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05:40: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 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 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 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问题,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 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 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 。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 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 的描摹 ②用 和 的烘托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时间分配

  导入 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 5分钟

  研究课文 15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 10分钟

  课堂训练 5分钟

  机动时间 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 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 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 、“研究”

  3、本课在尝试一种的新的课型:无提问课。课中没有或很少有教师的提问

  林嗣环《口技》导学案7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莫丽宏 审核 :

  课题 口 技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20xx

  学习

  目标 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们说的题目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我们就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整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们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们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三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们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单元的第2课《怎样搭配食物》,《吃的学问》单元是根据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里的“生命与物质”的相应条文编写而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寻找“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饮食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

  第二,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第三,根据食物日记,绘制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并评价自己的膳食结构。

  第四,模拟配餐和设计食谱。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由于各类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要保证营养全面合理,还必须懂得科学搭配食物,掌握搭配食物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饮食实际,围绕食物搭配的话题来设计活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法。科学课以动手为主,《美国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学科学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而不是做给他们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的奥妙,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验探究为主,教师辅助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

  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及一张记录自己一日三餐食物的名称和数量的食物日记等。

  对于本课所选择的各种材料,我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具有典型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沉浮和溶解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合作探究能够获得充分的科学体验,尽可能地最大效率地获得来自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在对其加工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建构起自己认识发展水平之上的科学概念。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说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认识营养均衡很重要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跨栏明星刘翔,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刘翔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播放视频资料) :具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学生的饮食录像。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你认为身体不健康的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身边同龄人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典型事例入手,引起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关注,激发学生探求食物搭配搭配问题,引出如何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话题。

  (二)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认识食物金字塔

  1、了解班级部分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怎样的搭配才算合理呢?

  2、认识食物金字塔

  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究:

  (1)食物金字塔共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它们分别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4)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5)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结果。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含有这六大类食物,各种营养素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科学合理,并举例说明。(如柿子螃蟹不能同时食用,菠菜和豆腐不能同时食用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讨论中引出食物金字塔,再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而通过课件的演示,将食物金字塔变文字性描述为图形化、数量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食物搭配原则,金字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时也反映了食物的多样性和同类食物可互换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口味的享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每天的饮食要包括这六大类食物,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

  (三)绘制并评价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小组讨论:根据食物日记,怎样绘制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解:绘制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前,先要将食物日记中的食物按食物金字塔的六大类食物分类,计算出各类食物的数量,然后再按数量最大一类的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底层,数量最少的一类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最上层的顺序来绘出。绘制完后,跟课本上的食物金字塔进行对比,小组交流评价,讨论改进方法。

  4、学生汇报交流评价的情况,同时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小结:大家汇报的结果表明,班上多数同学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少数同学的结构很不合理。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应该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配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课前如实记好食物日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自己和课文中的食物金字塔,并评价自己的膳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说课稿 篇4

  《插花》是小学四年级课外自编教材。即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从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即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本节课我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上网查询的方式,自己或小组合作找到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插花内容及相关答案。利用这种教学手段锻炼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网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增加了课的容量。我为学生设计了插花网页,在网页上设立了四个栏目:插花赏析,花艺教室,网上花店,花言花语。

  在“花艺教室”里学生可以了解有关插花的基础知识、插制技巧和一些常见的构图形式。让在课前对插花一无所知的同学,也能体验到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的乐趣,并得到成功的体验,照顾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同一时空自主的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插花赏析”的网页中设计成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通过“插花赏析”中的文字说明了该插花的步骤和赏析,使学生可以明确插花插制的顺序,以及插花是如何通过造型和色彩来表现主题的。

  “网上花店”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花材的图片、名称和单价,以及成品插花的价钱,学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选购花材,然后小组同学商讨怎样选购又经济实惠又能充分反映主题。

  “花言花语”中介绍了花朵的含义,学生可以参考其中的提示,制定的主题以便于进行制作插花作品。

  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询,归纳总结出所阅读的网页的内容,然后在和小组同学讨论、研究,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学生自己找出了制作的方法,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必然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成品展示中会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调查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由于强化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互动关系,学生更容易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更容易往深层次去探究他感到有价值的内容。

  本节课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用日常生活中的献花情景和鲜花在生活中的装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了解了有关插花的知识,这样课堂上汇报时,学生还可以补充网页上的插花基本知识。有的小组在书上找到的资料,可以照着书将答案念出来,有的小组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可以让他们将下载的网页打开,展示给全班同学,如果有通过其他手段找到资料的小组,可以让学生进行解说汇报。

