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20:5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题1《走进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小课题。纵观本册教材,上一个单元已经为学生介绍了祖国的基本概况,学生已经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了解到了祖国。三单元,设计两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由于学生在导入课《走进民族大家庭》里已经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分布在祖国各地。通过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已经了解了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18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因此,《一起采集民族之花》一课在本单元起着统领作用,使学生从整体感知,感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对了解各民族独特的灿烂的文化也很感兴趣。由于在导入课《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因此我在上课前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资料,从他们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风土人情、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方面来收集。由于我校地区郊区,家里有电脑并且能上网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在查阅资料这一块,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标》的解读,认真研究本课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特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道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四、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特点,绚丽的民族文化。

  五、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六、说教法

  教法要服务于学法,要体现和渗透学法。《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锻炼的平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3、知识竞赛,巩固学习。在课堂中开展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学习民族语言。学生对新知识都有比较强的学习欲望,这样设计让学会感受少数民族的语言魅力。

  5、畅谈所想,回归主题。本课的难点是形成各民族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通过以上几个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以后情感得到升华,从自身出发,谈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七、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本班学生情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愉快的体验成功的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本课难点,我设计出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一) 复习导入

  我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三个问题“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少数民族是多少?我国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人的记忆有一个渐渐遗忘的过程,巩固旧知的形式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很好得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旧知识,一方面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面也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视频激趣

  《课标》中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蒙古族的视频,并配上蒙古族的歌曲,在学生观看以前,给出明确的观看要求,“边看边思考这是什么民族,你对这个民族又哪些了解?”这样充分的利用资源,小学生对音乐,图片比较感兴趣,这样能使他们对少数民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深入了解其他民族埋下了铺垫。

  (三) 畅谈所知,了解风俗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课标》中指出“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民族的资料,然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交流的形式多样,可以以文字配解说的形式,也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录像歌曲的形式,为全班同学展现。这个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善学,乐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除了学生小组展示的方式,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从学生没有介绍到的方面去补充。

  (四) 知识竞赛,综合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各民族的题,由学生抢答。这一活动再一次使学生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烂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这一活动是对上一活动的巩固与提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由于是竞赛的形式,学生参与的兴趣应该比较浓厚,积极性较高。

  (五) 我也学一句

  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这一个环节学生应该更加喜欢。因为本班的学生都是汉族人,学生也少有到外地旅游的机会,因此,他们对学习其他语言应该比较感兴趣。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基本情况以后,再让他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让他们感受少数民族语言的魅力。

  (六) 畅谈所想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领略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那面对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认识到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七)总结升华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老师要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总结,教师的总结要突出本课重点。最后,学生齐唱《爱我中华》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教学。选择这首歌一方面因为这首歌在导入课里学习过,另一方面,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首歌正唱出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情感,使感情得到升华。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7的乘法口诀》,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1~6乘法口诀,并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延续,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编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结合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与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小朋友熟悉的昆虫七星瓢虫为载体)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以下几点:

  1、在情智涌动的课堂中夯实基础。

  课标要求掌握双基,类似于“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张口就来的,只不过要求学生背的时候,不能是“死记硬背”,应该是学生经过“感情加温”,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背”,经过个体体验加工后的背及交流方法后的背,是有价值、有积极意义的“背”。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每一句的意义的基础上,我运用了很多变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以便进行记忆。如:大家一起读,老师写;擦的时候孩子们轻声齐读;谁记在脑子里了有节奏地背一背;对口令、围绕“背”字进行的一连串练习方式,将孩子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背口诀变成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建构知识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

  通过课前的了解发现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不知道口诀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不知道口诀是怎么来的?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拉会到知识的原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口诀编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实物(七星瓢虫身上的斑点)——图表——算式——口诀”的思考过程。经历这一次,学生对乘法口诀实际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在课堂上没有老师过多地讲解,有的只是学生的交流、质疑、体会和相互启发。虽然学生自编口诀的过程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这个过程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因为课堂最有活力的地方莫过于学生研究问题后的顿悟。

