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语故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成语故事 篇1
【成语】:一场春梦
【拼音】:yī chǎng chūn mèng
【解释】: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有一个学者赵令畤(德麟),著作了一本书,名叫{侯鲭录},这本书是记述前辈文人的事迹,文中有一段说:
六十五岁的东坡老人住在儋州昌化时,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间漫行,不时还哼着曲调。走了不久,遇着一位年已七十的老妪,她见东坡这样优悠自在,非常神往,便对东坡嗟叹地说:〔内翰昔日的`富贵繁华,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后来,在附近居住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呼这个老妪做〔春梦婆〕。
儿童成语故事 篇2
【成语故事】: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语】: 后来居上
【拼音】: hu lái jū shàng
【解释】: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青出于蓝 略胜一筹 后发先至 冰寒于水 后起之秀
反义词 一代不如一代 不可逾越 不可企及 先入为主 先入之见 望尘莫及 一马当先 望尘不及
儿童成语故事 篇3
【与狐谋皮】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
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席。
为什么呢?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儿童成语故事 篇4
唐朝中期的诗人孟郊出生在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因为从小就好学所以知识很丰富。但是孟郊的仕途并不顺利,好几次参加进士的考试都名落孙山。孟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努力攻读,终于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赴京考试后取得了金榜题名,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六岁了。孟郊兴高采烈,他穿着崭新的衣服,衣服上面扎上红花彩带,骑上高头大马,尽情地游览长安城。长安城美丽的.景色使他叹为观止,高中进士又使他春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一首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的意思是:以前穷困潦倒的日子没有什么值得夸谈的,今天我终于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受到皇恩的浩荡;我沾沾自喜地骑着高头大马,迎着春风奔驰在京城的大街上,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当时无比愉悦的心情。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中人们引申出了“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这两个成语。
【走马观花的意思】:走:跑;骑着马看花,非常快,不会看得很清楚。原意是得意愉快的心情,后用来比喻观察或了解事物不够深入细致。
儿童成语故事 篇5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曹冲称象
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斥责说怎么可能把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之际,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别着急,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达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听了大喜,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就这样,大象的重量终于被称出来了。
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厉害,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驴叫的声音很特别,很恐怖。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扑过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脖子,把驴给吃掉了。
儿童成语故事 篇6
楚国有一家人祭祀祖先,找了很多人来帮忙,祭祀完毕后,主人把供桌上的一壶酒送给帮忙的`人,让他们分着喝了。几个人看了看酒壶,觉得酒有点少,每人喝一口还不够,给一个人喝倒比较合适。于是他们几个就商量了一下,与其大家都喝的不过瘾,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够。可是到底让谁喝呢?大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说:“我们在地上画蛇吧!谁现在地上画好一条蛇,这壶酒就给谁。”大家都同意了,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会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酒,却发现别人还在画着,他很得意,想再显示一番,于是就端着酒壶给蛇画脚。就在这时,第二个人画好了蛇,就从他手中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偏要给它添上一个脚,何必多此一举呢!现在我是第二个画好蛇的,这壶酒应该归我来喝。”说完,他端起酒壶把一壶酒全喝光了。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蹲在地上懊悔不已。
画蛇添足这则成语也就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多此一举的行为,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
儿童成语故事 篇7
1、补天之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是她抟土造人才因而有了人类。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能给人间解除各种危难。原来很古的时候,撑着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带地也下陷了,到处是大火,到处是汪洋一片的大水,不少猛兽以食人为生,各种凶恶的鸟也来抓食老弱病残者。女娲看着人间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她便炼五彩石把倾斜的苍天补好了,把一种猛兽的四只脚砍来做为擎天大柱撑立于天之东南西北的尽头。这样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倾斜了。她又把黑龙杀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带的地也平坦了。伤害人的猛兽都被杀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可以生活的环境。女娲的功劳真可以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比,他们都是人类的伟大的庇护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而又可歌可泣的历程。鲁迅先生据此神话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补天》(亦名《不周山》),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女娲不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胸怀博大的我国古代女神的光辉形象。在鲁迅的笔下,这则神话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辉。
2、不耻下问
这个典故源于《论语。公冶长》。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谦虚,又聪明好学。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叫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以后,人们就尊称孔圉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不可能像人们所讲的那样好,不该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一次,他请教孔子根据啥赐孔圉"文"的雅号。孔子回答:"孔圉聪明灵敏,又勤奋好学,而且常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学问知识,一点也不感到羞耻,因此才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经孔子这样解释细情,子贡终于服气了。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谦虚好学。
3、不得要领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时,有一个民族叫"月氏"(今甘肃、青海之间),被匈奴打败之后,只好远远逃走,他们仇恨匈奴,时刻都想报仇雪恨,但苦于没人相帮,只能暂时忍气吞声。汉朝正想打败匈奴,汉武帝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便想派使者前去联系月氏,一起来消灭匈奴。但通往月氏的道路须经过匈奴。
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张骞受命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住,在那被拘留了十多年,张骞也娶了妻子,有了儿子。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皇上交给的任务。后来,张骞带领部下趁匈奴不注意,逃了出来,继续寻找月氏。由于月氏国王当初被匈奴杀死后,国人立他的太子做国王。新国王便带领臣民向西进攻大夏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占领了大部分领土,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少有外敌骚扰。随着安逸的生活和岁月的流逝,月氏人向匈奴人报仇的念头也逐渐淡薄了。
当张骞等一行人来到之后,和他们谈起抗击匈奴一事时,月氏人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趣来,言谈话语也不得要领。最后张骞等一行人只好扫兴地返回了汉朝。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抓不住事物的要点或关键。
