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说课稿

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28 00:26: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小学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二课书,分别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对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月球的进一步探索。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的接授转变为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对于抽象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初步掌握这一方法

  2、通过探究,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学生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天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科学课标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探月相变化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设计游戏、巩固学习。

  5、实践活动,课外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游戏的方法和常见材料来“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将抽象的天文现象变为直观的科学探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学生模拟探究、多媒体游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对天文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而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辩,小给合作、讨论,模拟探究,实地观察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观,由感性走向理性。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体现,是对天文知识学习的新尝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用幼灯出示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古诗,注意力马上被联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过月球的种种现象立浮现在脑海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了解月球的强烈欲望。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适时提出,“你们认为月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结论猜想。学生可能猜测,月球的一半总是发光,然后自转形成这一现象;月球总是发光,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线,并绕着地球运转形成的等等。我及时的将这些猜想板书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测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猜测的结论中,哪些可能是正确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于猜测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测,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其是错误的,如果那样做的话,对有效的课堂40分钟时间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能够利用一些现象来反证其中的错误,不仅能够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探究的兴趣被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

  3、设计实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生完成对月相变化产生原因的猜想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我适时的引导,“同学们,你看月球离我们这么远,而且又这么大,如果进行实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阳摘下来做实验,那怎么办好呢?”引起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反思与思考,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方法。通过多方讨论,反复思考,学生最后决定还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最符合我们探究的要求。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

  多因素,比如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时看上去不可能进行的探究任务,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拟实验探究的方法。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火花,能够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法,并刻骨铭心将这些过程和方法记在脑海中。

  4、探究实验。

  在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后,让学生按时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实物代替的太阳,完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出示学生实验录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运用在游戏中,但对于实验探究运用的比较少,因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特别感兴趣,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更仔细,更认真。因为这一步的探究过程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实验,是本环节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组织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知道干什么?获者不知道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和地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外因干扰而导至实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况出现。因此我在这个环节,精心组织,首先请学生上来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反复讨论,反驳,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标,每个人需要做什么?为了确保实验不受场外因素的影响,我将实验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个组的组长,让组长进行监督实验情况,并对八个小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达到提高实验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汇报完对月相形成原因的结论后,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动画。巩固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对不同时间,出现的月相,有一定的了解。

  5、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是通过动画游戏,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时间,月相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动画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6、课外拓展

  在学生了解了月相变化的原因后,让学生在课外实地观察。让实验走进生活,让实验在真实的环境下得到验证。

  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的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正确的探究方法,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通过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地氛围,以此使学生快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快乐探究科学的奥秘,快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小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一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二单元的第一小节p10-12。它包括圆柱的高、底面以及其半径、直径,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教材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实物抽象概括出它的几何图形,然后再研究它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则放在后面。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深入研究并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之后呈现的,它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圆柱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指出圆柱的底面及其半径、直径、高、侧面。

  2、认识并绘制圆柱的几何图形。

  3、掌握圆柱的特征、能列举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并能根据图形名称,再现它的表象。

  4、归纳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图与圆柱的关系。

  5、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圆柱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的运用。

  (四)课前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实物若干,制作投影片。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各一个,圆柱模型一个。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生疑——探究——释疑”的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并同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对比,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本课的导入上,就抓住了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我先将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放在讲桌上,提问:“你们能将这些物体分类吗?”学生会及时回答:“能。可以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接着我让一名学生上前分类。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像罐头盒、茶叶盒、药瓶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我们简称圆柱。”然后,我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最后我根据实物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提问:“实物与几何图形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实物与几何图形对比,能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概念,并加深认识。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前我们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你们能自己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吗?”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逻辑性强,教学中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操作实验。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将为学生创设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学习。

  1、探究圆柱 的特征。

  我先投影几个问题:

  ①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②同长方体、正方体比较,圆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取出自己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并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研究圆柱的特征。再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做到互相启发。最后指名汇报,并完成板书。提问:“圆柱的高有几条?”最后,让学生画出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圆柱的高,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1、探究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我投影问题①:

  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先引导学生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指名汇报,总结。

  投影问题②: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操作验证,并归纳本组讨论结论。然后分组汇报结果并板书。

  提问:“除了会得到长方形,还可能得到什么图形?

  “可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吗?”

  (三)尝试运用、激活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化,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我在设计练习时,力争体现出层次性,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1、基本练习。

  ①辨认圆柱的几何图形。

  ②测量圆柱实物的底面直径和高。

  ③一个圆柱高5cm,底面半径2cm,将它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这三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拓展练习。

  ①一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π倍,那么将其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形。

  ②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cm,这个圆柱 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

  通过这两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考题。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永远保持旺盛的兴趣,我在每节课上都会设计一道思考题。这节课的题目是:将一个长6.28cm,宽3.14cm的长方形硬纸片做成一个圆柱,有几种做法,它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接头不算)

  此外,练习是要“讲”与“评”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讲解能力训练。thank

小学说课稿 篇3

  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一课《摆的研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几个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等几个因素,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根据这一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难点:控制好变量和常量,收集实验数据。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线(三个长短不一)、钩码、秒表、量角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摆线、螺丝帽,铁架台,记录单,计时秒表。

  【教法、学法】

  1、 教法: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

  2、 学法:与教学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首先给出一个摆钟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与平时用的钟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不同,同时引出摆,并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初步认识摆

