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时间:2022-12-20 13:39: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

  一、教材内容: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吃穿用哪里来》、《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生活用品找“老家”,知道身边的农产品并给它们分类,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用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比较少,对工农业生产了解比较少,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虽然经常用到,但它们是怎么来得了解不清楚,没有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存在着许多奢侈浪费的现象,基于这种奢侈,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点: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行为与习惯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收集,课中交流,初步了解本地农产品的分类及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工农业产品,了解它们的分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知道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懂得这些产品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方法:

  按新课标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我采用的方法如下:

  1、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

  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格局,开辟了师生之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渠道。

  六、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②学生准备:(1)课前问问家里人,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那些农产品?农民伯伯是怎样劳动的'?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安排了四个小活动: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1、观察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实物图片,也可以记下物品的名称,推测和判断这些物品是来自农村还是工厂。

  2、归类: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将来自农村的放在农产品中,来自工厂的放在工业品中。

  3、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归纳出农产品的特征:①来自农村,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②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特征:①来自工厂,是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②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工农业产品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我们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农产品

  1、让每位同学回家先问问爸爸妈妈,家中餐桌上所吃的一些农产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2、到农贸市场调查都有那些农产品,如粮食、蔬菜、肉类、水产类、山货、香料等,问问他们的产地。

  3、将采访、调查的情况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

  4、调查活动总结:大家交流参观调查的体验,以及自己的种种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农产品的分类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能够说出身边农产品的具体分类。

  (三)了解家乡

  1、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共同认同的、具有家乡特色的农产品,也可以分组选择一些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家乡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然后大家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的图文并茂的广告或者商标。内容可以不限,但要客观、真实,最好能反映出家乡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介绍家乡的农产品,能更深入地认识农产品中所蕴涵的更丰富的内容。

  (四)到农村去看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调查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在互相交流后模仿农民伯伯劳动的样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为了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还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这样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打开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会看到这样一个主题--《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主题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等内容标准。主题又分为走在上学路上,看不见的手,小棉袄找妈妈三部分。

  "走在上学路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关于劳动者的话题,图文并茂,充满生活的气息。以清晨为时间的切入点,向我们呈现了一定时间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画面是以城市的生活为素材而呈现的,然而,我的学生是在农村小镇长大的,课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车司机、清洁工人等,确实是非常可爱的劳动者,可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因此,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劳动节快乐》这一活动内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三、教学手段

  本课注重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向学生呈现一幅幅来源于他们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课内课外结合,通过组织街头采访,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升华情感。

  四、教法学法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用谈话法、提问法敲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认识、探索、体验和发现生活,感悟道德。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他们在整堂课中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

  五、过程分析

  一)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本活动将通过调查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气氛轻松自然。

  二)教学流程图

  教法情境导入--调查了解--呈现问题--引导释疑--总结升华

  学法感受--汇报--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调动情感--激活经验--促进体验--深入体验--内化情感

  三)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看(出示鲜花),漂亮吗?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买了几朵花,因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我想把这些鲜花送给那些劳动着的人,送给谁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帮老师拿个主意,好吗?

  帮老师拿主意,学生马上会兴致盎然,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送鲜花给劳动者的创意,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后面活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2、交流体验

  多媒体呈现交流内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

  2)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到学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见了哪些在忙碌的人们呢?(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这些内容是学生每天上学是会经历的,学生能很快顺利地完成,老师从中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自然地引出本活动的主角--身边的劳动者。

  3、借助多媒体,深入体验

  怎样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的体验呢?调查之后,我做了如下引导:

  1)师:同学们,当你们吃着香喷喷的早餐,坐着车准时的来到学校安心地学习时,当我们的周围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时,你可曾想过,是谁在为我们服务,你可曾观察过这些劳动者呢?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吧!

  2)观看课件(播放课件)

  师:让我们和娜娜同学一起走近身边的这些可爱的劳动者吧!

  这是一段录象,以学生娜娜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等鲜活内容为线索。同时,通过娜娜引导学生思考、体验。

  情境1忙碌的'母亲

  天蒙蒙亮时,娜娜的妈妈已经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妈妈的脸,接着妈妈给娜娜做早餐、梳头,临走时,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头,然后,娜娜在妈妈的叮咛中上学去。

  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定会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妈妈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真幸福啊!

