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氨》说课稿

《氨》说课稿

时间:2022-08-05 10:53: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氨》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氨》说课稿

《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氨族元素》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一族元素,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2.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并且氨的结构、性质典型,为学生把握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某些基本实验技能、思维活跃、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氨的结构学习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

  确立依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这种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是形成科学方法的基础。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来说是较高的要求,但又是学习化学的关键。

  五、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已归纳总结。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采取“活动,构建“的教学模式,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程序设计

  设计思维: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共分为五十环节。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新课,巩固已有的物质结构知识,为学生学习氨的`性质做准备。

  (二)新课教学,突出重点:

  1.物理性质:展示收集好的氨,对氨进行直观认识。进而分组做喷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分析喷泉实验原理,突破难点。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由氨的喷泉实验,氨能够使滴加酚酞的水变红,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学生分组做对比实验,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接近,观察,分析反应现象。

  讨论:通过这一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在此引入氨的孤对电子与H+形成配位键,突出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

  (3)氨的催化氧化:由氨的元素化合价推导氨的还原性,呈现氨与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复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

  3.氨气的用途:以性质决定用途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氨的性质来推断氨的用途。

  (三)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后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目的是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氨》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属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 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 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 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 成功之处

  ① 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ldqu;化学方程式记不完&rdqu;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 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 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 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氨》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构……………性质…………用途

  (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图3)(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见图6)

  (图5)(图6)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五个环节课后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

  2、网上寻宝

  3、身边的化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三角锥型

  二、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

  三、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与酸的反应

  NH3+H+=NH4+检验

  3、与氧化剂的反应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4NO+6H2O制硝酸

  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性文章

《氨》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氨、硝酸、硫酸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教材把这一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章节,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本次说课我将重点阐述第一课时的内容,即氨的性质。

  【过渡】了解完教材再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分子极性与相似相溶原理等),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渡】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于氨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导入中,我将会列举因合成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疑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氨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氨的物理性质

  进入新课之后,我将继续展示图片—液氨泄漏的新闻图片,让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氨的物理性质。通过消防队员处理液氨事故的图片,同学们会很容易的得出“氨气极易溶于水”,这时我设问:“我们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氨的溶解性呢?”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演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在氨与水的反应教学中,由于“喷泉实验”现象明显,且同学们在初中就学习过酸碱与指示剂作用产生的颜色。所以对于“为什么滴加了酚酞试剂的氨水会变成红色?”这一问题容易得出氨气与水作用产生的溶液显碱性的结论。而氨气也是唯一一种碱性的气体,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检验氨气的方法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为氨气。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充分发挥实验功能,进行对比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再通过另一补充实验—浓氨水的挥发,让学生知道氨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并且掌握氨水的两个主要化学性质即氨水的碱性和不稳定性。

  2.氨的化学性质

  氨与酸的反应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实验探究的过程,由于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我会请两位同学亲自演示“造雾”。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另一方面了解同学们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以便教师及时指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呢?”再次由小组谈论,然后汇报,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进一步验证了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接下来,我将给同学们两个练习题,请同学们写出氨与硫酸、氨与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真正掌握氨与酸反应的知识。紧接着,我将请同学们观察以上三个化学方程式的产物有什么特征,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铵盐的概念及其种类。最后我再结合PPT和生活中常见的化肥成分,介绍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生活中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铵盐的性质

  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提出问题,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将知识联系生活,建立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之前的分析,能够总结出①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②由于铵盐会和强碱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因此施用时应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环节三:巩固提高

《氨》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1)从教材体系上看

  《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本课时《氨》是在学习完硅、氯、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后,对氮元素的另一种化合物氨进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体系,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作用。本课时也为后面学习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内容安排上看

  《氨》是中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种碱性气体。

  (3)从意义上看

  氨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氨的用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为喷泉实验及氨与水的反应。

  3.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及喷泉实验的原理。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体会氨在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

  在此之前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对学习物质的方法有一定了解。

  2.能力储备

  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特征

  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喜欢动手操作。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所强调的是情景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并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讨论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建构,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探究。

  1.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我采用一则关于液氨泄漏事故的新闻,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总结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空白的物理性质表格,通过强调新闻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氨的物理性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演示喷泉实验

  接下来我将充分运用新闻中氨气泄露时消防员向空中喷洒水的措施,提出问题“水是不是能够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接着通过演示喷泉实验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

  ①喷泉实验演示前

  我将逐次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观察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②喷泉实验演示时

  我采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左边具有快速制备氨气的装置,右边具有尾气处理装置。实现了把氨的制备、收集、尾气处理、氨的喷泉实验等操作串联在一起的一体化实验装置。

  ■

  ③喷泉实验演示后

  我将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形成喷泉的原理,最终学生得出喷泉形成的关键在于形成压强差。从而得出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我将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思考前面学过的气体SO2和Cl2的溶解度不大,那幺它们能不能设计出喷泉实验?如果能,需要什幺试剂?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氨与水的反应实质

  引导学生观察喷泉实验中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圆底烧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圆底烧瓶内的氨与胶头滴管挤出来的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且产生了OH-,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得出还有NH4+,此时我将提出问题NH4+与OH-结合生成什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资料与卡片得出结论:氨与水反应形成氨水的重要性质,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体验课堂,并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氨与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氨溶于水呈碱性,那氨能不能与酸反应?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氨的另一个性质。我将演示魔棒生烟小魔术。接着揭示反应的本质是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晶体的性质,以实验为载体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此过程也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符合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理念。

  5.氨的用途

  性质决定用途,我将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氨气性质让学生总结它有哪些用途。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到的知识不再空洞乏味,也让学生所缺乏的理论联系生产、生活的能力得到训练。

  五、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小结,重点强调氨的化学性质及喷泉实验原理。

  1.反馈练习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同时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三道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来考查学生对氨的物理性质和氨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探讨

  课堂上的练习仅仅只是针对本节课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学完本节课后,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课后实验探究例如“课本中的喷泉实验只有一种颜色,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种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的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师学军,王君莉.氨的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J].实验教学与仪器,20xx(11):35.

《氨》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氨分子的结构、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③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④通过体验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⑵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相关资料内容、学法指导内容、重难点阐释内容以及思维训练习题等)进行个人和小组(集体)的探究,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

  3、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研究课题:《氨的性质》

  如,提问:

  ⑴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化肥?(铵盐、氨水、尿素等)

  ⑵当你接近碳铵或氨水时,有什么气味?(刺激性臭味)

  ⑶说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质》课件资源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网上可用资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要求学生提建议。

  (四)个人、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寻疑、质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使用教学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分析、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和检验氨存在的实验;

  (五)小组之间交流

  在个人、小组内探究之后,接着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交流

  1、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出问题,要求各小组(至少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氨的结构特点、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等。并用实验验证,教师加以肯定(实际上是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2、教师再给出问题,由学生自由抢答问题,教师点评;

  3、学生提问老师,老师对部分问题进行作答或提示解答问题的思路。

  (七)课堂练习,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八)课外研究,拓展思维

  1、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氨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⑴氨气事件;

  ⑵氨气超标。

  教师作指导性的知识简介;

  2、教师给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氨为什么易液化和易溶于水?

  (九)教学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知识要点(提纲),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十)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有关习题)

  2、预习新课:铵盐

【《氨》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说课稿《识字》03-19

说课稿《下雪了》03-19

《雷雨》说课稿03-19

《风筝》说课稿03-19

台阶说课稿03-19

说课稿《背影》03-19

中班说课稿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