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2 22:45: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汇编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汇编九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 硅 铝 氧 B 铝 硅 氧

  C 氧 铝 硅 D 氧 硅 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 核内质子数不同 B 核外电子数不同

  C 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⒉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 板书设计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化学说课稿 篇2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难点】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实验仪器及药品】

  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

  你已经知道什么?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观看课件、演示实验:

  (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

  倒还是缓慢地倒?

  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

  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观察药品

  (联想与启示):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

  1、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

  【课题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课题4】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

  1、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课题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的加热

  (提出问题)

  1、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

  1、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

  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实验探究)

  1、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

  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

  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课题6】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

  思考、总结。

  【布置作业】

  1、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

  2、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

  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化合价》第一课时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化合价的实质,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在后续课中应用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快速而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教学难点: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化合价的概念和理解化合价的实质。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比一比,看谁最棒>、<动脑动手活动>、< 快速抢答>、<讨论与交流>等,特别是在课的最后我还设置了记忆化合价的过关游戏,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本着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我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说学法:

  依据本课教学方法和本节课概念性强的事实,并在认真分析我班学生接受情况后,我确定了本节课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实施“六字方针”---听、思、说、议、记、闯: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

  议――学会交流、记――巧妙记忆、闯――勇于闯关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六、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一)依旧带新,引入概念

  “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至今,我们已学过许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当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本节课我们把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较,看看还能从中总结出点什么,从而学一些新的知识,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为三个组,限时一分钟写出尽量多的化学式,以多者为胜。这时我投影学生写的化学式,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这许多化学式告诉我们,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互之间不是以任意数目结合的,而是具有确定的数值的。那么,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二)模拟微观变化,优化概念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此时,教师利用动画模拟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MgCl2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最终真正明白为什么元素具有化合价和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化合价规律:

  在学生了解了化合价的概念后,本节课还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何使学生及时尽快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自己寻找那些规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生动的呈现功能,先由电脑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几十种化合物和单质的化合价,引导设疑,启发学生观察、讨论和寻找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接着,我组织学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踊跃发言。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总结陈词,同学们很快便将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归纳了出来。

  (四)利用集体的智慧,寻求适合学生自己的记忆方法:

  这时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发言,提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分析和出示有关资料:(1)可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记忆。(2)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3)可以用分类法记忆。

  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老师觉得:只需记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价就可以了,比如说用分类记忆法:一价金属只有三种:钾、钠、银;三价的金属,一般是两种,就铁和铝,而且铁还有二价的时候,一般的金属元素多数是二价的。铜有二价的也有一价的时候。也就是说关于金属,其实就掌握钾钠银铝铁铜就可以了。另外让同学们注意:一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时的读法:如:FeCl3 (Fe +3价)氯化铁 FeCl2 (Fe +2价)氯化亚铁。

  非金属元素,主要记氧永远是负二价,氢永远是正一价,氯是负一价,这几种元素记住了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还有几个原子团的化合价要提,比如,碳酸根负二价、硫酸根负二价,硝酸根负一价,氢氧根负一价。还有一个,铵根是正一价,可用分类记忆法记忆,也可以依据原子团口诀记忆。另外,还需要同学们注意: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五)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复述回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之间化合的数目。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并且失电子为正价,得电子为负价。

  结论:元素的化合价由正、负和数值的两个方面来表示。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三、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四、化合价规则和一般规律:

  五、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

  这样提纲式的设计板书,有利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

  《化合价》本身是一节内容抽象、难懂的课程,而且学生还没有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而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题目设计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故意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九:教学理念

  1.采用竞赛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接受。

  2.知识讲授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竞赛题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的掌握了化合价规律及其应用。

  3.本节课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而整节课以“Na Mg Al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贯穿始终,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的体系化并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4.本节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默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尤其是教师故意创设的错误情境更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在否定教师的过程中极大的体会到了自信、成功,并为下一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了很好的情绪基础。

  5.作业布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创题目,既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考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化学化工系08化学教育班周希,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常见的酸和碱》。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 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第二环节: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1. 硫酸和盐酸的认识

  (1) 展示盐酸和硫酸,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 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生活动1:这个实验采用微型试验也是有效的,强调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我们生活中物品,如纸片、布等接触到浓硫酸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讨论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

  过渡:我们实验中和生活中经常用的稀硫酸、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

  (3) 浓硫酸的稀释:

