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度》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密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密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密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说课稿2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密度》说课稿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液体压强、浮力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它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修订后的大纲将其要求由掌握调至理解,但这并没有削弱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此外,密度是初中生首次学习表示物质特征的物理概念,研究这一概念的过程和方法,对今后学习其他物理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因此,本节的关键是要在让学生明确密度这个物理量表征的是物质的什么特性,以及为什么要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分析知道必须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才能用质量来区别不同物质以及密度概念的获得是教学的难点,而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意义的理解、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本节的重点。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会用密度表。
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特征分析
犙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我们一般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并且学生在学密度前已具有速度概念和在生活中已具备应用物质的质地、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些又是当前学习中较有利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分析
人教版教材《密度》一节是这样安排的:先用天平称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形铁块的质量,接着测出它们的体积,然后求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而分析得出同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后面改用松木块重复验证,也得到同样结论。
我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如下:首先从物质的气味和颜色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原有经验出发,分析是否还有其它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同时设置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仅用质量(或体积)可以区分不同物质吗?
(2)怎样用质量和体积一起来区分不同物质呢?然后通过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得密度概念。
采用这种模式的依据: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效果更好。
(2)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在学习的全过程渗透"S-T-S"教育,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五、学法分析
观察实验的方法是探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有重要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与掌握。
六、教学程序分析
一、引入课题:讲述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冠是否纯金的物理故事,引入本节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让学生鉴别并获得成功体验后,引导学生小结:利用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
(2)播放新闻故事片断:骗子利用假金元宝进行诈骗。引出本节课题即颜色和气味类似的物体如何进行鉴别呢?
2、尝试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以用质量或体积来鉴别。
试一试:请学生鉴别两包用相同的纸包住的物质,问:哪一块是铜块、哪一块是铝块?
想一想:质量大的一定是铜块吗?
结果:质量大的未必是铜块,可见单凭质量来鉴别物质是不行的'。
再想一想:该怎样利用体积和质量来鉴别物质呢?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是否有一定关系呢?
3、制定探究计划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应取不同的物质作研究对象,并选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在比较单位体积的质量看一看是否会有什么发现?
(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放慢节奏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利用速度知识进行类比)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师可事先设计表格进行引导。另外,为缩短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质量可引导学生分组同步实验,分工协作。
5、交流与合作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一点一定要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来,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对于密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义、单位等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总结出来。
对于密度表的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讨论:1、怎样鉴别出"假金元宝"?
2、橡皮泥切去一半后,体积、质量怎样变?它的密度如何变呢?
6、作业:请将建筑用青砖的密度测出来,并对照密度表看是否吻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作一次调查访问,弄清它的烧制方法。
七、板书设计
《密度》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密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个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另外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体积为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
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v 和v=m/
3、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3=1×103Kg/m3
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根据密度公式=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跟质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体积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质量成正比,又跟体积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质本身决定,跟体积、质量大小无关
2.表中记录的内容是一位同学学习密度概念时做的实验记录,请你根据表格中记录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2
m/g 79 158 27 54
v/cm3 10 20 10 20
m/v(g/cm3)7.9 7.9 2.7 2.7
(1)铁和铝两种不同物质的相同点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2)铁的密度________,铝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或属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人教版教材说是“特性”,而北师大教材说是“属性’,类似情况还有。作为编写物理教材的权威部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应该统一。以免给物理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带来不便。
《密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密度》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社会生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20cm3 V =60cm3
V砖 = V -V水=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说课稿8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说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说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
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
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习
①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②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为了简明扼要的再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我采用图表法板书。
选自《中学物理》20xx年第10期
《密度》说课稿9
各位老师好: 我是阳光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宁二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密度》。说的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实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2分钟)
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程。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
2、学生实验,猎取有效数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
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 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舞引导及评价。
3、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若干道相关练习题,学生认真思考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 课堂小结:(2~3分钟)
(四)课堂作业:(4~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六) 布置作业。
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时达标练与测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密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密度》说课稿11
大家好!