  学生制作出成品后,我让学生介绍所制作插花的主题和用途,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走动,可以向教室内的教师和同学介绍、推销和赠送所制作的插花,通过这样是设计让教室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张开口,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获得的体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将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以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保证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训练劳动技能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由教师的“讲解”变为学生的“尝试”,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了,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试探性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学生再次实践、尝试,探求规律,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全方位的提高。并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

  本节课我都以小组学习、小组研讨、小组推销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讨论中,要形成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语言,使教学真正达到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要想让学生创造出更多、更新有价值的作品,教师就应让学生集体学习,充分交往,相互合作。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拓宽思路,产生独自一人难以想到的新方法、新主意,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包括小组与小组之间和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竞争。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交往的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和自己同伴彼此之间进行的合作,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我采用双语教学,一些简单的对话,我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不但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新颖,还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对话能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关于选材

  本活动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儿童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摇摇瓶》正好切合了这一点,把儿童常见的石头、豆子等物品放在熟悉的可乐、矿泉水等瓶子里摇动,运用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不同,并根据声音的特点为歌曲《大雨小雨》伴奏,从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通过此活动能发展儿童的听觉功能,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关于学情

  本次活动是整合活动《感官总动员》里的一个内容。儿童对感官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已有运用感官进行初浅探索的意识与方法。儿童喜欢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操作活动。另《大雨小雨》是儿童熟悉和喜欢演唱的歌曲,有利于伴奏和进行情绪体验。

  三、关于教学目的

  新的教育观强调儿童兴趣、态度的培养,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中班的儿童尽管好奇好问,喜欢探索,但始终缺乏目的与意识性。并且儿童自主发现总结的能力差,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和感受。具体活动目标为:

  1、.儿童能在幼师指导下探索不同物品放在不同瓶子里声音的异同,培养儿童探究声音的兴趣。

  2、儿童能根据自制乐器声音的特点为歌曲伴奏,体验为歌曲伴奏的乐趣。

  四、关于重难点

  声音有乐声和噪声,本次活动中,如果儿童凭着性子探索,完全可能弄出的是噪音,因此如何引导儿童感受声音中美的部分—乐声,让不同的声音与音乐结合起来,成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儿童要体验到声音的'美,那发出的声音就必须是美的,如何让儿童探索到的声音更美呢?在活动中应尽量引导儿童有节奏并轻轻地晃动瓶子,仔细倾听。同时采用为儿童喜欢的歌曲伴奏的形式,更有利于儿童体验乐声。

  五、关于教学方法

  儿童喜欢在游戏的情景中活动。此次活动的探索过程主要围绕—制作乐器、伴奏歌曲这样一个情景进行,让儿童的探索既带着目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由于儿童独立发现的意识差,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与儿童自主动手相结合的方法。另外就是玩中学,教学形式与活动过程尽量开放,让儿童感觉在玩。

  六、活动过程

  引入部分:由于儿童对古诗《赠花卿》的内容很感兴趣,所以活动开始让儿童吟颂这首诗,自然的引出制作乐器这个主题。

  儿童探索部分:开始采用老师演示,儿童感受和得出结论的方法。也就是老师有序的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不同材料的瓶子里;把不同的东西放在相同材料的瓶子里,让儿童仔细观察、体验并得出结论。这里主要帮助儿童掌握有意识进行探索的方法,为儿童自由探索打下基础。接下来儿童运用刚才获得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这样儿童的探索就不会显得盲目和无从下手。

  为歌曲伴奏部分:在这里我放手让儿童根据自己制作的乐器的特点,自主选择是为“大雨”还是“小雨”伴奏,并可到前台来象开演唱会一样演奏。既满足儿童好表现的愿望又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儿童还可和别人交换乐器体验,增加为歌曲伴奏的兴趣。

  活动结束部分。儿童把自制乐器放入音乐活动区。这样既方便儿童随时探索又可用于其它活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教育工作者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相信此活动能很好的体现《纲要》的这一精神。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在第一课时学习了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这课时着重进行课文重点句段的学习。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顶着烈日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画家送给她贝壳的故事,赞扬了小姑娘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本文共20个自然段。先讲小姑娘答应为画家看衣服和画夹,接着讲小姑娘认真负责地为画家看东西,最后讲小姑娘不肯要画家送给她的贝壳。“为画家看衣服”和“不肯接受贝壳”是文章的重点段落。

  这篇文章的语言写得很美,宛如海边一幅风景画。景是美的----刚冒出海面的太阳,碧蓝的海水,海浪激起的白雪般的泡沫,金色的海滩,各色各样的贝壳……人更美----心疼小姑娘,愿意给小姑娘帮助的好心的老伯伯,一心想对小姑娘表示感谢的画家,特别是淳朴诚实的小姑娘,更是让人感到可敬可爱。课文寓情于景,语言简洁,用词准确,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的个性与心情。

