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的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从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结尾对于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区分。
问题2、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优缺点(或积极性与消极性)各是什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应位置,再进行概括总结:
母爱:是无条件的;积极性:不需努力即可拥有;消极性: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性:必须努力,否则将失去。
两种爱的进一步区分在课文的第6段:母爱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对于作者提出来的关于母爱和父爱的理论,你认同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此处学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论不一定要认同,学会怀疑;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成理论问题,从而有所思考。
问题3、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爱是怎样的”,由此提醒学生看清问题再作答。
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孩子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来就是: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问题4、对于孩子,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四)课堂小结:弗洛姆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的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五)课后作业:
听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读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
(六)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婴儿—“自恋阶段”母爱+父爱=成熟
儿童—“我被人爱”无条件有条件。
少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必赢得可以赢得。
无法赢得必须努力。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
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四、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五、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为小说鉴赏和小小说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俄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 体会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鉴赏小说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中的深意。
教学难点:
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分角色朗读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学法。出示战争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和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小说的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和平是人类永远的福祉。提到战争,我们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战争的恶残酷呢?
——硝烟弥漫 生灵涂炭 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残垣断壁 狼烟四起 哀鸿遍野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师明确学习重点:1、国别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学流派 5、时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绩
8、创作风格 9、字词
复习提问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中学过《老人与海》。教师补充。
1、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3、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 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5、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三)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踯躅 踌躇/蹰 撇开 撇嘴 眺望 寻思 挨打 挨饿 挨冻 挨时间
字形:
盘蹒/跚 辐射 凝视 神秘 秘密 战争爆发 山洪暴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 疲惫不堪 茫然
(四)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场面描写,介绍环境 (首段)
由对话构成情节 (主体)
交待结局 (末段)
问题1: 第一段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唯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从中可见本文叙述语言怎样的特点?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电报式” 的文风。
问题2、小说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五)探究主体
探究1、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老人晚景孤独,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战争又将夺去这几只动物。老人的前景不容乐观。老人认为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探究2: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明知此处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独 有爱心 厌恶战争 不畏惧死亡
探究4、小说的主旨
------《桥边的老人》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六)、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6探究:《桥边的老人》的叙述人称是什么?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
------- 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蕴含的深意。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 “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
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愁”; 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
或许疲惫连话都懒得说了; 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4“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
举例:
(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八)写作训练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汉子”形象桑地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拼命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却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请以“海明威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六、说板书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叙述视角: 有限视角 老人——孤独 善良 有爱心 厌恶战争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主旨——战争的残忍 人性的善良
冰山理论 文坛硬汉 对生命的尊重 对和平的渴望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DD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DD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DD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 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 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 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 归纳词的活用。
6、 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 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
意象意境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
(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
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
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xx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xx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xx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3、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4、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6
1、教学内容分析:
《看花灯》是一篇反映儿童寒假期间生活的课文,讲的是“我”和妈妈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灯的情景,全文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气氛。通篇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尤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字优美,语言活泼,非常适于学生训练朗读和积累语言。
2、学情分析:
经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想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说出课文中花灯的名字。然而经课前调查,我发现班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和家人逛过庙会,但却极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灯的经历。这势必对体会语言文字带来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借助直观的图片资料感受,弥补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认读字,指导学生正确、端正地写好“飞”字。
2、读中感悟,体会花灯的漂亮,感受看花灯的快乐。(重点)
3、能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讲给大家听,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难点)
主要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突出以下教学理念:
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妈妈()
自形方面:花(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课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mdash;mdash;墙上,挂满mdash;mdash;树上,挂满mdash;mdash;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
(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
(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
