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生物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说课稿 篇1
本课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A、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为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使学生体会到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生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数据解析、具体情境分析等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分析、对比,从而认识到水对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认识,也感受到过植物器官中蕴含着的水分,这些经验和体会是本节课学习很好的铺垫。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和自然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性情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是学生在乐学好思的课堂氛围中求知。
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较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
☆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单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通过同学们彼此提出问题来解读隐藏的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B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生物学科在课程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科学、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我结合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数据分析,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尝试解读数据,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关爱绿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与绿色植物的和谐发展
2、增强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C.课堂结构设计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力求按照情景体验,认知生成实际应用,能力锤炼的`教学顺序来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物学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设计活动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把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实情分析,完善认知
资料分析,归纳特点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关注家乡,形成感知
技能训练链接生产,锤炼技能
总结感悟,延伸认知
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D.教学媒体设计
1、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教师:干燥的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烧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学生:直尺、笔,练习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调查宁夏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宁夏植被类型
2、多媒体课件
△素材准备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数据表
2)小麦生长发育期需水量数据
3)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文字和图片方便、高效,信息量大,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
E、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从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的形式采取的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和口语评价也适时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思维。
2、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恰当采用激励与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激励与批评是学生兴趣的生长剂,是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良表现则应及时纠正,帮助学生良性发展。
F.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堂实录片段一)
设计:通过展示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水与生物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谈谈身边植物需要水的实例,自然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心理活动和认知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通过观察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宏观上让学生认识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接着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绿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实际例子,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体验(课堂实录片段二)
设计:学生设计实验一起动手找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找植物体内的水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无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必要,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真切地感悟和体会到“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科学实验的结果。
2、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设计:出示科学家有关植物含水量的统计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结合刚才的探究,从而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当学生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再读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不仅有强列的认同感也更容易解析数据背后的科学内涵,为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结论奠定基础。
3、实情分析,完善认识(课堂实录片段三)
活动一:学生观察缺水植物,诊断病症,并与足水植物对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态这一结论。
活动二:模拟施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做,得出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根吸收并进一步运输到其他器官这一结论。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所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结合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浅谈,教师再加以讲述,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利用实际情景,具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识的呈现鲜活生活、有血有肉。
4、资料分析,探究特点(课堂实录片段四)
设计:课件出示一组不同地域植被分布情况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信息,请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问题?进而得出水影响植物分布这一结论。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宁夏当地水资源和植被分布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设计意图: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查阅宁夏当地水资源植被分布情况,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链接生产,锤炼技能(课堂实录片段五)
设计:利用小麦不同生长期需水量的实验数据(课本中的技能训练)我结合课本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依次完成,这三个任务分别是:
任务一:将文中信息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
任务二:将表格反应的信息转化成问题,提问你班里的好朋友。
任务三:根据表格中信息向当地农民提出科学灌溉的建议。
设计意图:知识是为生产服务的,解读实验数据是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利用了小学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作品交流时的自评和他评锻炼了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任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素养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任务三则是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略动脑筋就能解决,同时在其中渗透节水教育。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并且在不同的设计和答案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乐学。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课堂实录片段六)
设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和感悟?或者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活动方式:同桌对讲,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后继续探索,实现知识的延伸。
(五)课后实践活动
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实践活动:
1、为生活在你身边的植物及时浇水
2、创作或收集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并为你周围的人做宣传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行动体现“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论认知,引领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理念。
(六)结束
设计:用两幅漫画愉快结束本节课
NO1:小水滴为植物浇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给水管保暖
设计意节课,图:轻松、愉快中结束本再次倡导节约用水,爱我家园。
G.板书设计
保持直立姿态
无机盐溶于水才
