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19 13:54: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

说课稿 篇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5、板书设计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

  6、课后练习

  (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3)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它的作用是什么?

  (4)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即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全部。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从质量、体积、运动特征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这是它与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烁的恒星之类),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体系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地球的特殊性,教材首先摆出结论,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呢?地球具备怎样的条件来确保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呢?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优越性,从而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说教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讲解法

  对于文字性的知识主要通过讲解法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补充一些常识性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PT制作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视频录相

  通过观看《宇宙与人》科教录相,加深学生对宇宙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图表信息中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一结论。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八、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用康德的墓志铭:

  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将大家的思绪引入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每天仰望星空,能在天空中看到些什么呢?一闪一闪的恒星,相对于天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轮廓模糊的星云等等……首先将学生带入宇宙的'大空间中,并利用一些星体的图片资料,让他们对天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结合课本图片资料,归纳出天体的类型,并给出天体的概念。在他们对天体有所了解之后,引用物理学理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既让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宇宙的物质性,同时引出了天体系统的概念。再利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互绕转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实事,给学生们一个对天体系统的实质性认识。

  那么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天体系统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其自主读图1.2,并完成读图思考题。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用写通讯地址的类比方式,让学生写出地球的宇宙地址,即完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的描述。而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在学生自主完成读图思考题的过程中对这种层次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需提一句就很容易理解了。

  紧跟着,从宇宙的大空间拉回太阳系,同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并结合太阳系模拟动图和课本表1.1数据和图1.5,从运动特征和质量体积等多方面对比八颗行星,从而得出地球并不特殊的结论。

  对于本课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框题的内容,学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并不难,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它的特殊性,难的是地球为什么适合生物生存,即地球所具备的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有哪些,在知道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还要知道为什么只在地球上有这样的条件。

  于是引用生物学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空气、温度和水对生物生存的意义,难的是怎样讲清楚是什么原因使适合的温度、液态的水、具有氧气的大气层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地球之上。

  对于温度,采用对比其它七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的方式,从而引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很适中,不近不远的距离保证了地表15度左右的平均温度,太近或太远都不行。

  而大气层的形成,可以给学生介绍月球上没有足量大气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和体积都太小,其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经过这一对比,可以引出地球质量与体积适中,从而使大量气体在地球上空聚集,并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形成今天的大气层。关于水,必须特别强调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对于这本书,全书比较薄,整本书只有16篇课文,而按照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美术教育学内容的划分,八年级属于美术教育中的第四个学段,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我的小天地—立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平面设计和塑造立体形象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在本教材中,前一课已经向学生介绍了通过纸版的运用,来制作坐椅,以及在第二课中也学习到运用手绘线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那么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将学生所学知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综合运用,美化生活,并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

  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这一学龄段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立体纸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操作技能。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的关注和热爱之情,感受设计的乐趣。

  而我的这一教学目标也正好与新课标三维度相辉映。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巧妙的运用硬质纸版等材料,对 加工、组合与实用价值相关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把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教法运用

  根据本课的性质和学生对象的情况,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学生是快乐学习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纳“启发——引导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我将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会提前进行搜查,并自己制作,在课堂上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将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好的纸膜作品,并具体观赏老师制作的立体模型,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遇到难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这样一来对学生自主解决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都有提高。

  其次,我在教学中处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实践自己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动手操作能力。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导入,新授课程,共同探究,最后小结这几个步骤,

  1.在课程导入中: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学习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境,欣赏生活用品纸模”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的开始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纸版坐椅,为后面的设计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纸版坐椅的设计,懂得节约,引出本课课题—《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

  2.在新授课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也不通,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运用纸版制作纸模”,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学生在设计中发生同样的错误,这样就为学生的设计做了铺垫,减低了难度。这一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共同探究 :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制作纸版纸模”这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从而使得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探究的动机,我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终点,难点,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这一环节中,我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引导着,要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具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随后,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生活用品纸模”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对于再创做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协调搭配,制作过程中,注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的创作作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讲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4.最后小结:在最后的小结环节里,我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我的生活用品纸模”的这一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比较棒?

  2.评:让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交流的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我会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不同的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能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有点,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的赞扬他们,使他摆脱胆怯,害怕的心里,相信“我能行”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的快乐。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我将问同学“这堂课哪点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感受?”

  学生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 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的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即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一堂好的课,要做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后拓展延伸”的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我讲留给学生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可以我最想要的物品,或者我最喜欢的东西为题材制作一个漂亮的模型,带到学校来,放在班级的展览栏,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和大家共同分享。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学习5以内的序数》是中班下册多元能力探索课程数学课中的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来学习掌握5以内的序数,例小猫坐在第三节车厢里,第五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单项序数。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孩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

  (2)、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小鸡、小牛、小猴、小房子、小火车

  的图片。

  2、固体胶、1---5的数字宝宝卡片。

  四、说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5以内的单项序数。

  2、难点:学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点数。

  五: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提问、演示等教法。

  六: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在“帮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通过复习《不说话》律动,使所有幼儿注意力集中。

  2、做《左边》的小游戏,加强对左边的认识,为从左到右的点数做铺垫。

  (二)谈话直接导入。

  1、 师: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动物王国去做游戏好不好?

  (出示粘有5只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所看到的内容)

  2、师:这些小动物也要去玩耍,但是得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想,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要怎样走路呢?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为小动物也要排队做铺垫)

  幼:排队。

  师:排在最前面的那个小朋友是第几?

  幼:第一。

  师:紧跟在第一后面的小朋友是第几?

  (老师必须强调紧跟,紧挨着。)

  幼:第二。

  师:现在我们也让这些小动物来排队去玩耍,该怎样排队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5以内的序数》。

  (点题,板书)

  (三)新授《学习5以内的序数》

  1、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帮助小动物排队。

  (每一张桌子上面有5只小动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并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强调是从左向右。)

  3、下面请看小动物要到哪里去玩耍呢?

  (出示坐火车图片)

  幼:坐火车。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辆火车一共有几节?

  幼:5节。

  师:一起数1、2、3、4、5,从左向右数,这是第几节车厢?、、、、小动物要坐火车玩耍了,该怎样坐呢?

  (要求:一节车厢只能坐一只小动物,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练习。)

  4、让幼儿自己操作练习,并说出自己的操练结果。

  例:⑴小猫坐在第二节车厢里。

  ⑵第四节车厢里坐得是小狗。

  5、师幼共同完成老师的作品,并让幼儿口述结果。

  (例,小猫坐在第一节车厢里,第三节车厢里坐着小狗等。)

  (四)巩固,练习。

  1、师:小动物坐火车玩得有点累了,要找座小房子休息一下,请小朋友帮忙一下,但是也有要求,一座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

  (教师出示小房子图片,引导幼儿再次帮助小动物。)

  2、师幼共同完成小动物找房子的内容。

  3、师:小朋友再看,这里还有一群数字宝宝呢,他们也想住到小房子里面,该怎样住呢?

  (启发幼儿思考回答,数字宝宝1住到第一座小房子里面、、、)

  4、小结: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5以内的序数》。从左到右数第一、、、

  (强调本节课的所学内容,5以内的序数,第一、第二、、、、)

  八、活动结束。

  师:小动物们休息了,数字宝宝也找到家了,我们小朋友也要出去玩耍了。但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序数,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得那一个叫第一,数到几就是第几。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所学效果。)

  九:活动延伸:

  师: 下课我们到外边去排队,5人一小组,看看自己排在第几,找一找自己的位置。

  (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出自己排在第几,学有所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运用。)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尊严说课稿01-17

《孵蛋》说课稿02-25

《bpmf》说课稿03-25

《左右》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