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1-12-30 18:08: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美术说课稿集锦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美术说课稿集锦八篇

美术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八课《门》,下面我将就以下内容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

  本课选择“门”这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强化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设置了交流讨论、欣赏评述、设计制作三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环境的关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本课以启发和分析的方式导入,以讨论的形式相互交流对门的了解和感受,使学生能够从门的文学含义、造型、功能等方面展开讨论,用美术的眼光去思考、理解门的文化含义。

  基于学生对门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本课设置了制作练习,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门。在表现手法上以简单画出效果图为主,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评价过程中,提出了从创意、造型、实用功能、作业效果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知识、能力水平的参考。

  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对门的文化背景阐述自己的见解;

  (2)、能对门的造型、功能等进行简单评述;

  (3)、能尝试设计一个门,并简单绘制效果图。

  教学重点:门的造型、功能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一个造型、功能合理的门。

  3、说对教材的处理

  (1)教材选了不同时代、民族、地区的门的图片,我根据教学实际,增加了现代门,特别是身边的不同特色的门的图片进行欣赏;

  (2)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猜词形式导入,

  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熟悉的门图片,调动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

  (3)在教学手段使用上,我运用照相机拍摄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家乡的门的样式,进行欣赏讨论。另外,我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教法

  教法:以启发教学方法为主,谈话、讲授、演示为辅

  三、 说学法

  学法:以自主探究式学法为主

  四、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范画等

  五、 学具:教材、常规绘画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以猜词游戏导入,同时板书课题《门》

  2、 交流与感受:说一说与门有关的成语、词语、文章或者唱一唱与门有关的歌曲。以此加深学生对门的文化含义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行学科整合。

  3、 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讨论并欣赏不同时代的门,说一说古今的门在造型、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门,讨论在造型、色彩上的特点,了解门的民族特征。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欣赏不同造型的门,讨论总结不同造型的门要依据其功能、环境设计。

  4、 设计制作:教师展示范画,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你想设计哪种类型的门,说出构思。

  5、 作业: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门的效果图的设计制作。

  6、 作业展评:学生自评、互评,同时进行师评。最后以鼓励性语言结束本节课。

美术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二十课《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首先,我在充分分析教材和学情的情况下,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因为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感受雕塑的魅力,了解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评述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在网络环境下教学。

  下面我向大家逐一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影音导入,激发审美期待。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兵马俑缺乏感性方面的认识,对雕塑特征和艺术手法全然不知,而且秦朝距离现在历史比较久远,所以学生觉得本课内容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首先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系统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兵马俑的音乐——《兵马俑幻想曲》(播放课件)。学生们都沉浸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接着向学生展示一段秦代战争的`影视片段。(播放课件)气势磅礴的音乐和规模宏大的影像场面结合在一起,立刻把学生带到了久远神秘的秦朝时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初步欣赏,整体感知秦俑魅力。我在本课教学网站上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资源。(播放课件)包括秦始皇简介、俑的知识、兵马俑简介的视频和许多秦始皇陵的图片。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在整体感知中,使学生了解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功绩,真正体会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特点。

  有了整体的感知顺势进入第三个环节——细细品味,了解雕塑艺术特征。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系统,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汇报兵马俑的艺术特征。通过学生交流总结出:兵俑发丝清晰可见,细致入微。五官眉目清晰,表情丰富细腻。铠甲甲丁历历可数,衣服褶皱生动。表情、动作各不相同等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秦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和雕塑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不同之处。

  第四个环节——探索评述,激发爱国情感。有了欣赏的基础,我试着让学生对兵马俑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对兵马俑的评价。然后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查找一些国际名人们对秦兵马俑的评价。(播放课件)学生通过对这些评价的阅读,自己对兵马俑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想把新的想法表达出来。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特意设计了留言板,学生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再次尝试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两次评价不但使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和评述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激发了学生爱国和珍爱国宝的情感。(播放课件)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课堂上对兵马俑作出的评价。