  3、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计算刻舟求剑用了多少块薄板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新课改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1、教材分析

  科学活动《魔术箱》是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一个主题活动《一起玩》中的一节活动课,它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寓于幼儿喜闻乐见的“变魔术”这个游戏之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体现新《刚要》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同时又符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充满生趣,每组以两个造型完全相同,但颜色各异的盒子,通过看、听等多种感官系统,感知“有”和“没有”,并在目测中比较“大”、“小”进行排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在教学时,充分考虑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大胆选用“变魔术”游戏,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活动正是以这个为切入点,衬以夸张的语言、身体动作等,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2、幼儿现状分析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要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班幼儿刚上幼儿园,不管是从数概念的掌握上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处在低层面上。再加上托班幼儿短时注意的年龄特点,必须要求严谨的科学活动要以足够吸引力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眼球和注意力,使科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在游戏里,让幼儿在不经意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达到“寓教与自然流露中”。

  3、活动目标

  (1)根据黄、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

  (2)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

  (3)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4、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根据托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我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及认知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寻找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这一目标上,采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方式逐步深入,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有”和“没有”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中讲述的是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三个儿子得到妈妈的评价也不同: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目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情景,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的话,告诉我们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教学重点。把弄清“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可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换位揣摩

  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当当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2、以读为本

  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认识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词;深入解读文本,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赏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六、教学资源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教师:1制作相关课件; 2 收集一定量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妈妈在生活中的表现,并认真感受。

  七、本课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师生评议读、动作体验读、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同时还语文以本色。

  2、体验激情:由于该文本的特殊性,加之与儿童的生活联系紧密,我在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上狠下功夫。情感的培养与升华,过程明晰,形式自然,环环相扣,应该是本课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八、关于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四步完成: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理解,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动力。因此,课前营造情感氛围,拨动学生心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复习第一课时的生字,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对孩子来说,生字始终都是枯燥、乏味的信息。但是,通过老师真诚丰富的夸奖,并迅速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孩子们回忆妈妈的夸奖,模仿妈妈夸奖时的动作和表情,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空间,就使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交流,进入兴奋状态,为后面揣摩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师也非常自然地导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今天,课文中的三个妈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孩子呢,还记得吗?我们快去仔细读读课文,找出妈妈介绍儿子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孩子们就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

  (二)体悟人物情感,落实语言训练

  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学生首先会依据自己平日里所观察并感受到的妈妈这一角色的特点,去自主体验妈妈的角色,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并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这样的自主读书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成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当然,学生不是封闭的个体,他们需要交流,喜欢合作。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弥补的作用。因此,自读完毕后,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与他人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读书,互相比赛,互相学习。这样,在倾听他人读书的同时,丰富个人体会;在发表个人见解、评价他人意见的同时,深化个人体会。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我通过师生评议读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他们的语感。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即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如,我在重点引导学生揣摩第一个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时,预设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

  师:呀,你读出了妈妈夸奖孩子的语气,真了不起!老师很想知道,你刚才在夸奖这个儿子时,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生自信地读)

  ……

  以上预设注重读的过程的指导,经过反复的揣摩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时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与此同时,老师也以一个妈妈的角色加入到孩子们的角色体验中——进行示范朗读,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时,掀起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点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对于第二个妈妈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将“授之以鱼”转换成“授之以渔场”。

  教学第三个妈妈的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与前面两个妈妈的对比朗读来揣摩出第三个妈妈平淡、缓和的语气。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孩子们揣摩领悟了三个妈妈的不同内心,表达出了三个妈妈的不同情感。更重要的是落实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语感。