(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色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限时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限时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课件,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位于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课是一篇骈体文性质的抒情散文,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和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类积累文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志寸高远、穷且益坚的精神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培养志寸高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
了解对偶与用典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都会用到,最重要的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教与学都落到实处。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所处位置及内容含量,我将使用两个课时讲授本文,第一个课时着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个课时重在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大家都学习过的人教版必修七年级所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出对王勃的介绍。学生对王勃并不陌生,在课前又查阅过相关资料,此处就由学生起来讲述,教师补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学生读后找出文中写景段落(2、3)。此处按照长文短教,难文精教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在继续学习中举一反三。
教师按照“重点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特殊句式”六大类范讲第2段。
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4、全班诵读第3段,之后同桌之间讨论或个人独立查阅资料,按照老师范讲第2段的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第3段的学习。
学生课下在笔记本上独立完成课文剩下段落文言知识的积累,此项任务要列入课外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并作出负责的反馈和评价,可结合本册书后面“梳理探究”模块中《文言词语和句式》来讲解,使学生养成习惯。当然,这个好习惯从初学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就要养成,长期积累,必出成绩。
5、全班齐读2、3段,乘胜追击,试着背诵,减轻课下背诵负担,同时巩固加深已学知识。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效果
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篇目。本文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功能与反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学习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诗的艺术特征和通过语言判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做出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所以我将指示目标设定为:学习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掌握式的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情感目标设定为:体会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做出选择的艰难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另外因为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了强调,所以我将能力目标设定为:人能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性格特征,针对问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较难以掌握,所以我把对此的分析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虽然是古诗文且篇幅较长,但是故事性很强,容易读懂,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启发学生,对人物分析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为《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誉为“乐府双璧”而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
木兰诗》,为了让学生在温故的同时了解两首诗的重要地位我决定从《木兰诗》导入。我准备采用一个互动性强的导入,与学生一起做一个诗句接龙游戏,所接诗句就用木兰诗里面的句子开始,游戏结束后由《木兰诗》导出“乐府双璧”和《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气氛下开始古文学习。
(二)整体把握:本诗故事性强,又是五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完后抽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检验其自读效果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然后再让学生再一个快速浏览全文提示他们按故事情节的'四要素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在这一环节学生容易给出两种答案,一种是把第一句单独列成一层,这样就分成五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提示故事的四要素第一是开端,开端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而第一句没有交代任何内容,所以如果分为四层就应该把第一段放在后文一起,但是如果划分五部分就可以单独列出来,然后板书文章的层次和大意。
(三)具体分析课文: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我会设计大量的问题,从小序部分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分析小序交代了些什么内容,明确小序的作用,再针对孔雀只出现一次导入“起兴”知识。在分析每一段落的时候穿插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文言知识,我会把对人物的分析放在对段落的梳理中,这样能让学生理解的更到位,在梳理结束后再将学生所分析的人物性格特征板书在黑板做总结,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性把握。
(四)总结全课:将全诗的艺术特色在多媒体上呈现给学生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表现给以积极正面的肯定,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印象的同时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自信。
(五)布置作业:为了让学生课下能对本诗有更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情感,我将给学生布置:以“假如我是……”为题写一篇1000字以下的和课文有关的作文,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启发学生对本文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板书设计(下图)
孔雀东南飞
《玉台新咏》
乐府:汉代朝廷设置的开端:兰芝请辞刘兰芝:才貌美
音乐机构发展:兰芝归家个性美
起兴:先言他物高潮:夫妻殉情悲剧美
以引所言之物结局:两家合葬
我将板书设计为三部分,左边板书文言知识,中间板书文章层次,右边板书刘兰芝的美,这样设计使得整块黑板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通过板书就可以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领会意志、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
4、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
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小组合作法———文言文需要小组协作。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反馈法———新知识需要及时整理。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三、说学法
1、学生的情况。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也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是部分文言字词的读音、句读、释义依然会对高一学生存在一定的挑战。
2、学法的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
4、归纳法。
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这也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这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教学要求: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⑴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⑵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⑶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⑷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⑵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二、说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本文感情色彩鲜明,所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并且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就一定要体现课内自读课文的特点,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习内容上一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此我采用“点拨法”。所谓“点拨法”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点拨教学分五步:
1、导入
2、研究
3、鉴赏
4、反馈
5、迁移。
其目的让学生学会然后达到会学。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各部分特点,帮助学生把握训练的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㈠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计算机软件《黄山风光》在屏幕上显示配乐的黄山风景镜头:险峰,云海,日出,摄身光等奇景。用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激发情感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㈡研究性点拨(明确自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全面理解课文)
1、然学生用两个字概括黄山特点:险、奇。
2、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拟定各部分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用诗的语言概括)。
3、学情预测:甲、能概括但语言不简练。
乙、语言简练。
丙、诗句。
丁、四句话连成一首诗。
4、选诗句板书:①黄山胜景天造就(险奇)。
②千古黄山几人登(险)。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㈢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解决难点,突破重点)
1、幻灯投出自读讨论题目:课文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各起什么作用?有人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删去,三、四部分也可以独立成篇,且不失为一片优秀的游记之作,你怎么看?二、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展开自由讨论。
3、教师点拨总结,板书要点。
㈣反馈性点拨(复读课文,巩固提高)
1、交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赏的道理。
2、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
3、点拨总结: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热爱黄山的美景。
②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③谋篇独具匠心。
㈤迁移性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是知识转化为能力)
1、导入语:美的表现形式是无比丰富的,徐迟大手笔写黄山气势磅礴的美,同学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雄壮是美,平凡中也有美;华丽是美,质朴同样也是美。
