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是物质变化之化学变化探究的深入,是前一课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后几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探究的前奏,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主要是化学变化中产生气体及气体特点的探究。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的概念也基本掌握,两者物质混合会产生变化的观点,也已经涉及,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该班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今天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说理念:
拟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课前铺垫、课中构建和课后延伸的过程参与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
说设计:
1、课前铺垫。二氧化碳的两个重要特点,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对学生而言很遥远,加上气体本身看不见摸不着的特质,更加深了学生对其的陌生感和想象力。不支持燃烧,曾在四年级科学“跳起来会怎样”一课中涉及,但是当初执教老师都会因为学生年龄关系而一般不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由教师演示完成。这样,对于学生的印象相对较浅,加之时间已久,学生遗忘的也就差不多了,很难勾起回忆而支撑今天的探究。所以,唤醒学生的意识就显得较为重要,这是帮助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的必要途径和方法。第二个特点,比空气重,要想到与空气比较轻重,这对学生来讲,更是遥不可及。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前做些文章,还是很有必要的。
2、导入部分。因前一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已经开始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接触的探究,所以本课的研究对学生而言已经有过程和方法上的铺垫。故本课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奔探究主题。
3、混合预测。让学生对两种物质混合进行预测。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碘酒与淀粉接触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4、混合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混合的一般方法有三种甚至更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实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同时,对于材料的选择,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在实验室内,既要取固体的小苏打,又要取液体的醋,还要有量的把握,这样的工具还真不好配置,若采用粗线条的估计,则是对实验态度的不负责,不利于学生实验相对严谨性的培养。所以,最终选择小的量筒作为取材工具的补充,也算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研究。
5、难点突破。让学生比较研究气体的轻重,可以说学生是根本想不到的,即使有了课前的谈话,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还是太大,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般解决的方法,无非由上课老师直接提出,让学生尝试完成。在本课教学中,我对此作了略微的调整,反其道而行之,先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看到气体可以灭火,再去分析能灭火的原因,从而建立起这种气体比空气重的概念,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6、教学延伸。杯子中剩下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学生会疑问,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时间允许,则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手段进行初步证据的找寻,课后再进一步查询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不同的证据来证明材料。以此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又演绎出制作汽水的问题,从两者混合中学生其实已经看到了汽水的影子,这里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说得失:
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虽然在整个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十分的流畅,但是总的势头还是不错的。
课堂教学,遗憾的艺术。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一是,扶着走的痕迹还有,对学生的能力还不充分信任,不能更放手让学生去更加自主的探究。整改策略,拟以探究计划制定为媒质,开放学生探究流程,达成开放探究过程。二是,老师的话,还显得比较多,这是对学生信心不足的具体表现。三是,学生实验的注意点,强化的还不够,造成学生在操作中出现手法上的错误。四是,学生的科学提升还不够,需要对学生的开放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提升,让学生在认识层面上更上一楼,等等。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黄豆和沙的混合>>的背景下展开教学的,前一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分离出原来的物质。本课是观察物质混合后,特征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基本和前一课相似,也是由“观察物质变化前的特征—混合活动—观察物质变化的特征”构成。有所不同的是,小苏打和醋在混合的时候,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本课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特殊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些变化过程的观察活动在前一课中并没有作为观察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小苏打和白醋会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过程与方法:
明确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的过程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三、教学设计: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的观察活动——解析观察活动的内容
我并不满足于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学生们在以前的观察活动中,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看。闻。摸。尝等。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必备品,浅尝一下对身体并无妨碍,教师事先说明这一点。让学生全方位地对小苏打和醋进行观察,了解它们混合前各自的一些特征,同时为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也更能理解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解析对变化的预测
小苏打和白醋作为日用品,对于北方地区的学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可能有学生无意中进行过这样的混合活动,并观察到产生气泡的特殊现象。但对我们南方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经验可能就少一些。因此,在预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们的回答可能是直接从前一课中的知识迁移而来。其实这并不要紧,关键是在于要学生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养成预测和思考的习惯。
预测活动可以参照前一课的预测方法,当学生们不能预测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产生气泡,那么在他们进行混合并观察到这个特殊现象时,强烈的认知冲突随即产生。更有利于对现象的解释或说明。当学生们能预测到现象与结果时,教师则可顺势进行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解析学生混合实验
学生实验是科学课的一个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开展好实验,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制定实施方案,为实验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方案制定好以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的现象。
4、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观察活动——解析对比活动的内容
对比活动的内容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产生的气体进行说明,并与空气进行对比,主要通过教师实验:火柴的燃烧,认识到新生成的气体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不支持燃烧。并借助教材说明这种气体实际是二氧化碳。二是对残留液体进行观察,并与醋和小苏打的特征进行比对,认识到新生成的液体所具有的特点;三是将混合结果和前一课的混合结果进行对照,认识到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5、知识的运用
由于汽水的制做原理和本课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课后的知识运用中我提供了一份自制汽水的资料,让学生课余去做。这样一来既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3
一、分析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想办法验证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为以后了解更多化学变化的现象和本质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由“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三部分组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的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科学知识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观察、阐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二、处理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完善了实验材料——将玻璃杯换成了集气瓶,生活中的玻璃杯太大太长了
2、注意了实验的公平性。当学生讲到按比例来取小苏打和白醋时,我特意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取一勺白醋,接着请他帮我们再取一勺小苏打。通过一个学生演示,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自主去发现要取一平勺小苏打才能公平,他们还想到用牙签来帮助操作。通过学生的上台演示,集中了学生的智慧,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很好的渗透了科学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3、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探究,教师只是引导者、指导者。本来打算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玻璃片”:怎样才能让瓶中的物质不出来,也不让瓶外的物质进去呢?没想到学生由可能会产生气泡这一猜想就想到要选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这是我意料之外的,足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进入角色了,真正做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07-04
《地表变化》说课稿07-14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03-11
月相变化说课稿11-0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11-08
农业的变化真大说课稿01-19
商变化规律说课稿12-2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12-22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