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20 17:00: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八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学参考中的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将心比心》一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这样要求更具体,重点更明确。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一套。所以我将第二条教学目标改为“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针对我们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已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别人回答中的长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将第三条教学目标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落实手段

  为了达成第一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由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向别人请教。检查朗读时请学生提醒难读之处,有重点地进行领读。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重点句,相机指导朗读。

  3、三次引读结尾段,希望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了达成第二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时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_______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朗读指导,进行说话训练。

  3、抓住结尾的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4、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为了达成第三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读文关。

  2、自己感悟文中感动之处。

  3、交流时以自己站起来发言为主,老师点名发言为辅的形式进行。

  三、教学困惑

  困惑一

  “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困惑二:

  请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对部分爱表现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会频频把握机会。但对那些平时就不愿发言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真的被课堂所遗忘了。这又该怎么办比较好呢?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虽然意识到应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帮助人求回报”这种印象,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还是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有学生说自己没钱坐车,有同学主动借钱给他。这时我追问他:“你帮助过他吗?假如他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回答是“他曾经帮助过我,我也会帮助他。”还是有钻入课前所担心的圈子之感。假如当时我能换一个追问对象,问问借钱给他的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看来,教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文本解读: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课文通过一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从而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盲童安静谓为奇迹的经历所揭示的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的道理,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我采用情感体验,引发对盲人世界的感受——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拓展补充,点燃对关爱生命的感动——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的教学步骤。本着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采用朗读、勾画、批注、交流、填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紧扣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懂文本,再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小安静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与人格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四、教学安排:

  本课我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就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这节课我用四个环节完成: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境体验,引发对盲人的感受:

  教学前,我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活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在课堂伊始,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扮演盲人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导入文本:

  “同学们,有一个女孩,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但她却会做很多事。在这个春天,我们看见了春天的色彩,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它们的气息。然而,盲童——安静也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感受着春天的美丽。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17课,走进安静内心的世界,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盲人角色的情境体验,拉近了孩子们与小安静的距离,黑暗状态下的感同身受,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情感的充分调动,使教学一开展就能进入积极状态。〕

  (二)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

  品读语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说:“同学们,安静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她着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丰富,她做到了一明眼人很难做到的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安静所创造的就是什么?”——学生不难找到是“奇迹”一词。

  紧接着,课堂进入了品读语言的第一步:

  1、自主读文,找“奇迹”

  我给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奇迹”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抓住“奇迹”这一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的思路与层次随即一目了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直奔重点,简明有效。]

  第二步

  2、炼词品文,悟“奇迹”

  学生在充分读文,讨论、交流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随机出示以下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们认真揣摩,体会“这真是一个奇迹!”的含义。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在指名朗读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有个学生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童,却能在花丛中走的这么流畅,真是一个奇迹。

  此时,我抓住“流畅”一词品文,让学生从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对花丛的熟悉程度足以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理解这句话时,我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思考:睁着眼睛的蝴蝶怎样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有的学生说:我也捉过蝴蝶,屏住呼吸,悄然而行,可就在要捉住它的一刹那,它飞走了。我做了安静同样的动作,而且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都捉不到,安静却拢住了一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我说:是啊,真是一个奇迹,连作者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你从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的惊讶?

  此时,学生找到“竟然”一词,我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把“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惊讶。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惊叹之情。

  最后,我问同学们: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一个盲童给抓住了?学生的回答中提到了“安静神奇的灵性”,我顺势引导学生从人身上的各种感官去思考,结合上下文,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神奇的灵性”。之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她可能利用嗅觉,在花香的引导下,拢住了蝴蝶;有的说:安静整天在花丛中穿梭,身上已经有了花的芬芳,所以蝴蝶没有意识到安静是一个人,以为是花仙子,有意落到安静手中的,安静身上这种特有的花香,就是她神奇的灵性。

  瞧,这些孩子充满爱心和善良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充满了教学的“奇迹”!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感悟安静内心的世界。同学们:一个整天在花丛中流连的孩子,是因为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儿。一个盲童也喜爱这里,说明她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多姿多彩)安静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源于她热爱生活,所以创造了“奇迹”。

  句子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我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1)安静能捉住那只蝴蝶,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奇迹,可为什么要放飞它?

  (2)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为何仰起头来张望,她看见了什么,她用什么看见的?

  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又一次让我“惊讶”了。学生说:安静惊讶自己拢住了一只活生生的小飞虫,她惊喜万分的同时,想到了那是一个小生命,安静热爱生命,所以,也尊重这个小生命,放飞了小飞虫。还有的说:安静的生活中,不用眼睛也能看到的东西很多,她可以用嗅觉、触觉和心灵去看世界万物。她仰起头在想象着蝴蝶灿烂的笑容,想象着蝴蝶在空中快乐的飞舞。

  最后,我引导学生了解到,用善良的心灵,安静似乎能“看见”世间的一切。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词句的咀嚼中,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这一环节,我把握住课文中最能体现安静内心的几个句子,从关键词语着手,通过对比、联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安静所创造的“奇迹”,感受安静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珍爱生命的善良心灵。“大音希声,大道无痕”,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与人格悄无声息地得到了熏陶。]

  (三)拓展补充,感动生命可贵:

  此时,我出示文中的一个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齐读。

  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并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们是用心灵、用勤奋、用坚韧不屈的意志战胜了身残的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本环节我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紧接着,我利用填空练习题,来点燃学生对关爱生命的感动之情。

