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说课稿【精华】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细胞》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细胞》说课稿1
说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方式,倍受广大教师的亲睐,它对提高教学、教研水平和说课者的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细胞增殖》一节的说课,笔者作出如下安排,以此就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了解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掌握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时期的特点及其各时期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规律,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深刻理解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具有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及绘制生物学图的方法。
3.德育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和细胞增殖,进一步认清和反对“神创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二、说教学内容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的第二节,前一章介绍了《生命的物质基础》,本章的第一节又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讲细胞的增殖,这样安排具有逻辑性,学生只有在了解细胞的化学成分之后,才能更好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项生命活动,最后的细胞增殖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细胞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的阶段,从而理解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同时,本节知识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结构:本节知识共九个知识点,先介绍细胞增殖的意义,以此推出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第一课时只介绍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其中,要求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了解细胞周期的分裂期和分裂间期的时间长短。接着介绍分裂间期的特点和结果——主要是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一个染色体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但此时染色体呈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分裂的四个时期(前、中、后、末)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分裂期内染色体出现并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均有与亲代同数目、同形态的一套染色体,说明了有丝分裂保证了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潜能,保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运用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最后介绍细胞分裂的第二种方式DD无丝分裂。
《细胞》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第一课时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它以第二章中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六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三大遗传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②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③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够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从而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说教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能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三、说学法
1、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温故知新:1、课前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2、搞清楚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的关系。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有性生殖?”(学生回答)。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并假设是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来进行推理,推论结果错误。(答:精子和卵细胞应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那么,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目的:激疑)
(二)新课讲授
1、先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概念清则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先明确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2、介绍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理解,易造成失误。我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①大小(长度)….…………………….相同
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
③来源(颜色)………………………..不同
设计问题:
⑴同源染色体可以认为是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吗?
⑵体细胞或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同源染色体吗?
4、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
处理方法: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减数分裂的过程,分阶段放映,分别讲述各分裂时期:
⑴精原细胞的形成
思考内容:“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原细胞是经什么分裂方式形成的?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否相等?
⑵减数第一次分裂
思考内容:
①什么是联会?(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为什么说只有同源染色体才能联会,但同源染色体不一定都联会?通过下面的.学习再回答这个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染色体在什么时期复制?(提问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联会时期进行。)
③什么是四分体?图中画了几个四分体?(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总结出:四分体的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
④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强调了同源染色体分开的时间。)
用谈话法说明: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
⑶减数第二次分裂
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
“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
⑷讲完减数分裂的过程,列表比较各分裂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强化重点知识。(学生活动。)
⑸参照减数分裂图象,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及变化的曲线图。(学生活动。)
5、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用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用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回顾: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的形成过程完整看一便。让学生明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6、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何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选题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布置作业:从四个方面总结减数分裂:范围、时期、特点、结果。
七、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附:板书设计: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 2n n n n
《细胞》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癌变》,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展示正常细胞和经过紫外线照射13天的细胞的比较,介绍细胞癌变的特征等知识,接着提出问题:引起细胞癌变的因子都有哪些呢?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有指导作用。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①掌握癌细胞的特征;
②了解引起细胞癌变的因子都有哪些。2、能力性目标:
①搜集有关肿瘤的资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式;
3、情感性目标:①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我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确定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光学显微镜下发生癌变的细胞图及电镜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展新课:老师提出问题癌细胞有什么特征?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观察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图片,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不同点,从而掌握癌细胞的特征。
3、相互讨论:知道了癌细胞的特征,那么我们一定会问: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最后试着归纳所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还有病毒致癌因子等。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致癌因子为什么会致癌呢?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只要是这些致癌因子激活了人体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从而发生癌变。最后很自然的让学生想到如何防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4、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5、布置作业:教材12页中的练习一、二大题,并阅读科学前沿中的《组装细胞》一文。
我相信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细胞》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细胞》,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努力体现“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新课改理念。这对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选择了这节课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和说教学过程4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显微镜的使用,而且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可以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的精神。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学生来说,尤其是要观察植物细胞这个微观世界,更是充满好奇、渴望。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使用显微镜技能,一定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为其主动探究学习做准备,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必需制作好临时装片。因此引导每一位学生按要求制作临时装片是十分必要的。本节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今后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积极性。尤其学生从来没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教师有必要利用课件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清晰的细胞图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4)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完成本课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胆大心细”是顺利实验的必备素质;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科的内在动力。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树立做好实验的信心;教师以讲解、演示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技巧,强调实验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本节课的主要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设疑质疑法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亲身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回顾、展示导进、教师演示与辅导为教学手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合作探究动手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并作出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小结。
