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时间:2024-06-23 13:07: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 班级数 平均每班人数

  三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3 3 3

  4646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2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6、38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正确率为91.35%。但能对规律进行独立、完整归纳的只有20.1%。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说学法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六、说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①你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②你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③你的发现是:(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

  (一)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4)列成等式。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验感悟。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

  二、组织堂上交流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运算顺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类比展开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4、揭示规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里有75只鸡。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三、巩固运用规律。

  (五)巩固与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五、归纳概括。

  整堂课虽说有些不足,有些差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都让学生们进行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乘法、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出现的,学习乘法分配律是为简便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目标定位】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法运用】

  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我组织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并且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为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取新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情,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比赛激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我设计了男女生计算比赛活动。(放录像及课件)通过创设这样的.计算比赛活动,学生初步感知了简便计算的一些规律,把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迫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我先出示书上的准备题。(出示课件例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对照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来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

  (放录像)学生感受到了两组算式结果相等,但运算顺序不同,对这一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不是巧合,我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等式并计算是否相等。

  (放录像)学生写完后汇报,我将等式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等式两边算式,去领悟思考,寻求规律。

  (放录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接着设计了一道连线题。

  (出示课件与录像)学生先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同学之间说一说,议一议,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我们一起来看学生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放录像)这样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逐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接着我又出示“找朋友”的游戏题。

  (放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因素的作用;同时课件演示乘法分配律的反运用。再告诉学生们这种规律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乘法分配律,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同学间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放录像及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学生们是如何总结乘法分配律。

  (放录像)尽管学生说的不是很完整,但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再揭示乘法分配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以便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边放课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应用规律

  定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抢答题,必答题,自创题,风险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抢答题和必答题以基础题为主,体现正逆两方面,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变形练习,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潜能未开发的学生能体味到成功,有成就感;自创题是让学生自己相互当小老师,围绕乘法分配律出题目,相互进行检测;风险题是为了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把题目加深加难,激起优秀的学生求知欲望。第一题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他发现算式里有相同的数139,把它提出来再乘剩下的几个数的和;第二题学生是这样理解的,199个25加1个25就是200个25。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这种发散题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这样就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评价反思】

  纵观这堂课,我认为这节课我在这几个方面把握得较好:

  一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课伊始,我设计一个比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出示连线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时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珍视课堂动态生成,实现没有预约的精彩。课前在设计激趣这个环节时,只考虑到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速度快,没想到演板时会出错。面对这一情况我冷静处理,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不仅速度快,而且正确率高。

  三是设计分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我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是借助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教学中我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连线题、“找朋友”、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等。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未尽人意的地方。如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只是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没有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生生评价;如果教师再多一些对学生的情感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我想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们,“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这块花园里,我愿勤奋耕耘,虚心学习,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的方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内容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同,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让学生先交流,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老师马上让学生练习课前练习题来对比、观察,一来让学生知道用语言表达困难时可以借助式子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后老师把文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接着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接着通过一组判断题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后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型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资料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资料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10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资料,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资料。在实际教学,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资料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资料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欢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你怎样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景?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列出不一样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景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供给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表述自我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经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确定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我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一样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资料,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 110×2+90×2=400

  方法二 (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a+b)。c = 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 ——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分配律是在学生学完四则运算以及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简便运算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所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表达,愿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是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法我确定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之所以用这些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这5个部分来展开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本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进行导入,创设如下情境: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种树,老师学生每25人分到1组,有4组同学进行铲土种树,有2组同学去打水给树浇水。我会一边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一边引导学生,你观察清楚图片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预设学生回答:想知道浇水组有多少学生,种树组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乘法分配律》。

  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新授: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1:理解题意,初步感知

  我将提问学生:根据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能否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解决应用题的经验,所以我会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得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我会适时点拨学生。探究结束后请2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先计算浇水组学生人数25×2,再计算种树组学生人数25×4再将二者相加得到结果150人。

  板书:25×2+25×4=150)

  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2+4,再将小组个数乘25,最后同样求出150人(板书25×(2+4)=150),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也会做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活动2: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接下来,我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相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会进行追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把 25 和(2+4)对调位置呢,结果还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启动4 人小组讨论交流,限时 5 分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有的小组会发现 25 和(2+4)的'位置调换,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发现 25 与(2+4)相乘和 25 分别与括号的里数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各种发现,我会予以发展性评价,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纠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梳理过程。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猜想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我将此过程进行板演,规范书写

  (板书25×(2+4)=25×2+25×4 (2+4)×25=25×2+25×4))。

  活动3: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刚才的猜想计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数据。最后我会引导、帮助学生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并体会乘法分配律能让计算变得简便。

  紧接着,我会启发学生:你能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写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进行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新授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活动、讨论主动建构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分层次借助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设置“勇夺智慧宝石”闯关游戏。评价采用生生互评,生生纠错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会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多维度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5.作业:

  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后作业:

  作业1: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作业2:把本节课的内容制成数学书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和运用。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一些分析: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②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说教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温故互查,复习旧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计算题,怎样使计算简便?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可以较好把握教学起点,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自学感悟(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一)提出问题:这里共有多少块瓷砖?

