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初中>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4-07-19 13:59:58 初中数学 我要投稿

(精选)初中数学知识点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1

  1.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7.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8.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9.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0.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3.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4.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5.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6.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7.

  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d>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

  18.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9.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0.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21.内公切线长= d-(R-r)外公切线长= d-(R+r)。

  2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2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初中数学知识点2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为主根,用符号“√a”表示,a为“被开方数”。

  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零的.立方根是零、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二、方程

  1.代数式:单独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所有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的所有整式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4.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所有整式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5.二元二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次数是2的所有整式方程叫二元二次方程。

  三、三角形

  1.几何图形: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圆柱、圆锥和球以及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棱台。

  2.图形的三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

  3.三角形的稳定性。

  4.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6.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一锐角的正切等于锐角A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一锐角的余切等于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一锐角的正弦等于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一锐角的余弦等于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7.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8.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以及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9.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0.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1.相似的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2.反证法:在证明一个命题的论证中,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与定义、公理或已经证明过的命题或已经掌握的事实相矛盾,从而使这个假设成为一个不成立的命题,这种推证方法叫做反证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常常用反证法。

  四、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2.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重心: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重心是它们的对角线的交点。

  3.梯形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3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3、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4、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5、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1、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2、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3、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4、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初中数学知识点4

  正棱锥是棱锥的一种,具备着所有棱锥的性质和定理。

  正棱锥

  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3)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4)正棱锥的侧面积:如果正棱锥的底面周长为c,斜高为h’,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s=1/2ch‘。

  特别地,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的正三棱锥叫做正四面体。

初中数学知识点5

  一、圆

  1、圆的有关性质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圆,固定的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半径。

  由圆的意义可知: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就是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圆弧,简称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圆形叫弓形。

  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等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二、过三点的圆

  l、过三点的圆

  过三点的圆的作法:利用中垂线找圆心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内接三角形。

  2、反证法

  反证法的三个步骤:

  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得出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证明:设有两个以上是钝角

  则两个钝角之和>180°

  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不可能有二个以上是钝角。

  即最多只能有一个是钝角。

  三、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两条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个条弧。

  推理2:圆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四、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实际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顶点是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五、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推理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理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理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以上的定理、推理,所添加辅助线往往是添加能构成直径上的圆周角的辅助线。

  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制定计划,成为习惯

  无论是学习哪一科,明确的目标计划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要被大家说烂了的提高成绩的基本。

  数学也是一样,虽然公式多,定义多,图形多,但完全不影响制定数学的学习计划。学习是一个长久性的打算,因此在制定数学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的详细一点。

  比如说每天做多少道题,掌握多少个公式,记住几个定义等等。这样才是学好高中数学应该做的步骤。

  其次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给自己的规定去做,不要想着偷懒,今天不爱做就留给明天,想着明天多做点补回来。

  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今天的任务就要今天完成,想着自己为了提高数学成绩,无论如何都要努力。

  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预习帮助大家在数学课上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个先知,不至于惊讶惊讶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

  而复习就是对这一堂课的.数学学习进行一个验收和反馈,检验自己是否学会数学老师讲的内容;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及时找到自己数学学习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这样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带着之前留下来的疑问了。这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提高数学成绩非常有帮助。

  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作业是一个很好查缺补漏的过程,因此同学们想要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要依赖不会就空着等数学老师上课讲这样的想法,这样只会退步。

  数学学习就是要不断的动脑解决问题,所以作业要完成,还要高质量的去完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要空太多的题不写,就只等着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和解题过程,这样一来,需要自己消化的数学问题就因为自己的懒惰变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影响之后的学习效率。

  数学最常用且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

  1、预习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听讲有学问: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3、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最好再加个“好题本”。发现许多同学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这样学习效果都不好。

  4、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绝对不是课堂学习的替代品。

  5、注意总结和反思:

  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

  6、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关于数学常见误区有哪些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6