三、说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二)学生准备
铅笔、橡皮、绘图纸
四、教学过程:
(一)温习提问与情境导进: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3、观察老师预备好的玻片标本,挑起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
(二)制作临时装片,明确显微镜观察物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老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净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轻易产生气泡。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④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⑤盖:盖盖玻片时,一侧先接触水滴边沿,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⑥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⑦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取材,多做几组)并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学生观察,老师指导)。讨论、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并画出细胞结构简图
(三)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师生互动:植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让学生明确: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师生互动:讨论:如何给细胞下定义?明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固然种类繁多,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它们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七个步骤)
2、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
(五)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六)整理仪器
学生整理仪器,清理实验台。
当然,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实验课,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大胆尝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细胞》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观察动物细胞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师要使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几种动物细胞,进一步掌握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概括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再经比较,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应注意完成“模拟制作”的教学,因为它将不易观察到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微小结构形象化、立体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细胞的兴趣。
2、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学难点:
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熟练掌握制片的过程以及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通过制作动物细胞模型,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通过比较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直到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知识内容不多,但也有一些知识不太好理解,因此我将首先采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动物细胞或同种动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引导学生概括它们在结构上的共性;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并与植物细胞来比较,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四、说教学过程
引导与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前板书: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目的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滴
3、用消毒牙签的粗端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刮
4、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涂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盖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
(三)绘图
依照你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并试着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课堂组织: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植物细胞的模型图,并注出个部分的名称;其他同学在投影片上画,老师讲评。
问:你认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是一样呢?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例,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做实验,画出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并试着注出各部分名称;选出几位同学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老师讲评。
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但形态并不完全一样。(用挂图展示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图)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方案,亲手制作一个植物或动物的细胞模型。
收拾实验室,完成实验报告
《细胞》说课稿6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课时安排1课时。
本节的内容首先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入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使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便于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细胞分裂示意图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分裂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由生物体生长来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为了满足细胞分裂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上的需要,所以将其定为本节的重点,又因为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这就涉及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这些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设置为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授课对象为初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学习过细胞的结构,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和细胞生活需要营养物质,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2、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相对不是很强。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生物科学并不深奥、同时反映出生物科学与数学的联系。通过启发法、展示相关资料,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阅读和交流:教材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精心思考,阅读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交流,扩大学生思维,取长补短。
3、指导归纳:在学完几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运用数学图象的形象化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诊断(温故知新)
2、导入新课(我的设计是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如何进行生长和分裂的?以此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合作探究(带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及时发现问题,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4、拓展延伸(答疑解惑,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5、归纳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脉络清晰、更利于理解记忆,以求更好的学习效果)
6、达标检测(巩固知识、查缺补漏,当堂解决)/7
7、课下作业(引起兴趣、给予鼓励、寄于期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层层设疑,启发思维,解决重点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设置悬念: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学生阅读59页,教师应给予指导。,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给予鼓励评价,肯定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相对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就要抓住要点和切入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倒染色体的变化是细胞分裂中的重要特征。了解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次序:核分裂质分裂中间产生新细胞膜(植物细胞不要产生新细胞壁)。在分裂后当染色体形态与数目不变(意味着遗传物质不变)
(二)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在解决重点的同时,牢牢抓住细胞分裂期染色体变化的“加倍复制——分裂——平分”这一线索,突破学生记忆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一难点。而遗传物质的倍增和平均分配这个难点,我主要运用数据和实际例子来加以描述,具有的形象化特点,这样来加以解决,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与教材内容实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期达到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
《细胞》说课稿7
1.说教材
1、 1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b、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c、联系有丝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
d、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标:
a、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b、通过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b、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学生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减数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a、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c、精子形成过程
2.说教法
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2)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
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
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3、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学生感兴趣的