  情境2喂鸡的老奶奶

  经过邻居家,她看到了喂鸡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盼着鸡多下蛋,好留着给孙子们吃。

  从老奶奶的身上,学生最能感受到劳动者的质朴与勤劳,也会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鸡蛋都是奶奶给的呢!

  情境3田间劳动者

  接着,她看到了田间一身水一身泥的农民。

  通过娜娜和犁田人的对话及镜头里劳动者裹满泥巴的裤腿,还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个个生动的劳动场面,来告诉学生,粮食要经过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得来,真是来之不易呀!

  情境4开拖拉机的叔叔

  娜娜来到公路上,见到了一位开着拖拉机在路上颠簸的叔叔。

  娜娜引导学生思考:这么早,去运什么呢?帮人运砖头建房子还是到供销社运农药化肥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便会发现,这些平凡的开着拖拉机的叔叔,还真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车司机等

  娜娜还看到了还有起早贪黑的中巴车司机。

  学生从中知道,是这些平凡的叔叔,为农村小镇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学校里的老师

  这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些场面了,有了老师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源于学生的生活,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学生会感觉亲切自然,这些经过锤炼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去感受,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体验

  接着,多媒体显示问题:

  ①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

  ②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劳动者,会怎样?(以一个具体的职业说说)

  用课件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进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由此,我设计了以上问题,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第二个问题设计了没有清洁工,垃圾堆积成山的画面(放映课件),形象地告诉学生,清洁工人的劳动多么重要呀,使学生的体验更深。

  5、总结升华

  ①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的辛勤的劳动者呢?

  ②看一看

  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多媒体显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劳动的镜头,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修理工等,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劳动者的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结束新课

  ①师:现在大家认为这些花该送给谁呢?为什么?(学生谈体会和感想,放背景和音乐)

  ②那现在就让我们走向街头,去寻找采访这些劳动者,好吗?送上鲜花的同时,别忘了送上一句"劳动节快乐"(课件显示"劳动节快乐"字样,老师发采访表格)

  采访对象

  采访时间、地点

  采访感受

  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学习,在激起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激与尊重后,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这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澜,在调查采访中,相信学生会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课后延伸

  课后,与学校广播站联系,开办一期"五一"特别节目,把本次活动再次推向课外!

  采访调查后,以广播的形式把他们的成果向学校,同学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评价分析

  这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课,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需要,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型。课堂在看似平淡的儿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这些生活事件的选取,在我校学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整堂课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并把课堂开放到社会,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4

  一、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分享的快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第三个主题。本课旨在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能给人带来很多快乐;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与关爱。

  二、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和本课教学设计,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学会与他人分享。

  2、过程与方法:

  创设不同情境,多渠道、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分享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会分享,享受分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体验分享合作的成就感。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分享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以“吃苹果”这一情境为切入点,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出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这样的苹果,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都会有“想吃掉”的想法,接下来我继续设疑,同学们都有这种想法,可是老师手中只有这么一个苹果,你们都想吃,我给谁呀?老师遇到了难题,快帮帮我拿出你的金点子吧。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畅所欲言,想尽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这样的做法就是“分享”。随后进一步引出问题:分享能带给我们什么?你体验过分享吗?这节课让我们在短短的40分钟里共同感受分享所带来的快乐。由此引出新课——分享的快乐。我就是用“吃苹果”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

  1、观察照片——初步感受分享的快乐

  选择具有代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过生日为突破口,畅谈过生日的打算,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想与大家共度美好时光的想法,初步感受分享就是一种快乐。

  2、回顾经历——多角度感受分享的快乐

  回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分享不仅仅再是单纯性的“与他人共同享有”,它还是一种你我间的帮助,你我间的关爱。学生、教师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中与家人、同学、老师在一起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并加以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享是快乐的,分享无处不在,分享就在我们身边。

  3、合作作品——共同体验分享的快乐

  开展“为画涂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智慧、分享合作的力量也是一种快乐。

  4、故事延伸——深刻理解分享的内涵

  通过“盲人打灯夜行的故事”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等活动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分享的内涵,从而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之间的帮助与关爱。有了彼此之间的分享,才会有好的生活状态。

