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01 05:06: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式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展示3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如果沿着圆柱的一条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或用彩色笔做记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成的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黑板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引出例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0.5m,高是1.8m,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

  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总结公式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完成例2、

  6、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空间基础知识,培养拓展空间思维,形成学生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学习关于空间几何一些简单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课本上例3.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讲解进一法的意义和使用范围。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算术平方根》是人教20xx版七年级数学第六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学习第一个课时----算术平方根,是学习实数的准备知识,为学习二次根式作铺垫,提供知识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的读写有关算术平方根的式子,会用平方运算求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

  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例子归纳出算术平方根概念的过程,理解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正确求出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及利用双重非负性解决问题

  四、说学情

  1、学生现有基础:学生在上学期时已学过了乘方的运算,有助于本节的学习活动。

  2、学习的现状:此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或新内容特别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前学生虽然学过乘方运算,但由于间隔时间过长,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甚至有些概念已没了印象,同时也为了实现新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接轨,结合本课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对比教学法:把二次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计算过程等对比起来进行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把过程还给学生,让过程与结果并重。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主要流程为:

  预习新知、激趣引入→新知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一)、预习新知、激趣引入

  由画布问题引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即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表格填空,与正数的平方比较引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掌握a的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及被开方数a的限制。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由于学生还不熟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所以在书写时尽量规范。对算术平方根的读记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白各式所()表示意义,亲自操作,进而总结归纳,共享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时重点围绕以下问题:1、什么是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2、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规律?3、怎么样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怎么表示?

  (四)、板书设计

  6.1算术平方根

  投影课文画布问题及表格

  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例1学生

  2、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例2演板

  3、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例3

  七、设计说明:

  11、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关于教法和学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法则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3、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数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学情分析

  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

  新授

  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

  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在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有效突破重点,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进行演示具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为:一移-----方程的右边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写出方程两个解。这与配方法类似,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结合前几种方法我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找学生上黑板练习,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式分解法。

  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导入时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设计既检查了新知学习情况,也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及时复习效果更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作业

  最后留出本节课的作业: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类型是什么?请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习个体。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正上方写本节课的题目,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系统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移、二分、三化、四解。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系统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铁树老师网络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主播--教师面试大杂烩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编写时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先让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引发猜想,促使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若也有面积公式算起来就会简便实用,进而展开探究。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安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思想,为后面探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计算。

  4.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与演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我将结合生活实际,用一个分地故事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开始探究活动。

  同学们,今天美羊羊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看大屏幕,他正在为羊村发生的一件事发愁呢!(播放)村长慢羊羊给懒羊羊和沸羊羊分青草地,懒羊羊分了一块长方形地,沸羊羊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可是两只羊都觉得自己的地小,对方的地大,为此争论不休。村长十分苦恼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平吗?这个难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节课所以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

  (二)组织动手实践,尝试多维探究

  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美羊羊想办法。

  我首先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的。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学具卡片,“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可以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信性。学生或许会想出许多的办法,如:数格子、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方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识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张卡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顺势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的顺势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有停住,仍然借助羊村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农民伯伯彻底解决问题,农民伯伯开心地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基础练习、趣味练习、实践练习、提升练习)

  这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能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将练与趣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设计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割补法 转化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数学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节——教育储蓄。因为《教育储蓄》是在新课标理念下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一节课,所以我选择本节课作为说课内容。我将以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课,是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以教育储蓄为背景的应用问题,对解决储蓄问题有启蒙作用,对其他知识有触类旁通的应用。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在数学上的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储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能运用方程对储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2) 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猜想、推理、验证、反思等过程,领悟到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3) 解决问题目标。

  培养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储蓄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理财,在调查及问题解决中发展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储蓄问题中几个基本量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难点是如何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

  二、教学策略。

  1、教材处理。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相比,特点及解决方法是(1)本节应用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接触不多,有一定距离,故采取实践调查、动画片引入例题、填写存款单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接触储蓄。(2)数据较大,可以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3)等量关系不易寻找,利用表格分析,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2、教法与学法。

  (1)教法:图表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实践调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对教法与学法进一步详细阐释。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表使学生更直观、更快捷地找到等量关系,从而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通过五个教学活动展开的。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一组大学的图片。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即大学学费与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的比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的强烈愿望。)