能被吸收和运输
用于蒸腾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响植物分布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评析
本节课的亮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新颖独特,不拘泥与形式、模式,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如实验材料小组同学自由选择,探究方式自行设计,让学生在尽乎玩耍的过程中,凭经验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堂实际授课中,看到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实验方式多种多样,但却都围绕主题,达到了探究效果。这对生物课中类似本节比较简单的知识,给教师在处理探究性教学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在处理时也充分显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仅以知识为载体,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体现在以科学家得到的一组数据为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任务串,即由知识目标过渡到技能目标最终达成情感目标,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图文、图表转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识图、析图、作图、用表的能力,最终的落角点却是珍惜水资源,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关爱人类自己。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反馈小结处理也很有特色,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获,设计问题,自己指定班里的同学来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问的、有答的、还有提出疑义进行补充的、甚至有对问题该提不该提、提得好不好进行评说的。下课了很多同学还在争论着。这些自评、生评、师评、他评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表现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具体运用。
4、对安全使用酒精灯的提示,显示了教师注重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的体现。在学生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语言是‘我们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看得出学生对当这个“代表”还是很积极、很自豪的。这些鼓励语言的恰当使用,给听课者的感受是:亲爱的老师又回到了学生们中间。
本节课值得商榷之处:
1、学生的思维火花给激发了出来,回答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注意倾听学生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表现在与自己课堂预设不符合时,就忽略了学生,不感放手,有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急于求在的感觉。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增加教学的机智,更快提高教学的技艺。
2、有时为了课的简洁,中间过渡语言的省略,使得问题交待不够明确,影响了课的流畅。《《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A、半透膜。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物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本节课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能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平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平衡。
3、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分析资料、判断是非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
①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收集资料和图片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的学生,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以构建“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事例、图片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资源利用☆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利用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使用多种媒体手段插入大量图片、音乐、影像等资料。同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首先,查找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采取措施的资料。准备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其次,我让学生课外分组查找资料:⑴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⑵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⑶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
个生态系统的意义;⑷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⑸调查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①上集镇生态环境的现状如何?②目前上集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③上集人民目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何?④存在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意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当你走进一片森林,当你走进一片花的海洋,当你遨游在清澈河水中,当你欣赏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面时,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然而,当你发现你曾经去过的森林、曾经走过的花海已经不复存在了,当你遨游过的河水也已经污浊不堪了,你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人类的活动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意图:从身边最常见的景观——林立的楼群、拥挤的车辆、密布的游艇切入主题,易引起学生的深思。同时,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
二、学习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平衡,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平衡。
3、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针对教科书中破坏环境的4幅插图实例“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以及“外来物种”,围绕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交流。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会在学生中间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出路。”
【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采用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破坏的进一步认识,感受到环保责任的重大。“深幽的原始丛林为底,衬托着在树桩秃地中哭泣的老妇;碧草青天的大草原,衬托着滚滚的沙尘暴;……。书中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是用来抛砖引,在这里教师着重锻炼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手中调查资料的处理以及灵活的应用能力。】
四、抒发情怀、反省自己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谈去过的风景区,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展示美丽的祖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认识周围的破坏行为举一些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预测可能带给我们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日常的一些小活动可能都会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启发学生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做起。
【意图:通过新明的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谋士在行动——“我为环保献一策”
面对人类的种种破坏,大自然已向人类发出了黄牌警告,警钟为谁而鸣?为你、为我、为他、为大家…面对地球——母亲的呼救,你们有何行动?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1、请你为电视台策划一个公益广告,倡导人们珍惜生命,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2、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出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加倍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
【意图: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平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检阅。】
六、学以致用
1、在学校出一版有关环境保护的墙报
2、借阅或上网查阅有关污染与防治的书,写一篇与此有关的小论文
【意图:课后探究论文的撰写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收获阶段,是学生研究成果的结晶。为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作品,在
校园举办了成果展,同时在全校掀起“爱家乡,我环保”的热潮。】
★课后反思★
1、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教师这单一途径,在信息时代,我深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不断的督促自己不断进步,现在特别是我们这些综合学科的教师也必须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教师。
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打造“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的和谐学风,把学生推向自学。教师的责任更为重要,应做好学生探究的舵手,为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他们的问题情境,采用“我是一名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成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殿堂,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授课中的不足是: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改进措施是让学生把各组的成果以墙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于教室或学校宣传栏。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5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习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习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很重要,我们将以学习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我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习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习,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习。
