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20:27: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集合九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未知数的个数不止一个)方程组,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了解的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本思路。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方程(组),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生认识到一对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掌握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书写格式。

  难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二、教法

  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1、教与学互动设计:通过“篮球比赛积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很好的刻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准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通过上述的两个方程对新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呼应新课标理念中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进行新课的学习。

  3、课堂练习:用幻灯片展示的习题,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本节课知识,更加充分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

  4、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通过小结及做习题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生命在活动中丰富,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是活动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课堂在活动中精彩,强调通过师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唤醒”沉睡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在活动中成长。由于我能力有限,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xy=222xy=40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游戏中的数学”,这是一个游戏活动,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小鸭回家”。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因为我们的孩子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入我们学校,对于小学,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在这幼小衔接期间,不仅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还注重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小鸭回家” 这个游戏虽然动作简单,却富有趣味性,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行走,手、脚、口同时进行,这不仅培养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3.渗透教学思想,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4.体现成功的喜悦和竞争意识。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知道小鸭子吗?它们是怎么走路的,知道吗?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这一层次从提问到表演,选择孩子喜欢做的事,激起孩子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

  1.介绍玩法和规则。

  全班51人分成两队,比如快乐队和智慧队,各自排成纵队,每队各派四名孩子,后面的人用双手抱住前面人的腰,屈膝站在起跑线后。其他孩子原地蹲下说儿歌:“小鸭子,嘎嘎嘎,排着队伍走回家。”说第二遍时开始走。每个人都像小鸭子一样屈膝走,整个队伍要左右脚步一致,先到终点的`队为获胜,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如果中途散架,要重新搭好方可继续前进。

  (这一层次借助讲解,演示,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观察能力。)

  2.四人组合游戏

  两队的孩子准备好,站在起跑线上,听老师口令,其他孩子念儿歌,游戏开始,比完一组,再组合后面的孩子继续比。哪一队获胜,就给那一队一朵小红花。

  3.五人组合游戏

  方法同上。

  (这一层次让孩子自己经历,体验,培养了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

  4.自由组合

  找几个你认识的小伙伴,组成一组“小鸭子”和对方比赛。

  (这一层次为孩子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孩子体会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在每一组比完之后,有意地让孩子看一看各队得到的小红花。

  (三)评比总结

  1.评选冠军队

  你知道哪一个队是冠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一层次通过数数、观察、比较等活动,对孩子渗透了数学思想。)

  2.推选“最佳搭档”

  你推荐哪一组为“最佳搭档”?为什么推荐他们?

  (这一层次的又一次提问,既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3.发奖品

  4.老师总结:

  孩子们,你们真棒!这节课玩得开心吗?

  其实在游戏中,也有很多数学知识,是不是?那以后我们一起去控索数学,快乐学习,好吗?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简析教材

  《除法估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与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的编排思想相同,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强调固定的除法估算方法的训练,也不再用除法估算来检验商的最高位是否正确,而是将估算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进行估算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以及个体的计算思维习惯,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总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生活中的估算,培养他们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比较估算和计算出准确结果的不同。

  四、教学程序

  (一)、

  1、从下面两组题中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40÷9900÷380÷2

  (2)543÷9981÷385÷2

  2、汇报课前收集到的估算(加法、减法、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

  的例子,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课件展示)

  (二)、自主探究,

  1、说明估算的意义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况并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算出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就要用到估算。我们已经学过乘法的估算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除法的估算。”

  2、合作探究

  (1)教学例16

  先让学生回忆乘法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为除法估算做铺垫)。然后出示例题,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把什么数当作近似数比较合适?怎样能估算出小丽每星期大约看了多少页?

  小组汇报讨论出的()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438≈440440/4=110(页)

  ②438≈400400/4=100(页)

  可能还有其他情况,只要误差不大都行。

  (2)自主探究比较

  让学生想想要计算出准确结果该怎么办?指名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说说优缺点。

  小结:估算时只要误差在容许的范围内,估算的方法简便、快速都可以应用。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71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师:“我们年段有362个学生,这星期5个老师要带你们去奶牛场参观,学校租了9辆车,请大家估计一下每辆车上坐多少人?”

  五、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评价一下这节课自己的或同学的表现。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领,遵循“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天员。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 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又发现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十。并鼓励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点。教师先讲解,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样表示呢?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清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否则难以化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点,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实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课件所示,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2)综合练习题(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节不同的题型适合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应用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第一题,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几和几》。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教学准备:小棒、实物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羊村里邀请了动物世界的小鸡朋友来羊村作客,羊村椅子是这样放的,请小朋友帮助小鸡们找到座位并请小鸡坐下。

  要求说出并有序的一一列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操作法 怎样直观地让学生感受4的分与合?我一改操作物品的做法,利用手指这一人人都有的天然学具,在看似随意的摆弄中,简洁而又有趣地学会了4的分、合。正反两面看的`变化,巧妙地将有联系的两种分法进行了沟通,有利于启发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数的组成。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4可以分成几和几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分,亲身感知、体验的记录,从而获得运算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能力

  1。拍手引入,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上课,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再通过"慢镜头"式的拍手动作,巧妙地将"分"与¨合" 这两种互逆的动作分解、凸现出来,为学生理解"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供了通俗、形象的原型启发,也为下一环节学习数的分与合作了很好的准备。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授新课前对新课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加强衔接

  1。认识12345,到帮助小公鸡入座,再到出示实物让小朋友再巩固12345,最后老师带领小朋友用手比划出12345。

  2。同样再下面教学中,会对左边右边反复使用就特意复习了左边右边,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左右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学习4的组成,每一步让学生都跟着做,让学生跟做,吸引注意力。分出几和几,领读,带读,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几和几产生概念。

  我把例2(5的组成)改成练习,让学生用老师教得方法试着做,然后老师在一次重复4组成分成几和几的方法。升华教学和学习方法。并自读5组成。

  巩固练习:变换掌心手背,重做4的组成和5的组成。

  作业:回家把今天学到的比划给爸爸妈妈,并要说出来4可以分成几和几,好吗?

数学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地位,作用特点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设计意图]:目标的确定融合了三维目标,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体现了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四、学习准备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五、过程设计

  (一)演示教具,揭示课题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二)多个角度,探索概念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三)探索画法,总结性质

  1、问题:上面你已经学会了判断两线垂直的方法。那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吗?有几种方法?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四)动手操作了解性质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 ,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六、练习

  课后练习

  七、小结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八、作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 2= 12

  (2) 6×20=120

  (3) 6× 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1) 6 × 2 = 12

  (2) 6 × 20 = 120

  (3) 6 × 200 = 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 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 16×500= 16 ×5000=

  竖式计算:17×5 17×50 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 18×24 =

  36×540 = 180×240 =

  36×54 = 1800×2400 =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5-22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乐园说课稿05-26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