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04:04: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合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是什么?爱是那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大爱无言,那是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至爱无声,那是沉船时,老船长伟岸的身影!今天,爱是寒风中,乔依那双温暖的双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是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让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那永恒的主题——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正是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爱之链》。

  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播放了两组镜头——镜头1:课文第一至八自然段,讲述了一天夜晚在乡间小路上,下岗的桥依非常热心无偿的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镜头2:九至十一自然段,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悉心的照顾,深受爱的感动,留下一些钱就悄悄的走了。通过这两组镜头展现了一幅用双手传递“爱”的动人画面。此时,就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心灵,去感受那份阳光般温暖的人间真爱。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伸出援助的手,这是全文歌颂的人间新风尚。无论是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无论是老妇人得到乔伊妻子热情服务和悉心的照顾后留下钱就悄悄走了,都是以爱为核心的。乔依虽然自己极度贫困,还热心助人,老妇人对他的帮助要给与报酬时,他婉言谢绝了——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人间真情啊!

  作者杰尼巴尼特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内容注意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乔伊和他妻子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的意思。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的内容不成问题,但需要使其真正感悟的含义,我想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指定了如下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通过具体材料感知和体会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与别人无私的帮助。

  课标指出: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以这一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直接关系到本科的教学效果,遵循这样的原则,为了便于创造情境,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音乐《爱的奉献》。

  三、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组织本课教学时,贯穿一个“读”字、瞄准一个“悟”字、紧扣一个“导”字,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拟用谈话法、导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遵循这样的原则,为了便于创造情境,我在课前准备好音乐《爱的奉献》。

  四、说过程

  下面我谈谈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课文内容以及上述分析,我打算用两课时来教学全文。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关键人物来理清脉络,弄清“乔依”、“老妇人”、“女店主”的关系,展开初步的学习。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深入体会,走进人物的心灵,结合书后练习第2题,进行拓展延伸。

  以下我重点说一下,我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将第二课时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一字一句皆关情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真情互勉心相约

  1、未成曲调先有情

  首先,我采用课前交流: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故事?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适时温情导入: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爱之链》,去感受爱的温暖,去聆听爱的声音,去汲取爱的营养。说完后板书课题。

  【在此环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预热,在简洁雅致的互动交流中,将师生融洽与文本渗透一体,为良好的教学埋下伏笔】

  2、一字一句皆关情

  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本课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重点。那么乔依又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进入到第一部分(1—8)小节,这一段发生在乔依和老妇人之间。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寒风”、“凄凉”,通过同桌练读体会老妇人所处的恶劣环境,并把她内心的绝望、害怕读出来。

  重点学习第四小节,引导学习通过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的困难。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是脸上的各种水分没有冻上。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的深刻意蕴,尽管乔依自己也是不幸的,可他仍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体会乔依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不计报酬地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理解“带着微笑的乔依”、“乔依恨理解她的感受”、“ 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的深刻含义。可点名朗读这一部分,在颁发“最有感情奖”,调动学生通过读来表情的积极性,接着在一起齐读。达到在读中领悟的目的。

  老妇人得到乔依帮助后,心中充满爱的暖流。对于第二部分(9—11)小节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围绕“女店主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她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让老妇人擦干头发上的雪水。”体会到女店主工作认真,对人热情关心。男女分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怀孕至少8个月”,“极度疲劳”,但是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体现了女店主怎样的品质,在学生积极地讨论中,我可以适时参与其中,师生共同讨论,明白店主要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顾客。

  离开时,老妇人留给女店主应找的钱和一张传递爱的纸条,女店主深受感动。对于最后一句话的

  学习,可让学生先自由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边读边想象女店主还会说些什么?个人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我也积极参与讨论中,并在最后做一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

  栓紧乔依、妇人、乔依的妻子,更紧扣着你我彼此的心,“不需要回报我,如果你想报答我,就不要让爱之链在这儿中断。”让我们用真情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吧!在我的激情总结中,让学生再次齐读最后一句话。

  【这个环节,旨在使整个课堂都始终洋溢着自由、平等、亲和的对话氛围,让教学成为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让学生心扉敞开、精神漫游、衷肠尽吐。】

  3、不动笔墨不读书

  乔依也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之手是天经地义的,也印证了“爱之链”的主题。此时我以借助鼓励性的语言过渡到“边画边读”的教学环节中,如:短短的时间,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真是好样的。通过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热情地讨论,我们知道真情互助的'美好,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被人帮助。这篇课文感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学生潜心地默读课文,画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并在旁边把你的感受写出了来

