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1-12 06:09: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集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集合9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6和7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设计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并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带给学生成就感。充分体现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提高、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

  (1)化成小数计算

  (2)通分计算

  (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 前寺→ 佛顶山

  步行要 21 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

  乘汽车要 41小时 坐缆车要31小时

  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 21+ 41 21+31 41+ 41 41 +31

  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

  (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

  (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

  (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

  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

  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势

  师:以上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化成小数,这样计算简便)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化成小数来计算,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1/2+1/3、1/3+1/4中任意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反馈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重点幻灯演示1/2+1/3=3/6+2/6=5/6,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1/3+1/4=4/12+3/12=7/12

  师:咦,刚才不是很多同学喜欢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吗?为什么现在全部用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计算了?

  (因为1/3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呢?

  (化成小数计算虽然很快,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能这样做的,运用通分的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可以用在所有的异分母加法题中。师:要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幻灯)

  师: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就像我们同学一样,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计算题目选择什么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特点进行选择,那么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方法呢?想一想为什么介绍这种方法?

  学生看书,交流。

  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1)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

  (2)回忆一下,我们整数加法验算可以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那么分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写出这几道用减法验算的算式?(板书)

  3/4-1/2 7/12-1/4 5/6-1/2

  3/4-1/4 7/12-1/3 5/6-1/3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题,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得出两种计算方法,那么,异分母分数减法题,我们有办法计算吗?请从这些异分母分数减法中任意选择一题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并观察一下验算是否正确?

  反馈:教师板书

  (3/4-1/2出现两种情况,其余只出现一种解题方法。)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计算呢?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我们可以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后再加减。

  对应算式并板书:化异为同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幻灯出示)(并在书上补充完整)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幻灯 出示)

  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1/5+3/20=()/()+( )/( )=( )/( ) 5/6+5/12=( )/( )+( )/( )=( )/( )

  5/12-3/8=( )/()+( )/( )=( )/( ) 5/6-1/3=( )/( )+( )/( )=( )/( )

  改错

  创设生活情境练习

  现在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各班都有读书串串烧,我们图书室这学期也新买了一些图书,我丛图书室的乐老师地方了解到:

  幻灯出示: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2/5

  科技书占总数的7/12

  连环画站总数的1/10

  师:请同学们从以上信息中任选2条,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反馈交流。

  4、先计算,再想一想,这些题怎样算比较快。

  1/2+1/3= 1/3+1/7= 1/4+1/15=

  1/2-1/3= 1/3-1/7= 1/4-1/15=

  5、思考:( )/( )+( )/( )=11/12

  要求:括号里填两个异分母的最简分数,这两个分数各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21+ 41 =2/ 4 +1/4=3/4 21+31 =3/6+2/6=5/6

  7/12-1/4 =7/12-3/12=4/12=1/3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说教材

  《四边形》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第三单元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提供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在主题图之后,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请学生找出四边形并涂一涂,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周长、面积计算及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难点则是四边形的分类。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在情境中感知四边形。

  本课我没有克意地去创设情境,因为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对课堂学习有帮助,而教材提供的正是这样一幅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校园情境图。从图中,他们既可以找出早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也可以找出本课所学的其他类型的四边形,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既然教材给了我们这样一幅情境图,就用这一幅情境图来开课。

  2、在操作中体验四边形。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听过的忘记了,见过的知道了,做过的理解了。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的重要性。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四边形,体会四边形的特点,我安排了多次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3、在合作中理解四边形。

  四边形内部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很可能理不清诸多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出现漏分或交叉分的现象,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我大胆地将问题抛给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展示多种不同的.分法,从而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或挂图)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吗?看,图上的这些学生都在积极参加各项锻炼。仔细观察,校园里有许多图形,你发现了吗?

  学生观察后说说有哪些图形,师贴出相应的图片。

  你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叫什么吗?学生说完后师引导:这节课重点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四边形的特征。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除了上面找到的这些图形,老师还补充了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图形:

  哪些图形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四边形呢?学生边讨论边操作。汇报时重点说一说上面前两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小结: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四边形: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学生举例并相互评价。

  2、四边形的分类。

  师谈话:四边形真是一个大家族,它的各个成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一起来给四边形分分类,理清它们的关系好吗?

  指导活动要求:①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②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③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④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边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4)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出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板书: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引导学生观察电脑动画演示一般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卡片进行两次分类,第一次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第二次分类进行交流、思考,理顺四边形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学生互评。

  2、涂一涂。在一幅情景图中涂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3、剪一剪。剪一刀,你能使一个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吗?