我是来自莘县古云镇初级中学的张士占,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节。本次说课我将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压强、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三个内容,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的计算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领会比值定义这一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和密度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理解密度的概念;
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发现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情境导入(2分钟)
可以从一些影片的情境中,比如《唐山大地震》,提问“房屋倒塌,演员受伤了吗?”“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设计墙砖?”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互动交流 实验探究 形成概念(15分钟)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今天所要掌握的内容,做出具体的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比较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先了解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更深入的探究这一问题做好铺垫。让问题简单化。
设计实验:选择研究对象时,我准备了铝、铁、铜三种物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可依据教
材进行实验,难度小。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动手,老师巡视引导,提示:不要随意篡改数据,应该尊重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分析与论证: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我要求将数据图像化,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经过自主分析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的初步结论还不完善,或还存在感想、疑问,急需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丰富实验素材。
评估与交流,组织学生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通过开放式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在以上合作探究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密度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全方位得到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
3、精讲点拨(10分钟)
重点讲述密度大概念、公式、单位及密度的应用;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主要是对以上问题知识的解疑,让学生对概念得以巩固。
4、拓展应用(5分钟)
为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这一物质的特性,安排稍微有点深度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全员达标测试(8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程度,安排了简单的测试,尽可能的使所有学生能够达标,所以测试内容比较简单,为下一课时的计算训练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密度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力求简单明了。
第二节、密度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m/v
单位:kg/m3 g/cm3 1g/cm3 = 1×103kg/m3
密度表:
五、教学创新:
1、本节课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我采用实验自主探究和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我除了让学生探究固体的特性,还探究液体的,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各种资源探究气体的,力求探究结论的科学性。
以上是我对“密度”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主,实验课是不是就是任课老师的事,实验教师摆好器材,就没什么事了吗?我觉得的实验课实验老师必须跟班上课,辅助任课老师完成任务。
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差,有部分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困难,所以教学必须放低难度,放慢进度。但考试时还是有些简答分析题,就连老师简述出来就比较困难,正式考试少考这类的题,考一些自然现象、科技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的问题。
《密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密度》的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定义建构的过程
2、 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学习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习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 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学 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
五、教学准备:土豆块1cm3 8cm3 27cm3、木块 1cm3 8cm3 27cm3 大约各5套
圆柱体组大约10套
六、教学流程
1、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用天平测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铜块的质量。然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结果。此时教师总结说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有这个情景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指多名学生说出。此处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怎样?指学生说出。接着教师引导: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呢?从而确定这节课探究的课题。这样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顺利的探究问题打下了基础。
2、 新授
有了确定出的课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一般思维程序,这个一般思维程序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能掌握了,故此处学生就能很容易的说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这里有学生说出猜想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设计实验:这一步时有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前后位成为一个小组展开合作交流,讨论出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实验的步骤、设计的表格。随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的实验步骤及设计的表格。有不当的地方,可以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也可以由教师适当的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小组中学习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下,来弥补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还提高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下一步
实验验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有五个小组探究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另五个小组探究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下一步
归纳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实验数据展开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再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对的、不全的地方,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此处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这是中考中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故在这一步骤上要平时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下一步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分别对这两大组土豆块和小木块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及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说出结论:体积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若学生交流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中的哪次和哪次试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在让学生进行数据比较的时候,对一部分中等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因为通过数据比较进行归纳分析,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能力。此时再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再换用其他别的物质也会发现: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因此,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有教师讲解引出。引出密度这个词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点出密度就是每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密度这个概念很抽象,是一个难点,只有教师讲解才能引导学生得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 巩固练习:目标反馈练习一中的选择题1、2小题。有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公式,这是利用了等价信息交换处理法。接着有教师讲解密度公式的内涵。此处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首次接触这种模式,还需要在以后的练习中加强练习,这为以后学习其他的公式做准备。内涵的运用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经常做为考点。接着有教师引导出密度的单位,先从国际单位,再从生活中的单位,最后引导出生活中的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演示推导过程。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巩固公式、单位。
5、让学生观察小资料,你能发现那些信息?让学生说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水的物理意义。
6、巩固练习:见目标中的达标练习1、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课堂小结:可以有学生交流得出,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8、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密度定义的建构
密
度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密度》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三、德育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观察法: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上注意密度.