  【这环节,我引导学生仔细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也可动笔写写批注。生自读时,教师可行间巡视,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学困生,相机点拨和指导,便于下面的交流有的放矢。】

  待学生认真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加入交流环节,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交流阅读的感受。此时可以这样过渡: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读书的收获和快乐。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说说对文中表达的爱所产生的共鸣。

  交流后,我可以作这样的小结: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地浸染于语境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刚才同学们的潜心会文,不仅有了真知灼见,而且收获了阅读的快乐。

  【这一环节,虽然课堂上会“一时寂静”,但却由此激活了思维、抒发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4、真情互勉心相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多种形式的练读、音乐渲染等手段,将“爱之链”所蕴含的人间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所以,在最后,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音乐《爱的奉献》,组织学生配乐朗读全文,让优美的音乐激扬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读出人物高尚品质,读出内心的感动。通过感情朗读,体验人物对话,让学生的心灵随着故事的发展起伏跌荡,在情感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的价值观,真情在课堂中达到高潮。

  最后,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好的40分钟,我们一起走进了《爱之链》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每人都体会到爱的真谛。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会为被人着想,会爱护他人了!

  【在这一环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是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文本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也要靠读,培养语感更靠读,情感熏陶要读,积累语言更加要读。】

  通过以上四个板块,我想还是能够基本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课文中有的地方可能不能够设计周全,但我相信,只要明确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这个理念,本着“倡简、务实、求实、有度”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问题还是可以加以解决的。

  最后,我说说“作业设计”。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另外,我还想课后布置学生搜集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资料,在班上开展一次“人间真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全文共七个段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大眼睛”照片的来历,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用凝练的手法传神地勾勒了一双清澈、专注、会说话的眼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总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直到今天仍召唤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希望工程,激励许多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其中2——5自然段对大眼睛的描写,语句凝练、真挚感人,可谓全文的亮点。如“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再如:“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将人们的视角引向那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孩子,那一双双眼睛仿佛看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人们对失学儿童的深切同情。

  这篇课文传达的情感,语言结构都是美的,能使孩子联系到自己激发情感和想象活动。

  二、说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二是学习掌握“跋涉、蜿蜒、攒”等生字;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语下加点,在重点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理解感兴趣的词语。四是复述课文,抄写“华彩段”。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三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升华体验,鼓励学生尝试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2、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三、说学情。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体系中安排在第八册,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基础上,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北师大版教材把它安排在第八册,“眼睛”这一主题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围绕由眼睛引发的故事,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

  四、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五、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整体感知——分解探究——概括把握——迁移运用”的教学环节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升华体验,鼓励学生尝试实践。

  六、说教学设计。

  以下为全文两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创境生情,自然揭题。

  要理解本课的深刻内涵,了解当时照这张照片时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勾画、概括,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借助录象(可以是希望工程的宣传片),展现贫困地区的极度恶劣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朗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三)细读品味,联想感悟。

  第2——5自然段叙事中有抒情,可以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感悟。

  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谈谈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这双眼睛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对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有一个的初步感受。“我们是这样的感觉,那么亲眼看到这个孩子的记者,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引导孩子细细的默读课文中的细致描写。然后指名读由照片联想到的2—5段。“这一部分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再默读,品词酌句。之后让学生小组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

  “这双大眼睛确实触动了我们,更让我们震撼的是她那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她那不向困难低头的幼小心灵!”引读课文的后两段,让学生感受充满温情的社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四)升华情感,鼓励实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我和大眼睛”这个话题畅所欲言,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大眼睛”相比我们的生活条件是这样的优越,但我们是否珍惜,有没有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在比较中,让学生们得到触动、有所思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要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以更加刻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我们该如何帮助比自己生活困难的小伙伴”进行讨论,引导如果学生有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行为,可以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切身的体会,并号召其他同学也参与到助人的行动中来。

  (五)结合“笔下生花”,培养写作技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留心观察身边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人,以“眼睛”为专题写日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每个人不同的眼神,从不同的神态中感受它所传递的不同信息。特别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中关切的眼神,体会身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点点关爱。在写日记时,引导学生透过眼神看心灵,可以展开恰当的联想,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来描绘,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后面“笔下生花”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会观察、写具体的良好习惯。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故乡的“水墨画”》选自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1单元第1课。