  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伟大祖国丰富的艺术遗产,进入第五个环节——课外拓展,感受祖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播放课件)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我国目前已经有多少处名胜古迹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结束。恳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美术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创作课。教材上有一幅国庆节夜晚放烟花的图片和四幅儿童创作画,这四幅儿童创作画是学生用不同线材来表现的,采用了蜡笔绘画、毛线粘贴和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的。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过年过节时,放烟花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庆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娱乐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烟花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形状和色彩也越来越美丽。在教学时通过启发学生回忆和欣赏放烟花是的场景,知道烟花的造型,并通过各种材料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教材,对不同的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掌握,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欢用自己的想法表现事物。烟花是孩子经常见到的,与孩子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让孩子把他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动手表达出来。

  设计思路:

  1、欣赏“烟花”;2、认识“烟花”;3、感受“烟花”;4、创作“烟花”;5、评比“烟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烟花的形状,学习用不同的线材表现烟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能安全使用工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形状各异的烟花。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设计表现不同形状的烟花。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课件、演示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烟花的认识、理解

  1、播放一段有关烟花的课件、范画,教师提出问题:烟花的形状变化万千,但它们有一定的相同点,请同学们找出。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烟花从中间向外放射。

  2、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说说它们的形状像什么,并请几个学生上台画出自己的感受。再请学生对所画的烟花进行评价。

  二、掌握、创作烟花

  1、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点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2、学生都了解烟花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在夜空中闪闪发光,把夜色装扮得十分漂亮。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创作出造型别致、色彩鲜丽的烟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法:有各种动物造型的烟花、有太阳、月亮、星星等造型的烟花。

  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1、欣赏书中范画,请学生找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烟花。

  2、教师演示方法与步骤掌握创作技巧。

  3、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画或用其他材料制作一幅《闪光的烟花》。

  四、学生进行造型游戏

  教师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讲评,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六、小结: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受时空制约的,美术课教学同样不应局限在40分钟之内。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课后生活实践中,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本身对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美术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观察认识:向日葵

  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

  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

  认识凡高

  生活经验

  美术经验

  种植向日葵

  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

  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 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

  (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的体验作品、更好的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

  (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

  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具体流程见图:

  环节一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

  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

  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

  构图的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通过这些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教师通过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初步解决重点目标。

  环节三

  第二次对比欣赏,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儿理解到画出来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画面中充满了创作者的感情——对向日葵的热爱。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这一环节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

  教师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后通过欣赏、师生共同谈话,探讨、分享,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活动目标得以提升。

  延伸:“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美术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美术教科书----中国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单元。我主要通过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及教学过程等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通过对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简要介绍,使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和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2、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种主要的工艺品中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3、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二、教法:

  新版教材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才能表现出来,最终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得到教育和审美享受。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对他们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学生的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也会对促进课堂气氛和提高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学法:

  课堂中组织讨论,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大量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让学生赏析、品评,进行自主性学习;经过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部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图片、仿制品,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些工艺品属于哪些品类,确定由哪些同学来进行分类。

  导入本单元课程内容。

  (二)主体内容讲授:

  环节一:

  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方面加以介绍,然后分别论述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本环节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对世界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环节二: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提出问题。

  1、丝绸有哪些分类?

  2、谁来赏析一下《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这两幅丝绸艺术品。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概括总结,以此两幅丝绸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环节三:

  在青铜器一节中,引导学生分析商代的《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器艺术作品,让学生找出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

  环节四:

  在陶瓷一节中,介绍原始彩陶和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瓷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和深远影响,同时感受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

  环节五:

  在玉器一节中,由于学生对这种艺术品类比较熟悉,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玉器的丰厚文化内涵,并分析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这两件作品。

  环节六:小结:

  总结本单元四个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四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美术说课稿 篇6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实物游戏、线条游戏、美术作品欣赏表演等手段,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实物等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说 教 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学生涂鸦的开始,便陪伴着学生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这种用线来表现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用线造型的训练在美术实践中被了解、掌握、运用,能帮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能力。《体会线的韵律》的美术活动主要体现为游戏性。因此,美术课不要过多的讲绘画知识和造型原理,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记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优秀的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A、认识各种直线、曲线及其作用;

  B、感知线是绘画语言之一;

  C、培养学生线控与线性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感受听觉的“线”,激发记忆与发现的兴趣;

  B、在比较中体验线条的美感;

  C、在创作中训练线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A、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B、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人际交往;

  C、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体会线条表现出的情感。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型:

  造型﹒表现

  5、课时安排:一课时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说 教学 方 法

  (一)说 教 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 学 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课件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美术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设计的自行车是三年级美术上册第十四课内容,教材内容只是学生画的和制作的几幅自行车的图画,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自行车,不但要知道它的结构、用途,还要让学生积极的去改造去创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创造出既美观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自行车来。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自行车的大体结构及用途。

  2、能根据自行车的结构画出简单的自行车。

  难点:能够有创意的去对自行车加以改进,使其变得更美观更实用。

  三、说教法学法

  先引导学生认识自行车的结构,然后示范自行车的'画法,平观看各种自行车的图片,启发学生创新。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展示自行车的图片,并提问:你家里有自行车吗?他们是什么颜色的,漂亮吗?你想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吗?这一节我们就来设计一辆,板书课题:我设计的自行车

  (二)认识自行车各部分结构

  1,车轮2.辐条3刹车4车把5车架6.车座7.货架8.脚撑9链条10脚踏

  你知道自行车有什么功能吗?

  你想让它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自由绘画。

  鼓励有创意的学生作品,提醒学生要注意自行车造型的美观和实用性。

  (三)展评作业

  选出“最佳造型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四)课后小结

  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自行车的结构、功能,并设计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课堂时间有限,可能还有更好的作品,课下交给老师。

美术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美丽色彩帮忙》。下面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让美丽色彩帮忙》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7课中的内容,是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通过让学生学会置前景色、背景色掌握封闭图形彩色处理方法,重点是掌握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应用。《让美丽色彩帮忙》的内涵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了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堂内涵十分丰富的信息技术课。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说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学习方式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说过程

  (一)设计理念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操作的原则。

  3、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通过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方法,提高技能。

  5、分层教学。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铅笔” “多边形” “用颜色填充” “喷枪”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SHIFT”键在绘图中的作用。

  2、能熟练使用“用颜色填充”、“喷枪”工具给作品填充颜色;尝试对整个画面进行布局,合理安排作品中的多个对象;合理使用各种颜色美化自己的作品。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作品,尝试对整个画面进行布局,合理安排作品中的多个对象。

  难点:学会“多边形”工具的使用,学会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作品。

  (四)说流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首先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及背景:(课件演示多幅冬天美丽景色的图片)冬天下雪过后,有美丽的天空、白色的大地和许多小朋友在堆雪人。可是小朋友玩的时候,不讲卫生,到处扔垃圾,把洁白的世界污染了。同学们,我们能让美丽的画面变脏吗?那我们怎么办?让我们拿起电子画笔在这片白色的大地上画上一幅美丽的图画吧。请同学们打开“画图”软件。

  设计意图:创设美好的童话故事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兴趣驱动,自主学习。

  要画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应对这一幅画进行布局:什么地方画蓝天,什么地方画雪地,什么地方画雪人等,我们都要进行规划。

  (1)首先确定蓝天、雪地的区域,点击“铅笔”工具把绘图区用一条曲线分成两部分,对整个画面进行布局(注意曲线画到两边的边沿);然后利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分别表示雪人的头和身体,在绘制头的过程中要按“SHIFT”键,再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画出圆形;利用“多边形”工具绘制雪人的帽子,这里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强调折返时要鼠标单击一次;檫除多余的线条,最后保存,完成草图。

  (2)用“刷子”工具给雪人绘制五官;其次“用颜色填充”工具给雪人、蓝天、大地填充颜色;最后绘制雪花,并保存文件。

  3.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冬天是很美的,运用已学知识,发挥想象,帮助那些小朋友找回美丽的冬天。学生自创图画,使用自己想用的涂色方法,涂上自己最想涂的颜色,画出最美的图画。

  设计意图:在巩固新授课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4.作品展示,完成建构。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很重要。在此环节,我这样设计的:老师发现同学们设计的冬天都很美(教师先巡视发现优秀作品),下面展示同学作品,请同学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用控制软件进行操作。在展示时请同学作出简单评价或谈一谈画的收获。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也能传递不同的信息,同学们请回了美丽的冬天,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品展示中,相互评价,各抒己见。在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作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同学们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5.发挥创造,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邮箱。老师已经给你们发了三道画图题,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一题操作,而后发给老师。老师批改评价之后,再发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