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11 23:48: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找空气》。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节的内容。“空气”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有空气,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四、教法学法: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课

  1、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从找空气开始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自觉的探究能力。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口哨、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我还试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体会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同时也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七、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说课稿 篇2

  一、说班级情况

  二(1)班共有学生47人,他们爱读古诗,有的学生能背诵五十几首。我感觉学生背古诗不吃力,一会儿就能背一首,只是在理解诗意上

  有点难度。还有,有的古诗学生虽然会背了,但表达不出诗的意境。在理解诗意和感受意境方面,需要老师的引导。

  二、说教材

  《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诗题中的“晓”是指早晨。前两句写一****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同时诗句向人们传递春光是多么的美好,连睡觉都那样的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后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驻埋下伏笔。“眠”:睡觉。“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就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提示读者春光短暂,应该加倍珍惜才是。《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晓、眠”,能按笔顺正确的书写,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晓》。

  3.初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晓》。

  难点: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五、说教法学法

  第一步:导入(指名背古诗《春雨》、《春夜喜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第二步:会读(初读古诗,认识字词)

  多种形式练读古诗(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指读、纠正不正确读音;合作学习,小组读一读、比一比)

  第三步:读懂(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如第一句诗中抓住“春眠”、“不觉”,第二句诗中抓住“闻啼鸟”,第三四句诗中抓住“花落知”还是“知花落”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结合

  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四步:诵读(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师示范背诵,学生模仿,掌握节奏,停顿,知道押ao韵,感受诗的意境。配乐唱诗。

  第五步:积累(课外延伸,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第六步:写字(识记、描红、临写)

  写字指导。“晓”右上角没有点,试着与“绕”比较记忆。

  “眠”,根据偏旁识记。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生,第三:说教学目标,第四:说教学重难点,第五:说教法和学法,第六:说教学媒材,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根 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线条、形状等美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美术 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在对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学习,更为适宜。但是本课中涉及到相对较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学习理论和绘画中,还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三、教学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制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和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等方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打算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他们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第六、说教学媒材:

  这节课我打算用PPT,学生作品,绘画工具等。

  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视频)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一个人骑着车行驶在一条林荫小道上,路的两边都是高低差不多的树。随着这个人物渐渐远去,消失在画面中的一点。

  提问学生:画面中的`人物和路两旁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

  (二)、直观教学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 生共同观察书上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 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问题:以开头的视频举例,消失点在哪里?地平线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板书绘画消失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通过对书上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欣赏书中油画作品,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再次指出作品的视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且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4、学生欣赏学生绘画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线条概括现实景物,以及对于近大远小的具体表现方法。

  (三)、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所见内容:

  第一课时:以学生所坐位置,画出教室内的一部分。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此环节,学生通过作业练习,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四)、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学生作业互评,自评,以鼓励为主。

  课后延伸:向学生渗透成角透视的知识。

  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后拓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PPT课件 ------消失点 ------ 视平线 学生作品展示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

  .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幸福拍手歌》是一首美国歌曲,歌词由日本的木村利人填写的.原歌共有六段歌词,除拍手之外,还有跺脚、拍肩等动作。为了让学生有创作的机会,课本中只出示一段歌词,其余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创编。第一、第二乐句句尾都空出两拍,让演唱者表演动作,第三、四乐句密切相连,最后也空出两拍作动作,所以这首歌曲非常适合表演,歌曲情绪热烈欢快,富于感染力,连续的八分附点音符使歌曲更具舞蹈性。

  2、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幸福拍手歌》,带着快乐情绪,借助肢体、表情来参与活动。

  (2)感受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通过引导学生编创歌词和舞蹈动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教学难点:

  教唱这首歌曲的难点,主要是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这在外国歌曲中经常见到,但在中国的创作歌曲中却很少遇到,学生们会感到很不习惯,所以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节奏游戏”这个环节,为学唱歌曲做了一个铺垫。

  歌曲第三句是一句有15个字的长句子,加上音乐情绪欢快热烈,对于一年级识字量比较少的学生来说,流畅演唱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师生对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活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公分七个教学环节。

