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16 09:09: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日本著名童话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广为流传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友情故事:树和鸟儿是好朋友,临别时鸟儿承诺明年春天还要回来为树唱歌,可是第二年春天,树却不见了,面对着由朋友用生命点燃的煤油灯,鸟儿唱起了去年的歌。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角色鲜活感人,质朴的语言耐人寻味,平淡中有着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二、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立足于工具性,弘扬人文精神。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努力实现用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我采取了“读悟结合、品词析句、想象补白、读写并行、角色体验”等方法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三、说教学过程

  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读中品词析句,读通文意,读出情感。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读书方法,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做到让学生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结合。有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示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展示读、齐读等,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时间充分,读时有层次,读中有指导。在读中尊重学生体验,淡化技术指导。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语气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特色。在读中,学生较好地体会了童话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情感。从而积累了语言,深化了情感体验。

  2、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内化语言

  本文语言直白晓畅,我抓住练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语言内涵。如抓住“天天”体会幸福快乐,抓住“一定”体会难舍难分和承诺的坚定,抓住“看”体会鸟儿的内心活动和复杂的情感,这些词语言简意丰,推动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同时我几次引导他们用积累的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实现了积累向运用的迁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3、抓住悟点引导想象,填补课文空白,激活创造思维。

  童话有着它固有的特点,那就是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习课文时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是想象树和鸟幸福生活的场景,二是引导他们想象鸟找树所遇到的`困难,最后想象鸟望着灯火时互相说着什么,这些想象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冲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调动了他们参与的动机,拓宽了文本空间。

  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造生动而简约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营造温情四溢的和谐氛围,轻柔的乐曲,形象的图片给学生带来的是美的感受,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

  5、关注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与文本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注重多元,没有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与文本对话,我喜忧参半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捧读课文,我着实喜欢上了这个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立意识,让我这个成人由衷地欣赏与佩服。反思我们的孩子们,大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未来的世界,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与外国的孩子竞争呢?这确实令人担忧。

  在与文本对话之后,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我觉得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在阅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学生不是一个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引子,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燃起他们的讨论热情,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期待每一个孩子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学法迁移。

  1、出示世界地图,请学生指出欧洲,再出示欧洲版图找到德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来自欧洲德国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2、出示连接语,指名读。师生共同总结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方法。

  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边读边批,写下体会。

  ③抓住重点,理解课文。

  ④结合实际,畅谈收获。

  我们就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小姐姐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总结时老师引导,乌塔14岁,我们十一、二岁,她可以说是我们的小姐姐了。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乌塔之间的距离,进入情境,同时便于学生将自己与乌塔进行比较。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 乌塔独自一人有欧洲好不好呢?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认为乌塔这样做非常好的请举手,认为不好的到黑板上写明理由。理由有以下几条:孤独、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不安全等。

  3、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两个问题先读书后交流。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作为反方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各组汇报,辩论开始。

  ⑴自理能力强,能照顾好自己。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很容易交到朋友。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4、播放欧洲风情介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大家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看屏幕,出示乌塔的图片,你们想对乌塔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课后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机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 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 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

  (“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

  (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高兴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学生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我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设定为教学重点,将“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我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采取以讲读法、谈话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我将通过讲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并让学生学会概括内容的方法。

  通过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质疑,在点拨之下学生主动思考,体悟课文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还选择了朗读法和联想法,自主品读,体会情感,针对关键情节进行联想。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我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用来播放动画、图片,呈现重点字词。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在上课之前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故事动画,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

  学生们很容易能猜到是(拔苗助长)。借此我会请同学来谈一谈这个成语的道理,自然的引出“自然之道”。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我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成语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将学生引入“自然之道”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自主质疑。在这个环节,我首先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想一想课文里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情。

  学生读完后,我请同学概括主要内容,并教给大家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讲出事件结果等要素来概括内容的方法。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结合预习和读文情况,提出质疑,针对重点问题,组织大家进行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通过对概括方法的引导与提炼,学生学会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主要内容,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之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找出质疑点,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第三个环节是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本环节紧紧围绕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质疑,一步步进行深入探究。

  1、为什么救幼龟。

  我预设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救幼龟”。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通过读文章,找出我和同伴、向导的不同态度,抓住“探”和“若无其事”等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2)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3)此时,我会对该问题进行总结。之所以救幼龟,是源于我和同伴紧张、焦急的心情,以及幼龟的处境。向导其实是懂得自然之道的,但是迫于周围人的压力,还是不情愿地救了幼龟。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愚不可及!”