  5、品尝苹果——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

  体验性学习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按照学生的金点子,我把课前的苹果分成了若干块儿,让每个学生都来尝一尝,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体验,学生必然有感有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就是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明白了道理,深化了认识。

  (三)分享体会,升华情感

  学生与老师交流彼此的感受,共同分享40分钟的充实与快乐。这一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分享,生活处处有快乐”,有分享才快乐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利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而且还能突显本课的重点。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我将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共同汇成了一束最美的七色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板书色彩鲜明,充满阳光,吸引人的眼球,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分享的内涵。此板书也体现了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开放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趣味性。

  七、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我力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是采用活动化教学,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感悟,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方法:通过“食物网”的游戏以及观看藏羚羊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走进动物世界”,扮演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4、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角色扮演、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做好如下3个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小金鱼、鱼缸

  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

  为了更好的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分2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五、说教学过程:

  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第四环节:送动物回家。

  第五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猜动物谜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文中来。]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这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动物明星卡”。课前,我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改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步,超级模仿秀。

  学生在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根据低年纪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这一游戏。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声音或动作,大家来猜。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动物小百科――知识竞赛。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习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

  [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先小组交流说说养动物中的趣事,再指名汇报。

  [这是从单纯的了解动物知识转到人与动物的过渡环节。喜爱小动物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爱好,所以说起他们与动物间的趣事,一定是言无不尽。]

  第四环节:送小动物回家。

  学生在听录音故事《小明的烦恼》后辨析明理:知道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向往的是蓝天。

  [让学生明白动物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产生对动物朋友的怜爱之情和送动物回家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个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教师把课前出示过的小金鱼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

  [前后呼应,并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将关爱小动物的意识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照料小金鱼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家园

  贴动物明星卡

  [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将“动物明星卡”贴到美丽家园图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动物送回他们自己的家,树立起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应从多方面着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特产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产品,也指一个地方的著名产品。特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经济的缩影,也是对外的窗口。因此,嘉兴特产无疑是一种宣传家乡的有效途径。本文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各地特产,知道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还要是学生会想别人介绍家乡的特产,把爱家乡落实到行动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各地特产,特产相关因素,嘉兴特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家乡有哪些特产,感受祖国物产丰富。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3培养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学重点是以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广泛了解各地特产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先以游戏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猜猜家乡特产,激发学习兴趣。在明确“特产”的概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全国各地都有些什么特产?老师再以直观的图片形式介绍全国各地的特产,以连线的形式,强化这些知识。在夸夸家乡的特产的这个板块,为活跃课气氛,我采用产品推销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的产品做推销广告。在卖特产、尝特产、赞特产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家乡的特产、以及乡土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三、说教法

  l、用语言创设情景,以情激情。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育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网状型的信息传递、交流、碰撞和反馈,而师生的情感则是信息交流的纽带。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们主动、愉快地认识事物、参与活动,高尚的情感产生正确的动机并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教师的煽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夸家乡板块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那好,今天在现场我们就举办一个“嘉兴土特产博览会”来推广我们的特产。

  2、重视教师的导向性。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但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须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释放。在课前,教师给出调查提纲,让学生从家乡特产的产地、特点、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学生有内容可谈。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为课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以生为,全员参与。

  在推销特产时,我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例如;有些学生善于演讲、有些善于动手、有些善于表演。在活动时,要求小组长,落实好每位同学的任务,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仅仅是一位旁观者。一些小组推荐出来的代表交流时,允许,组员做补充。教师要随时关注同学的反应,同时邀请一些同学上来闻闻、摸摸、尝尝,让大家调动多种感官了认识家乡的特产。

  总之,本节课教师努力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整合教材。让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亲身体验中,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特产知多少》教学反思