  教师提示:比较浓硫酸与水的密度,回忆浓硫酸溶于水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演示:a.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b.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2. 酸的化学性质:

  (1) 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学生活动2:把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滴入盐酸和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 与活泼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3:在试管中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活泼金属能和酸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通过分析对比得到结论,很形象直观的突破了难点,并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1.生活中常见的酸很多,以下食品或调味品中含有酸的是 ( )

  ①水果 ②食盐 ③食醋 ④糕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关于它们的组成情况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质量都变小 B.溶质的质量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

  (考查对酸的初步判断)

  3.小强同学对如何除铁锈进行了探究,通过学习他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为除去铁钉上的锈迹,小强将带锈迹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盐酸中,他首先观察到锈 ,溶液由 色逐渐变成 色,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不一会,又观察到 的现象。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强化巩固难点)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酸的共同的性质?

  学生总结。

  ①盐酸、硫酸都是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④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同时让学生总结出用途,也复习了酸的有关性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溶液》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但是,究其实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正是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显得有些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想在这个课题上有好的复习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的弱点进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且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在复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溶液的最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但并未构建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简要而系统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及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B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并从感性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使学生弄清取代反应的确切含义。甲烷的化学性质牢牢掌握,其他可触类旁通。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通常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很差。甲烷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相区别。

  二、教学方法

  以实验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导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从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产物,比较说明置换与取代的本质。并且比较浅显的阐述其反应历程即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的终止。通过对甲烷分子模型的认识,初步让学生有个立体化学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

  ▲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导入语可以说:有机化学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气、石油等。向同学提出问题,请同学初步的讨论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 讲授新知识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说明他是烷烃的最简单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气。请同学指出甲烷的空间模型是什么形状的,指出各个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个键,而后进一步用实验现象导出甲烷的取代反应,分析其与置换的差别。

  ▲ 练习反馈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 小结

  小结是目的的是画龙点睛,回归主题,提炼主干,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

化学说课稿 篇5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习-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习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习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化学课程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展示两个图片引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并启发学生举例,最后抛出问题。

  这样设计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

化学说课稿 篇7

  物质的推断题是近几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它是通过物质的转化关系,从已知的实验现象和特殊性质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物质的种类、组成或化学式的题目。这种题目具有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条件隐蔽、题型多变、综合性强、关系复杂、文图较多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考查。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我们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说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物质的推断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描述,给出物质或元素的范围、特征性质或现象。要求推断元素或物质的种类、名称,也可以推断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没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图型:这类题型是以框架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或不给出考虑物质的范围,要求考生推断出各种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作进一步的解答。这种题目具有反应复杂、信息处理量大、难度较大的特点,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这类题型是以图表结构形式给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给出物质之间的关系,要求同学推出未知物质,再根据题意进行解答。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4、连线型:这种题目往往用圆表示物质,用两圆相离、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关系表示两物质之间反应、转化或物质类别的并列、相交或从属关系;学生经过九年级化学的初步学习,对化学知识与技能有了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知识脉络,综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稍复杂的化学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往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产生畏惧心理,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产生极大的阻力,为此,我们的复习就是要突破学生这种心理,让他们拥有打开化学世界的钥匙。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采集每一道推断题的突破口(知识点),得出相应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分析反应关系,根据物质的性质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同时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巩固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2、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化学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审题、分析、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断题的专题复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说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化学推断题。

  难点:找出推断题中的突破口。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汇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学法,模式为:质疑—分析—思考—推测—检验——确定,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探究、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学法:

  1、 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推测、分析、思考来探究推断题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通过复习,指导学生以所掌握的化学知识经验和对推断题的阅读分析,并猜想推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1 、解题技巧: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又称“题眼”),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断。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质的特殊的性质、用途、结构;沉淀、气体、溶液的特殊颜色;特殊的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和转化关系等。根据突破口进行顺推、逆推或顺推逆推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比较、综合整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以下是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一) 以物质特征为突破口Cu

  (1)固体颜色:C CuO MnO2 Fe3O4 Fe粉 ;Cu,Fe2O3 红磷(红色) ;S(黄色),镁条 铁丝 铝片(银白)。

  (2)溶液颜色:CuCl2 CuSO4(蓝色); FeCl2 FeSO4 (浅绿色);FeCl3 Fe2(SO4)3 (黄色);KMnO4 (紫红色) 。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 S 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CO 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CaCO3 、BaCO3、 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 (蓝色) Fe(OH)3 (红褐色)。