  此时,我会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行为,学生能够找出“愚不可及”。所以,下一个问题,是研究为什么愚不可及,进而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

  (1)先让学生默读5-8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通过“语言表达”丰富原文画面,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写促悟,写中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利用写话练习,实现写中动情、感受“害”的惨烈场面,提高运用词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第三个问题,将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

  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再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究。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构思,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出具有“牧场之国”称号的荷兰的美丽的田园风情。你看,碧绿的草原,黑白的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的夜,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全文仿佛是荷兰风光片的解说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通过几个鲜明、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荷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课文描写的景美、语言美,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词语引路”为突破口,采用品读感悟,口语练说,再现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品味、感悟课文,体会牧场的美景。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三、说学法: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了解文章脉络,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荷兰美景的赞美与向往。品味、感悟课文语言,体会文中的美景和语言美,丰富积累学生的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整体感知。

  本课本课是《田园诗情》的第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没有先进行字词教学。其实在试教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和课后四字词语分层出示,引导学生从字词的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如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等等。我发现,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查阅工具书等方法进行预习后,大部分字词都能理解、掌握,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如何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呢?薛法根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有几个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所以在字词教学方面,我没有对每个生字、新词逐个分析指导,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对字词已经有了一个认知、理解的过程。我们只要抓住学生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也可与以前学过的字词进行联系、比较,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还复习了旧知。在教学课后四字词语时,我重点指导了“骠悍强壮”的“骠”,从这个字的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学习。因为“骠”字容易误读为biao,这个词的意思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是形容马儿体魄强健,跑得快,所以借机强调是“马”字旁。然后用换偏旁的方法复习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强调不同的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并把“骠悍强壮”的“骠”,和肥膘的“膘”作比较,突出读音的异同,使学生印象深刻。当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时,我对其他同学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边听朗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进入文本。学习课后四字词语后,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这其实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一个回归,一个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环节这既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文本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尽最大努力落实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文字,感受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呢?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以“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欣赏图片,从“极目远眺”感受到什么?然后想一想“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让你感受到什么?脚踩上去有什么感觉?再亲手摸一摸丝绒,感受到碧草的柔软舒适,最后让学生读出感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读一读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荷兰草原的大、绿、美和柔软舒适,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荷兰牧场美丽如画的诗意。

  教学“骏马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草原上的骏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出示三幅骏马图,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受到了骏马的“骠悍强壮、自由驰骋”,感受到了骏马的强健体魄和飒爽英姿,也看到了马儿在

  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沟渠、小溪,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山丘、泥沼地,它们依然——(引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充满了对草原、骏马的向往之情,完全进入了情境。最后想象自己就是这些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读出驰骋在草原上的豪情。以图激情,以读促悟,有效地引导学生品读文字。

  (三)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是全文中的中心句,其中“牧场之国”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所以教学时,我先出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荷兰牧场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结束时再以“到了晚上,荷兰的牧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呢?”引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最后回归总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起感受总分总结构的妙处,这就是这篇课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堂课重点学习的是荷兰白天的牧场风光,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一致,因此教学时具体分析指导第2自然段,从具体的词句中引导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读出感情。然后学法迁移,学习3、4自然段,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之外,还应了解“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如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把牛犊比作顽皮的孩子,突出了小牛的顽皮可爱;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长,写出了老牛的仪态端庄,这样写使文章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因此,在学习描写奶牛不同姿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原上的奶牛还会干什么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有的奶牛,仿佛。”来说一两句话吗?学生掌握了构句方式和规律,说起来有章可依,就不觉得难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还落实到写,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得失:

  (一)“读”领风骚,“读”中生情。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默读,自主学习,充分自读体会后,我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引导“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学生再读时已经有了些许进步。接着其他同学可以再补充自己的体会,再读,这样,学生们读得越来越好,而且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节课就在美妙的朗读声中度过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感悟到了荷兰的田园美景。

  (二)抓住关键词语悟情。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教学中,老师如果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摒弃繁琐的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相当好。因为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既简单,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本课时,当让学生读词语“剽悍强壮”时,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词语的意思,我就展示了一幅骏马奔驰的图片,接着我继续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叫剽悍强壮?”学生说骏马有力、强壮等,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真好!

