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16:45: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 教法与学法

  1. 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

  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说学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还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

  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 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xx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分为 部分。分别是

  4.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 页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 两个体现:

  (1)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四个突出:

  (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 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

  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

  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

  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最好,密度最大,熔点最高,熔点最低,硬度最大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四、 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处理:

  ○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

  ○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

  ○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

  ○1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

  ○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

  ○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压强及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具法、视频动画法

  学习方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对比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动画导入-讨论猜想-学生拼图-深入讲解-实验探究-自评互评-应用思考

  在任务驱使下,经过讨论,学生拼图思维容量很大,能带给学生一次认知飞跃,而实验验证将迎来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自评互评则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现实应用则使学生产生言犹未尽的感觉,把进一步探究留到了课后。整个过程重现了“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

  【导入】通过动画演示,复习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旧知识,思考讨论:

  化学反应速率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

  【任务一】碰撞理论。

  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拼图。

  进而思考: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碰撞几率、内能、反应路径、搅拌、接触面积、浓度、压强、电弧、温度、超声波、放射线、光辐射、强磁场、催化剂)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讨论并通过完成拼图展示讨论成果。

  教学中预先准备好一些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动画讲解,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因素,有选择地进行动画演示。例如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催化剂的影响不是太清楚,就播放了动画。又针对压强影响的多样性,我播放了压强的的影响,并借助图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学生得出压强对速率

  影响的关键所在。

  【任务二】实验探究

  任务:用实验法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试剂:大理石,1mol/L盐酸,0.01mol/LKmno4,热水,冰水,0.1mol/LH2c2o4,0.2mol/LH2c2o4,0.1mol/L盐酸,0.1mol/LNa2s2o3,5%H2o2,0.1mol/Lcuso4,0.1mol/Lfecl3溶液,mno2粉末

  分组实验:组织各小组“明确任务—了解试剂—设计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探究—交流汇报(强调从所控制的变量、方案、依据的现象、结论、微观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汇报)-自评互评”。如此开放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往往能得到多种设计方案,教师再加以恰当引导,引发认知冲突,为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平台。

  例如:探究浓度影响时,有小组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先后用0.1mol/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对比生成沉淀所需的时间。

  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两组同时操作,更省时间,对比性也更强。

  这时我对同时操作予以了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两只试管现象差异大吗?对比真的很明显吗?从节约时间和现象对比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

  这时有人提出,他们小组选择用大理石和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控制的变量也是盐酸的浓度。

  又有小组又提出质疑:变量唯一吗?如何控制两组实验大理石颗粒大小一致?应该选用Kmno4和H2c2o4……

  有小组反驳:Kmno4和H2c2o4反应速率太慢,浪费时间,现象对比也不如大理石和盐酸的明显……

  这样,学生在争辩中,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定性实验方案选择等科学方法。

  【练习】设置目的:第一题针对实验结论,第二题针对碰撞理论,第三题节选自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检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结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

  以当地景观本溪水洞结课,有关人士建议限制日游客数量的原因何在?速率的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重要应用?作为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化学说课稿 篇5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的净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要领、说学法引导、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计划理念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位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没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摆设也是为了切合新课程与门生生活贴近,强调可连续生长的目的。此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根本实行操纵——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行。

  课文分三部门:

  第一部门:解说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来水厂净水历程;

  第二部门:通过实行探究教学过滤的操纵步调与细致事变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过滤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目标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目标难点:吸附和过滤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学目标作纲领,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讨论总结,结合实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引入

  1、从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纯净水、湖水、自来水的区别

  3、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过滤

  实验探究:

  1)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演示实验---蒸馏

  (三)练习巩固

  想一想: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l)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说一说:某山区在梅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暴发,给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请你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必备的化学药品,帮助山区人民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获得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五)课后动手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行探究的内容较多、讨论整理的关键偏多,以是课堂节拍的调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师在课堂上机动地处置处罚和掌握,以便顺遂完成教学使命。

  六、教学理念:

  本节课为门生落实了技能目的,强化了历程与方法,点拨了情绪态度与代价观,以是本节课表现了如许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例多,化繁为简,创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的只有先辈的教学理念才气支持,本节课便是对这种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提倡门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列位向导老师赐与品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课标的要求,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转化的本质。

  2、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后,再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理论,更好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功能上这一节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

  3、教学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零,如Ag2S,难溶≠不溶。以辩证思维为特征,以溶解与沉淀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论证物质溶解的决对性和物质溶解限度大小的相对性,并且在论证物质的“溶”与“不溶”之间更使水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得出结论: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的过程。

  4、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对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我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5、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

  【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 、说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问题转化→思维方式转化→知识迁移→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教学法。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

  学法:主要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引入 ,通过补充实验,回顾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为后面将“有难溶物生成的离子反应”转化为“难溶电解质溶解的问题”来研究作铺垫。

  1、实验1:展示室温下NaCl的饱和溶液;并大屏幕显示(1)如何证明是饱和溶液?(2)有何特点?(3)预使该溶液中NaCl析出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

  2、实验2:取4mlNaCl的饱和溶液,滴加1-2滴浓HCl可观察到大量白色沉淀。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沉淀是什么?沉淀产生说明什么?

  3、小结:实验和讨论共同证明溶解在溶液中的Na+和Cl-依然存在相互作用,仍然有机会重新结合,甚至形成NaCl“沉淀”析出。(1)这与溶液中有难溶电解质生成的离子反应有极大的相似性。(2)证明NaCl溶解过程是可逆的,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确实存在溶解平衡。

  4、引入课题: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学生回答:尽管难溶电解质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也会建立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探究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二环节:思维模式转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作用在于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积极思考,有利于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突破难点。

  1、多媒体播放:[思考与交流1]和资料。采用思考、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

  1)问题一:对“溶”与“不溶”的理解?

  2 问题二:Ag+和Cl-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完全也是相对的。(3)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尽管AgCl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绝对不溶。溶液中三种有关反应的粒子共存。

  Ag+(aq) + Cl- (aq) = AgCl(s)

  这样可以将生成沉淀的反应转化成固体AgCl溶解的问题,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在溶液中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

  AgCl(s) = Ag+(aq) + Cl- (aq)

  沉淀、溶解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设计意图:问题转化,当需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变化原因时,常需要摆脱习惯的定势思维模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畅谈收获。用平衡理论研究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形成重点知识网络。

  学生分组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

  1、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通过学生讨论:回顾比较与电离平衡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几种平衡的研究对象和平衡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学生练习BaSO4 , Mg(OH)2等溶解平衡表达式。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学生阅读【科学视野】,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表达式、意义。

  (1)表达式: Ksp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课堂总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的多,完成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通过课后 1、2、5、题的练习,加深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理论的认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五环节:科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查找资料:沉淀反应在生产,科研,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写出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理论知识。(见附表)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要抓住平衡的思想来授课。之前学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了这样的基础,应该说对沉淀的溶解平衡,学生感到容易理解,但还是应该对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特点讲解清楚。教学资源利用合理。

  七、说教学评价

  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通过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思想。也符合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

  (1)表达式: Ksp =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化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化学说课稿 篇8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

  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1.教学价值

  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

  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

  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基团相互影响的学习,树立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苯酚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学难点:分子内基团间相互影响观念的形成

  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5.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以上是我的5点思考,接下去我重点介绍我的教学实践。

  二、我的实践

  本课教学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引出概念

  创设情境1,什么叫醇?唤醒原有的认知经验,醇含有羟基官能团。创设情境2,也含有羟基,为何叫酚?引发认知冲突,必然促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酚含有羟基和苯环,且要直接相连,从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完成概念的顺应。

  发现了酚的本质特征后,学生自然能写出最简单的酚——苯酚的结构简式。苯酚是酚的代表物质,它有何性质?本课进行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结构分析——预测性质

  用结构指导性质的学习是有机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师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哪些物质含有苯环?学生想到了和,哪些物质含有羟基?学生想到了CH3CH2OH、H2O。进而提出一个驱动性的任务:根据苯酚的结构,分组讨论,写出你认为苯酚具有的所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说明理由。通过同伴互助,缩小认知差异;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新灵感;通过展示交流,暴露认知困难。

