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2-11 16:31: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根据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尝试进行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标有两个,一是学会从地图与图表获取信息,一是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一节单元综合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对的学情是:

  基于对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这三个。

  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

  —————

  在学法上,我采取从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

  本节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这五种。下面,我侧重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处理:

  因为本节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综合探究课,所以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宜详细

  而具体。总的准备有2个,其中学生的准备按互补原则又具体分为三个小组:摄影组、地理组、经济组。每组各有主题、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四个目标。每个小组再进行具体分工。如:

  摄影组:网上查找深圳,郑州,西安和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下再分设4组:图片组、课件组:、展览组、主持组。

  地理组:负责所经地区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及南北与东西地区的差异性、

  下再分设地形组、气候组、南北组、东西组、展览组,分别带着各自的问题查找资料。

  地形组:

  1、我国地形区有哪些?2、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气候组:

  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3、秦岭—淮河有哪些地理意义?

  南北组与南北组:

  1、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2、分析差异的原因。

  展览组:

  1、负责评选所有图片,选取精华打印,张贴。2、负责本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讲解。

历史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历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历史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它的实现,为以后美国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美国内战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学好本课不仅能够对美国历史进一步深入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美国今天的发展也将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据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基础知识:美国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概况及其结果、美国内战的评价。

  (2)思想认识:

  ①美国领土扩张不仅采取欺诈,战争和收买等种种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美国资本主义就是在贪得无厌的领土扩张及对印第安人的惨无人道大屠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②美国内战是在奴隶劳动制和自由劳动制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加速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3)能力培养

  ①通过教师引导,采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经济制度间矛盾的演变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分析

  二、说“学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从知识基础来看:

  世界史内容,高二学生几乎没基础知识可言,只是在初中简单地触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讲课时我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2、从思维能力看: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落实基础知识外,本堂课我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讲述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并辅助以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美国领土扩张动态图”作为导入

  2、讲述新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我本着使教材内容线索清晰、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处理。我分三个大问题讲述:

  第一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这里我想学生讲清楚四方面内容:①美国领土的扩张②南北矛盾③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比较复杂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形、色、声、动等多方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助于他们对美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理解。对领土扩张的评价,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活动程序为:创设历史情境—结合扩展材料学生展开辩论—教师补充总结。

  首先,采用描述法创设情境:一个国家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势必会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参议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参议员和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的参议员,正在唇枪舌剑激烈地争论着四个问题(显示"南北矛盾"示意图)。他们在原料、劳动力、市场、关税和西部领土等方面产生矛盾。现在我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另一组同学代表南方大种植园主。让双方进行讨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辩论过程中教师注意补充和揭示辩论成果,并得出总结,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是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是本节重要人物,不仅要讲清他于美国内战的关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过程

  在此环节中,我将把握两个原则:

  1、线索清晰、过程简要——按照内战爆发、转折和结束讲述。

  2、在内战转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体讲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为何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转了战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我想充分利用P81两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战争初期北方幻想妥协,也为最后“美国内战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启示”作一定的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民意顺应”作用。

  第三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评价问题。

  关于对美国内战的评价,就内容本身而言不难,在此想强化对历史事件全面评价观点的掌握。通过谈话法和史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内战的积极意义在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经济得以腾飞,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局限在于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3、课后小结:

  通过讲述法小结本课,理清线索,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说“特色”

  1、以史导论,论从史出

  本堂课将力求通过大量史料的展示来得出或者印证重要的问题和结论:如P80“西进运动”为什么说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P82内战初期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的原因;P83"美国内战为什么说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P83内战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的表现”等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思维观。

  2、师生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本课最后通过设问“美国内战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启发”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认识相似的现实,强化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总之,《美国内战》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通过深入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力求在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 篇4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 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 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二、 分析学情,确定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分析学生情况,是学案设计的基础,是新课程理念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归纳、分析、判断、评述等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确立了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基石,推广到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课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本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呈阶梯状的学习进程以突破难点。

  三、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制定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说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列举忽必烈的治国措施。说出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意义的辩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过忽必烈历史功过的评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四、 围绕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案导学为核心,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探索新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讲解评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树造乐于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质。同时,学生在探讨分享中易于激荡思维,拓展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教学方式―――组织、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角色以组织、指导学生为主。(1)教师的组织方式:施以各种方式提醒学生,以维护课堂的纪律;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语言简洁、具体、明确,具可操作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富有激情,并对优秀小组加分,以激发学习热情。(2)教师的指导方式:通过读书指导法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归纳分析法帮组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启发式提问、谈话法开启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评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学案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起了互动的桥梁,营造了成长的平台。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专题名称:《中国近代经济转型(1840—1949》

  二、对本专题的说明

  1、本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从人类文明史的演进来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外资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继出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从高考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意义

  (1)透过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做出的反应,理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原因。

  (2)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具体表现形式。

  (3)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以及成因。

  (4)多角度剖析近代经济转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重要性

  (1)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

  (2)运用“探究研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历史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特点以及成因。

  (3)通过合作探究,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四、专题复习目标

  (1)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及其影响

  (2)民族经济的举步维艰

  五、重点、难点说明

  重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

  难点: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

  说明:

  1、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工业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及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渗透,客观上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同时,中国面对这种形势,做出反应,政府和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启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因此,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对我们把握近代经济转型的表现以及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为本课重点。

  2、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在中国近代的文明演进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呈现出步履艰难、道路坎坷的特点,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成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现实社会中改革意义的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六、[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回答:

  (1)上表统计资料中的三种企业依次分别属于哪三种性质的资本?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上表资料,与第一时期相比较,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有哪些变化?结合1895年以后的有关历史分析说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技能比赛说课稿《中国近代经济转型》

历史说课稿 篇6

  一、 概说:

  英中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英中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英中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英中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英中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英中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英中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英中战争

  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说课稿02-25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10-17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5-11

开元盛世历史说课稿11-05

初一历史说课稿12-02

历史说课稿(精选13篇)09-27

初中历史说课稿01-05

历史说课稿(通用14篇)08-07

历史说课稿(通用13篇)08-31

历史说课稿汇总8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