  《家乡特产知多少》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个主题“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第三个话题,由于学生生活圈小,社会活动能力弱,对家乡特产不甚了解,从调查问卷来看,90%的学生只知道家乡2、3种特产,更联想不到家乡经济效益,应设计思想:让孩子们由于所处家庭环境不同,对家乡特产了解不甚全面,再实物罗列,感悟家乡特产与家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让实物(电脑图片)进课堂,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是本教案设计的一大特色。实物是生活的一大浓缩,让实物(电脑图片)进课堂,就是让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课堂,而生活是道德形成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德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摘自《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该课例牢牢抓住“实物”(电脑图片)两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以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德育实践和德育体验完成道德教育。整堂课中分为四大板块,以板块式的德育活动推动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在第一板块中教师设计了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对普通桔子与橙子进行观察触摸,品尝辨清,分清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和特别之处。第二板块,课堂实现多向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家乡特产展销会(电脑图片)的形式,实物(电脑图片)摆放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看、品、评,不再是空洞的描绘,立体化的感受会比平面感觉更完美。小组互动,各组参观,解说员解说,自己观赏等多种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合作,横向的,纵向的,使他们发现和了解了更多的家乡特产,从而发出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有那么多特产,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可爱。第三板块,以统计法将家乡特产给家乡经济带来的效益作统计,学生在具体、科学、真实的统计数据面前,深深地感受到特产创建与家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内容层层深入,而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也会随之提升,由此产生我也要为家乡的经济繁荣出点力的想法,自然进入第四板块,夸夸家乡特产。学生带着自豪的情感向我这个所谓的“外乡客“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产,看看他们的表情,听着他们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本课一环紧扣一环,一波推动一波的实物(电脑图片)展示法的教学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乡的富饶、家乡的可爱,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总之,所设教案,以“实物”(电脑图片)为主线,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缺憾之处仍存,如: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家乡特产展销厅并不十分丰富,幸好教师备课考虑到了这一点,把教者所带物品补充给学生,我觉得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甚高,如这堂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家乡知识,要进行社会调查,还需查阅许多资料,才能上好一堂满意的课。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7

  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知识、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课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从太空看地球”。这部分内容就是指导学生跳出地球来认识地球,从而能够从整体上获得对地球“外貌”的初步认识。在此以前,学生可能从电视科教片、挂图、课文、亲人朋友、老师那儿得到一点儿零星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补充点拨,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地球,人类的母亲,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容易破碎,感悟到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在教学时,先引入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导出在哪里看地球比较适合的问题(可用鸡蛋的结构来比喻:“蛋黄”是地球,“蛋清”是大气层,蛋壳外面是“太空”。),然后是组织学生自己看这部分内容,再由学生发言知道地球哪方面的知识,是从哪儿知道的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感悟到学会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学会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其中,在谈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情况(“神五”“神六”“长娥一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计算体验,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大”;补充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感悟地球在“变小”,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信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感情。

  第二部分内容是“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大概过程:从受很大局限性的感知认识“天圆地方”,到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再到现在人们对地球的“有组织的全面研究”。从中体会到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不要满足于眼下的一知半解,而要活到老学到老。其中,在讨论“天圆地方说”时,可提一提古印度人的“龟象说”,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学“麦哲伦环球航行”故事时,可补充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学习“三叶虫化石”和“中国北极黄河站”,主要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现在人们研究地球在时间上的“纵深”和在空间上的“广泛”,激发学生产生了解地球的兴趣。学习“在南极考察的日子里”这两篇日记,主要是了解我国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情况,以及体会到科学研究工作是辛苦而危险的,感悟到科学家的伟大、奉献精神。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8

  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课型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究竟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呢?今天我就以《人类唯一的家园》一课为例,以《入理切情,构建人文课堂》为题,从如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一些初浅的思考。

  量体裁衣——准确定位课堂

  知教材:

  《人类唯一的家园》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今天我将围绕第一个对话框“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努力”进行说课。

  析学情:

  从学生知识积淀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通过语文、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知识建构。但这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建立上,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本课所要求的情感目标,还相差甚远。从能力发展来看,六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但对已有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

  明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并且把握住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人类正在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不断努力,目前,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过程,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分板块:

  在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我将整节课划分为三大板块,明确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以期达到知识情感目标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

  板块一:感受地球之美好

  根据学生认知起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块二:感悟地球之唯一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感受人类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不断努力的过程,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情感。

  板块三:品味探索之艰辛

  走进探索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经过这样一番“量体裁衣”四步曲,我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今年三月,在宜昌市课内比教学中,我将以上的思考付诸于了教学实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以学定教——理性反思教堂

  活动一:学科综合——感受地球之美好

  开课伊始,我播放人们美好、和谐生活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入情入境的感受“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这样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找准知识切入点,激发情感兴奋点,学生瞬间被课堂所吸引,整个课堂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活动二:合作探究,感悟地球之唯一