4、游刃有余
宰牛技术十分熟练,刀在牛的骨缝里自由移动碰不到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游刃,运用刀子。余,余地。有个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压的地方,都哗哗有声。刀插进牛身,也嚯地一声响。这些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太美妙了,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样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屠刀回答说:“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规律,这远远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见的没有不是浑然一体的全牛的;三年以后,就不再看到整个的牛了。现在,小臣凭心神来领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将心神作用施展出来,就能依顺着牛的`天生结构,劈开那自然的缝隙,循着那骨节的空窍,按照它本来具有的情况自如地运刀。经络、肌腱、连筋着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况大骨头呢!
好厨师一年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厨师一月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砍。如今小臣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有好几千头了,可是刀刃就像从磨刀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那些骨节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什么厚度,用没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一定是大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还像刚从磨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
虽说这样,每当碰上筋肉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刀,就总是惊恐地戒备起来,目光集中在一点,行动慢慢地缓下来,用刀非常轻,待嚯地一声那关键已经分解开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才提着刀子站在那里,向四周环顾,为完成这活儿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极了!我听了厨师的话,从中懂得了保养生命的诀窍了。”
5、愚公移山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将近90岁了,一家人面对着高山居住着。
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绕很远很远的路一天,愚公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孩子们,因为前面这两座山,我们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看怎么样?”
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问说:“觉得不妥,凭你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么能挖平太行山。王屋山呢?况且把那些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呀?”
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把土石扔到渤海海边上和东北薄州的北部好了。”意见统一后,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是愚公的邻居,她有个男孩,孩子刚开始换牙,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冬天过去了,夏天来临,运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湾的智叟听说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说:“你也太愚蠢了,你还能活几年啊?凭你所剩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草树都无法毁坏,能把那些土和石头怎么样?”
住在北山的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的一点都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虽然我会死掉,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而那山不会增高,何必担心挖不平呢?”
住在河曲的智叟无话可说了。手里握着长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便派大力神夸娥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了。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儿童成语故事 篇8
刮目相看
读音:guā mù xiāng kàn,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
解释 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一个人;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也可以视为刮目相待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人 物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释义 刮目相待 往往与 入木三分 联系在一起的!是鉴别书法功力的一种方法! 意思:文字书写3天后,用刻刀把墨迹刮吊,检查墨迹渗透的深度!是否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看待。
示例 1.鲁迅《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只有航空救国较为别致,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2.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3.他的进步很快,成绩从80分上升到95分,我不禁要对他刮目相看了。
近义词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
反义词 视同一律
刮目相看成语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要到陆口,路过吕蒙的辖区时,鲁肃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于是鲁肃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鲁肃:“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认识事物。
延伸阅读:
用刮目相看造句
1、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它的预算仍然(刚好)有盈余。
2、王锺初次执导金手指,叫人刮目相看。
3、wpp在华盛顿的公司网络之所以让人刮目相看,不仅是因为其多年来收购的这些公司,还在于该公司中负责进行游说活动的重要政治人物的数量,这些人都把自己视为wpp大家庭的一员。
4、他显然从未听过拜伦的名字,但是拜伦那军官制服赢得了他的刮目相看。
5、谁也没想到,当年的倒数第一,如今却是大企业的`老总,真的是刮目相看啊。
6、但是,等他把照片传到网上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照片并没有多少能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意,只能说是拾人牙慧罢了。
7、十年后的今天,小蓝获得了很多奖项,我们对她真的是刮目相看啊。
8、大家公认的天才,没想到毕了业以后混在了社会最低层,所以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9、6年过去了,帕丁顿专科学校的生源来自同样的小区,但学校已经让你刮目相看。
10、世人将会对她刮目相看,将会向她肃然起敬。
11、小绿为了不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他现在非常努力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12、在球场上,就像全世界所看到的,()在一开始大败于意大利和巴西后,红白蓝军团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13、我要告诉你,最近他令我刮目相看。
14、台湾在前400所高校中占据了7个席位,小小的香港最令人刮目相看,占据了6个席位。
15、至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不少高层管理人员察觉到品质是进取型竞争优势的重要优势。
16、考虑到日本的几大竞争对手德国、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并没有踏步不前,日本取得的成就就更让人刮目相看了。
17、当中国闭关锁国时,亚洲的经济地图上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空白,当中国开启国门时,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让世人刮目相看,政治影响力也在加强。
18、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
19、越南股市成立才7年,民众对炒股竟如此倾心,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20、小小的摩纳哥位于法国里维埃拉旁边,一点八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三万人口。
21、虽然此后利润率略有下滑,但这一跃升仍然是人们对于软银的盈利表现刮目相看。
22、但是在过去一年里,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世界上五分之三的货币总供应增长是由新兴经济所提供的。
23、我一定要做到更好,让以前看不起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
24、它能展示人的权力、财富、品味和鉴赏力;能让敌友刮目相看;时常还能体现时代风气。
25、不能制造令人刮目相看的电视机,录象机。
26、啊,这孩子对你刮目相看啦!