  (三)尊重教材特点,引导情感表达

  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是这套教材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深层含义的环节。孩子们在仔细阅读第八自然段的基础上,从“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些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并通过两次朗读来突破课文难点:第一个层次的读——探究朗读:依据自己的感受、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水桶很重;第二个层次的读——动作体验读:借助肢体语言,用带上动作的朗读强化出水桶很重,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对妈妈的体贴、关爱之情:妈妈提水多辛苦啊!妈妈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帮帮她呀!为了更进一步发现三个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学生会马上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地方,并非常明晰地围绕第三个儿子的做法进行朗读体会。

  (四)模拟文本情境,促进情感升华

  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的特点,模拟出一个老爷爷和妈妈对话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并有声有色又有动地朗读出来。随即,老师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与文中的“老爷爷“进行对话交流:咦,奇怪了,这儿明明有三个儿子,可您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啊?”最终突破了难点,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接下来,在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来夸一夸第三个儿子中,掀起了课堂又一次高潮。最后,我们将对课文的中心进行一个拓展填充,孩子们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使孩子们爱父母的感情有了质的升华。

  在总结课文的同时,相机推荐几个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情感得到再次升华。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七大洲的分界线;

  能力目标:通过对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对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与理论。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及爱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对大洲的分界线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读图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讨论与自学中得到认识。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讲授法: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集体讨论法:提出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有以下个环节:

  1. 复习导入: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的作用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各大洲的分界线

  东半球: 西半球:

  亚欧分界线: 亚、北美分界线:

  亚非分界线: 欧、北美分界线:

  欧非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界线:

  南美、南极洲分界线:

  七、综述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授教学讨论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介:

  二年级的我给奶奶送阳光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鹿儿为残疾的奶奶收集阳光,虽未成功,却使奶奶分外高兴的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泼可爱,心中充满阳光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的前半段1-6节重点描述了鹿儿外出玩耍看到的情景和收集阳光,把屋外的景色写得很美。课文的后半段7-14节是鹿儿与奶奶的对话,着重描述了鹿儿的动作、表情,以及奶奶说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文中的阳光不仅是太阳的光线,还是指一个孙女对奶奶的体贴和爱,这份爱细腻到能收集阳光的地步,其实,鹿儿就是奶奶的阳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习两个生字“射、奔”

  2、 通过理解“阳光到你心里去了。”这句话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体贴。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的话“阳光到你心里去了”。

  教学过程:

  本文的核心价值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贴入微,而关键词便是阳光,虽然并不需要学生能解释出鹿儿心中的阳光指的是什么,但却要学生能够意会。我根据这个核心价值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是抒情朗读,体会阳光心愿。第二个是想象思考,感悟阳光心灵。

  第一个学习活动:抒情朗读,体会阳光心愿。

  我先出示一幅充满阳光的景物画,有紫花、小鸟、草地,让学生描述在阳光的照耀下,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回答时要注重训练语言,按顺序说出看到了怎样的景物。

  接着出示第3节,学生个别朗读,表现出景物的.美。

  这么美好、可爱的阳光,(板书:可爱)生了一个美好的想法,自由读4-6节,找出是什么想法。

  出示4-6节找出动词,试着演演4-6,演完后问为什么要得紧紧的?

  [学生通过演绎,了解文中的动词用得十分恰当:索性伸出双脚、坐、油然升起、紧紧包住。都表现了鹿儿急切地要把可爱、温暖的阳光献给奶奶的心情。提问:为什么要包得紧紧的,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当时鹿儿的想法,一定要包住阳光不让阳光溜走,让急切需要阳光的奶奶,看到如此可爱、温暖的阳光。]

  通过表演体会了人物内心,再来朗读第一段时,就能读出鹿儿对奶奶的体贴。

  第二个学习活动:想象思考,感悟阳光心灵。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7-14节,找出文中鹿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一读。

  接着,老师过度用围裙层层叠叠包裹着的阳光消失了,鹿儿简直要哭出声来了,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问题看似书上有答案,但学生们不会只说书上的句子。还会联想到奶奶的腿坏了,十分想念阳光。我收集的阳光消失了,礼物没了奶奶一定失望极了。奶奶一定很难受。学生想象当时鹿儿心中所想,学习做个体贴的人,去解鹿儿的心。]

