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0 19:32: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习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习题。

  1.复习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 小明2小时走6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时走了2,小红 小时走了。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 = 2 × 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课后“做一做”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 课后“做一做”第2题。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 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 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习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 ÷ = 2 × =3() ÷ = ×=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 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习题还有拓展练习没有处理。

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近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习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近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学习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一、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导学习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习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二、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习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三、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习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习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

  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学习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习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习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分类、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进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与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的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趣法、鼓励探索、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我把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并以奖奖品的形式激励学生,同时也为课堂的练习作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让学生乐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奔跑的视频:“这些动物跑得真快,它们想去哪呢?哦,原来在大森林里狮子大王组织动物们进行运动比赛,动物们都赶去参加!你们也想去看看吗?”我顺势引出课题:组织比赛(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我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改为“组织动物比赛”,这样,学习的知识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欲望。】

  (二)参与操作,体验过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数一数,填一填——收集整理数据。 沿着新课导入所创设的动物组织比赛的情境:“动物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跑步,也有的喜欢拍球!哎,狮子大王可头疼了!到底组织什么比赛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动物最多就组织哪一项。我出示统计表,指导学生根据课件填写,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就在下面的( )里填几。观察统计表,比较后得出喜欢拍球的小动物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活动二:数一数,涂一涂——认识条形统计图。 这时,我说:“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让狮子大王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比赛的动物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又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出----“这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我一边讲解一边根据统计表来示范完成条形统计图中的一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一眼就看出喜欢拍球比赛的动物最多,“狮子大王”就决定组织拍球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的设计意图。】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分析条形统计图。 现代教育论认为,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数学中提出问题,在经历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最佳方式。 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想一想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再请学生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想一想、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探究习惯,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开展比赛,反馈深化。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对低年级儿童来说,适宜的方法是把问题情趣化,生活化。因此,我请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先提出这样的比赛规则,根据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学生通过拍球——数数——记录——完成统计表等学习活动,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手中的条形统计图。我根据条形统计图,宣布比赛的冠军。再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这一环节中我紧抓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巩固,加以拓展。

  1、体会生活中统计的广泛应用。 我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问题要用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我就地取材,进入下一个练习。

  2、统计课堂评价情况,应用提高。 “这节课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呢?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奖品,完成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3、调查最爱看的动画片。 我让学生观察“最爱看的动画片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五)互动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总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一位数学教学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继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请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课本第85页的条形统计图。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击破难点。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我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前四年半的数学活动与科学课中经常训练的实验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突破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量杯、土豆、水壶、脸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正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两个土豆,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土豆放入杯中,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土豆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接着,我及时提问: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体积大、什么物体体积小。 学生举例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同时感受到生活在不断地变化。)接下来我又引出“盆和水壶,哪个容器装水多?”的问题,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并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吗?

  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水壶装满水,倒入盆中,看满还是不满,或者把盆和水壶装满水,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看哪个量杯水位高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时我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为了加深对容积的认识,我又做一个演示:倒半杯水并提问,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那要装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积?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比较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我准备了两个水杯。一个是体积大,容积小的。一个是体积小而容积大的。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知道了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不同,并懂得了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体积小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小。

  三、多样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1、 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2、 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不同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3、 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前面两题可让学生选做,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第3题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个杯子的容积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通览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列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又引导学生举了许多实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再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水来测量两个土豆的体积大小时,我所选择的量杯太粗,导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明显。学生没有明显比较出哪个土豆的体积大。

  4、再拓展练习方面,我考虑不够周全,练习缺乏坡度,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1,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 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 计算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对例1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试一试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肥城教育网社区 y1P

  1、 基本练习 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性练习 例如四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平移和旋转,本章第一、二两节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平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际来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

  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

  (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

  (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

  新课导入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0,0),并顺次连接。

  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

  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

  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

  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议一议

  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

  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平移或纵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

  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图形向右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平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

  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平移;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平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

  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会6与7的组成。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

  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习“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习。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

  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认识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巩固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

  六、全课小结

  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习的课题,并知道学习的内容。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