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作文>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09 02:23:01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1

  一、前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见,作文是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表达要以生活为基础。

  1.初中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要求

  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二、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要求

  1.重视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的读书活动达到预想的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海量阅读法

  引导学生海量阅读课外书籍,如优秀作文选上的学生优秀作文,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以此接受其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

  首先,我每个星期利用一次课堂时间让学生阅读一篇优秀作品;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利用家庭时间阅读两篇优秀作品。其次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好读书卡。由学生记录阅读的时间、作品名称、经典词句或喜欢的段落、阅读感受,并按规定上交检查。以此监控学生阅读内容的落实,积累经典词句或喜欢的段落。

  (2)触类旁通的阅读拓展法

  向学生推荐阅读一组与课上学的文章相类似的好文章。

  如学了一篇《背影》,体会到了在那个特定年代和特定背景下父爱的朴实和真挚的不易。在这前提下,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旧中国人民生活艰难的作品,体会生存之难。同时再推荐阅读一些关于亲情的作品,感受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深刻含义。

  在《故乡》这篇课文学完后,学生还沉浸在鲁迅先生那种对迷茫现实的揭露及对未来的追求的情绪中,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鲁迅先生其他意味深长的小说和犀利尖锐的杂文,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感受一代文豪深刻的思想内涵。

  (3)注重语言规律的积累

  只有丰富的积累才会形成语感,而锤炼语感就要锤炼对语言规律的感觉。重视早读课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流利地朗诵学完的每一篇文章,积累丰富多彩语句,为写作服务。

  (4)加强语言典范的积累

  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好学生手头阅读材料,利用早读课、辅导课来指导阅读,特别是名著推荐阅读,少做题,多读书。

  2.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就是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要关注后进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1)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指导学生如何攫取写作素材

  教学案例:《扳手腕》作文课堂实录:上课我让学学生相互比比手劲。要求在老师喊出“1、2、3”才可以开始。学生们都准备好了他们间双手已经握在了一起。我喊“1”,但没有喊下去,让学生们观察一下大家现在的样子像什么?学生们说:“像海浪,像三角,像小山……”,通过这一步教会学生的如何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接着我说“这次正式开始了”。我喊“1、2”,然后我马上喊“停”,学生们大笑。我要求学生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对手。学生们争着介绍对手,不但把对手介绍得比较具体,而且还抓住了对手的个性特点。通过这一步教会学生的如何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回准备好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了”,我喊“1、2”,接着还是喊“停”,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这是我抓准时机说:“你们能说说你此时的心里想法吗?”同学们有的已经领会到了老师的意图。有的学生说:“那时,我在想,我的对手是个女同学,如果我输了,可就难为情了,我一定要赢。”有的学生说:“我的对手学习成绩一直比我差,比赛一定要像学习一样,要赢他”……学生们突然明白了:原来老师在引导我们如何写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一步教会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最后我问同学们:“《扳手腕》作文会写了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会了”。在批阅《扳手腕》这篇作文时,我明显感到学生比以前的作文写得要真实、出色得多,因为他们都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最新鲜的感受。

  (2)组织参观和户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例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教师提示三方面的内容:学做家务事的时间、地点、名称;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你学到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怎样。这种作文是教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将这个情景写出来――即情境作文。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实事求是,不说空话、假话。因此,这个训练一定要让学生事先准备,如果个别学生未参加跟妈妈学做家务事的活动。宁可让他们以后补作,也不要让他们编造,以免养成不良文风。

  3.教师要做好学习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学参考书的搬运工。教师要精心备课,要在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学参考书,每一堂课教师至少提一个有思维含量,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

  4.重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对文本做多元解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但学生的多元不一定代表深刻,不一定代表全面,个性化理解不代表对学生对文本肤浅的解读,甚至是错误解读的姑息,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度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5.注重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如果忽视学科素养的提升,缺乏问题意识,欠缺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语文教师就会在提高自身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出问题。

  三、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其次要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升自己的素养,重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作文课教案

  回顾、整合、巩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表达,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整合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卡、学生平时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回顾整合

  (一)先抑后扬,激趣导入

  1、快速浏览小作文,评评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厌”的爸爸

  爸爸是我最亲近的人,怎么会“讨厌”呢?不信,我就说几件他的事给你听听。

  先说吃饭的时候吧,不管我想不想吃,爱不爱吃,总是夹着菜往我碗里塞,你们说我能乐意吗?

