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

时间:2022-05-25 11:46: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1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是海门中学的物理教师施永华,很高兴能就《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对《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内容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

  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方案就是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网络教学而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对Internet资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

  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

  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

  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

  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 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

  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2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海门中学的物理教师施永华,很高兴能就《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对《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内容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方案就是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网络教学而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对Internet资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 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3.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本章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处理万有引力有关问题已有了较好的基础,而且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大多数都掌握了在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资料,发布文章,在BBS留言等方法,这些为本节课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科学的`民主意识;

  ②通过学习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③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发展目标

  力求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5.教和学的方法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资源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1.提供—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Intranet和教学控制系统;

  2.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型课件《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其交互性强,浏览方便,软件容量小,便于网上交流。

  3.课件中设制“课前导学”“课堂在线”“网上测试”“开阔视野”“讨论区”“E—mai答疑”等栏目。

  四、教学过程设计 (见下表)

  活动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地位)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情景导入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入飞船 ,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一些问题进入网站,激发自己求知欲。

  自主探究

  交流协作 1.提出学习目标

  2.教学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3.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个别指导,这种指导有的是操作性的或技术性的;有的则是对学生的思维以启迪或点拨。 1.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对照学习目标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浏览相关网页,查寻有关资料。

  3.遇到疑问,通过论坛及时与其他同学讨沦,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4.通过自学、讨沦,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小论文、图片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自主性,综合性,多向性,全程性

  纬度:情感、能力、协作合作、操作技能) 借助于网络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并对学生问题较集中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评 通过“在线自测”系统来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有疑问的可以通过“讨论区”或“E—mai答疑”讨论或请教老师。

  总结建构

  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自学、讨论及成果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布置作业(查阅网络资源,完成有关练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设计体会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本节课就融人了化学、地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

  强化个性络的魅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学习,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的思考,学习的动机、效率及学习的愉悦感均得到增强。并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转变,改变了以前那种全体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3.改变知识传播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以往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材、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开放的互联网,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

  1.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网络成为辅助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和组织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4.由于每个环节都在网络环境中实现,所以该课程同样适用于远程教学。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02-15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浪花说课稿11-11

团圆说课稿11-11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1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是海门中学的物理教师施永华,很高兴能就《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对《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内容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

  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方案就是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网络教学而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对Internet资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

  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

  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

  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

  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 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

  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说课稿2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海门中学的物理教师施永华,很高兴能就《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对《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内容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方案就是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网络教学而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对Internet资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 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3.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本章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处理万有引力有关问题已有了较好的基础,而且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大多数都掌握了在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资料,发布文章,在BBS留言等方法,这些为本节课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科学的`民主意识;

  ②通过学习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③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发展目标

  力求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5.教和学的方法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资源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1.提供—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Intranet和教学控制系统;

  2.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型课件《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其交互性强,浏览方便,软件容量小,便于网上交流。

  3.课件中设制“课前导学”“课堂在线”“网上测试”“开阔视野”“讨论区”“E—mai答疑”等栏目。

  四、教学过程设计 (见下表)

  活动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地位)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情景导入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入飞船 ,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一些问题进入网站,激发自己求知欲。

  自主探究

  交流协作 1.提出学习目标

  2.教学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3.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个别指导,这种指导有的是操作性的或技术性的;有的则是对学生的思维以启迪或点拨。 1.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对照学习目标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浏览相关网页,查寻有关资料。

  3.遇到疑问,通过论坛及时与其他同学讨沦,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4.通过自学、讨沦,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小论文、图片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自主性,综合性,多向性,全程性

  纬度:情感、能力、协作合作、操作技能) 借助于网络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并对学生问题较集中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评 通过“在线自测”系统来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有疑问的可以通过“讨论区”或“E—mai答疑”讨论或请教老师。

  总结建构

  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自学、讨论及成果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布置作业(查阅网络资源,完成有关练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设计体会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本节课就融人了化学、地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

  强化个性络的魅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学习,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的思考,学习的动机、效率及学习的愉悦感均得到增强。并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转变,改变了以前那种全体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3.改变知识传播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以往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材、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开放的互联网,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

  1.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网络成为辅助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和组织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4.由于每个环节都在网络环境中实现,所以该课程同样适用于远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