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物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 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 (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 (蛹)
② 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 (成虫)
③ 蝴蝶的宝宝是谁? (卵)
④ 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生物说课稿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件分析和探究保护色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增强保护生物多样 性 的意识。
2学情分析
1、通过二年来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典型事例、各种生物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模拟实验、 对
照实验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
2、通过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的道理。通过本 节的学生具有理解了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教师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和“恐龙灭绝”幻灯片,同事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最初原始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到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的生物吗?恐龙又怎么会灭绝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完习欲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出示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幻灯片,同时学生自己阅读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课文一段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减少,主要受什么影响?
2、少量黑色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应怎样做?
(二)出示雷鸟和不同环境中蛙的幻灯片,分析下列问题:
1、雷鸟和蛙色变化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2、列举其它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的例子?
(三)根据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和雷鸟与蛙体色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总结“保护色”的概念,使学生认识保护色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课前预先培训小组长,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助手,指导其他小组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学生探究实验的实施情况及数字记录,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果,讨论交流并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保护色形成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问:如果要使曼彻斯特的桦尺蠖又恢复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统一观点和做法,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虽然不能还原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本模拟探究实验过程来验证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五)拓展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阅读相关网页资料,通过资料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除了有保护色,还有警戒色、拟态等其他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要学好本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生物进化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分析,结合第二章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生物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当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富,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平常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关于资料的搜集途径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汇总、筛选等,找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有关键,以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到具体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细菌后,老师适时总结,说明这些就是微生物,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微生物并不陌生,为下一步寻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谁备。
5.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把资料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全班分别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正是本册教材所要培养的科学能力的二级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学生充分阅读、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生物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
生物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生物表现出的生命现象源于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细胞。是学生继续学习后面单元内容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②、认识细胞结构,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
③、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结构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仪器。
积极参与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2、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
难点:
1、成功制作临时装片。
三、说学生:
(一)学生已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有能力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正值活泼好动的年龄,所以采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班内学生每小组2人操作一台显微镜,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采取先提出疑问、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再比较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主动探究学习法、尝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学会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绘制生物图,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设计:
(一)、精心准备,事半功倍:
1、课前设计好《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实验报告单就好像学生生身边多了一位小老师,及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准备实验材料(课前学生检查好材料用具)
3、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摄像头、
4、向学生提出几点实验课的要求:细心、爱心、责任、心信心、收获成功。(这里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图片欣赏,激发热情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下雪花、跳蚤等图片,带给学生一个美丽的、奇妙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跃跃欲试。
进一步复习显微镜使用,知识的再现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好铺垫。
(三)、步步引导,合作探究。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学生在观察了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思考怎样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人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实验步骤排序。分别叙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这样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师生共同解决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要点。
①探究交流,各抒己见(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来思考,这样就避免了束缚于教材的被动,激活了教材,也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②教师适时点拨,解决问题
2、制作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细心观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了解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找出与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制作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进而总结步骤,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①细心观察,提出疑问。
②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四)、动手操作,细心规范
1、布置任务:制作临时装片---对光——安放装片---观察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记录各组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开始自主动手实施探究。这时,作为教师,我在他们的实验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指导者,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尽量不去干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识。)
(四)、展示交流,更进一步
1、从班内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装片,利用显微摄像头(数字显微镜)将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在班内展示。同时用激励的语言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查找总结实验中不足之处,使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得弥补。
(五)初步绘图,识别细胞
新课标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展示完装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绘图的注意事项,尝试绘制细胞结构图,结合课本标注细胞结构名称。
(六)盘点收获,知识升华
1、给学生1分钟考虑,找2—3名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课后制作细胞模型,增强学生对细胞的立体认识。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07-07
生物优秀说课稿模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