  1、第一个环节:拓展思维,律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用课件出示(漂亮的草地,上面有花、树、房子、蓝天白云)。孩子们看这幅美丽的画面,你觉得还缺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创作。(课件是美丽的静止画面,

  教师提示学生缺少生机,活力的舞蹈表演)

  教师带领学生以《幸福拍手歌》为背景进行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

  2、第二个环节:趣味游戏,操练节奏,突破难点。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了四个步骤,层层深入的带领学熟悉并掌握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为歌曲的学习做好了渗透和铺垫。

  1)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2) 用节奏说出:今 .天 天 .气 很 .好 呀!

  3)鼓励学生用节奏说出一句话。

  4)游戏:如 .果 感 .到 幸 .福 的 .话 你 .会 做 .什 么?

  教师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用以上节奏提问学生,要求学生用动作回答教师的提问。游戏最后扩展到学生互相提问回答,既熟悉了歌曲节奏,有为创编做好了铺垫。

  3、第三个环节:歌曲学唱。

  1)听录音范唱?(听听他们幸福的时候做什么呢?)

  2)歌曲介绍。

  3)出示歌词:指出难点并和教师读歌词。教师引导学生熟悉第三句歌词。

  4)分句教唱。重点教唱第三句,并提示第四句和第三句紧密相连。

  5)师生接唱,小组接唱。重点接唱三四句。

  6)演唱全曲。提示情绪。

  这个环节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经过第二个环节,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学唱歌曲时首先让学生聆听一遍歌曲,对歌曲有了一个完整的体验,再通过教师教唱、师生接唱、分组接唱的形式,直至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由浅入深,使孩子再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整首歌曲的学习。

  4、第四个环节:创编歌词和动作。

  教师问学生:除了幸福拍手,你还会做什么呢?请你做一回音乐家,创编一段,带领大家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编中得到快乐)

  5、第五个环节:综合表演。

  今天大家的表现实在是很出色,但似乎还没法满足大家的创作欲望,最后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把你创编的歌词和动作展示一遍,(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6、第六个环节:拓展学生视听范围

  《幸福拍手歌》受到全世界小朋友的喜爱,现在欣赏美国的小学生演唱《幸福拍手歌》。

  7、第七个环节:课堂小结

  度过了快乐的四十分钟,能告诉我你快乐吗?最后,在师生配合中结束这节课。

  师:如果感到快乐你就点点头,生点头。师:如果感到快乐笑一笑吧,生笑一笑。师:如果快乐就用行动把他表现出来吧,让我们大家一起说再见。

说课稿 篇6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在整个《运动与力》单元中是处于第三课,它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前面三节课的一个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于力的认识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升华。也为后面学习力的测量以及研究摩擦力打下基础。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已经试教了三次。这三次的试教和我以前的公开课试教不一样,以前上公开课时每试教一次都会让我对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然后再把课来一个大改变。可是这三次的试教总体上来说,我的课没有大改变,上下来感觉挺顺的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没有把这堂课推向高潮。经过曾老师的点评与指导,我发现我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

  一、本课的科学概念的生成还不是很好。以前,听完一些公开课之后我总感觉这位老师上得挺好的,这些学生也学得很好,可是如果让学生写作业本或者考试他们肯定做不起来,然后我就自以为是的把这种现象归为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冲突。直到这个学期的教研活动上,曾老师提出来了分解概念之后,我才恍然,其实我是在拿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来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找借口。学生题目不会做的根本其实老师教的不好不到位。《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这课的科学概念是反冲力:气球喷出气体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我当初在备课时,也想着要分解这个概念,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个科学概念分解的很好,并且在课前给学生做了前概念调查。其实我所做的这些还是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层次,还没有根本的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自以为是的概念分解,其实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根本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了解学生,是我们一切教学的根本,要不然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将沦为形式,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分解概念。

