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06:13: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数学说课稿十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1.2.3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 引领学生 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 范例讲解 学以致用

  例1: 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2)、

  (3)、 (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组:(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反馈练习 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 数形结合 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 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 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七、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进一步引入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不重复

  制成统计表不遗漏

  分析数据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未知数的个数不止一个)方程组,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了解的多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本思路。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方程(组),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生认识到一对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掌握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书写格式。

  难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二、教法

  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1、教与学互动设计:通过“篮球比赛积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能够很好的刻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准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通过上述的两个方程对新的'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呼应新课标理念中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进行新课的学习。

  3、课堂练习:用幻灯片展示的习题,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本节课知识,更加充分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

  4、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通过小结及做习题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生命在活动中丰富,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是活动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课堂在活动中精彩,强调通过师生之间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唤醒”沉睡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在活动中成长。由于我能力有限,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xy=222xy=40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五、教后反思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

  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淮安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 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 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例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课前预习

  (二)典型例题分析

  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中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第六册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安排的。它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本节课我讲的是第一部分内容。

  2、教学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为实践活动课,内容设计将数学与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一般学生每一学年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体育问题可以说经常接触,并在不同层面上有过思考。基于这一点,书中的两个问题,部分学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将两个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体操表演中的队列问题,使学生理解方队的含义。

  (2)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3)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六模式教学法:明确学习目标定向自学,尝试解疑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当堂达标,迁移训练回扣目标,课堂小结课堂测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欣赏领导人检阅军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队列的美,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理解方队的含义;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学习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队形,体会到了队形之美,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在欣赏中知道了一个美丽的队形,要有许多的因素在里面。 紧接着联系学生实际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有两点,我也是分两步完成的。 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之后,把想法展示出来。使学生们能更充分的明白如何来站队形,同学们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投入到更积极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掌握所学的内容之后,进行迁移训练,学以致用,进行小练笔 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课堂测标是对本节内容的巩固,以及更高层次的提升。

  总之,我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通过巧妙预设的课前谈话和引导,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数学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人民币的认识_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Flash动画课件

  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阅读

数学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它是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的例题教学,通过一个例题同时教学求百分率和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结合新课标,我个人体会,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以下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这样就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凸显数的转化的必要性,即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是解决百分率这个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了知识的迁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据上教材分析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产生问题意识,经历从数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掌握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自主产生问题意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时,我把主题图活用为学生身边的急需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很快走入情境,进入角色,成为主人,思考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现了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命中率。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生成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自己通过计算、尝试、观察、类比等学习活动中,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数的转化方法,并发现归纳出了转化的规律,体会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课中,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抽象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特点,强化了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后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了学习的活动经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3、关注数学 本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它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我注意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了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搭建了感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总结小数,分数化百分数时,我仅仅抓住板书这一直观的思维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对比分析,充分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4、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又不能以直观的教学手段作支撑,学生的学习完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生成、发展和类推,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此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强调了思维上的参与。比如课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根据图中两人争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裁判员,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求王涛的命中率时,先遇到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李强的命中率时,又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我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或使学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5-26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05-22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