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高中>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6-15 09:12:03 高中生物 我要投稿

(合集)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集)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

  ②是O2

  ③[H]

  ④是ATP

  ⑤是ADP和Pi

  ⑥是C3

  ⑦是CO2

  ⑧是C5

  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④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

  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

  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

  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依据,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近或...........

  远的亲缘关系。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4、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

  ①操作的基本步骤: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安放、对光(光线暗时,可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亮时,可选用小光圈,平面镜)、压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且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认识目镜和物镜(123为目镜,456为物镜)

  镜长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且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注意: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被16个细胞充满,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则仅被1个细胞所充满(前者细胞面积被放大100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160000倍)

  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直径上有16个细胞,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直径上则有4个细胞(前者细胞长度被放大1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400倍)

  ④低倍镜的放大倍数小,物镜短,通光量大,视野亮;高倍镜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长,通光量小,视野较暗。

  ⑤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看到的是q;显微镜观察的目标在视野的右下角,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右下角移动。

  第二章第一节组成细胞的分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不............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不同生物所含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等;①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②鲜重最多:O

  ③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④主要元素;C、O、H、N、S、P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鲜重,85%—90%)无机物无机盐

  3.组成细胞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7%—10%)...的化合物

  元素C、H、O、N(有的含P、S)

  脂质:元素C、H、O(有的含N、P)

  有机物糖类:元素C、H、O

  核酸:元素C、H、O、N、P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还原糖的检测:材料含糖量高,颜色较白的,如苹果,梨

  试剂斐林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5g/ml的硫酸铜等量混合后加入组织样液)

  现象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注意: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其遇碘液后变蓝。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但蔗糖为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甲液与乙液最好是现配先用,且必须混合均匀。

  ②脂肪的检测:材料花生子叶

  试剂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液

  现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可见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或者红色(苏丹Ⅳ)的脂肪颗粒。

  ③蛋白质的检测:材料豆浆、蛋清等试剂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1g/ml的硫酸铜先后加入组织样液)现象不需水浴加热即可出现紫色反应。

  注意:用蛋清时一定要稀释,若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时,会黏在试管内壁,使得反应不够彻底,且试管不易清洗;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先用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

  第二章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NH2

  元素C、H、O、N(少量P、S)

  RCHCOOH

  基本单位氨基酸(20种)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

  脱水缩合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之间的差别是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多肽(链)肽键:─CO─NH─

  盘曲、折叠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空间结构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结构多样性)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决定

  功能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结构成分、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功能多样性)(角蛋白、酶、载体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相关计算

  ①肽键个数(脱水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②几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③蛋白质分子量=N×a—18×(N─M)其中a代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

  第二章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分子磷酸

  ①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五碳糖(2种)

  (8种)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

  ②核酸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③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注意:遗传物质和核酸的区别:如小麦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和核酸均是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①原理:用甲基绿和吡咯红染液染色甲基绿使DNA变绿、吡咯红使RNA变红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以促使DNA与蛋白质的分离。

  ②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在30度的温水中用盐酸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玄色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换高倍镜观察)。

  ③实验现象: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④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核细胞DNA则主要位于拟核)

  第二章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①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都有)②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二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动物二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③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植物多糖:淀粉(贮能)、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不提供能源)

  动物多糖:糖元(贮能)(如肝糖原、肌糖原提供肌肉能源)

  3、脂质的组成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N。脂质中的氧元素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所以等量的脂肪和等量的糖类,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多。(O含量相对少、H比例高,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耗氧多)

  脂肪:储能、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4.脂质分类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脑、卵、、肝脏、大豆中磷脂较多固醇:对生物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积极作用。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血液脂质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维持第二性征)、VD(有利于人体对Ca、P吸收)

  5、①单体: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②多聚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③每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成多聚体。故碳元素为基本元素。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水的概述: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的生物种类含水量差异大,一般水生生物含水量多于陆生生物;同一生物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差异大,一般幼年大于老年;同一生物个体不同器官含水量也不同。

  2.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含量约95%约4、5%功能1、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联系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随结合水增加,抗逆性增强。注意:心肌含水79%呈坚韧形态是因为其结合水含量多,而血液含水82%呈流动状态是因为其自由水含量多。

  3、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功能: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血钙高会肌无力)③维持酸碱平衡(如NaHCO3/H2CO3)④调节渗透压

  4、植物必需无机盐的验证(溶液培养法,注意对照)