  教师过度:读到这儿你觉得鹿儿是个怎样的孩子?可以在书中找根据,也可以自己总结。在学生回答时,要让他们运用到书中的语句来表现鹿儿的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学生只要达到善良、体贴、关心这样的词就可。教师总结提升,并板书:善解人意、体贴入微。鹿儿是这样一个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孩子,鹿儿就是奶奶的阳光,把奶奶的心照得亮堂堂,十分温暖。你们瞧,奶奶的脸上也充满了阳光。

  教师出示最后一段,谁能来读好奶奶的话。

  [我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来突破难点,理解阳光都到你心里了这句话。化繁为简,阳光引申的含义就是指的鹿儿的心灵就象阳光般温暖着他人,只要明白了鹿儿的心就明白了这层含义。]

  最后教学生字“奔、射”。先说说两个字的意思,再扩词,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

  我给奶奶送阳光

  可 爱——阳光心愿

  善解人意、体贴入微——阳光心灵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

  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学生都变得有点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对自己的人文修养要求有所降低。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之下,新教材的编写注入了这种梳理知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根据这一专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二、说教法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在这种前提下,本节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由于这种梳理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可能显得比较枯燥。为了避免这种枯燥感,可以采取设置情境和分组竞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时间:1课时。

  三、说学法

  在学生做好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一)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二)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教师向学生推荐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中国成语辞海》等)让学生养成亲自动手的好习惯。

  由于这是一次探究性学习课型,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在学生明确成语来源,了解成语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对所学的成语按不同方法分类。

  教师要准备好十几张卡片(上面写一些能够用动作表演出来的成语)。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要上课了,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老师对大家提点意见:希望同学们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你如果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请问刚才老师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

  (二)成语分类

  1、预习成果展示

  (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并对个人分类进行整合,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成语归类结果(每类不少于10个),教大家记住它们。

  (2)小结: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教给你的好朋友。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

  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真正有才华的人会恰当使用它们。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才华的未来一代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小组成语知识比赛。下面我们看看哪一小组综合实力最强。由此转入下一环节。

  2、学生活动

  (填空补充成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类别对成语进行分类。)

  (介绍成语的简单分类,在分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三)成语运用

  (1)做游戏:根据动作猜成语。

  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下面请每一小组迅速推出一个代表,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成语表演出它的意思,让本组同学来猜猜它是什么成语,猜中得10分,猜错扣10分。

  载歌载舞(手舞足蹈)、张牙舞爪、张冠李戴、抓耳挠腮、目瞪口呆、垂头丧气、昂首挺胸、眉开眼笑、捧腹大笑(这些成语是预先写在卡片的)

  (2)修饰文段

  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什么地方能换上成语,并读一读句子,看看句子有什么变化?

  昨天天气不错(风和日丽),爸爸说要带我去龙亭公园放风筝,这个意外的消息让我高兴的快要发狂了(欣喜若狂)。爸爸总是天未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常常累得一点劲都没了(筋疲力尽),哪有时间陪我出去玩。人未出门,可我恨不得立刻就到公园。来到公园,这里的人可真多啊(人山人海)!看看满天的各种颜色(五颜六色)的风筝,我一下子都等不得了,(迫不及待)拉着爸爸的手直奔湖边。

  提示:使用成语要恰如其分,并不是任意堆砌。

  结合一例高考成语题,总结做题规律:

  1.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2.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词生义”;

  3.看语义轻重是否得当;

  4.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

  5.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

  6.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

  7.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8.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四)课堂总结

  有人把成语誉为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因为他简洁精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成语运用的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的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以前内所学过的成语,大家都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还积累了不少的成语。

  同学们,上了这样一堂非同寻常的课,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用带有成语的一句话来表达。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课堂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获得心灵的启迪!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