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2-01-10 20:56: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美术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六篇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与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采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

  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知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具象艺术的特点,功能等),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级学生。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渐形成一套认识,分析,判断事物的方法,手段,对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有极高的热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可塑性仍非常大,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结合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认知目标。

  了解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 ,掌握具象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4、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三)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点。

  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真实性,情节性,典型性)以及社会功能(社会记录,社会干预),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难点。

  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在具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对艺术形象作典型性的处理(塑造典型的形象与典型的环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1、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教学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

  2、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科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循着问题"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 ,"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 ,"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逐一展开。按着这样的顺序讲解,容易回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式教学是相背离的。于是,我以教学重难点作为隐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自发探究为主,适时点击知识点,使活动游离于知识点之内,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吸收新的知识。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一)教学步骤:

  1、点题,故事引入。

  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

  3、活动:模拟情景。

  (1)案情分析《马拉之死》。

  (2)心理分析《最后的晚餐》(补充)。

  4、小结。

  5、示图,浏览。

  6、思考与讨论。

  7、作业安排。

  (二)教学设想

  1、环节1:点题,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客观再现现实)。设问:其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进入第二个环节 。

  2、环节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欣赏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典的中外具象艺术作品,感受学生的兴趣所在,稍微穿插对作品的讲解。锁定画面《马拉之死》。

  3、环节3:

  (1)模拟情景——“马拉之死”案情分析。

  (2)角色模拟。

  ①师:主持会场。

  ②生:探长。

  ③各小组:来自不同国家的专案组。

  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让学生在激烈的解疑氛围中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将生活典型化,艺术化的处理。

  4、环节4:

  小结:

  (1)充分地肯定学生学积极地思考,参与,合理的推断。对学生的评价是站在学生是否在细致地观察,合理地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2)点出作品所定格的瞬间,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引发丰富的联想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设计的。

  5、环节5:

  示图,浏览:活动后的思考与缓冲。学生已完成各自的理解,程度不一,让他们在作品欣赏中得以补充。(转换到艺术表现方面思考作品内容)

  6、环节6:思考与讨论。

  (1)在分析场景,解答疑团后,换位思考:作为艺术家,马拉的好友,你会如何画《马拉之死》

  (2)具象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给人以真实感,故事情节,在社会生活中你认为它有没有意义 可结合作品说明。(深化,提升认识)

  7、环节7:作业安排。

  (1)根据《最后的晚餐》所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调查,找到出卖耶酥的人。并试着安排耶酥新的座位。(合作学习法,教学反馈)

  (2)在教学设计中,模拟情景为主要环节,其他的是铺垫与有效的补充。创设案情分析的情景,角色假拟,为课堂的气氛增色不少,我只是个主持人的角色,众学生成了众探长,每个小组成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专案组,称呼变成这样"请来自美国专案组的李探长为我们分析案情"。学生由观察,理解的切入点不同而有各自的答案,事先因说明只作两种假设:自杀或他杀,根据画面提供的场景分析即可。在此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合理的分析,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探疑”的队伍中来。

  (3)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把握,采用的方式是自然渗透,不罗列讲解,也不在小结中体现,而是适时地"点击",使学生关注,有所领悟,艺术家艺术表现方法及特色的讲解也是如此。

  (4)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关注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了解相应的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反馈。

  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着教学过程展开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情分析"的环节中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作业反馈:在作业中留下悬念,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感兴趣的美术知识方向等等。以便教师总结反思,构思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保障措施。

  1、“案情分析”环节的开展,学生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有可能出现互相争执不下的局面,或者有些班的"破案"氛围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案情分析",浏览图片,小结的时间长度。

  2、根据教学需要,“作业”同“思考与讨论”可互换。

  六、教学思考。

  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是否紧密,所设置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也许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班,对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课后及时地记录,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具象艺术的功能:

