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1-12 17:18: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集合10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能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新课标》中“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合作、游戏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西向西转。这样,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复习四个方向,然后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那些新方向?进而引出新知,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请看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首先制作方向板, 给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很快地辩认出其他七个方向,并把它写在方向板上,(学生独立完成,错误纠正)然后说出方向板的用途。

  接着进行游戏,第一个游戏

  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要求学生的方向板与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第二个游戏: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通过游戏,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说一说,看地图,打谷场三个情境练习。分别用课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图,学生对于地图来讲比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明确,要找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里画一个方向标,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小型实践活动,到操场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说一说校园内八个方向分别有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评价和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把多媒体融入课堂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节奏快,清晰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生动有效,活化了教学的内容。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更多请搜搜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数学思想的能力。所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对“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在一片绿草地上,一匹小马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2米的绳子栓在一棵小树上,它的主人想考考我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并对圆的周长进行复习,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好奇心,怀着这份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学习新知识的课堂。

  第二环节 转化思想,推导公式

  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接着帮助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想一想、议一议来认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先将将圆平均分成4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8、16、32等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显示将圆等分的过程及拼成的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教具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教具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小学数学说课稿精品优秀篇

  第三个环节: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完成例1、例2,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数学到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 活用新知,扎实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是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正误。这一组知识运用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密度和梯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第五个环节 全课总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对全课的回顾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六个环节 实践运用,拓展练习

  出示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推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计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由这4个数组成的其他比例(指着2:6=3:9) 2:3=6:9

  师:还记得化简比的方法吗?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去整理,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应用反思 ,巩固拓展

  1、98页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1:4表示盐水成分的含量比用25%表示更容易理解。

  师:在解决问题时,有时用比可以去win给出的表示数量关系,使解决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2、第4题: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把课前整理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或不明白的题目进行交流、讲解。

  4、学生在答题纸上答题,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平日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提升,自主建构: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复习你学会了什么样的复习方法?今后打算怎样复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整理复习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借助于简单的图形、表格等手段,把联系密切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并进行对比形成知识网络,使得整理复习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讨、探究新知自主学习、形成概念指导应用、积极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统计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和条形图。课前时间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作出评价。收集完成情况较好的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某餐厅招聘服务员.小张听领班说这里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觉得不错,就前来应聘,并获得录用。小张工作几天后,发现没有一个服务员的工资超过每月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来到财务室看到这样一张工资表:人员经理领班出纳服务员杂工合计月工资(元)600025002000800600——人数(人)12220227工资支出(元)60005000400016000120032200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分别按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领班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超过 1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1.2、平均月工资1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餐厅一般员工的收入?为什么?3、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更合理的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

  设计意图: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力求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之母,通过现实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同学的探索欲望。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去掉经理的工资,求其它几个数的平均数。

  2、以大多数人即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3、以处于中等水平的员工(出纳)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设计意图:

  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可能提出的问题:(1)什么是中位数呢?(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5)各有什么优缺点?。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问题2:

  (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1)、90,96,84,80,95(2)、90,96,84,80,95,25(3)、-5,28,6,72,99,-1,56(4)、85,4,48,-2,95,4,8,100

  设计意图:

  学生从练习中体会:(1)数据个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如1、2小题。(2)中位数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有关,如:3、4小题。

  问题3、十一月份两个班级月考数学成绩的比较:(三班人数43人,四班人数为38人)课前给学生两个班级同学的月考数学成绩,要求他们分组统计(按照习惯,组距为10分)。课堂上让学生评价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哪一个更好些?学生多数会用平均数来评价,教师引导从中位数角度试着来评价。

  设计意图:

  (1)未分组中位数的计算:应用电脑的排序功能与没有排序时比较,加深印象。以及人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

  (2)分组中位数的计算:根据分组表,先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数,再确定对应的标志值——中位数。体会分组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问题4、出示学生准备的折线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月份7891011度数8747546894112用电统计表12

  问题5:出示学生准备的条形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年份0102030405房屋中介个数:(万)1.20.82.12.90.45

  问题6:出示学生准备的扇形图,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5%30%5%10%合格良优不合格

  设计意图:(1)从同学提供、制作的图表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练习(如折线图、条形图)。来源于同学的基本素材,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2)通过练习,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位置数,标志值﹞,从而解决利用中位数决定自己成绩在班级的大致位置。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讨论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全面、不系统;通过以上问题的归纳小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布置作业】练习册§31.3选做题:(关于标准日产量的定额)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在生活中存在这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

  问: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两个量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后评价:你真聪明,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变化。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会继续往生活中学过的`知识思考。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二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

  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

  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

  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

  设计意图:

  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效果及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分类,并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2)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应用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如下: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3、说说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第一题是不成正比例的,第二题是成正比例的,这两题都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第三题是让学生继续在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的量,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后反思发现,在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

  (四)小结提升

  在小结提升阶段,我们要借助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上完“正比例”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清楚,课后检测效果良好,反思我的教学,发现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先由教师引着说,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倾听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xx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略)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 怎样才能使积不变 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二人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1、 谈话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就以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为的知识“三为切入点,让学生来评理,当一回公正的法官{激趣},你认为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 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 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

  4、 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设计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又如:师说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 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习。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习。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习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习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页例2。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加法计算,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为后面学习连续退位的减法作好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乡村学生的`特点,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这样的目标定位既是对知识的探究,也是对学生自身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具体语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伴随着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在教学前我准备录音带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直观形象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且学生之前已学过加法计算,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些情况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法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蓝猫”这个让孩子们心动的形象的出现,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如:同学们,你们看过《蓝猫淘气三千问》吗?你最喜欢谁?又如:“蓝猫”得知我们同学学习了很多知识,今天它来到我们教室考考同学们,大家有信心吗?等等。巧妙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问题,借助“蓝猫”这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自然地进入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中来。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播放录音带,出示配套的画面和题目:“蓝猫”说:“谁能就题中给我们的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长此以往,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了估算的方法。可是,如果“蓝猫”想知道一个精确数,你们说怎么办?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如:用竖式计算;把相同数位对齐等等。此环节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最后平台展示。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接着听录音,从“蓝猫”的录音中,你学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再发言汇报。)

  生1:我知道了用竖式计算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生2:我学到了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生3:我还学到了在计算时,别忘记加上进位的1。如此,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数学知识编成学生感兴趣的“蓝猫”小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3、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几个“蓝猫”图片,想要吗?(出示“蓝猫”图片,你答对了图片后面的题,“蓝猫”图片就属于你。)此环节利用游戏形式出现,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为能得到“蓝猫”图片,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六、说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的加法376248=376248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

  反思:整个教学环境,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蓝猫”的每次出动都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老师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聆听“蓝猫”录音的过程中,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整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04-07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3-13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11-30

《方程》小学数学说课稿11-08

【热】小学数学说课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