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
发现
取—趣 干—赶 方—仿 子—字,袋一代 活一舌 题一页 张一弓
秋 禾--火 秒 禾--少 灯 火--丁 炒 火--少
会认
字(zì) 代(dài) 舌(shé) 页(yè) 弓(gōng) 秒(miǎo) 炒(chǎo)
日积月累
会读:
奇怪 聪明 活泼 冰凉 可口 准备 赶快 观看 包围 堆积
花花绿绿 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
背背
小鸟
小乌,小鸟,你轻轻地跳,我栽的小树,它还太小太小。
小鸟、小乌,你轻轻地跳,可爱的小树,它还在睡觉。
小鸟你轻轻地跳啊,再轻一点儿,好不好,跳来跳去的小鸟。
口语交际
我们身边的'垃圾
1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2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呢?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
夏天就要到了。夏天里,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 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 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 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 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 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 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录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夏夜多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组的课文。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写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作者的用意是让孩子感悟夏夜的自然美而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连"、"哭"等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感悟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3.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生字的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写夏夜的自然环境美,更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二、说教法、学法
1.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借助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有了感悟后再由教师点拔,学生想像,然后再朗读,加深体会。
2. 教法、学法
在上述理念指导之下,我采用以下教法:朗读感悟和多媒体促悟。
学生则主要是用自读自悟和相互探讨的学法。
师生结合起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还要按照课文的场景和角色,开展一次模拟童话场景的娱乐、表演活动,以加深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先引导学生回忆、讲述他们所经历过的夏夜情景,然后播放课件中的夏夜情景:星空,树梢的弯月,灯光,朦胧的树影,远山,荷塘。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夏夜多美》,教师略带神秘地说道:在一个个美丽的夏夜,发生了多少更美丽的故事……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初读课文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读准生字,读懂课文。然后,用一起汇报的方式,认读生字;再提名选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读,同桌一起读)读喜欢的段落、句子,来检查他的读音、识字情况。
3. 朗读感悟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2)重点评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最后4个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夏夜美。
教师给学生提一些问题,如朋友们是怎样把小蚂蚁送回家的?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夏夜的自然、环境的美,更主要的是要告诉我们,通过助人为乐构造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美。这两种美是结合在一起的。
让学生体会:自然的环境美--飞呀飞的萤火虫、亮晶晶的'小灯笼、青青的草地、绿绿的草坪……
让学生感悟:人际的和谐美--大家关注蚂蚁的危险,并且一起来帮助它,使它安全地回到了家。使我们感觉到这个夏夜确实很美,因为大家做了一件很美的事情,营造了美好幸福的人际关系。
4. 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通过分角色表演式的朗读,把学生的想像带入到夏夜的场景当中,使其身临其境。特别要安排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飞呀飞"这一段,因为这是整个故事最精彩、动人的部分。
师:夏夜美景,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不好?
指导分角色:
(1)课文中有哪几个角色?分好角色。
(2)模拟角色朗读,配合动作。
五人一组,分头准备。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上台表演。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讲出:夏夜的景美,情更美。
齐读最后一段:多美的夏夜呀!
5. 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观察美丽的春夜,看看它与夏夜有什么不同,把感受写出来或画出来。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分析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
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
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
D引导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进列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本人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本人的恩惠;怎样看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本人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本人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列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天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列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诗句引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分析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