  学习课文,体会“画家的心情为什么久久不能平静?”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两点是文章的重难点和关键。

  通过本节的学习,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姑娘那样信守承诺、拾金不昧的精神品质。

  二、说教法

  课文很长,文质兼美,这篇文章无论是大海和沙滩,还是沙滩上的小姑娘和画家,都没有离开一个字“美”,教学时我紧扣“美”这一情感主线开展教学,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海水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再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感受到的美。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积累词句、内化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与美的感染。

  “为画家看衣服”是文章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姑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小姑娘的认真负责。采取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来体会老伯伯的好心和小姑娘的信守承诺的品质。“不肯接受贝壳”是文章的又一重点段落。 三、说教学流程

  (一)由图导入,初读课文。

  课文有一幅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开始,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一一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在这么美的海边,这位画家和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去思考。

  (二)抓重点句,悟读课文。

  1、提问: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海滩顶着烈日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画家送给她贝壳的故事。)

  金色的海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除了能让你感受海滩美,还能感受到哪些美?(板书:海水美、贝壳美、小姑娘美)

  2、抓重点句,感受美。

  (1)海水美

  ①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海水美?

  ②指导朗读“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2)贝壳美

  ①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贝壳美的?②指导朗读: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

  画家向小姑娘介绍他拾到的贝壳:“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蛳,这是金海螺……”

  看到这些美丽的贝壳,你们想说什么?

  小姑娘和你们一样喜欢这些贝壳,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读这句话。 (3)小姑娘美

  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句子。

  太阳越升越高,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指导读出天气越来越热,小姑娘的焦急)

  多次分角色朗读,

  一个好心肠的老伯伯走过来问小姑娘:“孩子,你在等谁呀?”

  小姑娘说:“一个画画的'叔叔,我给他看衣服呢!”

  老伯伯说:“傻孩子,火辣辣的太阳会把你晒坏的,你回家吧,东西搁在这儿,我替你看着。”(指导读出老伯伯的好心)

  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指导读出小姑娘的坚定。)(板书:负责守信)

  小姑娘摇摇头,对画家说:“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板书: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呀,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没想到小姑娘把他喊住了:“叔叔,您的贝壳掉了!”她弯下腰,把一颗颗贝壳捡了起来,还给了画家。(板书:拾贝壳不昧)

  课文结尾处:画家望着小姑娘远去的背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学生读这句话,思考:画家的心情为什么久久不能平静?你觉得他会说想些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和画家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升华,体验美。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情感朗读训练,让学生再读描写小姑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段,想: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这金色不光是指海滩,更是指小姑娘金子般纯洁的心)

  通过“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从而揭示课题:在瑰丽无比的海滩上,太阳洒下点点金光,这正如小姑娘纯真、美好的心灵在闪光,真是景美,人美,心灵更美!

说课稿 篇7

  《母亲的恩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第4章第9节的内容。这一章主要以讲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为主。本课是文包诗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也能为孩子理解父母之情奠定基础。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掌握诗歌的意思。

  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我采用男女分读的方式进行复习词语。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设疑: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3自然段,画出对应的解释?在集体交流时,我会出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关键词,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那种疼爱和牵挂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时课件出示这句诗,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印象。

  2、接着,我引导学生来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的点头。小朋友们,孟郊与母亲依依惜别时说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一句话都没说?”。

  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进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一步领悟到母亲对孩子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好的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在爱心卡片上完成作业“我爱妈妈”,让学生在生活中升华和延续对妈妈的爱。该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说课稿 篇8

  《莫高窟》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它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写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概貌。第二段:(2——4)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第三段:(5)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前浅显。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我设想分成两课时来教学。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说说你留下了的印象。相机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这样做,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抄写词语。

  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我们游览了敦煌莫高窟,你主要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你最喜欢哪个景点,那就多停留片刻,仔细读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品读,直奔课文重点。

  二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 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②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抓住神态安详等词语,再来看看相关图片来感受卧佛的惟妙惟肖。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最后,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教师小结学法。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2学习第3自然段

  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根据学生交流,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找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出示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让学生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这样,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背诵。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指名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4 学习课文第三段

  利用媒体,介绍敦煌文化,让学生说说“举世闻名”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它什么举世闻名?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从“排列在悬崖断壁上,492个洞窟”等词语进一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举世闻名”的恰当意思。

  三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 神态各异 个性鲜明

  壁画 宏伟瑰丽 灿烂辉煌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的开始,用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说课稿 篇9

  《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习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发情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习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 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