  基于学生对资料的处理、分析能力欠缺的实际,我用三个主题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促进学生认知的建构及情感的激发。

  在“月球之旅”活动中,师生合作,交流、探究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教师点拨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火星之旅”活动时,放手让学生结合人类探索火星的事件、图片和数据,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处理信息,交流探究结果;

  “其他星球之旅”时考虑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难度大,则以教师补充资料为主,学生讨论总结。

  这样“形变,而神不变”围绕目标,由引到放,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还生成了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个性化感悟。 “火星之旅”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就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根据教学的预设,此时的交流旨在让学生说说人类探索火星的事件和探索结论,然而学生的感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发言:

  (视频展示)

  面对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此时巧妙的将本课两个情感目标合二为一,强化和升华学生的情感。

  这样简单的引领和调控,激活了学生的体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

  活动三:交流体验,品味探索之艰辛

  此活动的学习,我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前的预设,紧随前一活动中的生成,引导学生讲述宇航员的故事,从具体的事例感悟、体验人类在寻找另一个“地球”时付出的艰辛。

  在课的结尾,再次让学生随视听结合的画面,走进人们在地球上美好、和谐生活,课堂首尾呼应,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层层递增。下课铃响了,学生沉浸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久久不愿离去。就在孩子们的这种情感意犹未尽之时,突然,一名学生拉着我的衣角,严肃而又认真的问道:老师,我觉得探索宇宙太不值得了,我们为之死了这么多的科学家,我们不是还是生活在地球上吗?

  面对孩子稚嫩的小脸,我又一次的选入了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问题根源,我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出示的这样一组事件上: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我预设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崇敬之情”,可在孩子们的心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差呢?我再次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用一个事例进行了讲述与分析,而我为了拓展学生知识,对教材进行了事例的拓展,没想到却起到了“画蛇添足”效果。这用实践又一次告诉了我:品德课堂的确知识堆积不是目的,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教材拓展的“度”,注意在知识的掌握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入理切情——构建人文课堂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我深深的认识到,对于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目标,注重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地理知识的有效整合中,给地理知识融入情感的元素;在教材的丰富与拓展中,把握好教材知识背后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与调控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牵手“入理切情”,就会如同一缕春风,径情直行,沉寂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焕发出人文的光芒!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和平之路》一课的教学构思。

  教材分析:

  《和平之路》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爱和平”的第二课。本课以两次世界大战及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与冲突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和平鸽,雕塑,和平大钟,带“和平”的地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为第三课维护世界和平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定目标提出理念

  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国际社会建立的各种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机构及曾经作出的有影响力的做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人们世世代代憧憬和平的诚挚心愿,崇敬勇敢献身和平事业的重要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和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

  二谈学情融教、学渗透理念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础和思想意识,对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一)、注重新旧联系,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诗文导入”、“阅读故事园”、“毕加索与和平鸽”等环节,使学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资源,以体现学科性质。

  (二)、注重多维互动,创设良好氛围。

  围绕《课标》,我“以生为本”,设计“诗文导入”、“读后感言”等情节,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感悟。

  (三)、注重教学细节,激发学生情感。

  为此,我抓住“人们表达向往和平的方式”、“读后感言、“和平使者”等细节,深化了主题,激发了情感。

  三设流程、构板书,体现理念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展示有关和平的文艺作品,创作有关和平的美术绘画。

  2、举行和平主题的诗歌朗诵或演唱和平歌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做好了课前准备,就为第二版块——课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灵活板书,凸现主题。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本节课,首先学习“和平使者”时引入板书副标题;其次在红十字的精神学习过程中引入板书;最后在深化主题时,引入主标题,并通过突出书写和重读,以求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肤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货比三家》是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11课《购物小窍门》中的第一个子话题,本主题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围绕怎么卖这个主题,本主题呈现了以下内容:第56、57页通过对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商店的价格比较,让同学们知道,相同的商品有的地方会卖得贵些,有的地方会买的便宜些,告诉同学们购买商品一定要注意商品的价格。通过填写生活冲有关购物方面的俗语,引导学生有无意识关注到有意识关注,并第58页告诉同学们在购买商品时还要注意商品的质量,并介绍了判断商品质量的一些方法,如仔细看商品标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当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己。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商品广告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虽然每天都要和商品、商店打交道,但多数时候是在家长的.指引下,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淡薄,购物时不文明的现象比较普遍,还经常被某些生意人坑害。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还不成熟,消费比较盲目,对商品的质量好价格缺乏必要的关注,欠缺有关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薄弱,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的消费权利。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是:具有初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教法学法

