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录入数据库的记录》这一课是海南出版社义务教育九年级教材《信息技术》的第二课,这一课用时一个课时。它是学生学习数据库软件Access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是第一章《用数据库来管理信息》的重点。根据教材的地位及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创建数据库的意义
2、认识理解录入数据库记录的.基本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
1、掌握录入数据库记录的增、删、改等操作方法
2、掌握创建窗体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以及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创新的能力,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录入数据库记录的操作方法及创建窗体的基本方法。
二、 学生能力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普遍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重视、对具体操作比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理解。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数据库的基本常识。
三、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法及赏识教育法。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设置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各种知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赏识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尝试操作法、主动探究学习法及小组协作学习法。新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 (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陆地地形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课文图示2-38,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 地形类型 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地面崎岖不平 相同之处 地面起伏小 不同之处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海拔较高,边缘陡峻 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泉城》是新课标江苏国标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主要介绍了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6个自然段,是一种很典型的“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第一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总写了济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节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作者生动而详细的介绍,令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四个自然段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都是先介绍 泉水的位置,再描绘泉水的特点。另外全文还多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复习课文最后一小节内容,弄清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练习用上关联词说清楚。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泉水不但多、而且美。最后让学生选学课文中详写的一处泉水,弄清这一处泉水的位置和特点,并练习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
2、学法:启发式自读自悟法。
三、教学目的: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视频资料等方式体会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感受泉城的魅力。
2.通过品析描写泉水流动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和热爱。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难点则是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词分别怎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泉水的流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课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泉城是什么城市的别称?(济南)
(二)精读第一段(加强朗读,读中品味)
引导学生从“说起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理解泉多。济南不仅泉多,而且泉美。通过反复朗读从“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体会泉美。最后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细细品味济南的泉形态美,声音美,让人看不厌,让人听不够!通过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通过朗读,来丰富孩子的情感想象。
(三)选读第五段:(示范引路,明确学法)
课文2-5四个自然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重点放在对 “趵突泉”的理解感悟上,以此为示范,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由于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它的特点比较鲜明,课文插图也比较清晰,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文章中有关描写趵突泉的语言文字。通过抓住“冒”让学生体会泉水充满活力。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迁移运用,尝试学法)
根据趵突泉的学法为引导,让学生自学珍珠泉,五龙潭和黑虎泉。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泉水特点和水流特点,五龙潭,由几股泉水汇注而成,所以抓住汇注一词,体会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则抓住喷吐一词,体会水势的大和猛,接着适时出示声音,让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并在朗读中加深记忆。
(五)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提问学生,你们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么美的泉吗?谁能用一个词语归纳(独一无二),那么课文第6自然段,哪个词能说明独一无二(天下闻名),引导学生齐读第6节,再一次回味泉城的多姿多彩。
(六)写作指导: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济南泉水的特点,不仅泉多,而且全美,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大名泉的特色,最后再一次总括全文,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总——分——总”,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熟练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七)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背诵的形式有很多,当小导游,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创造性的再现文本,一举两得。因为我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向游客介绍这的泉水,可以用书上的原话,也可以加进自己的语言,如果能结合课前你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则更好。小组内一人介绍,其他三人可以扮演游客,给出恰当的意见。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我将从内容、幼儿、目标、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流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幼儿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中班幼儿已开始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究问题,积极动手、动脑。班上大部分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蜡光纸会有颜色呢?皱纹纸为什么不是光滑的呢?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探索各种纸类特征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让他们通过探索和实际操作摆弄,获得切实的生活经验。而他们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操作、表达的能力,已能观察到事物现象的细微之处,也有针对性表达的能力,这些为本次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说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开展好科学教育,就要理解什么是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是什么,其实科学就在幼儿的身边,就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如小鸟为什么能飞?蝌蚪怎么变青蛙?月亮为什么会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乐于学习的科学。纸是孩子们生活所能经常接触到的,如图画纸、蜡光纸、皱纹纸等,孩子们经常都会很会发出很多疑问:为了满足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愿望,落实《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选择了《各种各样的纸》这个科学活动内容,让孩子通过收集、触摸、比较等方法让孩子充分探索和感受纸的不同种类和特征。
三、说目标
为了在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和内涵上更为强调“注重幼儿的乐学和会学”,强调“注重活动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内容特点以及中班科学领域目标,我从情感、态度、能力的三维目标上来定位: 1、初步了解各种纸的种类,感知纸的特征和用途。
2、对玩纸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3、知道纸很有用,懂得节约用纸。
以上活动目标既有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又有愉悦情感的体验,融合了各领域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初步了解各种纸的种类和用途,难点定位于感知纸的特征。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以及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我和幼儿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参观纸制品商店,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纸。
2、材料准备:多媒体《纸制品》、各种纸、剪刀、水、笔、固体胶。
2、环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布置成展示区,供幼儿观察分享交流。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亲切、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 多媒体展示法、探索讨论法、收集分类法等。幼儿与成人的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理解水平还很肤浅,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和支配,他们往往对探究对象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所以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才用了以下几重学法:观察记录法、操作实验法,这些教学法我将结合以下或偶的那个过程作具体阐述。 六、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将通过紧紧相扣的4个大环节来开展:(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二)分组探究,认识纸的种类特征。——(三)动手实验,认识纸的特性。——(四)播放课件,了解纸的用途。
(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之前,我先让孩子展示自己收集的纸张,向自己的同伴、老师来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猜猜这是什么纸?引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点,调动幼儿兴趣。同时也为下个环节的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分组探究,认识纸的种类特征。
为了落实活动的重点,本环节我将围绕3个小步骤,运用观察比较法、探索交流法、观察记录法等多种教学法来进行:
1、 出示记录卡,教师讲解探究要求:“看一看有几种纸,摸一摸不同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比一比不同的纸有什么不一样?