  二、学生的思维拓展做得不是很好。整节课上下来,我总感觉平平的顺顺的觉得缺点什么。其实我缺的正是学生思维的拓展。本课在教学中我只关注于学生对于反冲力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却忘了拓展,比赛只是学生认识升华的一种手段,比赛后的讨论和装置的改进正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最好的契机。而我却为了节省时间硬生生地简化了这两个环节,也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思维拓展的绝好时机。如果在这两个环节中加入对反冲力作用时间、如何增大反冲力地讨论等等的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有选择地改进自己的小车,那么上面的比赛也就不会流于形式了。

  三、拓展小结。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只是采用了很简单地谈话法。这样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很平常,那么一节课上完之后,当学生走出课堂时他们还记得什么呢?若干年后这节课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有痕迹吗?如果我采用曾老师的建议改用水火箭,那么这节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和意义就会完全不一样吧。

  四、教学语言还有待改进。这节课我经常问学生“为什么?”正如曾老师说的`,为什么是很抽象的,课堂当中我有很多的语言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讲出去了,结果讲不好了或者是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精炼有效。

  五、数据没有细化处理。在学生比赛成绩出来之后,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比较数据,如果我引导学生先横向观察自己的两次数据,再纵向观察全班的数据,再讨论分析,那么最后生成的知识和技能将会更多了。数据处理一直是我的一个弱点教,下个学期不管是我个人还是我们的科学组全体成员都会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究。

  我的课堂上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我去注意去改进,相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的!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斗笠》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爱,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韵律美。

  结合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教育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自主识字,掌握会写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母爱,珍惜母爱,用爱回报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及体会母爱,并从生活点滴体验母亲的无处不在。

  二,说教法学法

  1,以情为线,积极创建情感氛围,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2,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说:“有一首美丽的小诗,就在我们手中,那是一朵新鲜的带着朝露的鲜花,散发着绵长优雅的清香。读这首诗,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为那一幅幅画而深深感动。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老师说;“读它,大人走进去变成娃娃,娃娃走进去变成大人!真神啊!同学们想读吗?想听老师读吗?接着我给学生范读一遍,这样教学就步入第二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在诗人笔下,娘给予孩子的斗笠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普通斗笠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在文中画出斗笠所蕴涵的母爱。最后,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刻,我适时地对学生的感受给予评价,肯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品读诗歌

  诗歌的美是通过朗读感受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当学生交流完毕诗中对斗笠的描写之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读,齐读,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新在哪?接着我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在斗笠中编进鸟鸣......”所蕴含的母爱,暖暖的亲情殷切的希望。理解之后,再请学生个别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诗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如果学生读出了情,也就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我仿佛梦里听到了鸟鸣声。我仿佛听到了小溪的流水声,听到了人们丰收的笑声”这是只有走进书本中才有的感受。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四),升华情感

  我准备采用引读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母亲那份浓浓的爱,首先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引读内容:

  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后面让学生接读。

  现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的鸟鸣声声,我仿佛听母亲她说----今天戴上你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而是浓浓的.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五),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益于课内,更受益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因此,我结束本课之后,设计了作业向学生推荐冰心的《纸船》,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巩固并运用课内所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四、说板书设计

  12,斗笠

  戴上斗笠

  成了故乡的蘑菇 听到故乡的声音 感到故乡的温暖

  闻到故乡的芬芳

  望见古的明月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它是作者的思路的体现,也是文本的浓缩版,结合教学程序,我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进行. 我的说课完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其实,那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

说课稿 篇8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多媒体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下面我就围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以《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拓展性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借助多媒体资源使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姿态,感受黄山松的奇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说教法

  多媒体环境以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施展着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针对网络的这些优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发现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阅读课文内容,探究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问题,以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二)、质疑启思,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到本课的重点内容

  播放四绝的图片,在这四绝中,人们却对黄山松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完后,让他们再看课题,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学生回答:奇)那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问,黄山松奇在哪里?)这样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奇松,他们奇在哪里?(学生读后讨论)这样让学生人情入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三)、重点引读迎客松