《细胞》说课稿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 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细胞》说课稿9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的生物》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常见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这是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探究之后又是进一步对一些特殊生命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由复杂到简单,由一般到特殊对生物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3)知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安排课堂实验,所以只能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单细胞生物体,进一步巩固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同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探究法验证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三、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念,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以问题情境法为主,结合启发法、直接讲述法进行
四、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训练反馈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变形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变形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2)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变形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2)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4、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六、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单细胞的生物
一、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二、草履虫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有利刺激——趋向
不利刺激——躲避
《细胞》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的方法。
3、能说出分裂和生长的大致过程及意义。
4、能够运用分裂、生长的知识解释生物生长的现象。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
2、练习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画结构的简图。
3、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章中的各项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并能够遵守实验纪律。
2、通过学习有关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一节着重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的基本结构的形态和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这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认识了的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长。二是介绍了的分裂和生长。的分裂和生长是十分重要的生理活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些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后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本节中安排的观察动植物的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动、植物,既练习了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也认识了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会画结构简图。通过前一节实验课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节实验课内容比较多,加上实验指导和讨论,时间很紧。
3、与其他章节的知识联系:
(1)、是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在以后各章节中,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都是建立在结构和功能基础之上的。如:质的流动是理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基础;液泡是学习的生长、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的基础;核及其所含遗传物质是学习生物遗传的基础。
(2)、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是根的生长、芽的发育和果实与种子的形成的基础。
教法建议
一、《》一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一是要介绍微观的;二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一个概念,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具有生命;因此,在本节知识内容传授方法上,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结构的知识,最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先进行观察实验,再进行讲述归纳。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做更充分的准备。
2、是加强直观教学。如利用课本的各种图、模型或媒体资料让学生发解是立体的,并准确指出有关结构的位置;还可以利用动物的结构图与植物的结构图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何区别。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分裂和生长的动态观念。这样既加强了直观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是要突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如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4、是通过设置情景引入新知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的分裂和生长”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的问题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展开讨论和学习。
二、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第二节实验课,但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及练习在显微镜下画生物图却是第一次,所以学生动手能力起点较低,操作不熟练,操作时间一定较长。为保证实验的效果:
1、在做“观察结构”的观察实验时,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内容以及操作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
2、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提高观察中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性,就能提高学生对物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如由表及里或由下至上等,从而提高观察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及完整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结构(如核),从而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xxxxx。
重点
1、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
2、临时装片的制作。
难点
1、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2、生长和分裂的动态过程。
教学手段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同步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1、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中详细地列出了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的图片。要求学生熟记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并得到初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课时中的植物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利用第2课时中动物临时装片的制作进行巩固。
2、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也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了解清楚的结构和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的分裂和生长及后面各章里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在学生观察临时装片,要给出相应的挂图或用实物投影展示装片中的实际状态。并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详细的讲解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
1.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动实验用具或用品,要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生物实验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损物品,材料也多为活体材料,所以要仔细认真,不要损坏和浪费实验用具及材料。
2.仔细检查实验器材。在实验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实验器材的品名顺序写在一块小黑板上,便于学生检查。)
3.准备示范镜。
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3课时)
第一课时: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引言:
请一位同学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大家一起回忆显微镜的使用。引入课题:“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我们曾使用了永久装片。但当我们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时,就必需不断的进行显微观察,这时,我们就要制作临时装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让学生按要求将显微镜安放好,对好光,准备使用。
(2)介绍实验用具及其用途: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先示范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完成。
强调: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撕取或洋葱鳞叶表皮,以0.5cm×0.5cm为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玻片时防止出现气泡及气泡的识别。
⑤调焦观察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程进行,为在急于看临时装片的内容
(4)在完成后可让学生独立地再做一次。
(5)小结,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归纳为“擦”、“滴”、“取”、“放”、“盖”、“染”、“观”等(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植物的结构: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
(2)老师利用挂图和立体模型来讲述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
①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
②明确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膜、质和核则是生活着的。
第2课时: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一、引入:先让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示意图。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又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阅读课本中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指出与植物临时装片制作不同的步骤。教师总结。
(2)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动物的结构:
(1)提问:动物在结构上与植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照挂图观察临时装片,并进行讨论。
(2)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口腔上皮示意图,边总结动物的结构。并组织学生对照板图得出结论:的基本结构是:膜、壁、核。
3、小结:由此可见,是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画生物图的要求:(结合板图讲解)
要求:
(1)真实。
(2)注意图的大小、比例。在图纸上的位置要恰当、美观。
(3)画好图后,要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指示线应水平画在图的右侧,指示线末端注明名称,字迹要工整。图的下方,要注明这个生物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
(4)用3H铅笔。
(5)较暗部分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明亮部分则用稀疏的铅笔点来表示。(点点时,要求铅笔与纸面垂直,点出来的点应是细圆点。)
要求学生对照显微镜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画生物图。
第3课时:生物的生长
导入:
先请学生描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长的现象。提出问题: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课题:生物的生长是由基本单位——的某些改变引起的。
讲述新课:
一、设置学习情景:
提出问题:一粒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生物体内的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生物体的生长是体内增多和增大的结果。