  本单元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拟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在新课标的要求与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

  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融入本课的情境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多媒体出示多幅菱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菱的生长环境和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3、深入学习、理解生字词。举例说明,有哪些字与今天学习的生字在字音或字形上相识?你是怎么区分的?找出本课的多音字,说以说他们不同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勾画出本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说说他们是什么意思?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对识字有要求,对小学高段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小学高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还要求高段的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我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总结出本文描写的顺序是: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板书: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因此,本环节,我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了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故乡风景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 初春、 一过“黄梅”、

  临近中秋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通过比较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运用正确、简练的语言,将本课学习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和积累优美的词语。本课的作业,我设计为如下;

  1、将本课生字各写5遍组两个词。

  2、找出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各位评委老师,本堂课我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处于轻松、积极、愉快地氛围之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故宫博物院》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考查的重点篇目,文章原是一篇导游词,按照参观故宫的顺序开展讲解,详略得当的讲解让人印象深刻。

  一、说教材

  《故宫博物院》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故宫。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主要的建筑及其布局和功能。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布局的基本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去参观故宫的热情,感受传统建筑艺术的对称之美。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说明文并不陌生,之前也积累了许多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但是八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不是很强,有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去过故宫,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还是存在一些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过学习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详略得当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体会故宫的建筑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运用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于故宫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主要描写的事物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是由南向北依次去写故宫的”(板书:南到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的这一句“从天安门往里走,沿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和这一句“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通过这两句中的“笔直”和“中心”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始终是在围绕着“中轴线”去写故宫的,(板书:中轴线)。

  那么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学生纷纷得出答案:大多是:太和殿、御花园等等,这时我会用质疑的语气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所选择的参观地点都是文中大段描写的部分?”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发现:作者并不是详细介绍每一个宫殿的,而是有详有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去体会“详略得当”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这时学生得出的答案是:对于太和殿和御花园的印象比较深。我顺势给出引导: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太和殿描写他们所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找到“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这时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是在高处和低处去描写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体会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能将复杂的事物并有重点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即板书:总分结合。

  (四)延伸作业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时我提问学生,故宫是在哪一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并适当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故宫的知识,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课下继续搜集关于故宫的一些故事,明天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上来分享,这样的作业不仅体现了减负的理念,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按照:由南向北,围绕中轴线这一顺序展开,我突出的把这两个特点呈现在板书上,抓住了本文的主要特点;同时在对应的地方加上了文章的写作的特点即:详略得当和总分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学生,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第四部分说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是说教学效果。

  【说教材】

  《黄山奇石》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析学生】

  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具有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说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说教学】

  这堂课的教学,应抓住“奇”字,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体会到了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读课题后,我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我用课件出示“奇”的几个义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一说其他的奇石的样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时,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黄山的“奇”。

  【说效果】

  通过看图,了解文章大意到突破重难点,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形象性、直观性,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课堂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其实有些地方让学生读可能比讲更好些。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第31课《地球爷爷的手》。本课主要以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地心引力。”

  教学程序我分为4个环节:

  1、导入新课,2、学习生字、词语,3、分析课文,解决疑问,4、课内扩展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手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手的用处。从而引出地球爷爷的手。由手引出地球爷爷的手,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语

  通过昨天的预习和在课文中的识字,让学生看大屏幕找小老师教教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生字来组词,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关键词。

  三、分析课文,解决疑问

  同学们生字和词语都掌握的较好,让学生自由读,谁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读给老师和同学听,给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你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是谁说的话?指导地球爷爷说的话。(用粗重、缓慢的语气读)指导读出感情。然后又我问:“地球爷爷的手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我说:“地球爷爷的手真的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吗?课文中的谁看到了?”从这个问题导入童话故事的开始,在童话故事中,主要是让同学们读好三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语气。

  猴爸爸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小猴子高兴的语气,特别是读好小猴子的请求语气,这一点教师要范读。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融入角色,读懂故事。讲到小兔子说的:“是呀,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让学生看地球的图片,然后用磁铁吸引铁钉,来与地心引力相比较。形象直观,又有利于低年级理解地心引力这一抽象概念。解决开始的疑问,看来地球爷爷真的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我又问:“你还能举出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例子吗?”同学们举了好多例子……让孩子们举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要仔细观察,对地球的奥秘产生兴趣。

  四、课内扩展

  1、举例太空中的宇航员失去重量漂浮在空中,强调地心引力对我们的作用太大了。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呢?让学生说说怎样保护地球,从而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2、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地心引力。