  在植物需要的各种无机盐中,摄取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用完全培养液(即包含植物生活需要的各种重要元素的矿物质溶液)培养植物,植物应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在培养液中特意缺少某种元素后植物发生生长发育不良或其他种异常现象,当再重新添加该种元素后,植物又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了解某种元素对植物生活所起的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高中生物常考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C H O N 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附表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重点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糖原

  肝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原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

  脂质的分类 、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2、(内脂)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包括:

  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

  细胞膜有关知识点总结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还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5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6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4、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或----或-----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的(运动/静止)。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内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离子、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向自由扩散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协助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主动由低(高)浓度向高-----(要/不需要)载体运输(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能量大分子物质胞吞由细胞----到细胞-----(外/内胞吐由细胞----到细胞-----(外/内-----(需要/不需要)能量略分泌蛋白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不需要)能量略白细胞吞噬-----特点图例实例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7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的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2)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3)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X,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8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单位时间内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比较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时间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9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0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生物学科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

  众所周知,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发展最快的科学,而且生命科学将成为将来决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科学制高点。学好生命科学,对于我们在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好生物学呢?

  1.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 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2.完善理论体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除了专用名词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1)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人会有“白化病”、“白痴病”?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说人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从古类人猿进化来的?为什么人类要保护鸟类?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 注意理论与生物基本概念的联系。理论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诸多概念的正确理解上。例如了解内环境自稳态理论的前提是弄懂pH值、体温、血压、血糖、渗透压、氧分压、电解质浓度等;同样,生态平衡理论的运用也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等概念的掌握。

  (3) 把握各理论间的联系。生物学各种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理论又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使人们认识的生物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把某个理论放在整个生物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虑,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生物理论的掌握更加完善,运用起来更加精确。

  (4)提高解题技巧。近几年生物学高考题目主要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学会区分对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知识、熟悉理论,还应当培养实践能力、加强科技意识、训练创造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明确实验的主要目的,规范实验的操作要求,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其次要学会知识和理论如何与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更加扎实、更加全面;接着要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随着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内容不断涌入到考题之中,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生物等,因此,学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关心科技时事、了解科技发展动态;最后,我们还必须经常进行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尝试从一个现象联想到另一个现象、从一种知识迁移出另一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系统化、立体化,使自己的生物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师建议:

  1、考试范围:必修二全册和必修三第一、二章。试卷上有50道选择题共50分,简答题50分,其中包括实验设计一道

  2、复习注意:首先是下功夫,扎实细致地进行复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是能反映在成绩上的。其次是注意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针对性的多做一些习题,对做错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复习巩固、加深理解,避免再次出错;翻阅以前的习题、试卷,对一些以前出错的题重复做一遍;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先把稳得的分得到,仔细审题,抓住要点。

  高中生物学习技巧

  方法有两个,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高三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进度很系统的复习,但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的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高二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课本是最最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三本课本读的滚瓜烂熟。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两种归纳的基础之上,便做着两种归纳的归纳,也就是特殊知识点的归纳,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烂熟于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经过这样抄一遍,看几遍也都攻下来了,所以上考场的时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我高考前两个星期就是先花了一个星期把书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识归纳,然后接下来那个星期就看特殊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我是看卷子的)。

  然后讲讲做题。

  练习题的选择:主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自己再有一两本就可以了(根据自己能力,难度可稍大)

  常用:优化设计、黄冈考典、易错题宝典、龙门书局(实验!)

  要点: 多做 精做(高考题,实验设计题,经典实验题)

  简答题要认真对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练表述和实验设计注意事项)

  归纳

  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没做一样

  课上课下多和同学老师讨论

  听课

  做好预习

  听课时记一些特殊的例子,自己预习是没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

  讲卷子时不管做没做对都要留心,主要记下一些技巧性东西和每道题的考点

  及时提问

  以上是复习准备的方法,是知识录入,那考试时应该怎样把知识提取出来呢?我想,首先应该确信自己每个知识点都弄懂了,遇到一个问题时,要做的就是把答案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看到一个题目,先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搜索若干个出相关的知识点,就像在网上搜索资料一样;简单的题目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复杂的题目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后一种方法在生物考试中尤为重要,因为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联系性,生物体各种形状和功能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决定了试题答案要求全面。生物试卷中更多的是多选题和简答题,全面和体现联系是取得高分的关键。牢固的基础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灵活的思路则是学好这门课,考出好成绩的根本。