  关于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

  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y=a(x+b)2+c,是将y=ax2的二次函数图像按以下规律平移

  (1)c>0时,图像向上平移c个单位(上加上)。

  (2)c<0时,图像向下平移c个单位(下减)。

  (3)b>0时,图像向左平移b个单位(左加)。

  (4)b<0时,图像向右平移b个单位(右减)。

  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初中数学知识点7

  构造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认真分析,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挖掘潜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因素,从而构造出方程,使问题解答巧妙、简洁、合理。

  1、某些题目根据条件、仔细观察其特点,构造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从而获得问题解决。

  例1:如果关于x的方程ax+b=2(2x+7)+1有无数多个解,那么a、b的值分别是多少?

  解:原方程整理得(a-4)

  ∵此方程有无数多解,∴a-4=0且

  分别解得a=4,

  2、有些问题,直接求解比较困难,但如果根据问题的特征,通过转化,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使问题得到解决。此方法简明、功能独特,应用比较广泛,特别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3、有时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构造出方程组,从而可找到解题途径。

  例3:已知3,5,2x,3y的平均数是4。 20,18,5x,-6y的平均数是1。求的值。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平均数概念,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出x、y的值,再求出的值。

初中数学知识点8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

  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

  ③结果是等式

  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

  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

  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

  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9

  自然数的分类包括了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1和0。

  自然数的'分类

  ①按能否被2整除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 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 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注:0是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②按因数个数分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 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 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同学们对于“0”,它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其实学术界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初中数学知识点10

  一、平移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

  (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平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分析所作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健点。

  (3)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健点。

  (4)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5)写出结论。

  二、旋转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

  (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

  (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

  (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

  (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4、常见考法

  (1)把平移旋转结合起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利用平移变换与旋转变换的性质,设计一些题目。

  误区提醒

  (1)弄反了坐标平移的上加下减,左减右加的规律;

  (2)平移与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点11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㈡空间与图形A、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

  点,线,面: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

  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

  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

  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

  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③两圆相交R—rdR+r(Rr)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一、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

  |a|≤b—b≤a≤b|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8、面积法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9、几何变换法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

  10、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为分析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12

  一、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⑴;⑵若,…,,则(a—常数,…,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⑷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⑵若,,…,,则(a—接近、、…、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较“小”较“整”,则;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三、应用举例(略)

  初三数学知识点:第四章直线形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

  ☆内容提要☆

  一、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

  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9.对顶角及性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公理、定理

  14.逆命题

  二、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x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三、四边形

  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

  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⑶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⑶判定步骤: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

  4.有关定理: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初中数学知识点13

  一、初中数学基本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二元一次方程。

  4.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5.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

  6.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7.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8.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当a是正数时,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时,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a是负数时,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时,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当a是零时,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时,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9.函数: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10.一次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

  11.正比例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且这个数值在比例上成正比,那么称y是x的`比例函数。

  12.反比例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且这个数值在比例上成反比,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13.平行四边形: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组对角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4.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15.菱形:有两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6.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17.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8.三角形:在同一个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9.中线: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中线。

  20.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高线。

  21.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角平分线。

  22.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中位线。

  23.轴对称图形:一条物体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4.直接开平方法:形如x2=p或者(nx+m)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可采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5.配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用右边的式子除以左边的式子,得到一个平方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6.公式法: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7.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等于0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将各个因式分解,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再用直接开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初中数学基本运算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14

  顾名思义。中位线就是图形的中点的连线,包括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两种。

  中位线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

  (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结一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梯形的中位线就变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初中数学知识点15

  换元法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

  分类

  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

  换元的种类有:等参量换元、非等量换元

  换元法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说把一个方程用其他未知数表示,再带入另一个方程中。

《(精选)初中数学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垂直知识点12-07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01-13

初中数学角的知识点05-31

(经典)初中数学知识点07-19

初中数学倒数的知识点08-01

初中数学知识点04-30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06-14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12-05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07-30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06-10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选)初中数学知识点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1

  1.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7.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8.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9.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0.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3.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4.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5.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6.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7.

