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06 02:08: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①诵读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兹举一例如下:

  →独体汉字叫“文”→文字

  文

  →装饰→掩饰(文过饰非)

  →彩色交错为“文”

  →华丽,有文采→文辞→文章,文献→文化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毛泽东诗导入:“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自读注解①补充王安石相关内容

  2、整体把握:(19分钟)

  (1)范读(5分钟)难读字点拨:褒、华、谬、咎、父

  (2)自由朗读(5分钟)诵读点拨:(略)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4分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课前安排预习,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习《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具体学习目标中的第三点,提高个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据这一目标,编排了这一课。本课所选内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哲学。孔子对待陈恒弑君一事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待隐士的态度和孔子的喟叹,都可以反映出孔子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孔子的精神。课堂教学以问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为主,创设浓郁的教学氛围,体会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的方式,扩充文本中的留白处,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本课中,有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等隐士,他们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做法自然无可非议,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儒家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于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处处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照耀了中华民族史,影响深远。

  教学重点: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在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本课几个选段,分析人物的行为细节和语言神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象孔子的处境和心境,并通过与隐者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课的学习难点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教学准备:选段改写。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改写,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交流庄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体会孔子的精神。

  学情分析:

  根据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自身素质,很难理解孔子为何知其不可还要为之的心情。

  学习方法:

  通过改写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不可”也要“为”的精神。

  注重学生课堂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与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复习上节课的学习情况。(承前启后,在此基础学习文章内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趋而辟之

  子路问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止子路宿 见其二子焉

  不仕无义 欲洁其身 果哉!末之难矣

  (三)文章研讨第一则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体会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明确)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并非鲁国国君,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体会孔子对礼的重视,凸显其品质)

  (明确)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他很愤怒了,如他就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3、文本语言简单凝练,让学生在留白处发挥一定的想象,模拟出当时对话双方的.神色和心态。(有助于学生理解孔子和鲁哀公当时所处的处境和心境,为解决4、5题打下基础)

  4、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哀公又为何说“告夫三子”?

  (明确)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臣,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这与后人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是一致的。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而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5、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么样的心情?

  (明确)“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而且也体现“在其位,谋其政”,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小结: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勇敢的担当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比一般“独善其身”的态度更为崇高而悲壮。

  (四)文本研讨其余几则,指导学生对“仕”和“隐”进行探讨。

  通过与隐士的对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1、孔子在听了接舆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话?(根据课前改写,让学生进行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2、如果接舆有一种对话的态度,孔子会说些什么?在原文中找相关语段。(文章相关段落的理解)

  (明确)“鸟兽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结:中国向来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还能和谁在一起?如说“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动乱,那么此时正需有人知难而进、知不可而为之,给黑暗以光明,方见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质量。

  (五)思想总结

  试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学生探讨)

  (明确)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恢复周礼,平定乱世。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从不动摇。如果从积极意义角度说,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六)文化拓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楚辞》)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间,你如何抉择?

  (学生探讨)

  (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执迷不悟。首先,所坚持的必须是正道,而不是歪门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无谓的牺牲。

  (七)学生周记片段欣赏。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高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说课稿03-14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04-27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04-28

高中语文说课稿11-02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03-26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06-01

高中语文说课稿15篇01-13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03-12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3篇01-12

高中语文说课稿(精选12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