  为了节省时间,在这里我自己做了一个摆,在做之前我先让学生认识了本节课所需的实验器材,然后做好摆给学生认识摆的各部分,同时教给学生数摆的次数以及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概念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认识摆。

  (二)做摆、发现问题

  学生动手做摆,比较摆,试着看10秒内所做的摆能摆多少次,从而质疑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也就是给他们的营造了一个提问题的氛围,学生通过大胆地预测能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欲望,让他们的探究活动有据可依。

  (三)实验验证

  1、首先提出问题:

  ①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有关、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有关、摆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②以其中一个猜想为例,引导学生确定什么变量,什么常量,示范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实验。

  2、其次实验和记录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因素是常量的不变。并且提醒学生要边做实验边进行记录,对于特别要注意的事项在大屏幕中给出。

  3、汇报和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后,接着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总结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锺的轻重无关,与摆长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

  三、拓展延伸

  拓展活动围绕本节课所突破的重难点进行,既体现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和摆角的大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同时也突出了要想改变摆的快慢,可通过摆线长短来调节,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四、生活摆的应用

  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欲望。

  五、小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回顾。

  摆

  板书:

  摆锤重量 无关

  摆角大小 无关

  摆线长短 有关 越短 越快

  越长 越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在这节课上,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场探究的过程,同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本节课的亮点: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摆学生做摆、比较摆摆摆动一次,发现问题实验验证拓展延伸总结。

  本节课的不足:本节课我一共上了3次,每次总有不成功的地方,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生的预判不够,在这节课上,有几个地方是操作的难点,第一,学生在让摆摆起来时,有时会人为的加一把力,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第二,学生在让摆摆起来时,有时会撞到铁架台,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等等。(2)由于这是一节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而且做好的摆就在学生的身边,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发扬自己的优势,改掉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 “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 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 99——100, 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数一数(一)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小学说课稿 篇5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习作复习》。下面我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是二年级写话训练的自然延伸,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开始练习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本册习作重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把事情说清楚。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初学习作,往往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抛开文章的情感不说,写作的无顺序,就使得写出来的文章表达不通顺,缺少条理性。针对这现实情况,在这次习作复习中,我在整合本册习作要求的基础上,从写事和写景两个方面做写作顺序的具体指导,提醒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事情写得有条理。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2)让学生养成按一定顺序写文章的习惯,把语句说通顺,把事情说清楚。

  四、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回顾习作内容。意图:以回顾学生的习作为导入,消除学生对习作的陌生感,唤起学生习作的记忆。环节二,范例导航,呈现知识点。意图:通过一段顺序错乱的文段,师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写的重要性。环节三,出示范文,归纳写作方法。意图:通过范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按顺序写的作文方法。环节四,辨析纠错。意图:学以致用,在训练中强化按一定顺序写的习作要求。环节五,板书总结。巩固习作要点。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小学说课稿 篇6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季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张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是,在本堂课中,季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应该更明确,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示范。同时,我们老师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足够多的input(输入),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out put(输出)。

小学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评述和欣赏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和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与地位

  《颜色变变变》是二年级 教学内容,是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二年级教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为学生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学生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校教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学生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本人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学生相互协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发现,从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1、让学生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3、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是学生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此次活动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把“学生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自主探索颜色的变化,在操作中会异常兴奋和忙乱,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发现、记录这一探究过程,本人把学生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学生是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调色盘,颜料等。准备的每一种材料都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得到发展。

  三、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颜色由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实物图画的讲解上,通过直观的'图画,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同时,演示调颜色和做实物涂色的时候,本人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探究空间,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结果。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调色实物涂色小结评价。学生在配合调色和做记录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调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调色,探索颜色的变化时,本人通过观察,学生调色之前的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学生的调色和记录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说学法

  1、观察法

  美术与科学结合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学生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示范调色和实物涂色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操作及记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调色盘、棉签、纸片等进行调色操作,在调色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延伸部分,学生又利用自己所调出的颜色和实物操作中充分体验操作的乐趣。

  3、讨论法

  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

  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法主要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调色及实物操作之前的角色分工问题,以及完成调色、记录一系列探究过程的交流、探讨;另一处是运用于操作结束后讨论、交流操作结果。

  五、说教学过程

  1、观摩小魔术表演

  我设计的小魔术表演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魔术演示特意请个别学生尝试,有的学生能变出颜色,有的学生却变不出颜色,什么原因呢?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学生,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学生亲手操作

  通过观看老师小魔术表演,学生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这时,老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骤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启发,同时,老师又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学生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让学生自己调配。因为,如果老师把所有的颜色都调配出来呈现给学生,等学生们自己变颜色的时候,可能新鲜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3、谈话小结

  小结环节是增进学生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

  4、活动延伸:《我的陀螺转起来》

  学生们利用刚才变出来的颜色给陀螺上色,这个环节,很多学生会有意识去寻找漂亮、鲜艳的颜色,有的把三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颜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体现。而且,通过这一次,他们一定懂得,下次应该怎样操作才能调出漂亮的颜色。最后在愉快的音乐中结束这堂课,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六、目标预计

  本堂课以小组形式做实验,分为六组,预计达到效果是60%,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实验效果达到了85%,实际比预计效果高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