  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d>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

  18.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9.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0.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21.内公切线长= d-(R-r)外公切线长= d-(R+r)。

  2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2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2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初中数学知识点2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为主根,用符号“√a”表示,a为“被开方数”。

  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零的.立方根是零、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二、方程

  1.代数式:单独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所有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的所有整式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4.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所有整式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5.二元二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次数是2的所有整式方程叫二元二次方程。

  三、三角形

  1.几何图形: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圆柱、圆锥和球以及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棱台。

  2.图形的三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

  3.三角形的稳定性。

  4.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6.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一锐角的正切等于锐角A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一锐角的余切等于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一锐角的正弦等于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一锐角的余弦等于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7.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8.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以及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9.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0.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1.相似的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2.反证法:在证明一个命题的论证中,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与定义、公理或已经证明过的命题或已经掌握的事实相矛盾,从而使这个假设成为一个不成立的命题,这种推证方法叫做反证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常常用反证法。

  四、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2.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重心: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重心是它们的对角线的交点。

  3.梯形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3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3、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4、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5、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1、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2、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3、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4、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初中数学知识点4

  正棱锥是棱锥的一种,具备着所有棱锥的性质和定理。

  正棱锥

  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3)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4)正棱锥的侧面积:如果正棱锥的底面周长为c,斜高为h’,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s=1/2ch‘。

  特别地,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的正三棱锥叫做正四面体。

初中数学知识点5

  一、圆

  1、圆的有关性质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圆,固定的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半径。

  由圆的意义可知: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就是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圆弧,简称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圆形叫弓形。

  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等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二、过三点的圆

  l、过三点的圆

  过三点的圆的作法:利用中垂线找圆心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内接三角形。

  2、反证法

  反证法的三个步骤:

  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得出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证明:设有两个以上是钝角

  则两个钝角之和>180°

  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不可能有二个以上是钝角。

  即最多只能有一个是钝角。

  三、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两条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个条弧。

  推理2:圆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四、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实际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顶点是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五、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推理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理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理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以上的定理、推理,所添加辅助线往往是添加能构成直径上的圆周角的辅助线。

  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制定计划,成为习惯

  无论是学习哪一科,明确的目标计划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要被大家说烂了的提高成绩的基本。

  数学也是一样,虽然公式多,定义多,图形多,但完全不影响制定数学的学习计划。学习是一个长久性的打算,因此在制定数学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的详细一点。

  比如说每天做多少道题,掌握多少个公式,记住几个定义等等。这样才是学好高中数学应该做的步骤。

  其次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给自己的规定去做,不要想着偷懒,今天不爱做就留给明天,想着明天多做点补回来。

  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今天的任务就要今天完成,想着自己为了提高数学成绩,无论如何都要努力。

  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预习帮助大家在数学课上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个先知,不至于惊讶惊讶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

  而复习就是对这一堂课的.数学学习进行一个验收和反馈,检验自己是否学会数学老师讲的内容;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及时找到自己数学学习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这样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带着之前留下来的疑问了。这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提高数学成绩非常有帮助。

  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作业是一个很好查缺补漏的过程,因此同学们想要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要依赖不会就空着等数学老师上课讲这样的想法,这样只会退步。

  数学学习就是要不断的动脑解决问题,所以作业要完成,还要高质量的去完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要空太多的题不写,就只等着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和解题过程,这样一来,需要自己消化的数学问题就因为自己的懒惰变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影响之后的学习效率。

  数学最常用且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

  1、预习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听讲有学问: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3、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最好再加个“好题本”。发现许多同学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这样学习效果都不好。

  4、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绝对不是课堂学习的替代品。

  5、注意总结和反思:

  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

  6、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关于数学常见误区有哪些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6