2、 分组探究,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纸的种类特征,并进行分类。
3、幼儿交流分享经验,师出示大张记录卡,梳理幼儿对纸种类和特征的认识。
师小结:纸有多种多样的,它们颜色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同。
(三)动手实验,认识纸的特性。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操作实验法、观察讨论法、感知触摸法等教学法,本环节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各种纸类的了解,是完成活动重点的一个重要环境。我将通过3个小步骤来进行:
1、介绍操作材料:各组在原有各种纸的基础上,增加水、笔、剪刀等工具。
2、幼儿分组实验,并思考,你发现了纸可以怎么样?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通过摸一摸、揉一揉、折一折、撕一撕、吹一吹等方式感知纸可以折、剪、揉、写字画画,还可以用水玩玩纸,看一看纸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纸具有易燃、易撕、易湿、易皱、可折、卷、体轻等特点。
(四)播放课件,了解纸的用途。
本环节将作为突破活动难点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观看法、讨论法、经验讲述法,让孩子通过课件的观摩、交流、讨论,了解纸的重要用途,并通过让孩子讲讲自己的生活经验,如你是如何爱护纸张的,引发孩子的共鸣,落实活动的难点。
1、观看课件,了解纸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启发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纸可以做什么?
3、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六、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本次活动的结束只是暂时的,我们将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将活动内容延伸到“各种各样的纸制品”主题展示区,继续引导幼儿收集、交流、分享。同时我们也将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力量,请家长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收集各种纸和纸制品,了解纸在生活中有哪些好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
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说教学模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
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流程设计为: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自主设计,认识热传导
3、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4、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5、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始我以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入题,让学生猜测魔术中的秘密,之后再创设冬天的情景,让孩子们想办法利用哪些东西,让老师的手马上热起来?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猜测中唤醒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生活化的探究与引导,获取知识的共鸣——热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二)自主设计,认识热传递。
对于热传递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开始,这个环节,我以研究热在铁棒中的传递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通过下面六步展开:1、提出问题;2、进行预测;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讨论分析;6、拓展应用。
同时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铁棒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平时很少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科学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现象,发现、探究、解释其中的奥秘。学生的预测,是学生最初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安排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传递路线示意图。有了自已的预测,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学习,是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的,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
1、把开水作为热源,把铜棒的一头放入水中,不断地用手摸,感觉热的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能感觉到,但不能够看到)
2、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的一头加热,感受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危险,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温度较高,容易烫手,而且也不能看到传递过程)
3、把酒精灯作为热源,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数根细木棒,在铜棒的一头加热,利用观察细木棒掉落的顺序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此方案较佳)
(三)合作探究,认识热对流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传导,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是热对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热对流,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其主要步骤和“研究热传导”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2、进行预测:在图上画出水的运动路线
3、设计实验:主要解决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
4、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5、拓展延伸: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吗?谈谈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实例,如空调的位置等。
(四)讨论交流,认识热辐射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热辐射,首先提出问题:在夏天的烈日下,为什么物体摸上去很烫?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将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或其他物体也能传热,这种热传递方式叫“辐射”。
(五)巩固延伸,拓展应用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递方式这一环节。
至此,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故而形成板书:
五、说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由于采用了实验法,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在黑板上只书写了上述文字,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六、说课堂
评价在课堂的评价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注意采用划分等级的办法,使评价结果得以量化,显性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
1、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2、能否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3、能否积极主动的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
4、能否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并改进自己的探究。
5、我比以前有进步吗?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感觉,首先是要活用教材资源。比如:在第一个探究实验中教材中使用蜡烛来粘住小木棒,而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用蜡烛粘对学生来说不易操作。因此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且更易于操作的凡士林。
2.善用生活资源,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本课探究实验中所利用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见易得的。
3.巧用多媒体资源。学校已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播放视频直观演示教学内容。比如热辐射概念很空洞,很难理解,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更多关于热辐射的知识。
说课稿 篇6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 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 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三、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前边我们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还记得呢?
2、 生说定律并举例。
3、 今天我们来学习《约分》。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 那么同学们请看教科书47页上面的`主题图,说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2、 它们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3、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知道
1 1×2 2
— = —— = —
3 3×2 6
2 2×2 4
— = —— = —
6 6×2 12
4 4×2 8
— = —— = —
12 12×2 24
4、 那么,我们反过来
8 8÷2 4
— = —— = —
24 24÷2 12
4 4÷2 2
— = —— = —
12 12÷2 6
2 2÷2 1
— = —— = —
6 6÷2 3
5、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6、 1/3 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7、 我们也可以直接约去24和8的最大公因数——8。
(三)巩固新知,继续练习
1、 教科书48页试一试,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准。
2、 师小结,强调重点。
3、 继续练习,练一练1—2。可让学生到黑板做,易错的集体纠正、强调。
4、 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课堂小结
1、 今天我们在复习分数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如何约分。
四、 板书设计
约分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
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仍然以复习旧知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教师讲解之后让学生尝试类似的习题,通过错误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有的学生在约到最后时不能确定是不是最简分数,此处问题有待后期的反思。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