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1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及依据: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探究。在探究此问题时设置一下问题;
(1)"物体"选用什么?
(2)要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认为怎样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变化物体所受阻力,你有什么办法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响物体运动,当水平面上的阻力变小时,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观察什么现象就可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大小?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车是否要一样?小车开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这几点?
(7)结合上述要点讨论实验步骤(可参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进行试验。再思考问题;
(8)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9)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完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经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近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09-27
《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01-06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20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03
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02-15
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02-15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03-14
精选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篇02-09
精选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三篇02-16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