  4、拼一拼。小组合作,看能不能将信封中的卡片拼成一个大的四边形。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巩固四边形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挑战困难的精神。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说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比例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本课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说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为此,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学习难点: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笑笑家平面图”这一情境,通过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基础上,教师点拨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常识解答。总结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整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说导学设计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我先来考考大家,我们每天上学家到学校要10分钟,可是一只小蚂蚁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大家真聪明,那小蚂蚁爬的路程和我行的路程有什么区别呢?(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画线段

  (1)请同学们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

  (遇到什么问题了,纸不够大吧,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你是用几厘米代表实际10米的长度的。)

  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线段比例尺。

  3、了解放大的比例尺。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本第48页图形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深入理解比例尺

  实际上比例尺就是一个比,(不能理解为一把尺子)像刚才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

  交流、讨论

  (1)谁能说说1:100表示什么意思

  (2)我发现这些比例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的前项都是1,为什么不写成2呢?(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这种比例尺叫数

  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通常把比的前项写成1的形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成对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表达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师再集体总结比例尺的含义。)

  (二)活动:认识线段比例尺

  1、课本第48页的两幅地图。

  2、说说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有仕么区别。

  观察图,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

  (强调先统一单位,比例尺不带单位)

  4、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关系。(表示的意义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三)活动:了解放大的比例尺

  1、课本第49页的例题图。

  交流、讨论、

  2、说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理解2:1表示的意义。

  4、小结

  不管是缩小的比例尺还是放大的比例尺,我们都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通常后项为1。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条件后,教师点拨学生结合比例尺,大胆尝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思路。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提示:单位不统一。)

  三、测评训练

  1、判断下列几句话,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宽与图上长的比是1∶2(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1/400是(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

  (5)图上长与实际宽的比是1∶200 ( )

  2、求比例尺。

  课本第49页做一做。

  (有针对性练习,加深学生求比例尺的印象,进一步掌握方法。)

  四、小结课堂。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教学内容:教材59页——61页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三、教学重难点: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四、 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各种钟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钟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 认知“秒”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时什么声音?(课件中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师:对这是时间行走的声音,是时间老人的脚步声,时间老人不停的走着走着他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了(出示时钟11:59)认识这个时刻吗?

  师:你们愿意感受一下倒计时的气氛吗?(愿意)好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你们知道我们数的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吗?(1秒)

  揭示课题: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

  2、 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今天咱们带了各种钟表你认为那些钟表可以计量“秒”?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你们还了解那些关于“秒”的知识?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对秒的认识)

  师:(出示钟面)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

  a.有些钟面上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b.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

  (2) 认识几秒

  a.师:秒针从12走到1是几秒?为什么?秒针从2走到4是几秒?为什么?秒针从6走到12是几秒?为什么?……

  b.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时钟说一说秒针从哪到哪走了几秒?(一个同学问其他同学答)

  c.引出秒针从12绕了一圈,走到12,经过了多长时间?

  (3) 教学1分=60秒

  (课件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

  a.观察验证: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是60秒)分针走多少,是多少分钟?(一个小格,是1分钟)

  师:1分钟和60秒是什么关系呢?(相等)

  b.板书:1分=60秒

  (4) 体会1秒的长短

  a.1秒到底有长呢?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的听一听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

  b.刚才,我们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就是1秒,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吗?

  (5) 1秒的价值

  1秒的确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却能在1秒钟做很多事情,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科技出示一组数据)

  (6) 体会几秒

  刚才我们看到1秒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2秒、10秒……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呢?

  a.用5秒时间你能从1数到几?(先感受5秒钟有多长,再数)

  b.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一会儿我说“开始”咱们把眼睛闭上如果你估计1分钟到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咱们看一看谁估计的最准!

  c.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生汇报)

  (二) 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要想见到他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你们有没有信心?

  1、3时=( )分 120秒=( )分 30分( )30秒

  2、填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要10( )

  我们每天睡眠时间大约要9( )

  走1千米大约需要15( )

  小民跑50米大约用10( )

  3、你能说出谁是第一名吗?

  4、秒针从4到6是多长时间?分针呢?时针呢?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了层层关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小客人是谁!

  师:一休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考考我们:妈妈的表比家里的表慢10秒,爸爸的表比家里的表快10秒,家里的表比广播电台的表快10秒,爸爸的表准,还是妈妈的表准?

