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08 09:2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九课《小溪生病了》,现在我就本课的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小溪生病了》是“保护环境”单元的主体课文,是一篇内容浅显、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文中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叙述了小溪从清到脏,再从脏到清的过程。通过阅读,告诉孩子不能乱扔垃圾,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课文以一些小动物前后行为的变化,导致小溪水的变化作为线索,进行对比描写,句子连贯而流畅,十分适合小朋友朗读感悟。根据教材的特点,课标要求,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小溪为什么“生病”。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唱读,不顿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强化保护生态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小溪为什么生病了,后来怎么变清了。

  教学难点:

  理解小鸟的话的含义和小动物们听了小鸟的话为什么都不好意思了。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能记、愿读、肯说、会想、敢问、想象力丰富,好表现,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生动形象的表演,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角色感。虽然他们能初步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但朗读水平不高,对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不够,因此,本课的设计依然以指导朗读为主,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三、说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诱导思维”的教学方法。利用范读、自由读、朗读、诵读和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使学生准确、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我着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读书、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读、议、想、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感悟、积累、运用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发展。另外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补充文章的空白,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怎么做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媒体课件运用可以形象直观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和有效教学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课题的揭示上,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幅很漂亮的图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问:“你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接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平日里欢快活泼的小溪怎么会生病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读读课文来解决吧!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最主要的理解课文的方法,为了实现有效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我要求学生不是漫无目的地去读,而是有要求有任务地去读。

  一是借助拼音初读,做到不丢字、不添字。

  二是看汉字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熟。

  三是学生自由速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四是指名分段朗读,边听边想:小溪为什么生病了?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低年级阅读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环节的学习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小溪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展开,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清清的”、“绿绿的”、“天天“、“欢乐的”等词语体会和评议朗读时高兴的语气。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第2、3、4、5小节,要求学生找到表示小溪生病、病好原因的句子,引导他们进行对比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往小溪里扔垃圾是不对的,应该保护好环境。教学“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理解小鸟的话的含义和小动物们听了小鸟的话为什么都不好意思了这一教学难点,我还设计了拓展说话练习,联系上文,说说小动物们会想些什么?通过练习,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注重课文学习的整体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超越升华。

  针对低年级学生表达、理解能力较差的现状,我采用循序渐进的说话练习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与知识巩固。第四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小溪病好了,他会对小动物说些什么呢?(自由交流)

  2、猜猜小动物们现在会做些什么呢?

  3、除了把小溪里的垃圾清除掉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美化小溪呢?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小溪生病了扔、丢、倒请医生小溪清又绿——生病了(黑臭)——又清了自己保护环境

  五、说教学效果及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于低年级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要把培养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因此,本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围绕课文内容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如:引导学生观察小溪生病时的样子,把小溪生病和自己生病时候的感受相比较,体会小溪在遭受破坏时的委屈和难过,从而有效地进行了朗读训练。我还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避免了抽象繁琐的讲解,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语文说课稿 篇2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让学生较具体地说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和谐”的特点?

  课后反思: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处理材料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采用媒体幻灯片,可以更好地有助于教学。课前预习要做到充分。在具体教学中觉得比较成功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思考,改变预设方案,使得教学衔接自然,而且解决难点很轻松。但是遗憾的是开头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可以放在结尾,与体会贝聿铭的爱国情可以结合起来。文章来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科普童话,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它通过品读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我在教学中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即: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为明线,以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即新奇——高兴——急切、失望——疑惑——喜悦)为暗线展开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注重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3、了解花生果长在地下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

  4、通过帮助小松鼠找花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感。

  其中培养读书兴趣,引导个性化的朗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够朗读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活泼、富于想象的心里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体验法。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主要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与欣赏,理解与思考。具体方法我将结合教学过程来谈。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分以下三个板块:第一部分为复习导入,第二部分为品读感知,第三为部分回归拓展,第四部分为学写生字。

  (一)第一部分、复习导入

  通过词语过关的形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为下面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好字词的铺垫。

  (二)跟随小松鼠一起找花生果。

  在第一自然段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花开的美。结合插图形象感知,读好短语“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然后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想象说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学生充分进入情境,进而读好全段。

