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结构分析
这是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的第四框内容,“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分析
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但初二的学生,处在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故事等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经过一个半学期《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分析、综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三、教学分析
这节课我从三个板快进行教学,分别是郑和下西洋、面临的挑战、以史为镜。
[郑和下西洋]:本节课的`主题是“来自海上的挑战”,而且还有《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的论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我没有具体展开,主要是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册,获取自己所需答案。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
[面临的挑战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礼教明清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础上比较同一时期,西方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上的小故事、图片等内容,列举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在科技、领土、经济等领域带来那些挑战,并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段历史背景。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科技、领土以及经济等领域列举明清时期中国面临挑战的史实。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演绎法比较陌生,无法准确的对史实进行归纳、整理。因此,我把此题改为归纳法,先说史实,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些史实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利于被学生接受。
[以史为镜]: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拓展,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分析现实,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果、影响等论述的过多,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多。
2、这次开课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动,来的同行比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课,所以比较拥挤,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面比较狭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学生回答),阻碍了许多学生发挥的机会。
3、借班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学设计相对比较死板。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少。
历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英中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英中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英中战争爆发原因的几组图片上的问题,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l 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②通过过逐步推想,深化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强出兵中国的真正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讨论,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英中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英中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
1、导入:归纳旧知识导入,由温故而知新2、探究(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英中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图片旁边提供的材料,然后让他们看图说史,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英中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英中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英中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英中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感: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英中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英中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和第二次英中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通过连线题,让学生了解各条约的内容。
过渡:第一次英中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英中战争呢?进入下一个"二次英中战争"."第二次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英中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英中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英中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小结:结合板书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提供给同学们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历史说课稿 篇3
情境导入
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
②人们最大的愿望
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
描述回答
思考认识
读图回答
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学生表演《官渡相持阶段的袁绍和曹操》
畅所欲言,完成任务
学生来叙述战争经过
出示诗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问题
出示任务
演示官渡之战概况
与语文联系,感性认识东汉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走进历史,通过情境再现,置疑导学,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教材的直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赤壁之战]
1. 读图说史:①“志”
②指导看图,曹操南下的两个对手
2.要求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3.点拨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并实现过渡。
读诗并回答
读图,理解“孙刘联合”战略
学生踊跃回答,合作扩大知识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这个结果给三方带来的变化
曹操诗句《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
播放电视剧片段
出示分组讨论题
加强与语文的联系
加强与地理的联系
赤壁之战,学生有较多的认知,还课堂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以问题为中心,学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结果辨影响,提升分析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势图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三国鼎立示意图
3.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学经济
总结并设置悬念。
看图
学生动手绘制
兴趣十足地找家乡,并阅读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探讨原因说说启示
三国鼎立形成图
展示成果
出示问题“找一找”“感悟论坛”
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整理归纳表现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理解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启发思维,古为今用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线索梳理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看,记忆,学方法出示线索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探究听
辨
思
谈听一听
辩一辩
想一想
谈一谈文史联系,陶冶情操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走出历史,人格培养
多思考,多学习,善表达
知识拓展留课下作业记出示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历史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故学习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 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 教法学法: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
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全班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优化组合,分成四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具特长,资源配合均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式 播放音乐《亚洲雄风》并展示亚洲相关图片;
作简短的“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四小组分别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行政区域位置呈半圆型就座。
感受“研讨会”氛围。 通过播放音乐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气氛。
教育实验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本课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亚洲行政区域呈半圆形就座,营造“研讨会”气氛,利于学生合作、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亚洲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等)
主持并作简明的鼓励性点评
四小组各派一代表按亚洲经济发展顺序依次上台发言,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心理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限时三分钟,展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发挥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材料,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小结 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日、中两国经济讨论并评议解决的方案。
研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指导
各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
大会综合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供大会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解决方案。
就“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自由发言,提出设想。 教育实验表明,“讨论学习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本课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由发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其关心时势,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历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为鉴”、经学致用的目的。
学习评价 评选最佳小组 公布评选结果;作鼓励性的简明、个性点评。 各组上交平分表;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 采用过程性的学习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课改的一个要求。
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有如下特色:
1、 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体现教学创新,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自学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把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带入课堂:本课研究性学习体现在预习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学习中的发现问题、讨论中的解决问题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
5、 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容易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语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语化,以及讨论不充分、个别学生作“壁上观”等现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尝试性突破:首先,各小组优化组合,尽量使小组各成员呈优势互补组合;其次,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分表(见下表),对学生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量分,通过这种竞争性的评分机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综上所述,本课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等,使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得到了较好体现。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回忆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历史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笔墨丹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六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习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画卷,并融入时代内容,使课堂有“声”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情境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3、学生活动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互评法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
(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在华丽的场景与优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国画卷以流动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主持人对中国画风的介绍,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步:走近和感受中国绘画
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远古绘画的质朴,战国汉代的夸张浪漫,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盛唐的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活泼、张扬,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绘画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以下5个问题贯穿起来
①起源时期的绘画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呢?----------------------起源
②联系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何帛画主题及形式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成熟
③从魏晋时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各有何特点?----------------------------发展
④民间风俗画的兴起和哪些因素有关?------------------------------------丰富
⑤从课文的'介绍中,能否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品味中国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现文人风格的三类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体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家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理解文人画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等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步:学生活动
根据课后“阅读与思考”中宋代宫廷画院出过的考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并一起交流评论,比较谁的构思最接近传统文人画的标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知识主干(大约需要5分钟)。
新石器时代绘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
4、布置作业(大约需要5分钟)
解析与探究---欣赏宋代的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
六、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时代背景为核心,理解各个时期绘画的时代风貌;突出一个重心:以学法为重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升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一种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历史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开元盛世历史说课稿11-05
初中历史说课稿01-05
历史说课稿(精选13篇)09-27
初一历史说课稿12-02
初一历史说课稿02-25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10-17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5-11
历史说课稿汇总8篇01-16
历史说课稿(通用14篇)08-07
实用的历史说课稿4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