  (三)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利用了一节课40分钟,学习了有关“秒”的很多知识,相信大家在今后每时每刻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古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本学段内容为《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职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小数除法》第二小节内容,包含两个例题,题后“做一做”和后面“练习四”第1——3小题等内容,其中第二个例题是第一个例题的延伸。这个学段的内容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小学阶段除法教学的“终结”内容,非常重要,但同时它又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有能力自主解决,教学中要充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转化的思想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品质等。

  教学关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

  2、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和合作、探究意识。

  3、在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的过程、方法和理论依据理解和掌握。

  教法与学法:

  如前所说,这一学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有关除法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的一上学习内容,因此,教学中主要使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使用“转化”的思想主动发现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1.整数除小数的除法及法则;

  2.除法商不变的性质。

  二、讲授新知:

  (一)讲授例5。

  1.出示例5,要求学生理解题意并例式计算(含竖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录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计算法则。

  (1)教材中的问题——除数是小数怎么算?(引入)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没有学过,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学过,也会算,有办法氢小数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吗?——学生讨论,并要求说出方法和理由。

  注意两种可能:

  ①利用化单位的方法;

  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比较并体会“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的方法”的优势,并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格式。

  (4)小结:(注意小数点移动的方式及把小数点和没有用的“0”划去的要求与做法。)

  (5)巩固练习:第22页“做一做”第1小题。

  (二)讲授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被除数的“数位不够”。

  2.解决问题:被除数的数位不哆怎么办?——在被除数的末尾用“ 0” 补足。

  3.小结例6并全课。

  三、巩固练习:

  1.第22页,“做一做”第2小题。

  2.第24页,练习四第1小题。(分组练习,集体讲评)

  四、布置作业:

  第24页,第2、3小题。(要求用竖式计算)

  总之,本学段内容我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做”数学的两方面:一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因此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 设计思路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浙江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一类应用题。

  教材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考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教师上课时也说不明道不清。

  针对以上的现象,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想在强调“同样多”与“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础上,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重点句,通过探讨“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求母鸡的只数转化抽象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文字题(求比5多3是几)”来解此类应用题,使说的过程变得简洁,以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 的量作铺垫。基于以上教学想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各内容之后,都出现了同类的文字题。说明各类应用题与同类文字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否意味着生活问题与数学模型的建构相互依存。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和操作,渗透“一一对应”及“比较”的思想、方法,帮助理解掌握“同样多”与“多的部分”。

  (2)学生掌握表述解答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4)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观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为力求体现“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做’数学”这一教学思想,教与学主要举措为学具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构建“转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同时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脑的动画演示,突出“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摆“同样多”与“多的部分”,感悟应用题与文字题的转化统一。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尝试从具体实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题,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最后总结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总结概括出解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玩”

  1、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按要求玩学具

  (1)摆一摆“同样多”的两种物体,学生自由摆。引导出“一一对应”的摆法后,再次摆“同样多”的两种物体,同桌交流检查。

  (2)摆一摆“多的部分的物体”,学生自由摆并演示说操作的过程。第一行摆4个 ,第二行摆比第一行多2个 。就是比4多2个所以摆6个。主要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第二行为什么摆6个?(比4多2是6。)

  (3)相互合作摆“多的部分的物体”,指名演示并说过程。

  2、教师引导得出:刚才我们所做共同点就是算“比几多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内容所考虑。“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意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处于愉悦心理状态下去学数学。学生通过摆学具从具体实物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求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的文字表述,为新课应用题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1、应用题教学 例 公鸡5只,母鸡比公鸡多3只,母鸡有多少只?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法。教师参与学习。

  (3)汇报解法。可能出现:用学具演示;直接说算式;转化成“比5多3是几”等。

  (4)电脑演示线段图,抓住“母鸡比公鸡多3只”通过“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来进一步理解算理。

  2、引导归纳转化成文字题

  [设计意图:合作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节应用题教学,也想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 从实际的问题“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理解: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谁多谁少,及转化成文字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安排合作讨论等。这样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效率,也便于教师的个别辅导。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交流。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1、课后练习。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两样物体编应用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交流探索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应用题转化成文字题的思想方法,并能正确解答。这里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编题的目的一是巩固新知,步步深入;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及实际的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1、 谈谈对这类应用题解题的感想。比如请你用“难、容易、比较难、比较容易”选一来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2、如果是“母鸡比公鸡少3只”你会做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抓住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来再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04-07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3-13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11-30

《方程》小学数学说课稿11-08

【热】小学数学说课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