  1、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2、通过调查、比较同样的商品,价格会因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了解一些购物窍门,选购物美价廉的商品。从体验活动中掌握一些购物的窍门。通过回忆消费经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知道应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购买简单的学习及生活用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备初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某种商品在不同商店或超市的价格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找一找,聊一聊

  1. 说一说课前老师布置的情况调查,学生汇报。

  2.找一找记录中,

  你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

  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价格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3、聊一聊大家在商店购物时,看到过的听到过的一些俗语,了解这些俗语的意思。(学生交流)

  4、聊一聊同学们在购物的时候有哪些小窍门。(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经历)

  5、聊一聊“三无食品”,食用后的危害。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收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记录,课上相互交流,采取现场展示的形式,归纳自己分析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既展现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又突出了集体的智慧。

  活动二:看一看、辨一辨,说一说

  1.看报道,去年市场上发生的劣质婴儿,学生大胆谈出感想 。

  2.分辨什么叫“三无”产品,什么叫安全产品。

  3、说一说如何避免购买“三无”产品?买到了又该怎么办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六、设计意图:

  教学要积极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习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难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孔子画像”、“文庙”、“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学生:1、调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资料,搜集他们的图片、故事、思想主张等,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思想与事迹

  3、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感受名人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说说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给这些名人分一下类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设计,抓住学生感情,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交流汇报感受学习

  师: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张、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教育,大家畅谈一下吧!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故事等,挑选重点介绍)

  学生交流汇报

  听了这些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进而去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交流汇报,了解孔子

  师:如果要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谁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最大、最久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吗?先说说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师: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由于他的世界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纪念孔子的建筑。

  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有关孔子的建筑,引起学生敬佩的感情。

  师: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为什么这么多人知道孔子,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吗?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选重点来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组了解的孔子情况。

  要求:声音洪亮、回答流利、表达清楚简洁。

  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这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中国名人的伟大,进而产生学习他们的欲望。

  然后师让学生观看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间,学习孔子

  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论,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孔子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还有很大的意义。

  (五)、学习反馈,品味感悟

  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孔子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六)、概括总结,课后升华: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

  做到坚持,学习才会有成效。

  总结: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以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认真生活,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这些伟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通过课件展示:

  伟大的先人

  至圣先师孔子《论语》

  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设计的《伟大的先人》一课。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十分可贵的个人品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经济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诚信的道德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各个领域里的欺诈、不守信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了诚信教育相对缺失。学生中说谎、缺乏责任感、不守承诺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心灵的成长。可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诚信教育这一主题。

  下面,我就我所执教的《诚信就在身边》这一课,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这是科技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诚信,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

  2、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诚信档案,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展开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主题为线索,一明理实践为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心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诚信。

  在活动的开始,我为学生播放故事《曾子杀猪》,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曾子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曾子宁可杀猪也要实现对孩子的承诺是难能可贵的。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让学生懂得:诚信就是为人处世,诚实守信。这样的设计直奔主题,是学生对于诚信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体验诚信、实践诚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情感,体验诚信。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诚信故事会

  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事例和大家分享。这些小故事从正面为学生树立了讲诚信的榜样,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可贵。

  活动二:诚信的镜子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而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那课堂也只能变成学生“高呼口号”的场所。确实,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不诚信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也是比比皆是,作为老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倡导诚信,让诚信之根深深扎根于学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能回避这个社会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努力向学生展示一个积极阳光的社会,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安徽阜阳nai粉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让真空的生活生成教材,让学生真正“回到生活”,更深刻地认识诚信的重要,呼唤诚信,从而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然后再回到课堂开始例举的图片,骇人听闻的事例,义正词严的言语,此时,学生心中的道德星火已被点燃,他们的道德情感空前高涨。我想这令人震惊的事例会让学生刻苦铭心的,从而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活动从反面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的危害,让学生理解只有诚守信,才能获得相互的尊重和信任,诚信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开始!