  (5)气体颜色:多为无色气体,H2 O2 N2 CO CO2 CH4 SO2 。

  (6)物质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HCl NH3 SO2 等。液体有盐酸,酒精,氨水等;固体有NH4HCO3

  (二)、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H2O2或KClO3分解O2);高温(CaCO3分解,C还原CuO、Fe2O3或CO还原Fe2O3);加热(KMnO4、KClO3等的分解)。

  (三)、以物质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CO或是H2,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更旺的`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变蓝气体是水蒸气。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是有机物,例如CH4 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碱和CaCO3 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四)、 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对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

  (1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2、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溶液,取滤液并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可能有硫酸铜和碳酸钠

  B 、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C 、一定含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可能含硫酸铜

  D 、可能含氯化钠,一定含硝酸钡、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硫酸铜

  例2.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通过目测,初步认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为了进一步确认,进行实验检测:

  (1)取污水仔细观察,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

  (2)向取样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试纸测定污水的pH值,试纸显深蓝色。由此可知,该污水中,肯定含有离子是 。肯定没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叙述解题步骤和思路,交给学生方法

化学说课稿 篇8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有关危险药品的放臵、实验室配臵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

  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技能。

  课题1 空气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臵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⒉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⒊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臵、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

化学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引导学生开启了化学之门,认识了几种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之后,开始深入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合价的概念及应用;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另外物质又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些知识对本节内容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此时,物质构成的奥秘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世界,马上又要从微观世界返回到宏观世界。本节内容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两次“穿越”,有机地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为系统的研究物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还能为今后学习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认识任何纯净的物质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化学式的写法;物质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教学难点: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及应用。

  (3)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视频、音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编写一些原创口诀减轻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记忆负担,就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以往我们的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现在我们要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和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在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应该是水到渠成,但是他们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还非常粗浅,特别是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不甚了解。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学习元素的化合价之初难免死记硬背,出错的概率也更大,此时学生的成绩可能产生两极分化,学困生的比例会逐渐增多。

  三、说教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四、说学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情境引入(5分钟)

  1、首先采用一段化学版《青花瓷》视频片断来引入本节课研究的对象。

  2、创设情景:先放一段流水声,再引出水的化学式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式;

  通过几个字母可以构成多个单词,几个原子可以构成多种物质以及几种常见的分子模型引出化学式的定义和化学式的意义。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20分钟)

  交流讨论: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③化学式可以任意的书写吗?简单复习物质的分类后介绍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提出问题:如何书写化学式?已知氧气的`化学式为O2 ,那么液态氧的化学式怎样写?

  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可归纳为:金前非金后,氧后非氧前,化学式中的小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三)联想反思、形成体系(5分钟)

  难点突破: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由什么决定?

  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又叫根。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的上方写+或-号,后面加数值,注意1不能省略。

  回访离子,分散难点: 阴阳离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们是离子,分子和原子是我们的哥哥,我们是一对孪生兄妹,哥哥叫阳离子,妹妹叫阴离子,我们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我们都有一顶非常时尚的帽子,上面还标了数字和正负号呢!人家都说我们戴的是“右歪帽”。可是你们千万别把我们跟化合价那位老兄搞混了哦,他把自己整的象英国绅士一样,就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对了,我们可是爱憎分明的哦,我们只交异性朋友,坚决不搞“同性恋”!

  原创口诀:巧记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区别

  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化合价要戴高帽,数字符号反方向。

  五分钟解决化合价背诵:哪家迎亲(1价钠钾银氢);没盖同心被(2价镁钙铜锌钡)。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5分钟)

  总结归纳:把空白处填好,你就归纳好重点、难点啦!

  一 、化学式 1.定义:用________和____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化合价规律:(1)金属通常显___价,非金属通常显___价; (2)化合物中H通常显___价,O通常显__价; (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

  小结:我们这节课就是初步用元素符号这一化学学科特有的“字母”来组成化学学科所特有的“单词” ——化学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六、说练习设计(略)

  七、说板书设计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包括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二、化合价

  1.原子团:

  2.化合价规律:

  (1)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2)化合物中H通常显+1价,O通常显—2价;

  (3)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式说课稿07-06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化学《水组成》说课稿03-12

化学键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