27、小猪一心一意想当一只牧羊猪,但主人不相信它的能力,然而后来就对它刮目相看了。
28、我刚刚对你刮目相看了,朋友。
29、过去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令世界刮目相看。
30、高级威士忌味道相当好啊,不仅能让你一醉方休,还令对手刮目相看,为什么不喝喝啊?
31、他最近出了几本十分畅销的书,这使得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
32、不出数年,这个市场已令人刮目相看。
33、学汉语不是为了让你未来的老板对你刮目相看,而是为了让你能听懂她说的话。
34、它的加速、操控、做工、外观、内饰以及型号配置均令人刮目相看。
35、今年前两季度印度gdp增长率是8.9%,令人刮目相看,然而最新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数据表现得更为惊人——10.4%。
36、他的成就使许多人刮目相看。
37、另一名学生,来自伦敦的thomas告诉我们, “只要我一说我在学汉语,人们就会对我刮目相看。
38、本月摩羯座的聪明才智很是让同辈人刮目相看。
儿童成语故事 篇9
成语典故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有争议,因为可能是拿几百人的口粮供养他)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4)逃:逃跑。
(15)立:继承了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人物点评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一国之君识人不清?这与他 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现在人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齐湣王: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儿童成语故事 篇10
【成语】: 改弦更张
【拼音】: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解释】: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下面故事从《汉书》。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改弦更张”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儿童成语故事 篇11
星期天,鸭爸爸在屋里走来走去,看起来很无聊,“爸爸,你怎么了。”
没什么,“宝贝,Internet上不去,也不能去打高尔夫,呆在家里真无聊。”
“哦,真可怜。”鸡毛鸭也爱出去玩,他知道星期天呆在家里有多么地难受!
星期天只要鸭妈妈在家,爸爸就不去打高尔夫。怎么办呢?鸡毛鸭很想帮助爸爸,于是它在屋子里想呀想呀,有什么好办法呢?
他翻开成语故事,找到了:“调虎离山”,书上说,老虎是居在深山里的猛兽,用计策印有老虎深山,人们就比较容易捉住他了。常用来比喻使用计策,使对方离开有利的环境,便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们来个调虎离山计吧”,鸭爸爸问:“什么是调虎离山计呀?”鸡毛鸭在爸爸的耳朵边低声地说了说,鸭爸爸听了猛点头。于是他们便开始了行动。
突然,鸡毛鸭不知为什么肚子疼得很厉害,急性子的鸭妈妈一听,就说“我马上带你去看医生。”
鸭妈妈急匆匆的牵着鸡毛鸭的`小手出门了。
好了,鸭妈妈不在家,鸭爸爸就可以出去了。它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跑到河边的草地上练习高尔夫。
到了医院,妈妈给鸡毛鸭开了个急诊,狼医生做了检查以后对鸭妈妈说:“你的孩子很健康,大概是喝多了冰水,所以肚子痛,他没有什么病,放心吧!”
“那太好了!”鸭妈妈就安心的牵着鸡毛鸭的小手带着鸡毛鸭回家去了。其实它哪里知道是中了鸡毛鸭的调虎离山计了呢!
儿童成语故事 篇12
【成语】: 大腹便便
【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解释】: 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成语故事】: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磕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来,学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思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儿童成语故事 篇13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蛇本来没有脚却被人给它强行加上脚,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用农村的话说就是六指抓痒多一道。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儿童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06-20
儿童成语故事06-05
儿童成语故事简短10-17
儿童成语故事(优秀)05-16
简单儿童成语故事04-28
儿童成语故事精选(15篇)05-27
儿童成语故事15篇(推荐)02-02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汇编16篇)09-20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品【10篇】07-08
三岁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