  (三)勇敢面对,实践诚信。

  品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践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诚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诚信度。接着让他们写出自己以前不诚信的经历,旨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不诚信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对诚信的渴望。健全学生人格的形成,为今后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当我在试教时问到学生诚信和不诚信的事例的事,学生说到诚信的事是潦潦无几,而一说到不诚信的事却能滔滔不绝,于是我一直在思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还是我们学生看不到生活的阳光之处呢?我陷入了深思。我想:尽管我一个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以我的微薄之力去努力改变学生这种观念,改变这个社会。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3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们的地球村中》的第二个小话题《经线、纬线和赤道》,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课后说课:第一,说教学达标情况;第二,说教法运用情况;第三,说学生活动情况;第四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方面:教学达标情况。

  1.屏幕展示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2)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搜集材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地球有关知识的趣味性,激发起孩子对相关知识的渴求。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区分经线、纬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对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也基本能够掌握。孩子的观察和合作能力在本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欠缺的地方在于第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是很好,由于时间关系,教学中有一个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经纬线作用的环节没有应用的上。

  2. 说教法运用情况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合作交流法与启发式目标教学法,围绕目标,通过教师诱导、学生观察思考,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讲授法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老师会适时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和讲解。演示法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地球仪的同时对地球有了了解,也能够切实地区分经线纬线,了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合作交流法作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相互探讨、学习中自己总结知识,共同进步。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降低了学习坡度,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到知识点,学会观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学得主动,有兴趣,知识点感到易学易懂。

  3. 说学生活动情况

  (1)教学中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对地球仪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记忆。亲自动手绘制经线、纬线,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小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对南北半球的划分记得更加牢固。

  4. 说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1)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是顺理成章的。没有遇到学生思维的障碍,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基本上都能完成当堂目标测评。

  (2)在具体的课堂操纵中,老师还是没有做到彻底放手让学生去学,个人认为,老师的话比较多,没有真正地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本节课结束后,发现板书没有预想的美观,我想提前做好恰当的布局效果会更好。

  《经线、纬线和赤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感觉是比较顺手的,学生表现反映是满意的。下次讲授这节课时,大体上可以不动,仅需在几个方面稍加注意改进:①教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知识点,老师没必要再重复。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一个学生概括不好,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没必要着急地自己说出答案。

  这就是我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际情况,拟写的说课稿,期待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4

  我说课的课题是《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信息与传媒”单元,整课可分为“运用网络”和“保护自己”两部分内容。本课教材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网络世界的魅力,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构筑起应对网络危害的心理防线。本课直接指向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目标要求。同时,本课对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理念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感受;师生沟通互动,明理得体验。

  三、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的孩子对于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已经在教育在线注册,每周发帖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博客,如易网、新浪博客等;常网上购书,经常利用网络授索资源等等,但是,孩子们对于网络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有个别同学常上网玩游戏等。

  四、说教学目标: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其危害性。

  2、激发对网络世界的兴趣、懂得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构筑起防范网络危害的心理防线。

  3、初步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应对网络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

  重点:了解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其危害性,学生能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被网络控制。

  难点:认识网络的虚拟性,对网络的危害有正确的判断。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教学方法有三个即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

  六、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把适合学生阅读浏览的优质网站、视频链接到老师自己的博客和班级博客。

  2、布置学生了解:网络与现代人的生活的关系。调查:家人和身边的人常利用网络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上,(课件出示网络标识图“e”,生自由发言,师随机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导入新课在一堂课中起着引领导向作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图片欣赏和谈话这两种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氛围,获得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进入活跃的学习状态中。】

  第二环节:分享缤纷的网络世界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中,“沟通互动”是很有民主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此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担当起学习的主人而设计的。通过“沟通互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心门尽量打开、又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尽情流露,还能让老师的语言尽显魅力。通过“沟通互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珍爱生命、环保意识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本课内容以及班情学情,我设计了四大板块的沟通互动:

  沟通互动一:初步了解网络

  1、首先,教师导入: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网络做什么?