  (三)课件费时,准备不足。

  开始的课件播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但是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不大,而且使第一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田园”写成了“田原”,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6

  教材

  1.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修理厂的技工,一次无意买中了大奖,但因买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同事让他代买的。在家庭的困难和诚信两者之间他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当中,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诚信,把大奖还给了同事这一感人故事。课文第3-9自然段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全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守信=财富

  起因:父亲(神情严肃)

  经过:父亲(闷闷不乐)首尾呼应

  结果:父亲(特别高兴)

  结尾:最富有的时刻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

  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叙事散文记录了作者许地山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虽然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从新课标出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我把《落花生》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什么是借物喻人。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花生的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理解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特点。

  说教法、学法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根据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了多种教法和学法配合实施,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特点,努力追求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真正的把握文章内涵。

  2. 谈话法。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课本和学生应是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谈话法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我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3. 朗读法。语文课程应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4. 练习法。好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问题。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本课采用以上五种主要的教法与学法,既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活泼简单的谜语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谁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生,让同学们观察,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课题:花生因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称之为“落花生”。我这样设计导入,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整体感知,探究学习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记叙,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分析课文结构,然后师生交流,把课文分成以下三大段理解: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至最后):写父亲和我们品花生议花生,父亲对花生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三.重点导读,读中悟理

  注重阅读体验,加深理解,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是新课标的新要求,也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策略。为了突破“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这一教学重点,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第三段品花生议花生:首先,学生齐读,初步体会。并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又说到了哪些?(兄妹们说“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这些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说的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却是最重要的特点: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第二,多媒体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是否露在外面来比较,以突出花生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的品格。其中“鲜红嫩绿”“高高的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再一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它们的对比图片,并在图片上用文字概括出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花生虽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却具有内在的可贵品质。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把课文设计成填空,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附:填空练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三,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最后,我再次拿出花生让学生们观察,直观的体会花生的朴实无华,感受它的可贵品质。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父亲说的“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和作者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两句话的含义。学生讨论完之后,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外表美和心灵美面前,应该更看重心灵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这时,我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课文由议花生讲到做人,以小事物阐述大道理,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这时,我在多媒体上打出儿歌: 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 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 我这样做,目的是想利用浅显易懂的儿歌,概括全文,突出文章借物喻人的特点,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五.拓展延伸,把握文章

  布置作业: 思考题:

  1. 文中写“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议花生”四个过程,想一想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 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哪些人也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却默默奉献? 动手题: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会用好词造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回归生活世界。我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体验,进而提升、完善。并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准备,帮助学生深度把握课文。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以此为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欣赏鸟语的过程中层层感悟,去捕捉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浓浓的爱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以达到共鸣。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 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6)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

  2、如何直到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PPT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营造阅读期待。

  课前3分钟长城简介视频观看(40分钟外)

  1、引言:长城,以它的雄伟壮丽吸引着千千万万中外游人,许多国际名人登临长城,留下了发自肺腑的誉美之词。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吧。

  (课件)

  2、师:读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你最想说什么?

  (生汇报)

  同学们,带着你的骄傲,带着你的自豪,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请打开书17课,默读课文,拿着笔在文中找出类似上面对长城的评价的句子。

  二、默读课文,提炼研读专题。(探究点)

  1、(生找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奇迹!)

