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同学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沛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干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同学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同学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同学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同学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同学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同学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同学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同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同学,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同学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同学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同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同学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同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沛调动了同学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同学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笼统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同学谈自身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同学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防止保守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同学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同学的词汇,培养同学的语感,激发同学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同学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防止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同学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很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和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了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奥。这篇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回忆了一个钓鱼的故事: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使“我”从中获得终身难忘的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2、联系实际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一)、我先说一说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尝试的一些做法: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在第一课时有所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导入新课。课的开始,我借助“这一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这一问题让学生读出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让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就和学生见面,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对这一启示有个初步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首先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我让学生通过读父亲决定让“我”放鱼这句话明白:在放不放鱼这件事上,怎样才是“是”,怎样是“非”,然后通过抓重点词“盯”、“好一会儿”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决定让“我”放鱼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曾经犹豫过,通过父亲决定放不放鱼的矛盾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来体会: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我”不愿意放鱼的三个理由,并与父亲几经争辩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亲改变主意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的“我”只好将鲈鱼放回湖中,通过体验“我”把鱼放回湖中的沮丧和无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道德只量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一难点。
2、再谈一谈感受体验朗读方法的指导: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是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上力求符合文本特点。我所尝试的:一是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如对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引导想象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最后谈一谈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进行的一些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我先让学生思考:对于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可能面对哪些利益的诱惑?学生借助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这“鱼”的所指,再让他们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诱惑人的“鱼”吗,难度就就减小了。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引领扎实有序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文章,通过血染的文字,无声的哭诉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作为成人,读了这样的文章,我们很容易被打动,被感染乃至震撼,可我们面对的是十来岁的孩子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x老师的教学就定位在“扎实、有序”,从字词到句段逐一落实,逐步深入,直击学生的心扉。比如针对“废墟、爆炸、瓦砾”等这样抽象类的词语采用直观的画面呈现帮助理解;比如学习父亲“了不起”的片段时,师生共同找到一处重点,即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救火队长、警察的三次对话,x老师先让学生说说都有谁劝过父亲,分别说了什么话,学生齐读,此时我注意到学生的朗读一点也没情感投入。接下来x老师又以红色字幕显眼地出示父亲的三次问话,让学生一步步体会父亲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失望,然后再让学生读。此时,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朗读一下子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孩子们幼稚的心也被深深感染了,不再游离于文本的'边缘,已经走入了文本所渲染的情境。所以说,x老师的点拨本领实在是高,看似不愠不火,却是暗中催熟!
二、情感激发有方
在上课之前与x老师探讨,上这样的文章,学生情绪的酝酿和激发是重要而有难度的,而且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每一步生成。
于是x老师有备在先,除了给学生充分的自我默读、朗读时间外有加以及时的言语激励和诱导,最精彩之处也可以说最佳时机在于插播了“汶川地震”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揪心的镜头令我们不忍心再去追忆,因为这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啊!此时在悲伤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心也一下子被揪住了,x老师又适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心里想对父亲说的话,孩子们也就有话可写了!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平实的课,虽有一些地方还待完善,但它的效果也不比恢宏大气的“大课”来得“微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威尼斯的小艇》,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讲课文,它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写的是作者乘坐小艇在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所见所闻。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补充课外资料,拓展文章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综上所说,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7生字会写10个字,背诵有关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的表达方法写作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触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决定采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点拨小结”并适当辅助以媒体演示法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自读自悟法小组合作法感情朗读法想象与联想法直观感受法
四、说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揭示课题,检查反馈——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一)揭示课题,检查反馈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了解威尼斯的特殊及城市的特点;
2、解决课前的预习思考题:课文围绕着小艇写了哪些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概括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基本脉络,从而提炼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
(二)、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在理解小艇的样子时,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圈画表现小艇特点的字词,试着画一画小艇的样子,然后抓住三个生动的比喻句,使学生在理解比喻的精彩的同时,认识到作者多种比喻来自于多方面观察,
2、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技术如何?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了解小艇的作用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哪几个代表性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2)作者抓住了哪两个不同的时间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三)、总结提炼,学习写法
1、作者写这些小艇是为了什么?(赞美城市的独有风光)
2、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这样,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与人相互联系,使文章充满了生机。课文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这样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用上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要写出特点来。
五、说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对或错的判断是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对那些积极发言,回答特别精彩的则多表扬,针对回答有困难或缺乏自信的孩子则要多多鼓励,课堂评价也是一门艺术,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引导人生,让人终生受益。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这一课告诉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条路不行,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试试,总有一条路能到达。
1、说教学目标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用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向我们阐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条路不行,可以选择另一条路试试”的人生哲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4个生字,知道一个多音字“挑”。能借助词典、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星罗棋布、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源源不断、络绎不绝”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体会作者选择材料恰当和表达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指导法等,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3、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情感熏陶,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说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以学生节假日常去游玩的信合广场为切入点引入谈话,由学生说出自己到达信合广场的不同路线,进而揭示出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解决本课4个生字。
2、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过程中边读边想:
(1)作者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作者用哪几件事说明了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自主探究板块。
(1)自由读课文的1-----至3自然段,思考:①“我”和父亲在塔顶看到了什么?②父亲告诉“我”什么?③“我”对父亲的话持什么态度?