  2、接着,学生就自己对网络的了解,自由发言、小组里讨论交流。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的作用:如上网查资料;可以上网看一些视频或电影;可以网上购物如买书;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我们就是通过网络学习每日一数的;网络写作,在教育在线班级主题帖发帖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博文等;还可以通过QQ聊天。)

  沟通互动二:了解网络对学习、生活的帮助

  1、首先课件出示课本35页插图,学生图文结合谈谈看法。

  (设计意图:在了解网络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我们学习的帮助,能初步区分网络的`益处。)

  2、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汇报展示:

  如:“百度”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大型网站。有什么疑问,只要打上去,轻轻一按“百度一下”,结果就出来啦。百度还可以搜索图片、资料、新闻等等,可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好帮手。

  3、你还知道网络有哪些好处?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如通过网络找到适合的骨髓而挽救了生命等。

  4、用一句话概括,网络是个怎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是:通过畅谈看法、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网络,了解网络对我们的好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沟通互动三:了解网络陷阱

  首先,课件出示课本36页插图,师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次,请一个学生上台讲一个真实的交友遇陷阱的故事。

  【情景再现,学生触景生情,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网络是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学生谈论汇报,初步认知网络危害。】

  【然后,老师抓住这个教育时机点组织学生小组内展开合作探讨。之后在全班汇报,老师点评。】

  沟通互动四:“金盾行动”

  (课件显示“蓝盾”,介绍瑞星网络防火墙)

  首先师导入:你曾遇到过哪些网络问题?(生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书本37页的问题)

  其次,观看老师博客转载的一个视频:一个学生因沉迷网络、玩游戏,整天不出门,甚至连走路都有困难的视频。(你想对刚才视频上的少年说句什么?你想对自己或身边的同学说什么?)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归纳引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这互动四的设计意图是:采用情景再现,谈感受和交流探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保护网络安全。】

  网络是—个神奇的世界,只有能好好利用它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彩纷呈。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网络助我们成长,而不是被网络控制。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创建文明城市,一起来,更精彩!

  齐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结束新课。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辽海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乡在变化”中的第二节“生活的变化”。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到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书中选取了多幅图片来彰显生活的变化,意图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来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进一步了解家乡,体会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为家乡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儿童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我将本次活动设计为由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到课堂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活动,今天所说的是课堂教学部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着温馨与幸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很好的思考过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到过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谢。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确立本课的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汇报,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四、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适于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直观教学。

  突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调动体验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近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心观察的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相比变化就更大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引出课题,教师板书:生活的变化。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科书56~59页内容,学生可自己阅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向学生

  提出问题:“想一想,书中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书后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初步感知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转入课堂。

  第二环节:交流体验,引起共鸣

  这—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一、交流资料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书中家乡发生的变化,那我们的家乡人民生活又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课前老师请同学自由结组收集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资料。”教师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交流整理资料后分组汇报,学生可能会结合照片、故事、统计图、统计表等进行汇报。对学生有价值、有特点的资料教师予以展示,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随机以概括,出示图片讲解:过去的服装,款式陈旧,颜色单一,人们都穿一样的衣服,现在的服装,款式新颖,颜色鲜艳,面料考究;爷爷奶奶小时候只能吃到窝头、玉米饼和简单的蔬菜,就是这样有时还吃不饱。爸爸妈妈小时候虽然能吃饱,但食物的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现在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可以吃到什么,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过去的住房,低矮,阴暗,窄小,不方便。现在高楼林立宽敞明亮,既舒适又方便,过去人们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马车或自行车。现在道路平坦,车的种类繁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这一层次的设计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结合教师图文并茂的讲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今天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二、交流问题

  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提问:“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说环境的污染,资源浪费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随之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去创造、去发骨、去改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交流收获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交流、汇报,从课外到课内的一系列活动中对家乡生活的变化已有了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请学生来谈收获,谈体会,学生可能会说:过去生活艰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会说爷爷奶奶小时候吃不饱,我要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还可能会说要好好学习把家乡、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环节:演演说说,以情促行

  请学生自由结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时装表演等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生表演后教师小结:“通过调查、交流,你们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相信这份爱会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让我们的生活越变越好!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作能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的才华展示将整个活动拉向高潮。教师充满激情的小结,把学生带入一个渴望努力、渴望实践,争取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无限遐想之中,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家乡人民生活变化》的展板,在校园中展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运用资料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感受家乡生活的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