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描述物质性质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天平,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面前的天平分别测几个物体的质量.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可先观察面前的铁块、木块和铝块,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上去铁块、铝块、木块的大小一样,它们的体积应该相等.
[师]能不能具体测量一下,看看体积到底是多少呢?
[生]这三种物体都是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它们的长、宽和高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了.
[师]请同学们利用刻度尺测量,并进行计算.
(学生测量,老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师]通过测量和计算,同学们的猜测准确吗?
[生]通过测量数值后的计算,结果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因此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并且通过测量,我们学会了一种测量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师]同学们接着用天平测量这三种物质的质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结束后交流结果)
[生]通过测量发现,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质量不相同.
[生]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一样的.
[师]关于这样的称量结果,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疑问吗?
[生]体积相同、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如果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会怎样呢?
[生]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密度的概念
[演示实验]
[师]老师这儿有一部分酒精和水,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我们可以用来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的体积.哪位同学可以给老师提一个建议?怎样做?
[生]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已调平衡的天平的两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水和酒精.当天平再次平衡后,两杯中酒精和水的质量相同.然后再比较酒精和水的体积的大小.
[生]也可以将天平调平衡后,在天平盘上先放上确定的砝码质量,将完全相同的两只烧杯依次放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上,分别加酒精和水,当装酒精的烧杯和装水的烧杯都能使天平平衡时,两杯中酒精和水的质量也相等,这时也可以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和水的体积.
[师]同学们的办法很好,有人愿意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吗?
(两名同学上台演示,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分析交流)
[师]通过观察演示,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实验结果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同的.
[生]通过这样的实验,我还学会了一种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先测出烧杯的质量m0,再测出装入液体后的总质量m,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m—m0。
[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了解了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类物体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物体的体积也不相同,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进行交流)
第一组:
我们组选择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规则木块.
(1)首先将选择好的木块由小到大编上序号.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每个木块的长、宽和高,并计算木块的体积.将体积值填入教材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用天平分别测出几个木块的质量,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4)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则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作出来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发现木块体积增大时,质量也增大.从图象上分析比较,同一种木块的质量和体积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不同体积的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不变的值.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线性关系,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猜想基本一致.
第二组:
我们组分别选择了两种材料做实验,用大小不同的规则的木块和大小不同的不规则的铝块分别实验.
(一)测木块的体积和质量的方法与第一组完全相同.
(二)测不规则铝块的体积时我们用了量筒和水.
(1)将水放入量简中,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0.
(2)将被测铝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简中水面指示的体积V′,则被测铝块的体积就是V=V′—V0.
(3)依次测出铝块的体积填入数据表格(如图).
(4)用天平测出铝块的质量,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上.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书上的方格纸上指出木块和铝块对应的点,并将这些点连起来,得到的图象是两条直线(如图).
分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向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的关系.
[师]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可以继续交流.
第三组:
我们组选择了一组蜡和一组规则的木块,将蜡削成和木块体积相同的几块.测它们的质
量,得到的结论和前面两组同学的相同.
第四组:
我们组选择了木块和水实验,测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与第一组相同.利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了水的体积和质量,得到的结论和前面几组都相同.
[师]请同学们注意教材P13,方框中的内容.体积为零时,质量如何?
[生]体积为零时,这个物体就不存在,所以其质量也为零,所以在方格纸上作出的图象都会过原点.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生]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时,其比值不同.
[生]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师]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密度(density)表示这种特性.
(板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单位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密度=
[投影]密度的公式:ρ=m/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103kg/m3.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投影]
练习1:根据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练习2:一块铁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这块铁的密度是多少?
学生讨论练习后教师评析:
练习1: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A、D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正确,C错误.
练习2:(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讲评)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ρ=m/V=1.97×103kg/0。25m3
=7。9×103kg/m3=7.9g/cm3
答:这块铁的密度是7.9×103kg/m3.
[师]大家说这块铁是不是纯净的铁,含不含其他的杂质?
[生]这可以去查密度表,看看铁的密度足多少.如果我们的计算结果和密度表中铁的密度相同,则这块铁不含杂质.