  关于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

  上加下减,左加右减

  y=a(x+b)2+c,是将y=ax2的二次函数图像按以下规律平移

  (1)c>0时,图像向上平移c个单位(上加上)。

  (2)c<0时,图像向下平移c个单位(下减)。

  (3)b>0时,图像向左平移b个单位(左加)。

  (4)b<0时,图像向右平移b个单位(右减)。

  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初中数学知识点7

  构造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认真分析,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挖掘潜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因素,从而构造出方程,使问题解答巧妙、简洁、合理。

  1、某些题目根据条件、仔细观察其特点,构造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从而获得问题解决。

  例1:如果关于x的方程ax+b=2(2x+7)+1有无数多个解,那么a、b的值分别是多少?

  解:原方程整理得(a-4)

  ∵此方程有无数多解,∴a-4=0且

  分别解得a=4,

  2、有些问题,直接求解比较困难,但如果根据问题的特征,通过转化,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使问题得到解决。此方法简明、功能独特,应用比较广泛,特别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3、有时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构造出方程组,从而可找到解题途径。

  例3:已知3,5,2x,3y的平均数是4。 20,18,5x,-6y的平均数是1。求的值。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平均数概念,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出x、y的值,再求出的值。

初中数学知识点8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平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

  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

  ③结果是等式

  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

  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

  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

  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9

  自然数的分类包括了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1和0。

  自然数的'分类

  ①按能否被2整除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 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 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注:0是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②按因数个数分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 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 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同学们对于“0”,它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其实学术界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初中数学知识点10

  一、平移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

  (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平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分析所作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健点。

  (3)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健点。

  (4)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5)写出结论。

  二、旋转变换: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

  (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

  (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

  (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

  (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4、常见考法

  (1)把平移旋转结合起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利用平移变换与旋转变换的性质,设计一些题目。

  误区提醒

  (1)弄反了坐标平移的上加下减,左减右加的规律;

  (2)平移与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点11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㈡空间与图形A、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

  点,线,面: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

  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

  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

  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

  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③两圆相交R—rdR+r(Rr)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一、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

  |a|≤b—b≤a≤b|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8、面积法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9、几何变换法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

  10、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为分析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12

  一、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⑴;⑵若,…,,则(a—常数,…,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⑷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⑵若,,…,,则(a—接近、、…、的平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较“小”较“整”,则;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三、应用举例(略)

  初三数学知识点:第四章直线形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

  ☆内容提要☆

  一、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

  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9.对顶角及性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公理、定理

  14.逆命题

  二、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x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三、四边形

  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

  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⑶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⑶判定步骤: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

  4.有关定理: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初中数学知识点13

  一、初中数学基本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二元一次方程。

  4.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5.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

  6.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7.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8.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当a是正数时,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时,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a是负数时,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时,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当a是零时,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时,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9.函数: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10.一次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

  11.正比例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且这个数值在比例上成正比,那么称y是x的`比例函数。

  12.反比例函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且这个数值在比例上成反比,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13.平行四边形: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组对角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4.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15.菱形:有两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6.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17.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8.三角形:在同一个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9.中线: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中线。

  20.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高线。

  21.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角平分线。

  22.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中位线。

  23.轴对称图形:一条物体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4.直接开平方法:形如x2=p或者(nx+m)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可采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5.配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用右边的式子除以左边的式子,得到一个平方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6.公式法: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27.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等于0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将各个因式分解,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再用直接开方法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初中数学基本运算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14

  顾名思义。中位线就是图形的中点的连线,包括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两种。

  中位线

  中位线概念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

  (1)要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开。三角形中线是连结一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中点的线段。

  (3)两个中位线定义间的联系:可以把三角形看成是上底为零时的梯形,这时梯形的中位线就变成三角形的中位线。

初中数学知识点15

  换元法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

  分类

  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

  换元的种类有:等参量换元、非等量换元

  换元法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说把一个方程用其他未知数表示,再带入另一个方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