  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充分体会小松鼠因认识花生而产生一个美好愿望时的高兴的心情,让学生进入角色,跟着小松鼠一起经历由好奇到高兴的心情转变,进而读好课文。在此过程中,还引导说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会有什么打算?”借此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会打算的人,同时培养了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第三自然段抓住“每天、都、可是、直到、也、”这些关键词充分感知小松鼠找花生果时的急切以及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时的失望、难过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小松鼠急于吃到花生果的着急心情,我设计了说话的训练,“在去和回来的路上,小松鼠会想些什么?”在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愿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抓住“睁大眼睛”“奇怪”“自言自语”等词语,让学生角色表演,体会小松鼠心里的奇怪、意外之情,采用小组比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技能。同时,渗透了“语”的生字教学,引导学生从偏旁了解了自言自语的含义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第五段教学中,我抓住蚯蚓的表情让学生表演朗读,读好蚯蚓的话语,感受到蚯蚓的热情和友好,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暗示学生向他学习帮助别人。接着让学生自悟其中的秘密,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一步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设计了说话训练,”小松鼠会对蚯蚓说什么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会感激。

  在此基础上运用填空和教师引读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加强背诵指导,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将“减负”落实到实处。

  (三)回归拓展。

  提问“你还知道什么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四)生字指导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重要,我注重写字姿势的端正,引导学生注意到字的间架结构,从而把字写漂亮。

  总之我本着“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理念,在教学中着力以读为本,读中促思,以生动的情境创设为辅助,让学生比较顺利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语文的乐趣。

  五、本课的教学有以下特色:

  一、教学目标明确。

  众所周知,一节课中,目标太多就会浮光掠影,什么问题也不能真正地解决,制定目标要小一点,具体一点,不能大而无当。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具体的情况,我将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富有童趣的评价语激起了孩子的朗读欲望,使他们沉浸在朗读的美好境界中。

  二、课堂交流到位。

  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环节是学生心得汇谈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的最主要的“时段”,在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对话,交流个体的体验。本节课中,教者设计了多处学生交流的话题,如:1、你还看见过什么是绿油油的?黄灿灿的?2、假如你就是小松鼠,有很多很多的花生果,你会怎么吃?3、在去和回来的路上小松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4、此时的小松鼠会对蚯蚓说些什么呢?5、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也长在泥土里呢?这些话题的设计,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展开了学生的想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教具选择恰当。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本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突出了关键词,加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花生地的美丽,指导读好词语,读美段落。最后背诵时利用ppt的动画逐段出示引导学生背诵。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了愉悦、轻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自觉还很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将不断钻研教法学法,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 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 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 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 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 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 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堂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把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现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 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重点: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区的学案导学模式,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学生使用“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思”(思考问题)——“议”(讨论解决问题)——再读的方法仔细回味,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 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 齐读课题,继续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2、 本文围绕老班长主要写了哪几件动人的事?这里直奔重点,长文短交。

  〈二〉 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 我设计了探究乐园:(1)用“——”勾你感受深刻的语句,批注你的感受; (2)带着你的体会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2、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在小组中碰出火花,体会真情实感。

  3 全班汇报交流,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汇报“夜摸野菜苦钓鱼”这个环节时,我设计了一个感人的视频片断,想让学生一下子入情入景,体会老班长找吃的不容易,困难重重。在“奄奄一息让鱼汤”这个片段时,我设计了一段感人的音乐,再次通过学生的读,让感情得到升华,进一步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班长那崇高的品质和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感悟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五、讲故事练习。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采用倒叙方法。以下开头的方式供参考: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我们三位年轻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曾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复述条理要清,讲清楚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3)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搜集长征题材故事、图片等抄写或贴在信纸上装订成册,先在班里传着看,最后放图书室收藏。

语文说课稿 篇6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雷雨语文课文的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作品《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作品《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作品《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作品《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作品《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作品《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作品《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作品《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作品《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作品《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作品《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作品《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作品《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作品《雷雨》和作品《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作品《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作品《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作品《雷雨》和作品《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作品《雷雨》。现在走出作品《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