  (1)艺术作品(具象艺术 )。

  (2)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3)记录功能,社会干预功能。

  2、如何鉴赏具象艺术。

  (1)具象艺术作品的形式。

  (2)典型的形象 典型的情景。

  (3)一个,一群 时间,地点,环境。

  3、作品主题。

  (1)《马拉之死》。

  (2)《开国大典》 董希文。

  (3)《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意)。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研说的教材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我研说的过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详细内容如下:

  一、说课标

  (一)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二)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对7—9年级学段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1、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2、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 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二、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二)编排体例:

  是由课题—教学提示—图片与范画的欣赏—教学内容的设置—

  学习建议—思考与讨论—学生作业等组成。

  (三)内容结构:

  本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上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知识门类划分课

  业的形式,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而采用了

  并列式、散点式排列而非单元式。

  在本册教材中,四大学习领域所包含的课程内容所示,造

  型·表现学习领域共包含了5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共包含了6课,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共包含了1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共

  包含了2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和设计与应

  用学习领域占全册教材的80%左右,可见这两个学习领域在这学年段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知识整合: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着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知识进行的学习。

  1、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2、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3、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方面: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动手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制作方法、了解所需的材料。

  (3)多在随堂教学时提供给学生,重在营造适合学生欣赏、讨论、获取知识。

  (4)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补充教材。

  (5)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6)重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示范能清晰展示美术技法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

  2、评价建议

  评价点:

  (1) 能否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美术作品的形与色;

  (2) 能否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是否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

  表达方式和方法;

  (3) 学生是否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在过程中是否尝试各种技法;

  (4) 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是否得到提高;

  (5) 是否有合作精神、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评价方法:

  (1)自评方法

  (2)互评方法

  (3)师评方法

  (4)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法

  (5)作品展览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设备与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校外资源;剪纸、编制、废弃物再利用等;

  (3)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共享;

  (4)自然环境资源;自然风光写生等等。

  以上是我对七年级第二学年段美术科目进行的“三说一看”的学习研说,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建议和指导。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_____课《 》。(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特点之二是:。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三、说学法:(略述)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

  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重点叙述)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

  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 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

  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4

  1、开场白:

  各位好!今天我来说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缺单位,另一个是因为我参加了全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比武研讨会,回来后我就写了一个总结报告向学校教导处汇了报,在这里我准备把外面学习的经验和收获结合相关内容把我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说出来,请领导、评委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2、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是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学生选用,共有《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共计9本书,我校选发的教材是《美术鉴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也是上篇的最后一课。它既是第二单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① 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中后期出现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并了解他们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特点。

  ② 通过认知——讨论探究——再认知的欣赏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 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宽广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创新精神。

  4、说教学重点、难点:

  先说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中期以来的艺术家的多种艺术“新实验”(现代实验性艺术),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再说难点:大胆发表自己对“新实验”的感受和见解,通过讨论探究获得对新艺术的再认知。

  5、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一些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学法:讨论探究法,辨析法

  教法和学法分别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的角色来了一个互换,教师始终是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设计者,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承载者、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和教学的意义所在。

  6、说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的ppt课件,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教材,参考图片和相关网页。

  学生准备: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笔记本等。

  7、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及目标定位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出示波洛克“滴淌画”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发言,波洛克在干什么?他的作画方式与你以前所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他的画中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板书课题:《新的.实验》

  从波洛克作“滴淌画”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画家的“新实验”的与众不同。

  二、观察、感受、探究 第一节:学生自读全文,自赏每一幅图片。 第一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图文,对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家的“新实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节:学生围绕如下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发言。

  1、你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如何?

  2、你同意P51“思考与交流”里的一些评论吗?

