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9 05:40: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渗透逐步逼近和无限逼近思想(极限思想),体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则是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有关内容,通过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节课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算法思想。

  二、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作用

  “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本节课是上节学习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自然延伸;是数学必修3算法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理解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符号提供了知识准备。但学生仅是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具体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充分体验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学习算法做知识准备.

  通过探究、展示、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具体问题体会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五、教学诊断分析

  “二分法”的思想方法简便而又应用广泛,所需的数学知识较少,算法流程比较简洁,便于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计算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明了;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相关体验,所以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二分法”不能用于求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精确度概念不易理解。

  六、教学方法和特点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驱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互动探究、搭建平台、分散难点的学习指导方法把问题逐步推进、拾级而上,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

  本节课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注重与现实生活中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以李咏主持的幸运52猜商品价格来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在猜测的过程中体会二分法思想。

  3、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本节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在学生合作探究中解决,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4、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揭示数学本质。

  本节课中利用计算器进行了多次计算,逐步缩小实数解所在范围,精确度的确定就显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整个课件都以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演示Excel

  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画活泼,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

  七、预期效果分析

  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知识作基础,通过对求方程近似解的探究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掌握二分法的本质,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尽管使用了科学计算器,但求一个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很费时的,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产生急躁情绪;况且问题探究式教学跟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很大关系,各小组的探究时间存在差异,教师要适时指导。

数学说课稿 篇2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一、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times;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times;3、160times;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6×a) (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三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的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和两张圆纸片,水彩笔,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1、围绕教材内容,要求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具,根据知识点呈现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教学中让学生分一分,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说一说,使学生多方位参与活动,努力做到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3、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结合教材的场景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等活动,在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展到分数概念。

  〈二)学习新知

  1、学生在经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等活动,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我没有直接告知,我以填空的形式展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2、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后,进一步探究如何认识几分之一的知识,强化了写法和读法。明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更加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3、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用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发现,明确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课题练习

  以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原则,突出题目难度的层次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应有的发展。题型展示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会想学乐学。

  〈1)抢答,激活学生思维。

  〈2)利用分数说一句话,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知识拓展,通过不平均分,转化等图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总结提高

  结合板书进行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应知应会,并补写课题,进一步点明重点。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小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地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

  对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一是除数的小数位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例5);

  二是除数的小数位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例6)。在这两个例题中,都要先教学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来使除数变为整数,再进行计算。

  当除数的小数位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时,只需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转化为整数,然后进行计算;而当除数的小数位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相同时,则应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来确定被除数应该扩大多少倍(比如:除数是两位小数,那么被除数和除数只能扩大100倍,不管被除数有几位小数或者是整数)。对于这两种题型有一条规律,其依据都是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

  (二)通过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从而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安排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呈现教材内容,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的要领是:重视基础,做好过渡,掌握规律。教师要精讲,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以促进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加强基础训练。小数是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应认真适时地抓好几个基本训练。如:看竖式口算二、三位减法;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熟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等等。要随着教学的进程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教学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的例题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讨论的兴趣,教师应从整体出发,适当地增加题型的容量和密度,分多种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演算中自主地探讨、归纳出规律性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的演算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理解当除数的小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应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的道理。

  (三)适时练习提高准确度。不管是在训练的方式上还是在训练的时间上,都要精心设计,以达到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以课堂练习最为重要。实践证明,抓好课堂练习,既是提高练习质量和效率的`可靠保证,也是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及时反馈矫正。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2、计算:108÷3656*28÷27

  (二)探究新知

  1、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提问:怎样才能转化为我们前面所学的整数除法?

  同桌讨论(引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2、例6:12、6÷0、28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例题的方法相同吗?如不同该怎样扩大被除数和除数呢?

  同桌讨论:引出应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应扩大100倍,才能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分小组演算、讨论和提炼方法

  A组:6、4÷0、857、6÷4、246、8÷1、2

  B组:16、1÷0、460、093÷0、3190÷0、06

  课堂学生演算时,教师巡视,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逐步领悟本节知识的要点所在。

  (三)课堂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进行计算?

  (五)作业:(略)

数学说课稿 篇6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 引领学生 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 范例讲解 学以致用

  例1: 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2)、

  (3)、 (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组:(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反馈练习 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 数形结合 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 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 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七、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进一步引入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个展示的机会,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感到非常荣幸、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下面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用一次函数将上述几个数学对象统一起来认识,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之前已经用两课时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本节课是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2.学习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现实化的实际问题背景,反映祖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完成、首先请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1)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或者只是机械地背记结论,所以我从本课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马上吸引住学生。通过对一道七年级课本中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的再认识,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对老师是怎么迅速判断出方程组解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插入录像2)

  二、循序渐进,学习新知

  1、进入新知的学习,我首先通过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倍感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本课新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下面请看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3)

  设计意图: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实现从方程到函数的转化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没有仅停留在两者形式上的转化,而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变量,感受函数关系,从而自然实现了从二元一次方程,到一次函数的转化,突出了函数思想、

  2、下面请看学生如何“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插入录像4)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所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我仍然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特殊图象交点坐标的含义,从而自然的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了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三、剖析例题,巩固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例题、(插入录像5)

  设计意图:例题仍然坚持了本课统一的问题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学生分别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等三种方法求解了此题,并且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该如何画函数图象等方面都形成了讨论,接着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予以解决、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对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下面请看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加深认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6)

  设计意图:本环节照应了引入部分,既解决了当时提出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深了对方程组解的图形解释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为将来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并给学生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中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第六册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安排的。它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本节课我讲的是第一部分内容。

  2、教学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为实践活动课,内容设计将数学与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一般学生每一学年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体育问题可以说经常接触,并在不同层面上有过思考。基于这一点,书中的两个问题,部分学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将两个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体操表演中的队列问题,使学生理解方队的含义。

  (2)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3)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六模式教学法:明确学习目标定向自学,尝试解疑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当堂达标,迁移训练回扣目标,课堂小结课堂测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欣赏领导人检阅军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队列的美,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理解方队的含义;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学习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队形,体会到了队形之美,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在欣赏中知道了一个美丽的队形,要有许多的因素在里面。 紧接着联系学生实际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有两点,我也是分两步完成的。 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之后,把想法展示出来。使学生们能更充分的明白如何来站队形,同学们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投入到更积极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掌握所学的内容之后,进行迁移训练,学以致用,进行小练笔 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课堂测标是对本节内容的巩固,以及更高层次的提升。

  总之,我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通过巧妙预设的课前谈话和引导,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5-22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乐园说课稿05-26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