  (出示课件)

  (板书:气魄雄伟)

  师:大家找的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2、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的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地方具体体现了长城气魄雄伟这个特点呢?(出示课件)。大家可以先按照老师白板上的要求,先自己勾画,再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8分钟)

  (教师指导)

  3、学生汇报。

  三、研读课文,探究“奇迹”

  1、体会长城长,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可能汇报第一句也可能汇报第二句。)

  情况A:

  学生汇报第一句。

  师:作者远看长城,长城像什么?

  (一条长龙)

  (出示课件)

  远看,长城像长龙,长城真是长啊!(板书:远看长城长)

  长龙一样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谁来说说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生:崇山峻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展示了20世纪的一些科学成就。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选此课文的意图:

  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本课教学的'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达到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五、教法学法:

  将教学方法确定为用朗分析、主题讨论、合理畅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关注科技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说明:

  第一课时:

  1、教学可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

  2、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互相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主要彩霞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默读,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围绕这句话在读中理解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抓住体现呼风唤雨的句子进行教学,突出文章的重点段3、4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展开讨论。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谈一谈农耕社会是臬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后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齐读之后,自由畅想、交流,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最后分析全文围绕哪能句写的达到回应全文。

  1、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2、既体现了以学定教,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解初步的文章的写法融入到课文当中。举事例,作比较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渗透从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反映教材内容,简明扼要,启发性强。

  至于教学设计成功与否,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最后恳请各位领导、老师能够指出教学中的不足,让我早日进步,尽快地走进更加美好的教学境界。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麦哨》,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排在单元篇目的最后。文章主要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文章还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了解这种手法的运用,并学习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不用说城市里的孩子,就连现在乡下的孩子也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畔、兜、穗、裹”等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麦哨、呜卟、和着”等词语。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积累喜欢的句子。

  3、认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并积累喜欢的`句子。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学习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件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品位语言,深入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回忆前文,导入新文;初读课文,直击中心;精读课文,感受麦哨;拓展延伸,展示下水文”四个方面来说说教学过程:

  1、回忆前文,导入新文

  回顾前面所学的课文《乡下人家》,说一说乡下人家的特点。由此引到作家陈益笔下的《麦哨》,激发学生探究《麦哨》的趣味和特点。

  2、接下来进行课文初读。要求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寻找麦哨的特点。学生读完课文后首先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词,通过指生读、开火车读、领读、齐读等形式检验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仿佛在课文中听到了什么声音,由此引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此处我设计互动环节,师读课文,生配麦哨声。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引导生体会麦哨的特点

  3、到了精读阶段,文本的深入剖析围绕“欢快、优美”两个词展开。

  欢快优美的麦哨声由谁吹响?引出第三段。学生在第三段感受乡下孩童的外表形象,以及比喻手法的运用。接下来细化感受人物形象。由此引出第5段,赏析玩耍的男孩的形象,感受孩童的快乐。在此体会动作描写的妙处,并进行拓展衍生,请生说一说女孩在草地上会怎么玩。提问学生当孩童们玩累了,会干什么?由此引导第6段。进行茅茅针的介绍,引导生根据文章的描写,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茅茅针的味道,体会到乡下生活的惬意。

  乡下孩童无拘无束的快乐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环境。进入第四小节学习乡下的景色。通过景物的列举,景物描写特点的分析,来感受乡下无时无刻的美景。教师在此处重点赏析描写麦子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擎”字运用的妙处,感悟文章“欢快、优美”的基调。

  4、将课文吃透后,我对课堂进行了拓展衍生,对学生进行说话、写作训练。我会出示下水文,展示老师笔下的乡下生活。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以及下水文,思考自己体会到的乡下生活,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在此处重回首尾呼应手法,让学生讲述这种手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将此种手法引用到写作中去。

  5、作业,最后我会提出记忆好词好句的要求,并且布置习作训练,模仿课文写一段自己眼中的乡下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所以,我的板书完全是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而来,简洁而又突出重点,更具诗情画意,把文章的重点全部诗意地概括出来。

  24、麦哨

  欢快优美、首尾呼应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说课稿02-16

《语文》说课稿11-09

四年级语文《白鹅》说课稿04-26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4-08

四年级语文《长城》说课稿03-15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3-10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3-10

精选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08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1-05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