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13:32: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4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4篇

说课稿 篇1

  本说课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

  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说课稿 篇2

  近日参加一次说课活动,第一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分到《秋声赋》这一课,四十五分钟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笔者想到,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尽快的运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呢,是不是也要尽快的进入到实践中去?由此进一步设想: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思想)领域,它的实践(生产)第一线应该就是培养青年人的成长的校园吧。基于此种“幻想”,在课堂设计中,笔者力图引入学科的前沿理论到中学(主要是高中)的课堂中来。以下是经回忆整理的材料,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另外,在具体学习《秋声赋》时,我还会把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版块与此文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 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 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 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 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说课感言:

  一、本课的创新之处:

  1、引入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文本解读“向内转”与“向外转” 概念,本课的设计,采用“文章――作者――文章”的模式。即先讲文章,从中“发现”作者,然后教师补充,进一步了解作者,最后对作者的熟悉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

  2、引入叙述学中的“当下作者”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故尔在课文学习中多采用先介绍作者,再学习文章的模式。先读文章,可是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实对作者的介绍,不但不能帮助对文章的解读,反而会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内容上非常矛盾的东西呢?而“当下作者”的概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写作文章时的“作者”,不等于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事实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可能和作者的主流思想根本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在阅读《秋声赋》时就要注意欧阳修当时的人生遭遇、生活处境和思想状态,而不能以其一生的经历,用“知人论世”四个字来理解写作《秋声赋》时的欧阳修。

  二、本课的不足:

  1、备课时间仓促,又不能查阅任何资料。故而本课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粗糙的东西,要想拿到课堂上去讲,老师至少还要阅读一下有关欧阳修的评传。

  2、老师在试图直接把学科研究中的理论直接引入到中学课堂上,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还有待于尝试,本次设想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说,“创新”也恰恰带来了“不足”:在上课时会不会也再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情况呢?

说课稿 篇3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学设计,现说课如下: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本课教学目的在于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学习目标

  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特殊的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说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资源,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多元的解读,激情的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四个环节设计的。

  1.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3.品读句子,感悟深情

  在这里,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感悟到的有两点:第一是文中这个孩子自我培养的`意识从始至终这个孩子对于母亲没有一丝抱怨与怨恨,因为他知道这是在锻炼自己具有生活的能力所以,他顺从,即使是在生病的情况下也去尝试这个孩子的表现应该会带给学生们一种启示,即应该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或是创造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二,就是应该感受到母爱不仅仅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要认识到严格也是一种爱,不去帮助自己也是一种爱所以,要让孩子们提升对爱的认识,我认为是相当必要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使他们更真切地走进文本。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加强课外拓展和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从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四、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最后播放歌曲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说学法

  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六、说板书

  在设计板书时,我主要抓住能反映母亲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连成一颗爱心来表达本课的中心,由于时间匆促,板书有所欠缺今后我将加强基本功训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音乐人教版第四册的第六单元的唱歌课《水牛儿》。这是一首五声音阶宫调式,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首传统童谣。易被儿童学记。歌词充满稚趣。把孩子们天真、活泼可爱的童真表现得栩栩如生。

  本教材的编写意图:

  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致力于集中体现“童谣”这个主题思想。

  ② 通过说童谣,唱童谣和表演童谣,感受北京童谣的情趣,体验童谣的地区性差异,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唱歌曲《水牛儿》,使学生初步了解北京童谣的来历。

  ② 通过歌唱表演,体会童谣中所表现的孩子们天真与快乐的心情。

  ③培养增进学生热爱本土童谣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北京童谣《水牛儿》,了解北京方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童谣的地区差异,通过学唱北京童谣熟悉北京方言特点。

  二、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习,由于识字少,阅历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活泼好动。在一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在学过《藏猫猫》、《蝴蝶花》等有关童谣的歌曲。低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对音乐、歌谣游戏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宜采用歌舞、游戏、图片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来激发音乐兴趣,开发音乐感知能力,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识水平,即关注学生音乐“期待视野”。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联系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和师生表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同时,我将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找一找,演一演,评一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时间的原因,说教法、学法我在说教学过程中一一体现。

  四、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现“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本班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音乐课单纯教师讲学生学的传道框架,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动画导入让学生在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中开始学习活动。

  首先播放的是一群小朋友在边跳橡皮筋边说唱儿歌的场景,接着播放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的场景,播完后问:“同学们,他们在唱什么,你能把唱一遍吗?你还知道哪些童谣呢?能给同学们读出来或者唱出来吗?”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并相互说唱。(通过这样的一个导入,使学生会在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从而开始走进童谣的世界中,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亲身经历过的游戏场景及童谣,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友谊,还巧妙地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这种情景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二)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并教学本课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猜——听——学——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猜一猜谜语:“从小生在屋檐下,身上背着一个家,平时不见它露面,雨天经常碰到它。”在这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并告知学生蜗牛也叫水牛儿。想不想了解北京的小朋友是怎样唱童谣的?然后我将运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童谣的情感的教学方法。播放,让学生初听歌曲,让学生完整的聆听音乐,认真听他们是怎样唱水牛儿的.?(在这里,我以音乐为核心。把歌曲作为统一的整体来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进行审美体验,增进音乐乐感。)

  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读读歌词有什么特点?在这里给学生介绍北京方言的特点。(对于南方的小朋友来说,北京方言是很陌生的,所以在这我运用了学科综合,理解多元化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说一说儿话音的歌词,让他们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北京方言的特点。)接着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学唱歌曲。(在这一环节,我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开放儿童思维,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可以小组唱,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此处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权力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最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思考,巩固歌曲。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表现歌曲,可以读也可以唱,也可以为歌曲加以伴奏……(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鼓励音乐创造的表现手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最后总结时,我还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小任务,让他们当一当小小搜查员,找一找身边的特别具有海南乡土特色的,你喜欢的童谣。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多,会读、会唱的童谣多。(在这个小任务中,我提倡小朋友们多参与音乐活动,将其作为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判体验的基本途径。)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