2、让学生将《黄山记》与另一篇写黄山的文章《黄山三天》(作者叶圣陶)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3、指导方法,教学生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会对比阅读。
板书:
对比阅读
①、对比什么
②、怎样对比:对比要又广度(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
对比要有深度(作者写作目的)
4、幻灯投出阅读对比表格,组织学生自读讨论,发挥群体作用。
5、组织评价,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
3、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运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学习、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
说明: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作者说它是“经典之作”,因为书中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还因为它并非事后回顾,而是同期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更因为书中随处可见的对世界、对生命的好奇和热爱,对人类价值的坚守
正如日记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故事,作者评述的时候,始终客观冷静,不事雕琢,摘引日记中的'文字时,津津乐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极富人情味,着力表现普通人在xx恐怖阴影中的从容自若关于这一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品读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的坚忍和勇气
2、难点:理解《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的“双重意义”
说明:
本文开篇即冠以《安妮日记》“经典之作”的高度评价,随即多方面论证其经典性,语言洗练、中肯但安妮所处的逆境对于学生来说距离太远,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书籍和影视资料,更多的了解“二战”和“xx”,尤其要通读《安妮日记》这样,对所评述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有切实的认同,并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思考
xx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恐怖的劫难之后,出于自卫的需要,首先选择沉默,以抵挡太多的悲哀对他们来说,最迫切的是寻找亲人,重组家庭几乎是在20年之后,他们才开始重聚力量,一点一点开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记》则成为最早诉说这一惨剧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伦敦的荷兰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正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相信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导入
揭示课题
1、教师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阅读《安妮日记》部分篇章,感受她朴实流畅的文笔中蕴藏的痛苦的等待、花季的憧憬和对生命的思考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个人阅读,也可以三、四个同学分章节读
2、学生读日记中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并把这些文字做成ppt文档,交流的时候,边投影
1、本文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述,不阅读原文,就没有对那个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的少女的认识,对作者所说的“经典之作”也就无从体认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初读文本
理清层次
1、课文副标题为“评安妮&8226;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这篇文章哪些部分是“评”,“评”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哪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
本文结构清晰,叙议有机结合在学生已经对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情感,并初步感知评论文的写作特点
跳读文本
品味词句
1、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摘引日记的文字
2、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体会的文字,发表见解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儿子的研究报告》这篇文章恰是语文课人文性的充分体现。题目“我所看到的……”就强调了个人的实践经验,是个人的体会。美式教育的特点也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主体的介入,人的活动。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而言,都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运用多种途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
通过观看影片,品析词语,分析文章内容,感受美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能辩证看待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
3、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夹叙夹议的文章,作者以自己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儿子完成三个研究报告的过程,然后针对儿子的变化,将中、美教育作比,得出美式教育的特点。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美式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协作去解决,从而认识美国教育的特点。
中、美教育各有所长,根据我国的现状及文化底蕴,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中国基础教育,而美式教育重培养能力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方法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不可能一致,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对它的处理是,生可以各抒已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要理由充足,不必强求一致,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说教学方法
新《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据此,本课拟采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通过学生主体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师适时加以引导,营造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氛围,使生相互启发、交流,激发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教时,强调课前预习,查找一定量的相关资料,课上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请一位学生描述自己经历过的小学评语文课堂。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
2、播放中式教育片段,突出中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孩子们熟知的画面唤起他们的认同感;同时为后面能辩证地讨论奠定基础。)
3、师导入:这是中国的小学教育,美国的小学教育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学习《儿子的研究报告——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传授新课
1、一般而言,学习一篇文章,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内容和结构。不一定要学生答出这两点,只要提到了词语、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等即可。
(设计意图:回顾以往学习的内容,使之系统化、方法化,便于指导新课的学习。)
2、学习的目标一般是教师提出,今天想把这个权利交给同学们。请听教师读课文,你们来看看针对这篇文章,我们要弄清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敢于质疑。)
3、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内容上:
A、美国的小学课堂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上课根本没有教科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美国小学教育的状况。)
B、父亲把儿子送到美国小学,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是这样的?
明确:由“忧心忡忡”到释然(由“发懵”“无言以对”、“不禁想起”等几个词语可看出父亲情感的变化。)
(设计意图:总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脉络,试体会父亲情感的变化。品析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一定的词汇。)
C、到美国小学以后,儿子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明确:
1)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2)打印出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内容丰富,分出了章与节,列出了参考书目。
3)他已经变得无拘无束,洋洋得意,十分自信。
4)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
5)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三个研究报告——《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我怎么看待人类文化》的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D、设计一个小练习:以“我认为‘儿子’变得____”的形式说一句话,同时感受美国小学教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我认为‘儿子’变得自信了”,“我认为‘儿子’变得有能力了”等等。
(设计意图:品读议论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上升到理论层面认识美国小学教育。)
E、小型辩论会: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投影,显示中美教育资料的对比)
明确:分为对立两方进行,先讨论,再进行论辩,只要理由充足就要予以肯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层面。)
F、师小结。
结构上:
A、文章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以父亲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儿子的变化。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概括能力。)
B、作者如何从儿子的变化引发思考,从而提示主旨的?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从记叙到议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师点到即止,不可强求,生如没提到这一点,可不讲。)
4、生提出问题后,可运用各种方式,如讨论、提问、查阅资料等等,自主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明确:答案见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训练
思考题:如果你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中国课堂上发挥美式教育的作用?请提出具体的建议。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同学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十分著名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病,而美国教育重视能力训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今天这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我们确要反思一下——如何取舍。这些都有待同学们的探索。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说课稿06-24
高二《沂水春风》语文说课稿03-04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03-06
高二政治说课稿范例11-20
高二数学说课稿06-21
高二物理说课稿10篇09-05
高二物理说课稿(10篇)06-14
语文《水》说课稿09-13
语文《观潮》说课稿06-24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