  这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件图文结合,让学生找出迎客松到底奇在哪里?通过找句子,再找词语来完成。学生交流讨论后,从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然后再用激情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其中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从指导他们读好词语着手,然后再读好句子,最后读好写迎客松的整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从着手句子到品读词语,最后到整段文字。从品词析句中,进行感情积淀,为感情朗读服务。

  (四)、自学另外两种松,选择一种你更喜欢的介绍给大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了一下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自学另外两种松,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观看其它松的图片及录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交流讨论你想象中的其它形态的松。用直观的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便于更深地理解本文。

  (六)、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回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复述本文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而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本环节的实施。

  (七)、课后延伸,拓展训练。让学生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松,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它写具体、生动。学完课文后,更有利于指导写作。

说课稿 篇9

  活动区活动

  在我们班级设计有感官区、科学文化区、日常生活区、语言区、数学区,每个区的材料每一分都是为小班年龄的孩子精心准备的,除了买来的教具更多就是我们老师亲自为孩子准备。孩子选择的余地特别的大,通过他们的自由选择我们进行个别教育。

  主题活动

  一、设计意图:

  我们班现在进行的主题是《春天》,之前我们已经进行过《种植》、《春游》、《春天的花》等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去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的气息,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的春的秘密;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在科学文化去为孩子们准备了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的生长阶段的标本,在墙上张贴春天的风景照片以及春天花卉照片。在不同的活动中,幼儿身心得到陶冶,会不断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如小草发芽了,小花开放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春天的勃勃生机,使幼儿进一步萌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幼儿对动植的热爱、好奇是天生居有的。春天是发芽的季节,是茁壮成长的季节。我观察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新的发展需要,因此组织了认识春笋这个活动,培养孩子的好奇、好问、乐于探索的精神等。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植物喜爱与好奇并探究,帮助幼儿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笋与竹子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春笋每位幼儿一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充分探究。

  2、垃圾筐两人一个。主要为让孩子能体会友爱、不争抢的美德。

  3、视频图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年龄小,利用多媒体能更好的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认识春笋,了解春笋与竹子的关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激发幼儿产生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大胆想象表达。产生主动探究春天理的植物的兴趣。

  五、活动过程实际思路:

  1. 首先 以谜语引题:头戴尖尖茅,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理,出土笑嘻嘻。根据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又用比较简单的文字解释一遍。

  2. 接着出示春笋实物,抓住幼儿兴趣,幼儿讨论并紧跟着图片等加以解释。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幼儿思考,例如:"笋像什么?"引导幼儿结合实物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春笋的主要特征。还有,如:"笋是什么季节长出来的?""笋长在什么地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明了,每个幼儿通过思考能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都能有话说。对每一个幼儿的回答,都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给予不同程度不同 形式的肯定.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幼儿想说 、敢说,喜欢说,不仅初步掌握了笋的有关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请幼儿自己动手探究春笋,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教师不筐死话题。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探索的兴趣。

  4、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探究

  5、如运用师引导全体幼儿说,师生分角色说。这种灵活有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说方式,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有成效的掌握了有关笋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幼儿注意互相倾听,积极应答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

  这是我对《春笋娃娃》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通过这种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了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趣味性。

  《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本活动就较好地融入了语言、科学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对话等有趣形式,较好地完成了本活动的目标,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主动探索贯穿始终。

  如活动前,让幼儿到大自然中主动探索春的秘密;活动中,幼儿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 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5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第二题,连线,要求学生按照从1到9的顺序连线。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突出8、9的认识,采用主题挂图。简单而突出重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安排。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三大部分: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新授中安排各个环节恰当。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是,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有点太多,复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环节和本课没有关系,舍去更好。

  2、本节课安排的知识点偏多,时间安排上比较紧,8和9的组成放到下一节课教授更好。

  3、上课过程中,应注意整顿课堂纪律,在教授本课关键处应有意识的停下来,根据需要,整顿一下纪律。

  4、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浪花说课稿11-11

团圆说课稿11-11

傣族说课稿11-11

抱抱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