  3、P50—52页这么多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最不喜欢哪一件作品?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交流 感受的同时,探究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

  1、强调艺术的非理性和无意识,从而否定了艺术创作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把握;

  2、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制造新奇,追求所谓的原创性;

  3、尝试以现成品和自然物来代替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取消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4、企图打破艺术博物馆体系以及收藏制度,主张艺术向自然靠拢,以此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对艺术的占有和消费。

  第三节:老师引导学生将P50-52的每幅作品按现代实验艺术的特点分类,可列出分类表。 第三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现代实验艺术作品的重新评价,再认知。

  三、拓展探究 学生欣赏现代兴起的一些新美术形式:沙画和地画 让学生通过欣赏进一步了解现代新实验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总结 正如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地模糊”。的确,在当代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果真如此吗?也许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真金”并不多。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5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书法》的第一课内容,在学习当中,介绍书法的五种书体:篆,隶,行,楷,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篆书的基本知识。

  2. 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4.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自己的书法作品。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高中生对书法的审美认识,采用图片演示,范本讲解以及作品欣赏等,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 说学法

  教学相统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老师的教学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获得知识,得到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保持兴趣,与老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始终在积极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识,让学生得到提高。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学习篆书的发展历程和风格流派,了解篆书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是互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

  1 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书体?每种书体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书写的几幅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堂课程的学习目标,导出课题——篆书鉴赏,并板书之。

  2 结合范本和作品,体验篆书学习之旅

  向学生展示篆书作品,让学生轮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

  引入教学内容,结合作品向学生讲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

  ① 篆书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保留了许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装饰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质,很像先秦时期的文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篆书的关键是悬腕中锋,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书法根底,从篆入手,可二者皆得,从篆书入手易获得中锋和腕力,善提锋。

  ② 篆书的发展脉络

  篆书是最早的书体,其余四种书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的篆书就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玺等旧称籀文,钟鼎文,现简称大篆。秦朝,书同文,李斯“罢其与秦文不合者,以秦篆为基础,对六国的篆书整理省改”,此为小篆。汉代,篆书参入隶书体势,后慢慢的被隶书代替,鸟虫篆,蛇龙篆属于装饰性篆书。唐朝,李阳冰创造“玉著篆”,宋元明几乎没有篆书大家,清代碑学大兴,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

  ③ 篆书的风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孙冶让,王国维,搜集考证成为一门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称殷墟卜辞。时代大约在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都到商纣灭亡,历时273年。15万片,5000多,1000多,论著3万余人,有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贝冢茂树,岛邦男等甲骨文专家,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万余字,重要研究资料。

  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总称,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战国的所有文字,风格多样,用笔特点各不相同,都以圆笔为主,有粗细长短变化,与小篆稍有不同,许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圆变化大,疏密虚实变化生动自然,有的整个章法错落不齐却协调一致,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结构,可自由选择。

  小篆

  秦,“书同文”,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整理六国篆书而成。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铁线篆”。特点:纯正中锋,书写时力量和速度匀平,使转流畅,必须功夫深厚,心平气和,一以贯之。邓石如,清人篆书,线条偏粗,隶书作篆,加强隶书方圆,顿挫,藏锋,露锋粗细变化,字形有所增长,在于起笔较重,稍顿,有时带方笔,收笔重顿,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富有节奏。

  秦篆比较含蓄,平静。清篆跌宕,活泼,更富有精神。从大篆而来,但结构比其更有规律,类似楷书,行书的结构特点。

  清篆结构特点:1形体长方,字取纵势 2横平竖直,布白均匀 3.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吴昌硕《石鼓文》,以隶法作篆,左低右高,浓墨

  《散氏盘》,行草笔意,曲折有致,随字造形,横势

  《毛公鼎》,笔法稳健,字形偏长,气势博大,纵势

  小篆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线条雄浑,隶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劲圆润,结构平正典雅。

  ⑤结束语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书写,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认识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 教学感悟与总结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程中篆书的学习和鉴赏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的修养,完成教学的审美教育。学习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经典的代表——书法,不仅仅是对学生大有帮助,同时对与我们老师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 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 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出示图片)

  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 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中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说课稿12-07