  3、读关于“地心引力”的儿歌。

  课内扩展是让同学们知道地心引力对整个地球的重要性。

  五、说板书

  《地球爷爷的手》是本课的课题,地心引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是地心引力的作用,省略号说明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中结合课文中的小动物主人公,结合生活常识,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感悟,读懂故事,事实证明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确实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地心引力。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绘制与编辑图形》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word20xx基础与实训》项目五编辑图形对象任务7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和图片及艺术字的应用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易读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说服力。而图形对象能更好的说明文档的内容为文章增色,是WORD软件排版文章进行图文混排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图形对象,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系统编排和美化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任务分析

  本次任务 “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的制作是针对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设定的,是一次综合性的文档排版任务。要求学生要回顾前期文档排版的内容,完成方案策划书的制作,并学习本次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完成比赛流程图的制作,最后混排文章和图形做一个条理性易读性都很强的实用文档。本次任务是前一次任务文章编排的延伸,是下一次任务贺卡请柬制作的基础,是word20xx图文混排中从易到难的任务设定中连接前后知识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任务描述: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比赛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投稿人将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jcjxx@jsxy。com,邮件标题格式“ [球赛应征]XX班XXX ” 截止时间为12月6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二、说学情

  学习者为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2个多月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ord20xx的很多知识,比如字体设置、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的使用、图片文字的混排等等,能对文档和表格进行熟练操作。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所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本次任务知识点少较单一,为了加大难度我们增加了策划书的制作做成图形和文章混排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现有知识。

  三、说目标

  结合此次任务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可测控可考核的目标。

  1、能说出常见比赛赛制和比赛环节。

  2、能根据具体情况策划比赛细节。

  3、能根据策划书模板编写策划书文档。

  4、能自学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并用自选图形绘制比赛流程图。

  5、能美化文档。

  6、能从互联网查到相关资料。

  7、能认真填写工作页。

  8、能清晰地解说任务。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容:word20xx流程图的绘制

  重点化解方法:

  1、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2、现场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3、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难点内容:

  1、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组合编排

  2、比赛流程的策划。

  难点化解方法:

  1、多多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模仿再创新;

  2、多练习,教师讲解混排注意点;

  3、 针对典型问题教师现场修改并讲解

  教学时间:9课时

  五、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教学,应该是“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分组完成任务的教学,老师起到的是答疑解惑组织工作流程的作用。为此,我结合任务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卡片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进入工作状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达到工作目的。在完成教学重点难点流程图的制作及图文混排时,学生普遍不通之处采用演示法。直观演示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教学环境

  根据任务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查找资料时在机房,任务调查在课外,组织策划时在一体化教师(需要少量查找资料),任务制作实施时在机房,评价展示时在多媒体教室,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环境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还可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当前工作且经常变换环境使学生不至于疲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组织引导,调控工作流程,只有在现场需要时进行评价讲解,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专注于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教学设计、工作页、评价表等资料,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印刷分阶段发给学生。

  六、说学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模式,教学过程模拟工作情境,以学生为工作者,教师为工作组织者,学生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分工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完成工作,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一体化课程模式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图文混排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整个工作任务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习活动来分配工作任务的各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完成工作环节,通过任务驱动,首先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然后教师批复,组织展示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本次任务分为五个活动,活动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关于比赛赛制的内容,以期在了解之后进行项目更明确;活动二,各组学生角色扮演接受任务并合理分工,达到每位同学都有事做;活动三,组长组织讨论,完成自己组的初期策划,要求每位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四,学生到机房实施任务,过程中学习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活动五,教师组织展示评价并评选,给优秀者发奖品提高积极性。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总监的角色,实时调控监督项目过程,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活动一:了解比赛赛制(1课时)

  1、教师播放中国好声音宣传视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让学生回答,之后再问学生,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类似的选秀节目,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呢?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赞扬学生的平时关注实事,总结前面我们说到的都是一些竞赛节目,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的比赛规则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一些常用的赛制:淘汰赛、循环赛、佩寄赛、混合赛制、复活赛、附加赛。

  2、教师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一种赛制进行了解,给20分钟时间查找资料;

  3、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一位解说员给其他组同学讲解自己选择的赛制(5分钟以内),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做出点评;然后教师对没有被抽到的赛制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赛中初赛复赛决赛通常会使用不同赛制;