  (二)活动二:实践应用,掌握重点。

  根据学生生活常识和休息日亲自到银行收集的资料找小组代表汇报,其它小组代表补充,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出现相关概念和公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公式,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作为解决储蓄问题的公式。从中让学生对储蓄特别是教育储蓄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生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通过调查汇报,发展其实践能力、综合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为教学做好铺垫。)

  然后出示两个口算列式题,让学生会利用储蓄公式求解。

  (目的是降低课堂教学难度,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为例题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活动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先让学生猜想问题答案,然后出示例题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问题:

  (1)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2)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在思考困难的情况下,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当等量关系不易找到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学生想到列表法,教师提供表格,学生填表,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息和一格中,学生会有两种填法,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到的表达式也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对列表法找等量关系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交流,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目的是:1.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目,寻找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相等数量关系。2、必须根据活动二[即板书内容]找到的公式来列方程,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立、合作的`精神。3、利用表格寻找等量关系,形成解决储蓄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方程列出后,解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数据较大,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

  (目的是: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

  通过(1)、(2)两个问题答案的比较让学生学会选择最理想的方法进行储蓄,学会理财。

  (目的是: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方程对储蓄问题作出科学的决策。)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猜想――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独立求解――学生作为小先生板书、讲解――反思”的方法,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交流思想,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猜想、推理、验证、反思等过程,发展合作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

  (四)活动四:随堂练习,评价学习。

  练习1:小试身手。

  课前发给每名学生一个存款单,让他们以例题中所得的数据为本金,为自己填写存款单,利用实物投影给大家展示,教师进行表扬,使学生真正接触储蓄,学会理财。

  练习2:挑战自我。

  出示一道与例题相仿的练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激励学生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练习3:再上颠峰。

  出示一道有关利息税的填空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练习的设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可以调控掌握)

  (五)活动五:反思总结,学以致用。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简单的储蓄知识,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目的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布置作业:

  (1)书本作业:175页习题5。11的1、2题。

  (2)实践作业:与你的父母讨论,为自己或家里的某项储蓄或贷款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填写成长记录卡。

  (目的是: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实践作业的设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本节课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全部说课内容,望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百分比的应用---盈亏问题》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上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章《比和比例》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比分数小数间的互化(百分比的意义)和百分率的计算和百分率在统计中的应用(百分比应用的1、2)。作为百分比的应用的第3节课---盈亏问题,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学习困难,首先是六年级学生对于盈利和亏损这种经济问题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其次是公式的推导和记忆,运用都有些困难。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推导出盈亏问题中4个公式,能利用公式灵活解决盈亏问题。难点是盈利和亏损同时出现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班级六(7)班是个相对比较活跃的班级,有大概10位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回答问题,而且答对率也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基础很差,不善于表达甚至跟不上。面对这一差异情况,在这节课中应该设置各个层次的题目,而且在一些难题上以分解提问,一题拆分的形式,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尽量地让80%以上的同学参与到学习中。

  三、说备课(教法分析)

  作为一节新授课,考虑到盈亏问题学生比较陌生,而且不易理解等难度。因此在备课中主要是以一题分解,对比引出,推导和理解公式并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等方法

  教学流程是: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应用新知

  四、巩固新知五、师生小结

  主要解决的内容是:概念学习,盈亏率的对比教学盈利和盈利率的不同分析,灵活运用条件(在成本、售价、盈亏率)中已知两个求出第三个量,盈亏同时出现时的问题。

  四、说反思(课堂分析)

  1、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活跃,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个班好像反应很快,其实该班存在部分学生只是善于说,但不善于做,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好的效果,不一定是真正有这么好的效果。但总体我觉得授课过程比较流畅,预设的问题和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某些有难度的题目利用分解提问,分体解决的方式,顾及到了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了部分学习不自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2、上课过程在PPT放映的过程中由于有电子白板技术的全程应用,感觉课堂容量明显增多,而且可以用划线画或圈出重点,让学生清晰可见重要语句或过程。在讲、评、做练习中随时更正,擦出,节省了很多时间。

  3、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匆匆小结,时间上有些仓促,原因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可能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新授课的难度应该有所降低。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