高中美术说课稿04-06

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16篇)08-21

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12篇)11-08

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17篇)09-30

高中美术说课稿15篇03-03

高中美术说课稿(通用12篇)12-20

有关高中美术说课稿9篇01-08

实用的高中美术说课稿四篇01-11

高中美术说课稿集锦五篇01-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美术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六篇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分析与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采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

  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知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具象艺术的特点,功能等),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级学生。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渐形成一套认识,分析,判断事物的方法,手段,对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有极高的热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可塑性仍非常大,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结合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认知目标。

  了解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 ,掌握具象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4、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三)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点。

  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真实性,情节性,典型性)以及社会功能(社会记录,社会干预),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难点。

  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在具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对艺术形象作典型性的处理(塑造典型的形象与典型的环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1、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教学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

  2、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科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循着问题"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 ,"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 ,"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逐一展开。按着这样的顺序讲解,容易回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式教学是相背离的。于是,我以教学重难点作为隐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自发探究为主,适时点击知识点,使活动游离于知识点之内,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吸收新的知识。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一)教学步骤:

  1、点题,故事引入。

  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

  3、活动:模拟情景。

  (1)案情分析《马拉之死》。

  (2)心理分析《最后的晚餐》(补充)。

  4、小结。

  5、示图,浏览。

  6、思考与讨论。

  7、作业安排。

  (二)教学设想

  1、环节1:点题,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客观再现现实)。设问:其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进入第二个环节 。

  2、环节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欣赏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典的中外具象艺术作品,感受学生的兴趣所在,稍微穿插对作品的讲解。锁定画面《马拉之死》。

  3、环节3:

  (1)模拟情景——“马拉之死”案情分析。

  (2)角色模拟。

  ①师:主持会场。

  ②生:探长。

  ③各小组:来自不同国家的专案组。

  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让学生在激烈的解疑氛围中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将生活典型化,艺术化的处理。

  4、环节4:

  小结:

  (1)充分地肯定学生学积极地思考,参与,合理的推断。对学生的评价是站在学生是否在细致地观察,合理地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2)点出作品所定格的瞬间,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引发丰富的联想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设计的。

  5、环节5:

  示图,浏览:活动后的思考与缓冲。学生已完成各自的理解,程度不一,让他们在作品欣赏中得以补充。(转换到艺术表现方面思考作品内容)

  6、环节6:思考与讨论。

  (1)在分析场景,解答疑团后,换位思考:作为艺术家,马拉的好友,你会如何画《马拉之死》

  (2)具象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给人以真实感,故事情节,在社会生活中你认为它有没有意义 可结合作品说明。(深化,提升认识)

  7、环节7:作业安排。

  (1)根据《最后的晚餐》所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调查,找到出卖耶酥的人。并试着安排耶酥新的座位。(合作学习法,教学反馈)

  (2)在教学设计中,模拟情景为主要环节,其他的是铺垫与有效的补充。创设案情分析的情景,角色假拟,为课堂的气氛增色不少,我只是个主持人的角色,众学生成了众探长,每个小组成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专案组,称呼变成这样"请来自美国专案组的李探长为我们分析案情"。学生由观察,理解的切入点不同而有各自的答案,事先因说明只作两种假设:自杀或他杀,根据画面提供的场景分析即可。在此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合理的分析,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探疑”的队伍中来。

  (3)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把握,采用的方式是自然渗透,不罗列讲解,也不在小结中体现,而是适时地"点击",使学生关注,有所领悟,艺术家艺术表现方法及特色的讲解也是如此。

  (4)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关注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了解相应的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反馈。

  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着教学过程展开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情分析"的环节中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作业反馈:在作业中留下悬念,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感兴趣的美术知识方向等等。以便教师总结反思,构思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保障措施。

  1、“案情分析”环节的开展,学生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有可能出现互相争执不下的局面,或者有些班的"破案"氛围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案情分析",浏览图片,小结的时间长度。

  2、根据教学需要,“作业”同“思考与讨论”可互换。

  六、教学思考。

  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是否紧密,所设置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也许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班,对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课后及时地记录,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具象艺术的功能:

  (1)艺术作品(具象艺术 )。

  (2)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3)记录功能,社会干预功能。

  2、如何鉴赏具象艺术。

  (1)具象艺术作品的形式。

  (2)典型的形象 典型的情景。

  (3)一个,一群 时间,地点,环境。

  3、作品主题。

  (1)《马拉之死》。

  (2)《开国大典》 董希文。

  (3)《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意)。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研说的教材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我研说的过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详细内容如下:

  一、说课标

  (一)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二)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对7—9年级学段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1、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2、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 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二、说教材

  (一)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二)编排体例:

  是由课题—教学提示—图片与范画的欣赏—教学内容的设置—

  学习建议—思考与讨论—学生作业等组成。

  (三)内容结构:

  本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上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知识门类划分课

  业的形式,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而采用了

  并列式、散点式排列而非单元式。

  在本册教材中,四大学习领域所包含的课程内容所示,造

  型·表现学习领域共包含了5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共包含了6课,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共包含了1课,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共

  包含了2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和设计与应

  用学习领域占全册教材的80%左右,可见这两个学习领域在这学年段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知识整合: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着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知识进行的学习。

  1、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2、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3、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方面: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动手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制作方法、了解所需的材料。

  (3)多在随堂教学时提供给学生,重在营造适合学生欣赏、讨论、获取知识。

  (4)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补充教材。

  (5)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6)重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示范能清晰展示美术技法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

  2、评价建议

  评价点:

  (1) 能否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美术作品的形与色;

  (2) 能否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是否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

  表达方式和方法;

  (3) 学生是否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在过程中是否尝试各种技法;

  (4) 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是否得到提高;

  (5) 是否有合作精神、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评价方法:

  (1)自评方法

  (2)互评方法

  (3)师评方法

  (4)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法

  (5)作品展览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设备与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校外资源;剪纸、编制、废弃物再利用等;

  (3)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共享;

  (4)自然环境资源;自然风光写生等等。

  以上是我对七年级第二学年段美术科目进行的“三说一看”的学习研说,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建议和指导。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_____课《 》。(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特点之二是:。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三、说学法:(略述)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

  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重点叙述)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

  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 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

  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4

  1、开场白:

  各位好!今天我来说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缺单位,另一个是因为我参加了全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比武研讨会,回来后我就写了一个总结报告向学校教导处汇了报,在这里我准备把外面学习的经验和收获结合相关内容把我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说出来,请领导、评委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2、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是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学生选用,共有《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共计9本书,我校选发的教材是《美术鉴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也是上篇的最后一课。它既是第二单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① 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中后期出现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并了解他们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特点。

  ② 通过认知——讨论探究——再认知的欣赏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 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宽广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创新精神。

  4、说教学重点、难点:

  先说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中期以来的艺术家的多种艺术“新实验”(现代实验性艺术),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再说难点:大胆发表自己对“新实验”的感受和见解,通过讨论探究获得对新艺术的再认知。

  5、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一些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学法:讨论探究法,辨析法

  教法和学法分别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的角色来了一个互换,教师始终是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设计者,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承载者、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和教学的意义所在。

  6、说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的ppt课件,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教材,参考图片和相关网页。

  学生准备: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笔记本等。

  7、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及目标定位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出示波洛克“滴淌画”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发言,波洛克在干什么?他的作画方式与你以前所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他的画中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板书课题:《新的.实验》

  从波洛克作“滴淌画”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画家的“新实验”的与众不同。

  二、观察、感受、探究 第一节:学生自读全文,自赏每一幅图片。 第一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图文,对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家的“新实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节:学生围绕如下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发言。

  1、你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如何?

  2、你同意P51“思考与交流”里的一些评论吗?