  4、在学生了解了赛制知识后,给每位同学发一个笑脸贴画进行投票(贴到黑板上各组的相应位置);然后统计票数,对得票最少的一组作出惩罚,要求表演一个节目,全组学生都得参与。

  活动二:布置任务,前期准备(1课时)

  1.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布置和接受任务,任务要求: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要求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6rst@jsxy。com,邮件标题格式 [应征]XX班XXX;

  2.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点评,并就扮演过程中新发现的任务不明之处进行补充,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要求每组为一个单位作出一份方案,第一步确定人员分工,给学生下发一份建议分工表作参考并让各组做一份供展示(10min);

  4.在大家都做完后组织各组同学展示分工表(5min),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提出宝贵意见,分工最低要求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中每个步骤都有人来实施;

  5.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调查本次比赛的参赛队有哪几个,方法不限(教师会给出建议调查办法供学生参考),要求两天时间内提交赛前调查表,交回教师处,教师进行批复。此步骤都是在课下完成。

  活动三:任务中期策划(2课时)

  1.教师下发赛前调查表,并点评各组调查表现,各组同学虚心接受并改进以期在充分了解参赛情况的基础上安排比赛;

  2.教师给学生时间讨论策划方案,在此期间可以查阅资料参照其他比赛的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活动一所学赛制,及我校具体参赛情况确定比赛环节及采用赛制,填写思路说明书,此时教师巡视及时给与指导,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解纠正;

  3.说明书提交上来之后教师审阅各组的思路说明书,如有重大问题如不符合情况不能实施时打回修改,尽量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创意。

  活动四:任务后期实施(3课时)

  1、 给学生下发工作页,上面有比赛方案模板、流程图样本和word20xx自选图形的知识讲解,要求学生学生分组在计算计机房实施任务;

  2、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监控任务执行过程,由于任务是综合练习可能会遇到之前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老师采用演示法复习回顾统一讲解;

  3、下课之前教师通过机房管理软件回收学生任务成果。

  活动五:展示评价(2课时)

  1、要求各组将做好的篮球比赛方案打印给每组下发一份,每组派一位解说员进行解说(10min),解说时需将流程图投影,工作页上有引导问题供解说员参考组织解说辞;

  2、解说完后其他组同学根据解说表现按照评价表给出点评;

  3、给各组同学下发投票卡,投票选出最佳策划奖、最佳建造奖、和最佳演说奖;

  4、组织颁奖典礼,颁发奖杯和奖品,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六、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七、教学效果分析

  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由于没经过实践检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地方因为怕他们不了解没思路都给出了模板,有可能有些同学就不动脑筋思考做的很简单,有可能有些同学很有想法但设计较乱不能用流程图体现就需要适当取舍,还有可能会出现排版一塌糊涂改了下面上面跟着变从而产生为难情绪,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耐心给出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并思想教育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真观念,对学习要有耐心信心恒心。

  八、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绘制与编辑图形》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文章排版知识,并把它运用到任务“制作篮球比赛方案和流程图”上,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指导方针,以任务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一)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例1主题图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个天平的含意: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透彻理解物与物的替换。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数字、图形、符号等纯数学的等量替换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天平图等教具。

  学具准备:与例题相关的一些卡片:西瓜、苹果、砝码、数字等卡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感受方法的多样性”、“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具体教学策略运用如下: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内需入手。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以问题为核心开展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二是发挥教材编排作用,又灵活运用教材。

  3.教学目标的自主探索,又呈现出教师在全过程中注重设计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引导作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二)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程序:

  结合教材内容与特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课前通过师生交流对话,利用“曹冲称象”的.典故,感知等量代换,并引出课题——等量代换。(板书)

  [“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学生很熟悉,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故事里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这样做是让学生领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进行物品之间的等量代换,从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换”。]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1.引导发现

  (1)引导学生利用称象的方法(换一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例1主题图: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个天平的含意: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

  [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

  在解决本例题时不仅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还在黑板上用图片摆,通过操作示范及学生的操作,真正理解换一换,实实在在的换,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2.引导学生交流,汇集思想与方法

  安排同桌讨论交流换一换的过程,能用语言比较流畅地表述过程。

  [设计意图: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得到多种多样的想法。]