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1、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的生长的过程。(录像或课件可以让直接学生建立动态的认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生长各部分的结构有什么变化?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的生长主要是内液泡增大的结果。
2、通过提出问题:的生长是否一直生长下去?组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详见附录)。教师总结:对于体积相同的个体,如果组成的单位结构最小,总的表面积就越大。
3、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的分裂。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不同分裂方式、讨论的分裂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总结:分裂时,核先一分为二,随后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核,植物在中部形成新的膜和壁,动物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
4、小结:由于的分裂和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
三、设置新情景,引出下节课题。
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形态是否都一样?是否都具有分裂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叶横切切片,得出结论:生物体内的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细胞》说课稿11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要求特制定以下目标:
1、 知识方面
⑴动物细胞培养(知道)
⑵动物细胞融合(知道)
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知道)
2、 态度观念方面
⑴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⑵通过向学生介绍几大动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3、 能力方面
⑴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由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导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说教学内容
单克隆抗体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分析: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其中前三大技术为本节教材的主体内容,而胚胎移植、核移植技术以小字科普读物的形式出现,意在使学生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对动物细胞工程发展概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教材重点介绍的三大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技术(如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的基础,其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技术成果来体现的。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由此可见,单抗技术应属较高层次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对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深刻的领悟动物细胞工程的真谛,并从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单抗独具匠心的实验设计中,深刻体会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中决定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单克隆抗体应列为本节的重点内容。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本身环节多、技术复杂,加之学生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所以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说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内容设计以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动物细胞工程的原理、过程从中得到一些概括性的认知、启发他们进行对比联系、师生共同探究新科技、新成果。
《细胞》说课稿12
各位老师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ATP的结构特征、ATP与ADP的转化、ATP的利用这三方面。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分子和结构组成、酶的本质和特性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的知识是联系细胞的结构与细胞生命活动的桥梁,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于后续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生的情况:
学生到了高一阶段,自学能力显著提高,因此对于不难理解的概念性知识ATP的结构我将不再过多为学生讲解。经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对于学习ATP的供能原理有很大帮助,并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少有关能量变化的生命活动,只是对其内在规律缺乏认识,需要加强梳理点播。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写出ATP的结构件事,准确描述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并能举例说明ATP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ATP结构并猜想其功能,体会根据物质结构模拟题其功能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树立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其中理解ATP与ADP转化与生命活动相伴进行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有问题情境法、启发诱导法、视频演示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猜想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ATP于ADP相互转化的Flash动画。
七、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的教学过程分为激趣导入、探求新知、巩固小节、课外延伸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首先是激趣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平时买东西一般怎么支付?学生会想到多以现金支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思考:那我们为什么没有拿着大额支票或存折去买东西?是不是不方便无法流通?其实,在细胞中也是如此,虽然糖类、脂肪等是细胞的能量物质,但是它们正是生命活动中的大额支票是无法直接供能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能量的现金,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这样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使学生对ATP的功能有了整体的认识。
(二)探求新知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探求新知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是ATP结构的学习。
我会提出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ATP是细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质,那么这种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88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认识ATP的结构组成。我再用PPT为学生展示ATP的分子结构,一个腺苷连接三个磷酸基团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并强调高能磷酸键的书写是短曲线,两个高能键键能稍不同。通过自主研读教材和我的补充展示,学生能轻松掌握ATP的结构特点,接下来我会找学生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个活动从导入环节自然过渡而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配合我的引导点拨也凸显出教师的主导性。
活动二:ATP与ADP转化的学习
当学生对ATP的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ATP具有这样的结构特点一定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ATP可能是怎样供能的呢?由这一个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大胆猜想发言,小组间相互交流。根据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特点,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由高能磷酸键断裂供能。我会对学生的这一设想进行充分肯定,并用图解的方式讲解ATP与ADP转化的物质能量变化(ATP断裂最外端的高能磷酸键,游离出一个磷酸基团,变成二磷酸腺苷ADP同时释放能量30.45供生命活动使用,ATP之所以被称为能量“通货”是因为它既能够消耗也能够及时生成,循环使用,接着我为学生介绍ATP生成的过程,ADP结合游离的磷酸基团和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释放的能量生成ATP,将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由于ATP中有两个高能键,ATP转化成ADP只断裂外端一个,可能还有同学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第二个不断裂。对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我会进行表扬,告诉学生特殊条件下会从第二个高能键断裂生成焦磷酸,为学生补充ATP转化成AMP的相关知识。这一知识点的引入能够加深学生对ATP结构特点和ATP、ADP转化的理解。
对于ATP的来源这部分内容,后续课程会系统学习,在本节课将不作重点。只强调绿色植物ATP的来源比动物多了光合作用。
这一环节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锻炼他们依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教学活动衔接紧密,并适度拓展了教材的知识点。
活动三:ATP的作用学习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我会先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酶促反应、物质跨膜运输并结合自身体验集体列举需要提供能量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了解ATP的具体作用,维持恒定体温、为身体运动、大脑思考、体内吸能酶促反应、生物电的产生提供能量等。但学生对于ATP与ADP转化与这些生命活动相伴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不够深入,因此我会用吸能酶促反应和转运蛋白的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活动的和谐统一。
(三)巩固小节
由于接下来的一节课是细胞呼吸,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既能够巩固本节课知识又能为细胞呼吸的学习做铺垫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能合成多少ATP。
接着我会根据板书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
(四)课外延伸
本节课知识属于基础理论类,是后续学习的铺垫,特点是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少重点在于深入理解。所以我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GTP的资料,并与ATP作对比,体会ATP作为能量通货的优越性。
八、板书设计
《细胞》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接下来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与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后面两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该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第一次将科学探究独立提出。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教材内容及对考试标准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重难点为:
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但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所以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2.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3. 教学方法: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从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学生又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
提问:从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植物细胞会失水和吸水。
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通过设问,讨论,刺激回忆,合理呈现,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2. 作出假设
点拨学生对比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讨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学生讨论,刺激回忆,巩固旧知识,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细胞膜与原生质层的异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形成思路。
之后学生作出假设: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
3.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思考:假设只是一种推测,要有证据验证。如何验证?