  3、P50—52页这么多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最不喜欢哪一件作品?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交流 感受的同时,探究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

  1、强调艺术的非理性和无意识,从而否定了艺术创作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把握;

  2、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制造新奇,追求所谓的原创性;

  3、尝试以现成品和自然物来代替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取消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4、企图打破艺术博物馆体系以及收藏制度,主张艺术向自然靠拢,以此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对艺术的占有和消费。

  第三节:老师引导学生将P50-52的每幅作品按现代实验艺术的特点分类,可列出分类表。 第三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现代实验艺术作品的重新评价,再认知。

  三、拓展探究 学生欣赏现代兴起的一些新美术形式:沙画和地画 让学生通过欣赏进一步了解现代新实验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总结 正如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地模糊”。的确,在当代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果真如此吗?也许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真金”并不多。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5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书法》的第一课内容,在学习当中,介绍书法的五种书体:篆,隶,行,楷,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篆书的基本知识。

  2. 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4.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自己的书法作品。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高中生对书法的审美认识,采用图片演示,范本讲解以及作品欣赏等,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 说学法

  教学相统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老师的教学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获得知识,得到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保持兴趣,与老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始终在积极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识,让学生得到提高。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学习篆书的发展历程和风格流派,了解篆书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是互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

  1 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书体?每种书体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书写的几幅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堂课程的学习目标,导出课题——篆书鉴赏,并板书之。

  2 结合范本和作品,体验篆书学习之旅

  向学生展示篆书作品,让学生轮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

  引入教学内容,结合作品向学生讲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

  ① 篆书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保留了许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装饰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质,很像先秦时期的文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篆书的关键是悬腕中锋,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书法根底,从篆入手,可二者皆得,从篆书入手易获得中锋和腕力,善提锋。

  ② 篆书的发展脉络

  篆书是最早的书体,其余四种书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的篆书就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玺等旧称籀文,钟鼎文,现简称大篆。秦朝,书同文,李斯“罢其与秦文不合者,以秦篆为基础,对六国的篆书整理省改”,此为小篆。汉代,篆书参入隶书体势,后慢慢的被隶书代替,鸟虫篆,蛇龙篆属于装饰性篆书。唐朝,李阳冰创造“玉著篆”,宋元明几乎没有篆书大家,清代碑学大兴,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

  ③ 篆书的风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孙冶让,王国维,搜集考证成为一门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称殷墟卜辞。时代大约在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都到商纣灭亡,历时273年。15万片,5000多,1000多,论著3万余人,有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贝冢茂树,岛邦男等甲骨文专家,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万余字,重要研究资料。

  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总称,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战国的所有文字,风格多样,用笔特点各不相同,都以圆笔为主,有粗细长短变化,与小篆稍有不同,许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圆变化大,疏密虚实变化生动自然,有的整个章法错落不齐却协调一致,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结构,可自由选择。

  小篆

  秦,“书同文”,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整理六国篆书而成。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碑》,“二李”一派,“玉著篆”,“铁线篆”。特点:纯正中锋,书写时力量和速度匀平,使转流畅,必须功夫深厚,心平气和,一以贯之。邓石如,清人篆书,线条偏粗,隶书作篆,加强隶书方圆,顿挫,藏锋,露锋粗细变化,字形有所增长,在于起笔较重,稍顿,有时带方笔,收笔重顿,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富有节奏。

  秦篆比较含蓄,平静。清篆跌宕,活泼,更富有精神。从大篆而来,但结构比其更有规律,类似楷书,行书的结构特点。

  清篆结构特点:1形体长方,字取纵势 2横平竖直,布白均匀 3.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吴昌硕《石鼓文》,以隶法作篆,左低右高,浓墨

  《散氏盘》,行草笔意,曲折有致,随字造形,横势

  《毛公鼎》,笔法稳健,字形偏长,气势博大,纵势

  小篆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线条雄浑,隶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劲圆润,结构平正典雅。

  ⑤结束语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书写,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认识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 教学感悟与总结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程中篆书的学习和鉴赏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的修养,完成教学的审美教育。学习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经典的代表——书法,不仅仅是对学生大有帮助,同时对与我们老师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 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 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出示图片)

  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 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