第二部分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xx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提出学习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1)、定义;(2)、特点;(3)、依附体;(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公安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我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习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第五部分:说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如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生物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这章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材把本章节的内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样性之后,在生物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本章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生物进化的理论和证据,解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第一节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为生物的进化铺垫背景知识。第二节则提出生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的历程和进化的原因。
具体到本节课则要着重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在清楚了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的基础之上,再展开如何利用化石揭晓生物进化的秘密的学习和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并初步学会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而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对于化石学生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学生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时,学生在上一章对生物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对生物的进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对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是怎样进化等问题都还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给学生建立起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让学生确信要想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依据化石。
由于化石本身的知识并不难,在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的举例,学生往往体会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会忽略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故本节课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动手观察一种生物的化石图片,尝试制作出该生物的进化树,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进化规律。
根据上述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而能够通过制作生物进化树,初步归纳生物的`进化规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为在努力达到此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等能力。
教学流程分为六个环节,下面我分别对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了科学家发现了三十多亿年前的细胞化石,所以推测出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四十亿年前,进一步向学生抛出问题“是谁为我们揭开了几十亿年前的事实真相呢?”设疑引起兴趣,进而马上为学生播放视频《化石吟》,引起兴趣,引入新课。
这样一来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初步了解,二来明确了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从而明确本课的课题。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过视频中的多种化石后,向学生提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此时再向学生提问“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是什么?”,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层越深,年代越久远。”这个结论。
这个环节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到远古时代,感受上亿年的地层变迁,从而让学生体会化石资源的珍贵,且了解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三:化石的作用
在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后,学生会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说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化石”,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时给学生播放视频《生物的进化趋势》,明确出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为进一步明确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鸟和孔子鸟的图片,指出它们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从而证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即说明通过研究化石可以证明生物的进化历程。
让学生明确研究化石可以推断出生物的进化历程,从而激发起研究化石的热情。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四:一种假想动物进化树的制作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化石制作进化树的实验中来。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让学生当一次科学家,给一些动物通过化石寻找亲缘关系及进化历程。明确任务后则展示这些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包括现存假想动物的图片和假想动物的化石图片,讲解清楚化石图片右下角的括号数字为距今n百万年的含义,例如73号化石距今20xx万年。此时可以向学生寻求方法,于是提问“我们有了这些动物化石标本,并且知道了它们出现的时间段,怎么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完成家族谱系图呢?”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范例进化树的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制作进化树。看过范例后,学生应该可以说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层,并且根据分类学知识,要把结构特征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当学生把大致思路讲明后,再并告之制作进化树的具体步骤。之后便是分配各小组的任务,并巡视指导小组实验。学生是八人一大组,每四人一小组,承担一半进化树的制作,小组内两人按年代排序,两人对比分类并黏贴,最后两小组将进化树合并完成一棵完整进化树,即从两千万年前到现在,这种假想动物的进化发育图谱。
让学生亲自体验通过研究化石从而推测生物进化历程的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的能力。同时体会科学工作者的乐趣与艰辛,认识动物的进化是不平坦的。
师生共同进入环节五:展示进化树
首先展示学生的进化树作品,并与科学人员制作的参考进化树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问题,反思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之后则让学生对进化树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此进化树中的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缓慢的?又有什么证据可表明进化是相对迅速的?”在学生通过观察进化树的特征后,可查找到相应证据。然后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有的进化速度快有的慢呢?为什么现存动物有的复杂,有的则相对简单?”组织小组讨论后,举例解释环境对生物进化受环境的影响。
这样做,一方面,对比学生的制作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对进化速度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并且为后面讲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环境给生物进化带来的影响。
最后师生共同进入环节六:本课小结
由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而最后的设问“究竟环境是怎样影响生物的进化的?”引出了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本节课最后,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并强调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为下面介绍进化理论做好铺垫。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实现。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多指教!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鸟是学习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收集当地养鸡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板书利用了概念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鸟的有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清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板书如下:略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5)狮子追捕斑马, (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7)种子的萌发, (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 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01-19
细胞呼吸生物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