讨论、探究如何设计实验,但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
点拨1应选择哪些材料进行实验呢?
学生讨论得出:材料应选用活的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表皮细胞,黑藻,植物叶子、菊花花瓣细胞等等
点拨2用什么试剂可以达到细胞失水、吸水的效果
学生分析得出:蔗糖溶液,清水 ,其他的也可以
点拨3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预期结果: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讨论得出: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通过上述分析,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
总结: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创造性思维
4. 进行试验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两个学生一组,分组进行实验 。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5.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通过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表达交流
组织学生组间交流,体验实验成败
将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并解决个别质疑问题
总结: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细化、内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7. 进一步探究
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深入分析讨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结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更深入探究的。
本实验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综合使用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各项技能,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落实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理念。
五、设计反思
1.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但还远不成熟,是否能承担此节如此之多的分析过程?
2.讨论法固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班级个别学生会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
3.本节课涉及到前面的知识,学生是否仍然印象深刻?是否能达到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
《细胞》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细胞生物(CAI展示课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来自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三节,主要两部分内容组成,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以及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只能解决单细胞动物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让学生认同单一细胞可以构成生物。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单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从而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就知识而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掌握了多细胞可以构成生物体,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后的一节课,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深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个观点认识更加深刻。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生物不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不够,对于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疏于思考实验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说明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并且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再次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实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来发现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
在教法指导方面,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我的指导下主动的去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于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设疑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谁?
地球上最小的生物又是谁?它生活在哪儿?怎样生活?
问题提出后引发学生讨论,然后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接着设疑,图片上展示的生物和你们刚才提到的哪个更小呢?为什么这些很小的生物我们平时没有见到过呢?
这样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因为这些生物仅有一个细胞构成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肉眼看不到,从而顺利的引出了本节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幻灯片上的问题,
(1)制作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玻片标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如何运动。
(3)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草履虫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4)草履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理由?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课本中的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并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录像,以便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学生对于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有了直观的印象。
草履虫是属于单细胞动物。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是怎样完成“吃喝拉撒”的?
结合以上问题,我将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对于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归纳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
作为生物,草履虫又是如何来繁殖的?
CAI展示图片“草履虫通过分裂进行生殖。”
为了引出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提出以下问题,学生猜测。
多细胞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发生反应,草履虫这种一个细胞构成的简单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
引出探究实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1)给草履虫怎样的刺激?
(2)怎样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伤害它?
(3)如何观察和比较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需要对照实验吗?
学生参照以上问题分组设计实验,并且师生归纳实验过程。
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描述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播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flash,说明草履虫能够
趋利弊害,适应环境。
教学活动进行到这,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回顾,使他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在练习反馈方面,通过教材上的自我评价提问学生,从而到达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各位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是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细胞》说课稿1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习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精子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四、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五、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
①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②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③什么叫四分体?
④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⑤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⑥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⑦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①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②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③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④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六、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七、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八、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九、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十、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细胞》说课稿】相关文章:
《细胞》说课稿05-23
《细胞增殖》说课稿12-15
细胞的分化说课稿12-14
细胞的增殖说课稿11-19
《细胞的增殖》说课稿11-14
《伟人细胞》说课稿06-18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07-07
伟人细胞说课稿07-05
《细胞的癌变》说课稿07-02
植物细胞说课稿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