  要是他外出学习几天回来,可不得了啦!就像几年没见我一样,没头没脑地亲我,胡子把我的脸都扎痛了。我真有点不情愿。其实我也挺想爸爸的,就是他的亲法不大对我的劲儿。

  你们会说:“你一定不爱你爸爸。”我要说:“我最爱的人就是我那?讨厌?的爸爸。”

  评点与赏析

  小作者敢说起他爸爸的“坏话”,看,“不管我想不想吃,爱不爱吃,总是夹着菜往我碗里塞,你们说我能乐意吗?”外出几天回来,“没头没脑地亲我,胡子把我的脸都扎痛了,我真有点不情愿”,他的这种亲法“不大对我的劲儿”。小小年纪就敢说真话,确实不一般。俗话说得好,“童言无忌”嘛。写文章就是要像小作者那样,敢于实话实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篇好的文章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不但有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有真情实感。要想写出这种生动感人的文章来,一方面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来写,一方面要敢于在叙述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注:选自《名师点评中国小学生示范作文精品廊》〕

  2、默读“评点与赏析”,说说如此平实的小作文为什么会被作为示范作文选入作文选。

  3、导入,揭题:本节课就来复习“怎样表达内心的感受”

  【设计意图】《“讨厌”的爸爸》非常平实,却被作为“示范作文”编入作文选,原因是小作者敢于实话实说,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先抑后扬的方法引入,既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为复习、整合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回顾写法。

  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内心的感受?

  2、 你从学过的课文中体会到哪些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1)小组讨论,填写学习卡。

  课 题 内 心 感 受 表 达 方 法 (2)班级汇报、交流。

  (3)梳理、概括最基本的表达方法。

  怎样表达内心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是复习课,对于什么是内心感受,怎样表达内心的感受,学生在已往的阅读教学(包括习作练习)中,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比较理性的概括。这个环节通过合作学习,从比较理性的层面,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概括出一些既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又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利于整合习作和阅读经验,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更好地表达。这是知识的抽象过程。心理学迁移规律(贾德的概括化理论)指出,“一个人只有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根据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基本的读写方法,有利于读写方法的迁移。

  二、巩固运用,综合提高

  (一)重温课文,深入体会

  1、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六年制第十一册)有关课文片段,用“——”画出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读读想想: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反馈。

  (二)尝试修改,深入体会

  1、出示一篇学生习作,想想:是否表达内心的感受,应如何修改?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反馈。

  (三)交流经验,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自由拿出自己的'习作,对照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一是可以说说自己哪个地方做得比较好,自己是怎样做的

  ;二是可以说说哪里做得不好,要怎么改;三是可以互相评评做得好的地方,或提出修改的意见。要求边对照方法,边交流评议,边自主修改。在小组交流时,教师巡回参与交流与指导。

  2、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或其它文章,以及自己的习作来印证已概括出来的读写方法,使概括化的读写方法返回到具体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所以,这个环节安排三个层面的“例证”,力求使知识具体化,为迁移创造条件。第一个层面是重温阅读课文有关片段,进一步体会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这是正面例证;第二个层面是尝试修改一篇习作,这是反面例证;第三个层面是对照方法,重新审视平时习作,交流经验,互相评议,自我修改,以求尝试运用、综合提高。知识的例证过程,是知识的具体化之路,也是知识迁移的必由之路。

  三、简要总结,拓展延伸

  1、简要总结。对照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课的学习体会后,提出在今后的写作中,应注意表达内心的感受,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2、拓展延伸。

  ①修改练习:课后,继续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②习作练习:课后,请回忆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情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诗歌、日记、书信等),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知识具体化之后,再次进行综合归纳,并拓展延伸,这是迁移知识的过程。认识的提高是个反复的过程,只有遵循认识规律,反复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认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初中作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4-08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4-02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2-01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3篇04-0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2篇)04-05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0篇04-03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2篇04-04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04-0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集锦12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