过了一定的练习下面我将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学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和收获了什么,以及还存有什么疑惑,解决遗留问题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 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我一改以往传统的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自己的身边找数学。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写一个关于坐标平移的实际问题,并让其他同学验证一下。灵活的作业形式使学生不再受限于课本中的练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板书设计

  最后,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本节课知识脉络。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建模过程之中;实践探究,把学生置于结论的发现过程;变式练习,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最后反思小结,把学生置于知识系统的建立过程中。

  各位老师,以上预设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教学方案,但实际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的发挥而随即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坐标表示平移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也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点或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所引起的点坐标的变化规律。是在上一章学习了点或图形平移及其性质的基础之上,用坐标刻画了平移变换,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了平移变换,这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在数学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在坐标系中结合图形的平移变换理解和归纳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进行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上下平移之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之间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2、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意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以FLASH为操作平台的课件,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之所以选择FLASH来编写这个课件主要考虑了两点原因:

  1、就课的内容来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点或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观察静止的图形,很难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再有部分学生没有动态几何的想象能力,因此我选择了动画功能强大的FLASH来制作课件。FLASH能逼真的模拟出图形平移的全过程,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就课堂教学效果来说,使用课件演示就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但选择FLASH动画就比一般的Powerpiont更有吸引力。通过Flash课件演示,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图形平移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克服了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展示雪人平移,连接对应点连线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2、探究归纳、学习新知

  A、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

  设计了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四个环节来完成点平移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观察探究

  设计了一个动画,将吉普车从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把吉普车从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这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其变化关系,然后带着自己的初步观点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实践探究学生动手在坐标纸

  上将点A(-2,-3)向左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

  若将点A(-2,-3)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呢?

  通过亲自画图操作、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验证刚才观察后的推断。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分析归纳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知识升华

  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将点A(3,4)移动到点A’(-3,-4)?(尽可能多的利用平移知识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

  将这个问题设计成动画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点平移的全部过程,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帮动态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构建动态平移的画面。

  (此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寻找路径,小组代表发言之后再演示动画)

  ①先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②先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

  总结:点的斜向平移,可通过点的`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

  B、探索图形上的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这部分的学习也是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的:观察探究、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升华。

  观察探究

  如图,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3)B(3,1)C(1,2)

  观察填空,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得到的A’

  B’C’。

  观察猜想: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相同吗?

  它们从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成(通过平移能否从三角形ABC得到三角形A’B’C’?又是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单位长度?)

  这里设计了一个动画,根据找到了A’B’C’的坐标,描点,然后连接这几个点组成一个封闭图形,三角形A’B’C’,然后将三角形ABC平移后能和A’B’C’重合,这样就能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大小相等,

  总结归纳

  采用小组合作分析,逐步精炼语言的方式来完成,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较为精确。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体验坐标平面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有三点:

  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