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重点在于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幼时保姆“阿长”的几件琐事,通过对阿长语言,表情及行为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阿长的性格与思想活动,进而展现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文关怀以及“爱莫能助”的深深无奈。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叙事性散文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但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逻辑性正在形成期,归纳和总结能力较弱,社会经验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细节了解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活动存在一定复杂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小人物”的怎样的命运。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小人物”乱世中谋生的生存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小人物”乱世中谋生的生存状态。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新闻报道,即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杭州保姆纵火案”,其中有居民群众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会停在这里,提问:“人心不古”是何意?经过提问得出结论:是指“现世人的思想不如以前的人淳朴善良”。然后我将接着提问:新闻中这个浙江保姆是这个可怕的样子,那么100年前的浙江,鲁迅先生幼时的保姆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怀念幼时保姆“阿长”的一篇叙事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2.其后,我将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如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是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5,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收录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通过热点新闻导入,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理念;对背景的介绍不但是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的手段,同时学生还可将时代背景信息与文章内容加以关联。
(二)整体感知
这部分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阿长是谁?
2.文章写了阿长的哪几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
并通过互动得出如下结论:
阿长:家中长工;沿用上一任长工的称呼。
略写:身份来历详写:知道规矩并努力遵守
“切切擦擦”被迫护城
身世终老买《山海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本文的主人公,以及所叙之事均有初步了解,为学生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做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这部分我依然会使用任务引导法,我将设置如下任务:
1.“通过这些叙事,文章展现了阿长的哪些性格?最终突出了阿长这种’小人物’怎样的生活状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阅读的重点放在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上。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略写:身份来历→身份卑微,地位边缘,无人关心。
“切切察察”→没有大志向,只能关注到与自己有关的琐事。
身世终老→控制不了命运,努力生活终难逃悲惨结局。
详写:知道规矩并努力遵守→精神寄托→控制不了命运。
被迫护城→英勇之举出于被迫→控制不了命运。
买《山海经》→只能关注到自己圈子中的的人和事,对于身边的人真诚淳朴。
据学生自己分析出的性格,搭配有逻辑的板书,学生们可总结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生活悲苦而无保障成为常态,而其常常忙于自保,只能关注到自己圈子里的人和事。
2.“伟大的神力”出现过几次?阿长是如何展现“伟大的神力”的?作者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师生互动,得出下列结论:
两次。
第一次在作者听到阿长讲述自己如何“舍身护城”时:
1.阿长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如何“伟大”地“舍身护城”,全程却无悲伤感。体现了“小人物”地位低下,命运悲惨已是常态,侧面表现了“小人物”麻木的心理;
2.英勇之举其实是出于被迫,后又成为谈资,“小人物”收到迫害无人关心,只得在孩子面前夸张地呈现出来以寻求一点存在感。
此处作者认为英勇之举与阿长日常为人有些不符,对阿长将信将疑。“伟大的神力”是一种略带疑惑的讽刺。
第二次是在阿长帮作者找到带画的《山海经》时。
阿长不识字,连《山海经》的名字都读错,然而却特意询问作者关于《山海经》的事,最终自己花钱帮其买到了带画的《山海经》。一切自然真诚,没有半点邀功之举。而作者身边看似“靠得住”的大人却都没有帮作者找到。
在这里展现的是“小人物”待自己圈子里的人真诚朴实善良,流露出浓浓的温情。
此处作者称阿长果然有“伟大的神力”,有吃惊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被阿长的真诚和善良所感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许目光短浅,但却有“大人物”没有的朴实的温情。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为已去世多年的阿长祈祷,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他很清楚“小人物”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在乱世中求生艰难而无奈,但作者仍是希望阿长这类的“小人物”可以不再为保命而颠沛流离,不再被命运左右,得以安宁。
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将更有代入感,从人物的性格分析出其生存状态,进而体会出作者深层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们刚刚学习并初步体会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写,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孔乙己》,思考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表情及行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其性格和命运的?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了解鲁迅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方法,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也为日后学习其它鲁迅作品做好了准备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学习就是要输入加输出,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有了一定地输入,此处作业就是很好的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并且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总结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六)板书设计:
阿长:家中长工;沿用上一任长工的称呼。
略写:身份来历-----身份卑微,地位边缘,无人关心
“切切察察”-----没有大志向,只能关注到与自己有关的琐事
身世终老-----控制不了命运,努力生活终难逃悲惨结局
详写:知道规矩并努力遵守-----精神寄托-----控制不了命运
被迫护城-----英勇之举出于被迫-----控制不了命运
买《山海经》-----只能关注到自己圈子中的的人和事,对于身边的人真诚淳朴
此处板书设计清晰地呈现了文章的基本脉络,并有逻辑地呈现出不同的事件展现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与状态,有助于学生们进行深层分析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