[师]现在请同学们查密度表,看看结果如何.
[生]从表中杏出铁的密度是7.9×103kg/m3,说明这块铁不含杂质.
[师]请同学们从表中查山水和空气的密度值.
[生]水的密度是1.0×103kg/m3,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师]老师这儿有一桶纯净水,它的密度应该是多少?
[生]应是1×103kg/m3.
[师]现在我倒出一小杯,小杯中的水的密度是多少?
[生]还是1×103kg/m3,因为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师]很好.谁还能说说密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
[生]密度就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如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它的意义就是1m3的铝的质量足2.7×103kg(或说1cm3铝的质量是2.7g).
[师]同学们在查密度表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生]密度相同的不一定足同种物质,如煤油和酒精、冰和蜡.
[生]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的时候,密度也可能不一样,如水和冰.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总结得也很好.下面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
[投影]教材P14例题.
提醒同学们练习完后对照教材P15的解法,并注意教材中提示注意的问题.
三、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密度的问题,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并且了解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个常数.密度表示单位体积下某种物质的质量,而密度公式中密度是由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的质量多少或它的体积大小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解:a=1.7mb=0.5mc=0.3m
查表得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V=abc=1.2m×0.5m×0.3m=0.18m3
由ρ=m/V得m=ρ水V=1.0×103kg/m3×0。18m3=180kg
2.略
3.解:V=2.5L=2.5×10—3m3
查表得ρ水=1×103kg/m3ρ汽油=0.71×103kg/m3
由ρ=m/V得:
装水时:m水=ρ水=1.0×103kg/m3×2.5×10—3=m3=2.5kg
装汽油时:m汽油=ρ汽油=0.71×103kg/m3×2.5×10—3m3=0.71kg
五、板书设计
略
《密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密度知识的应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苏教版8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四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密度的测定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会用量筒和量杯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会用转化替代法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从整体上看,本节是本章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本章内容的理解应用,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章与第十章内容的有密贴联系,为学习“物体的沉浮”做好了铺垫,是初中阶段难理解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及本课内容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2、难点:测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课前准备:
托盘天平、量筒、螺母、烧杯、适量的水和细线
二、说教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利用故事导课,分组实验探究,讲授、自主讨论,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物理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通过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故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2、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及积极思考,对问题有独立判断能力。
3、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针对初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我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知识的学习
1.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小石块)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盐水)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讨论设计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4、怎样测小石块质量和体积?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引入量筒的使用:
出示量筒、量杯,讨论下列问题:
①观察量筒、量杯,它们的刻度有何不同之处?
②量筒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它与立方厘米是什么关系?
③这个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④使用量筒应注意什么问题?
5、如何使用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
(2)设计并进行实验
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③用细线悬吊着石块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
④石块的密度
设计记录用的表格
进行实验并且处理数据
交流与评价
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盐水,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1;
(4).盐水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2、鉴别物质
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1)求质量
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由密度公式 ,可以得出 ,,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2)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 ,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
1、鉴别物质
根据ρ=m/V,测出质量,量出体积,算出密度,通过查密度表,就可以知道这是哪种物质了
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根据m=ρV,知道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的密度,量出物体体积,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根据V=m/ ρ ,测出质量,查出密度,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该物体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巩固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后作业:
思考:阿基米德是如何鉴别出皇冠是否是纯金的?
补充习题:密度的应用
五、说板书
本板书共分三块。第一块:测量密度。包括固体和液体,学生讨论实验得出优化步骤。
第二块:鉴别物质。通过例题的讨论、讲授得出如何鉴别物质。
第三块: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身边的常见事物说明密度公式的灵活使用。
《密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学具
(1)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2)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块、铝块、铁块。
(3)托盘天平和砝码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2.新课教学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2)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3)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6)课后作业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7)讲解例题
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四、板书设计
【《密度》说课稿】相关文章:
《密度》说课稿(通用33篇)10-23
《密度》教学反思09-10
《密度》教案优秀11-30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9-14
《密度》教学反思15篇10-22
《密度》教学反思(15篇)06-19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09-25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0篇07-14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2篇06-12
《质量和密度》教学反思(精选5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