(2)出示课件1、2,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合作探究板块。
默读课文4至11自然段,思考:(1)这部分写了什么事?(2)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先在书上批出感受,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1)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①理解“大喜过望”的意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词来替换,如“欣喜若狂”、“喜出望外”,让学生积累词语。
②指导学生读出“我”喜悦的心情。
(2)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幸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我”沮丧极了。此时,“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引读父亲的话。)
<设计意图:采用逻辑引读法的提示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句的印象,为学生诵读重点句做准备。>
(3)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看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此时,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亲的教导,“我”怎么会有今天哪!现在,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作者理想的实现、生意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自己的教导,通过互说,让学生体会到如大海般深沉的父爱,获得情感体验。>
(为了证明父亲的话是正确的,“我”选取了“织毛衣”这件事来说明。从写作方法上来说就是“选材围绕中心”。)
3、自读自悟板块
(1)齐读课文12、13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叙述“开时装展”这件事和父亲的教导有什么关系。
(2)略读课文4至13自然段,思考“织毛衣”、“开时装展”两件事都能印证父亲教导的正确,但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父亲的教导对“我”的影响,指名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4)联系实际进行练笔:在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学了这一课后,你会怎么做?写一写,指名读。
四、结合板书,回顾全文。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回顾全文,(1)为学生理清思路,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明白: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地想办法,不向困难屈服,你就一定会成功;(2)通过课文对“织毛衣”、“开服装展”的叙述,使学生明白“选材要为中心服务”、“详略要得当”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课件3)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2、给家长讲这个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从你所经历的事中选印象最深的一件,模仿本课“选材围绕中心”的方法写写它带给你的启示。
4、读一本人物传记。
<设计理念:作业共四条,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积累词句,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可以拓展阅读学习名人优秀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课件4)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金蝉脱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以及伟人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甚至为之献身的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进而培养出做事认真细致的习惯。
《金蝉脱壳》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清晰细腻地为我们呈现出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对金蝉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三个不同时期金蝉的行为作了详细叙述,在对关键场面中动作的描写都各有特写,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作者对观察到金蝉脱壳过程的喜悦以及对大自然神奇的热爱与赞叹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积累一些生字词,了解到大自然中类似金蝉脱壳等现象的神奇,从中得到强烈的震撼,还能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只有观察得认真细致,才能写好文章。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的这种认识,结合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中的10个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精神。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并体会到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因此,结合此情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本课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金蝉脱壳的神奇过程以及在金蝉脱壳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观察事物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真细致的精神。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和教学上谈谈。
第二、教法、学法
本课作者观察金蝉脱壳过程认真细致,叙述详细生动,语言极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图片等教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真实再现金蝉脱壳过程的神奇变化,激发学生观察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进入对金蝉脱壳神奇过程的浓厚兴趣中,展开对本课的学习。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来进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并通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还原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都见到过金蝉,却很少有学生见到过金蝉脱壳的过程,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思考自己以前见过的金蝉是什么样子,在教师出示金蝉图片的时候,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观看教师播放的金蝉脱壳的视频,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自己观察事物的兴趣并培养认真细致的精神。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由于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因此我把这篇课文设置为一个课时。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借助多媒体等相关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导入新课:(2~3分钟)
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新问题来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既概括和复习了旧知识,又通过问题引出新知识,从而展开本课题的'学习。这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导语是这样的:我们之前对《火烧云》的学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也体会到只有认真细致才能看清楚自然界的神奇景象,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金蝉脱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金蝉吗?见过金蝉脱壳吗?金蝉脱壳的过程会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金蝉脱壳》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为学生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大致理解生字词的写法和意思,把握课文大意。(5分钟)
2.讲授新课:(25分钟)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并对课文又大致理解的基础上,出示金蝉脱壳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金蝉脱壳的情形。
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大致归纳出课文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三个部分写金蝉脱壳。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第五组最后一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写:第2-4自然段,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写得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写: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灵活多变的句式也很多。所以,《莫高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读书指导,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四、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揣摸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六、说学法
1、用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2、注重以读为本,提倡自读自悟、自主合作、自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思想启迪。
七、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课前组织教学谈话:(让学生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说)老师也很喜欢旅游。有一个地方令老师非常的向往,但是一直都没机会去。所以,今天我想诚挚地邀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不过老师希望大家在旅途中能有出色的表现,能接受我的邀请吗?好,现在咱们就马上出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18课,一起走进《莫高窟》,一起走进祖国西北边陲的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检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认读。第二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第三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佛”。
2.检查书写生字,让学生从红色字体里面选一个容易写错的字,上台描红。做到以学定教。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提炼出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研读交流
1、品味“彩塑”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读自悟。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卧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阅读体会彩塑的惟妙惟肖,学生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客,会怎样啧啧称赞?如果你是外国游客,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组内合作学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体味“藏经洞”
“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并结合着出示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
同学们,莫高窟的文物已经所剩不多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投身于保护敦煌,研究敦煌的历史使命中去,因为——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让学生把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后写下来,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06-09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五年级《梅花魂》说课稿09-21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09
五年级语文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03-16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说课稿03-09
小学语文五年级白杨说课稿03-10
关于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1-03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说课稿11-24
五年级语文《新型玻璃》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