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11:03: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三、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设计理念及基本思路: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纸条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自主探究部分:三组自主实验的设计,完全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服务,用填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合作,积极汇报,得出比较科学的数据。解决生活问题部分,出示建筑图片,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又一次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五、关于小课题的落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一直是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有:实验材料难准备,学生实验难驾驭,小组讨论形式化,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为科学课研究的小课题显的尤其重要,本节课中为了落实这一课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实验材料的收集与保管,填充与更新,发动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做好实验的前提保证。

  2、注重制定明确具体的实验要求,起到约束学生有序实验的作用。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组设置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想,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4、注重实验设计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一节课中,如果实验没了目的,那么学生实验便乱了方寸,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本节课我共给学生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要控制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紧扣这一核心,就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第二、三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通过这2组实验使学生看到宽度、厚度的增加能明显提高抗弯曲能力这一现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让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学道理回归生活。这些实验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的性强,循序渐进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春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9课《地震》,它与《地表探秘》、《火山》、《岩石》共同组成了《地表剧烈变化》这一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地表探秘》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来自地球内部的信息。

  我的电子教案的结构安排如下:(出示课件)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认识,教材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其中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和避震演习,了解地震知识及危害。难点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有层次的学习,对地震有真实的感受,并真正的学会一些避震常识。

  因为我国刚刚经历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学生对地震这一现象可以说还是刻骨铭心。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新课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课件出示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质疑猜想—观察实验—结论应用”,以激趣导学为主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把抽象的、学生倍感陌生的现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利用资源适时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创设合理的模拟情境游戏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选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课件出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图片资料并配上声音,使教学媒体真正成为激励学生情感的工具,我从听觉、视觉入手,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陌生的地震现象再现于他们眼前,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震时会有什么现象,会带来什么灾难?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是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地震这种现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出科学这门学科问题多样性和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疑问是多样的,对于这些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内容(课件出示5个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带来的灾害作为研

  究的重点。

  二、实验探讨,推想地震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盘、书本、铅笔盒、积木、橡皮泥等和我为他们准备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让他们根据这些材料去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遇到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讨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实验氛围。有的小组仿照课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组折断薄木片,有的小组折断厚木片。有了这些感性的体验,我进一步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分层讨论,(课件出示讨论题)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讨论题,让学生由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的训练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很顺利地实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认识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课件出示)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加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科学演示,认识地震(播放多媒体片)

  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图、文、音、动、色的功能,为学生准备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课件,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想像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计算机直观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地震: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运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阅和相互交流来完成。我为学生准备了资料库,方便学生查阅,有地震预报、地震前的征兆、避震知识等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上去点击相关的标题,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提出问题,统一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来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

  在学生了解了避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室内避震演习,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进行避震小游戏的练习(课件出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练习(课件出示),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地震的危害作为板书的主线(课件出示)。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想获取知识,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心理活动规律。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能动的发展。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一些粗浅的理解,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抨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空中花朵--降落伞》是北师大版课改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空中花朵--降落伞的发明过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观看跳伞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伞是怎样发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卢诺尔曼发明降伞的故事。这一部分一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着能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从而产生了想飞的愿望。第二层写卢诺尔曼长大后发挥想像,敢于实践,终于发明了降落伞。

  教材中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卢诺尔曼从高塔上往下跳进行试验的情景,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安排,本人从三维角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这个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个生字的书写,以及兴、系、降、喝、禁这五个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与读法。

  2、学会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掌握沉浸、聚集、广泛、不可思议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继续学习使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大致掌握文中内容并会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能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5、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6、从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本课我安排用两课时教完,今天侧重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1、以题统文法: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接着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习作的学习作铺垫。

  2、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导学生对文章的2--5自然进行多次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想像在卢诺尔曼脑海中出现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读感叹句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飞上蓝天了。和不要说飞上蓝天,像麻雀那样从塔上飞到地面也行啊!对这两句的教学,我将采用比较法、换词法、缺词对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卢诺尔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体会感叹句的读法与用法。

  3、举一反三法(文本扩展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和几个比喻句进行文本扩展。如教学要是一句时,可以出示该句,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说完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过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两个比喻句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间并不是很难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ca88,我将采用表演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和纸张、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伞,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说学法

  1、快速阅读法。在过完生字关后再读课文,指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这也是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一个技能目标。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议、聚集、幻想"等词语的ca88可以采用这种方法ca88。

  3、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ca88程序

  1、故事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本人语言特长,为学生讲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伞越狱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课件引入,课件的画面应是降落伞从空中落下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2、揭题。板书课题,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该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问。之后引导学习第一句"观看跳伞十分有趣,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并进行文本扩展练习,让学生模仿该句说一句话。

  3、学生借助课后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并画下自己不懂的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教师或字典。

  4、检查自学情况,过关课文生字的读音及部分生字的书写。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在黑板上写下文中多音字而后进行ca88。

  B、词语多种形式的过关读。

  C、ca88生字的书写。

  难字:幻与幼进行比较。

  系统字:演、沉、浸: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们都是左右结构中含上下结构,而且都有一个"冖"。在教师示范书写后,让学生当堂进行书写练习,每字写两遍。

  5、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层。出示第一层的材料,而后指导学生带问题读书,"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做到读读、想想、画画、议议、问问。

  交流时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卢诺尔曼小时候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想法在当时能实现吗?文中用了什么词来写?"叽叽喳喳"是什么意思,小伙伴们在议论什么,他们都会说些什么,这么热闹的感觉像什么感觉?从"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对卢诺尔曼小时候的特点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对描写其想象的两个句子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接着进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训练;接着让学生模仿卢诺尔曼这两句话的语气,说说如果你是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着痕迹地进行口语训练。而后过渡到对第一层的朗读。

  7、最后小结本段的ca88,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卢诺尔曼小时候就富于幻想,从而为长大后设计第一顶降落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作业

  A:向同学、家长说说自己曾有过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发明、创造及小科学家的故事,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交流。

  C:熟读课文,向家长讲讲降落伞的故事。

  D:抄写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将进行以下ca88:

  1、继续完成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的原因之二:大胆实践。

  2、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3、完成余下生字的ca88。

  4、动手实践,制作一个小降落伞,体验过程。

  5、复述故事。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4534535aaa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环节三、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做小玩具,我认为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一个亮点,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放映幻灯6)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给出了成品样式和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再让学生玩玩自己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变。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学体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四、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我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环节五、总结巩固,延伸运用,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课堂结束时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然后观看一段DVD影象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后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纽扣

  动能-——→重力势能

  ……——→……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2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02-17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02-24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29

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12-31

小学科学说课稿八篇01-05

小学科学说课稿六篇01-05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01-04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02-02

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