  ------------------有生活的权利,他(她、它)在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前,我先出示几个范句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谁”可指人,也可指动物、植物,乃至世间万物生灵。

  (课件出示):

  (1)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她用乐观、善良的心灵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海伦凯勒有生活的权利,她用坚强的意志和好学的精神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花有生活的权利,它用芬芳和绚丽的色彩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

  课下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两个任务: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的实践探索。〕

  六、板书设计:

  17 触 摸 春 天

  奇迹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希望能得到在座专家和老师们的指导与肯定,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展示了20世纪的一些科学成就。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选此课文的意图:

  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本课教学的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达到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五、教法学法:

  将教学方法确定为用朗分析、主题讨论、合理畅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关注科技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说明:

  第一课时:

  1、教学可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

  2、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互相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主要彩霞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默读,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围绕这句话在读中理解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抓住体现呼风唤雨的句子进行教学,突出文章的重点段3、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展开讨论。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谈一谈农耕社会是臬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后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齐读之后,自由畅想、交流,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最后分析全文围绕哪能句写的达到回应全文。

  1、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2、既体现了以学定教,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解初步的文章的写法融入到课文当中。举事例,作比较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渗透从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反映教材内容,简明扼要,启发性强。

  至于教学设计成功与否,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最后恳请各位领导、老师能够指出教学中的不足,让我早日进步,尽快地走进更加美好的教学境界。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我利用远教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利用板书巧妙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的祖国还有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朗诵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点,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共设置了四处朗读:

  一是教师开课是听写中的导读。

  二是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绍冰山身高的拟人句。

  四是介绍冰山漂浮特点的拟人句。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随波逐流”和“藏”字,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感情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

  重语言感悟。淡化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重语言的迁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课的结束处设计了一个冰山的自述环节。让学生在介绍冰山特点过程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芦叶船》第二课时。

  我的说课分为环节一、说教材、说学生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生

  《芦叶船》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吴珹笔下的童年欢乐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江南水乡那勃勃的春天。第三、四自然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智慧。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关于童年的。第一、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检验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发现前面教学中的问题。这第四篇课文是精读发现问题之后的改进教学是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巩固、提升的训练场。通过这三年多的语文学习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玩是儿童的天性四年级的学生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段容易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快乐。可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山区感受水乡的风貌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年龄偏小要想体会最后一部分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又成了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三部分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讲述经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阅读为主“听、读、说、写”相结合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说话写作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是如何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的。

  3、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的细致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方法。

  三、说教法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指导朗读、自主感悟法。

  本文是精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文章让孩子们成为水乡的一员亲身体验、品味、感悟。读说结合口语训练“我来当导游”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想象训练学以致用学习了写法赶紧练习并当堂指导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程简介及时间安排我的课堂结构是:

  1、朗读课文、引入学习约2分钟。

  2、美读品味、感受快乐约5分钟。

  3、研读表演传播快乐约15分钟。

  4、细读课文、憧憬未来约8分钟。

  5、拓展延伸、丰富想象约9分钟。

  6、布置作业、课堂延伸约1分钟。

  二设计流程第一环节朗读课文、引入学习。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伊始我就安排了“我当小导游”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为下一环节解说介绍做好准备。第二环节美读品味感受快乐。

  首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选择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水乡美。第二组做船乐。第三组远航乐。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学习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第三环节研读表演传播快乐。由小导游演说每分享一部分都适时的出示学生所提的重点句子再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我预设了三点主要引导的内容1玩的地方美。结合第一组学生的理解引导体会理解第一、二自然段。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的突破方法是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水乡的景色然后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最后回到文字重点体会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本环节中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交代环境运用比喻。2玩具制作得美玩儿的过程美。第二组的同学带领老师同学体会第三、四自然段我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深入体会。

  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介绍家和学校的环境这也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地图理解。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竖河”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然后通过朗读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充满个性与创造。通过第四自然段孩子牵挂着芦叶船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

  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朗读的方法学习、感受。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加以肯定。我要及时的指导朗读使学生能在读中体会其中的快乐。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憧憬未来。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五——八自然段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放芦叶船远航的心情。预设点朗读这些自然段体会心情的变化找出表现心情的词语。在第七自然段中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引导学生体会船的精美心的激动。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本文的又一难点通过第八自然段的学习感悟提升精神境界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我通过引导提问分解难题。

  问题一芦叶船从小河漂到大江再漂到大海它的生活空间怎样变化问题二它一步步走下去随着空间的变化遇到的困难怎样变化问题三看到芦叶船能乘风破浪远航文中的“我”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怎样问题四你觉得小小的芦叶船在文中的“我”的眼里是谁在你的眼里小小的芦叶船是谁总结是的是我们相信我们也能带着梦想远航虽然前面风急浪涌、困难重重。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丰富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想象并写下来给学生充分的写的时间在班上选三四个同学朗读分享感受指导写法。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1、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在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①你喜欢玩什么能用手中的笔告诉大家吗②你知道吴珹还写过哪些儿童作品吗找一找读一读。

  以上便是我对《芦叶船》第二课时设计的教学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教。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准备这节课的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绾”字的意思?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3、小练笔

  “假如 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说课稿02-16

《语文》说课稿11-09

四年级语文《白鹅》说课稿04-26

四年级语文《长城》说课稿03-15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3-10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3-10

精选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08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05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1-05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