  学生认为苯酚应该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意见出现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含有羟基,所以易溶,有些基于原有经验,含有苯环一般难溶,也有些同学认为两者都有影响,可能微溶。这是物理性质上的认知困难。

  对于化学性质,学生则写出了许多方程式:

  显然,学生将苯酚中的羟基同化为醇中羟基,将苯酚中的苯环,同化为苯,苯酚的性质是苯和醇性质的加和。对于这些反应是否全部都能发生以及有无其它反应学生不确定,这是化学性质上的认知困难。如何解决?实验就是一把最好的钥匙,本课推进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归纳性质

  环绕着苯酚溶解性的分歧,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由于之前猜想的分歧,所以学生是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的,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而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规律,同时基于好奇心和本能,学生会主动看,会闻,也发现了其它的物理性质。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性质反映结构,如何理解苯酚水溶性与结构的关系?通过反思策略,学生感悟到苯酚的水溶性不是由羟基和苯环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初步建立基团影响的观念。

  化学性质我不急于实验探究,而是设置如下三个疑问:

  ①苯酚中羟基的性质与醇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②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完全相同吗?

  ③苯酚的性质有无不同于苯和醇的特殊性质?

  这三个问题正是学生的认知困惑,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再提供实验支持,学生则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并尝试用化学符号——反应方程表示,经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从而归纳出苯酚的化学性质。这与学生原有认知又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何同为羟基,苯酚有酸性而乙醇没有?性质反映结构,对比醇、苯酚结构,感悟到是苯环对羟基造成了影响。为何同为苯环,苯酚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感悟到羟基对苯环也造成了影响,从而得出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性认识。而显色反应是醇和苯均不具有的性质,对比结构可知,只有同时含有苯环和羟基,且直接相连才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其它酚也应该有,用于检验酚的存在,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通过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如何认识苯酚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孤立的理解苯环和羟基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反思中完成观念和方法的顺应。

  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和创造物质,造福人类,这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本课推进到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体验价值

  酚用途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造福人类;苯酚甘油说明书的阅读与分析,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同时也巩固加深了对苯酚性质的理解。

  化学的发展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我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意识到酚的不当处置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此时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我提出了如下5个问题:

  1.交警皮肤灼伤如何处理?

  2.岸上泄漏苯酚如何处理?

  3.泄漏点附近水域苯酚浓度较高,如何回收?

  4.下游低浓度含酚废水可能如何处理?

  5.教会普通市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检验家里的自来水是否遭到苯酚污染。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

  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之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安排。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1、学情调查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2、教法和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课堂,在体验和感受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流程

  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中心,结合我校的四步教学法将整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

  环节一: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通过学生表演自编小品引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始学习。

  环节二:探求新知

  碳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图片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引入常温下碳具有稳定性,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性质的理解。我们把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明确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当然通过这几幅古代字画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碳的可燃性:紧接着追问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是否会改变呢?顺利过渡到第二个化学性质碳的可燃性。并结合生活中吃烧烤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和学生一起探究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并结合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探究为什么碳和氧气反应有时生成二氧化碳、有时却生成一氧化碳。得出相同的反应物由于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而服务的深刻道理。

  碳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是本课的难点,不但还原性难理解而且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不好做。这个实验本身是演示实验,它不属于初中化学学生必做的八个实验中任何一个,所以我们没有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我们用酒精喷灯代替酒精灯用时短现象明显,有利于实验结束后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实验从而引出还原性这一概念。还原性这一新的概念学生刚开始接触理解不透彻,只抓住要点点到为止,我们不再进行扩展。因为以后还会学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所以仅以炼铁为例简单说明即可。

  环节三:拓展应用

  有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所以根据本课题知识点我们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习题对碳的化学性质加以巩固和理解,并适当延伸为下一课题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四:反思提升

  在这一阶段利用本课最后几分钟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化学,结合本课内容倡导低碳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四、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框架式呈现给大家,这样设计既清晰又简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同时,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化学键》说课稿12-05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水组成》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