  (三)激发学生思维,解题巩知,及时小结

  1、解决“做一做”(先引导学生观察第1、第2个跷跷板,弄清图意,再激发学生利用“换”的方法来解决:3头牛与几只羊同样重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题与例1总体上是同类型,目的为了巩固,比例1提出的问题多一步,学生处理时可以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解决习题 1个菠萝=5个橘子 3个橘子=12个大枣 1个菠萝=?个大枣

  [这个题比上面的题难度加大了,这是个需要先化简的等量代换,这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推思维,进一步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结合例1和两个巩固题,解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起沟通桥梁作用的中间量,我们只要找到了中间量,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明白水果与水果,动物与动物当重量相等或价格相等时可以互相替换。

  (四)拓展延伸

  观察例2主题图,说说图意,请他们用换一换的办法解释他们的想法或思维过程。例2不再局限于物物交换,而换成了物与数的替换,即由例1的形象到例2的表象(半抽象),为下面的图形、数学符号或数字的等量替换做准备。从而让学生理解等量替换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接着我用图片在黑板上贴出了两练习题,数形大变换,求出●、▲、■所代表的数

  (1)▲+■=24

  ▲=■+■+■

  ▲= ■=

  (3)▲+▲+▲+●+●=41

  ●+●+▲+▲+▲+▲+▲=59

  ▲= ●=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是比较抽象的等量代换练习,实际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直观表示方法。在黑板上贴而不是写也不是多媒体出示,目的就是让学生动手换一换,体会只要是在相等的条件下图形、数字也都可以象物品那样替换的,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我试着让学生明白,物品与数字,图形与图形,图形与数字,只要当它们存在等量关系时,都可以互相替换。让学生体会由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字的思维过程。]

  五、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

  2、在 “等量代换”时你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质疑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换一换

  石头重量=大象重量 石头 换 大象

  1个桔子+1串葡萄=400克苹果 换 砝码换一换

  1个苹果+1个桔子+1串葡萄=550克 羊 换 猪 (相等的)

  大枣 换 桔子

  ■ 换 ▲

  [这节课的板书虽简,但能够准确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当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直闪耀着璨灿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这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较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了《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结构: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表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并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引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中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编排意图: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浅到深进行编排,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又可和《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进行比较,扩展阅读。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迸、伶仃、穗、淀、绽、苞、伫、虬、酿、璞。

  2、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分析理解:

  1、透过文章对花的描写,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练习二,品味佳言美句,并能作适当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3、欣赏能力。

  心理目标

  1、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2、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认同感。

  3、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情感渗透:领会本文在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我们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及原因

  重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

  1、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2、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揣摩语句、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也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4、揣摩作者的感情又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5、学生没有作者的经历,较难理解文中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3、班级人数多(83人以上)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胆小、怕羞、自卑。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的器官。”鲁迅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再说学生对紫藤萝花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发现点拔教学法

  由于本课为散文,语言优美,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拔——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发现法、点拔法贯穿全课。特别是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点拔为主。点拔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理好教师的主导、点拔地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读写结合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辨证途径。”因此,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这一方法,以课堂训练或课外练笔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练习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一教法而设计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本课的练习设计就是围绕这一学法而设计的。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利用工用工具书,把预习提示上的生字词或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导入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发现,抒情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或经历了某种心灵的震憾之后有感而发的。叫学生回答刚刚学完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它们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导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紫藤瀑布》的作者又是因什么有感而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欣赏一幅紫藤萝花的画面1、复习旧课,把握新课的阅读要点。让学生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看画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花,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读课文(粗读)

  1、看画面、听录音。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2、教师适当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几个易读错的字,如:淀、绽、伫、迸溅、虬、穗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入学习重点和难点——1、揣摩作者的感情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预习提示”发现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

  ①写作背景——异常的悲痛郁闷是产生感悟的基础;

  ②中心——生命的永恒;

  ③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抓住重要语句:

  ①“我不由提停住了脚步”。(既是心灵被震撼的明证,又造成了悬念。);

  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时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正所谓“释怀”!)

  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释怀”到感悟,作者重获得轻松与活力。

  3、作者异常悲愤郁闷的心情与紫藤萝盛开的景物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和内在联系,是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

  5、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以实现本课教学的各项目标。

  6、多媒体较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的命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再读课文(精读)

  1、指导精读,揣摩语句。

  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

  ②、结合练习二体会写景的精彩之处。

  2、讨论:

  ①.“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

  ②.“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1、初步欣赏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句。2、以读促学,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4、通过学生质疑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探究发现: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

  2、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2、作文: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总结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熟读课文。

  3、课外练笔。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