  学生列式解答并汇报。4×9+6×9或(4+6)×9

  点拨(一)(4+6)×9=4×9+6×9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左边表示10个9,右边表示4个9加上6个9也是10个9。也就是说10个9可以分成4个9加上6个9。)学生会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同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

  (二)、发现问题,引发猜想

  1.算一算、连一连。(课件出示)

  2×(11 + 9) 11×2 + 9×2 (20 + 4)×5 20×5 + 4×5 (3 + 2)×4 3×4 + 2×4 2,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点拨学生找出这几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规律的猜想奠定基础。

  点拨(二)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提出假设并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他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算一算、连一连、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充分认识这些算式的特点,为后面的猜想奠定基础。】

  三、举例验证,合作探究

  1、下面请每个同学写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两个算式,进行计算,看看左右两边相不相等?

  2、汇报验证过程,进行归纳。

  (1)你写出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样验证的?(2)同桌交换验证。(引出课题: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根据上面的字母表达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之后,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推理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总结规律,并记住规律。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四、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2、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20

  3、简便计算

  点拨(三)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题

  【设计意图: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通过连一连、填一填、算一算等形式,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课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一方面总结出知识要点即:乘法分配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总结出这一规律获得过程与方法,突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X 8 25 X 4

  25 X 6 X 4 7 X 8 X 5 2 X 3 X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X 25 37 X 45+55 X 37

  68 X 32+68 X 68 ( 80+8 )X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X c = a X c+b X 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导入—猜想—验证: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二).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2.郭老师用订书器为同学们订30个练习本和40个白报本,每个本需要2个书钉郭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个书钉。

  ①.再一步探究概括规律:

  ②.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3.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利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给出题目,学生解答。﹚

  (四).巩固运用规律。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3)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4)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20个,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足球22元 篮球25元

  (五).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13 =40×(60+5)

  =100×13+1×13 =40×60+40×5

  =1300+13 =2400+200

  =1313 =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北师大版4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往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回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回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熟悉。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熟悉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题目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看。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看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欢快,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目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进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此基础之上学习的乘法分配率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率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与前提,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学习方法、已有的生活经验三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用字母表示数、并初步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其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运用能力不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够,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这类的实际问题,比如: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的方法,但是没有系统的进行总结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并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乘法分配律过程中,体现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你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将采用王教授的和谐教学课堂模式

  五、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验证乘法分配律。这样一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理解的更透彻。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验证归纳,从感

  知中认识乘法分配律的途径,采取“导——扶——放”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学设计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树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的把握。

  随后PPT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得出乘法分配律并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并逐步学会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一)“温故知新”

  PPT出示口算题

  125x8=25x4=25x6x4=7x8x5=2x3x50=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的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二)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化工人正在给我们的公园种植芍药和牡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壮观的景象吧。通过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

  想一想: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我板书两种列式。

  随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2+8)×9=12×9+8×9

  (15+10)×8=15×8+10×8

  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交流提出猜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问: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吗?对他们的验证提出要求,随后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验证猜想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率。我并板书

  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律吗?

  学生尝试我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乘法分配律,学生全程参与该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想一想,做一做。①236×3+7×236=(+)×

  ②(125+60)×=125×8+60×8

  2.判断:

  2×(6+5)=2×6+5()

  (25+7)×4=25×4×7×4()

  35×9+35=35×(9+1)=350()

  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学生自主小结,我加以补充。通过小结该过程,学生谈收获,抒疑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对于本节课新知内容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

  5、达标测试,当堂反馈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PPT出示达标测试题,做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人人清,堂堂清。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法一:12×9+8×915×8+10×8

  法二:(12+8)×9(15+1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这样的板书设计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4-23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5-07

(实用)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5-15

[热门]乘法分配律说课稿05-17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必备】05-17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优选】06-23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经典)05-17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11-04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12-27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