  上面介绍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我觉得不仅适用于学习生物,也适用于学习其他科目,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而不断改良。我的学习方法,像知识归纳,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的,我并不十分聪明,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勤奋来收获更多的知识。勤奋、付出,是每一个求学的人都必须做到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3

  一、认识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还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都能进行呼吸(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5)有遗传和变异;(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7)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8)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互助关系等)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成变得环境怎么样啦):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②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理解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它怎么样啦):例如:青蛙冬眠(温度);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水分)等。

  适应方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或自残等

  三、生物学

  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2、实验法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①制定计划要注意变量和设置对照组,②任何探究活动的开始都是提出问题的。 3、生物学发展历程:(略)

  四、光学显微镜

  Ⅰ生物和细胞

  1、说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2)显微镜下呈现的像为倒像,所以像在视野的哪一方,要将像移到中央,玻片就继续往哪一方移。

  (3)当光线强时,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弱时,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4)从低倍镜转向高倍镜,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

  (5)当镜头有污点时,使用擦镜纸擦镜头。

  (6)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再使用细准焦螺旋。显微镜对光完后,视野是雪白色的。

  (7)粗准焦螺旋还可以调节镜筒的高度。在转动粗准焦螺旋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③取口腔细胞④将口腔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⑤盖上盖玻片⑥染色

  (9)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②滴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③取洋葱表皮细胞④将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⑤盖上盖玻片⑥染色(生理盐水的作用:①保持细胞正常形态;②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区别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会绘图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共同拥有三个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注意: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但是上图中没有画线粒体。

  (3)细胞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细胞呈现方形)细胞膜:保护作用和控制物质进出(物质交换)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遗传物质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能进行能量转换液泡:含有细胞液,各种色素,糖分等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叶绿素,使叶子呈绿色。

  (3)绘图注意事项:①图的大小适当,位置一般稍偏左上方;②一般使用3H或2H的铅笔③图由点线组成,较暗的地方用细点表示,不能涂;④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⑤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

  二、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①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等;②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2)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两种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只含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而线粒体则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把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遗传物质。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遗传的主要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为二→细胞膜向四周凹陷→细胞质分裂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2)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为二→两个新核之间形成细胞膜→形成细胞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核最先分裂;植物和动物细胞分裂的细胞膜分裂不同。

  (4)细胞分裂的特点: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平均分配,保证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也就是原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经过分裂形成的2个新细胞也有23对染色体)

  三、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相同的细胞群就形成了组织。

  (2)人体和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或动物体

  (3)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八大系统:消化、呼吸、运动、神经、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系统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等

  (3)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这三者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三者是生殖器官)3、细胞的分化

  在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在功能、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这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概述植物有哪些类群,并能区分这些类群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30多万种,它们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前面三种属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而种子植物可以)

  植物:葱、蒜、竹子、水稻、小麦等)双子叶:两片子叶、直根系、网状叶脉。(代表植物:白菜、桃树、花生、大豆等)。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说明绿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①植物生活需要水:a水是生物体重要组成原料;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水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d水能保持植物挺立的状态;e水能调节植物体温度。 ②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氮:使植物枝叶繁茂;磷:促进幼苗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前成熟;钾:使茎杆健壮抗倒伏,促进淀粉形成。

  (2)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①定义: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汽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 ②场所:叶片的气孔③蒸腾作用的意义:a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b它可以降低叶面的温度,防止叶片被阳光灼伤;c它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d促进根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e蒸腾作用使得水能从根向上流向茎,相当于一个拉力。 ④农业上的应用:移栽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遮阳:剪去一部分枝叶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突触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动到极点,不同的染色体对(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3、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期间。

  4、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减数分裂后,只形成一个卵母细胞。

  6、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个生物体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以及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基因的本质

  1、 DNA的化学结构:

  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成分是C、H、O、N、P等。

  脱氧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

  脱氧核苷酸有四种。在DNA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腺嘌呤。

  (一)deoxynucleotides;鸟嘌呤

  (G)deoxynucleotides;胞嘧啶

  (C)Deoxynucleotides;胸腺嘧啶

  (T)Deoxynucleotides;

  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是相同的,但四种含氮碱基不同:ATGC;

  (4)DNA是脱氧核苷酸链,由四个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2、 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边,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主链之间的横条为碱基对,设置在内侧。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确定了一个DNA链上碱基的序列。根据互补碱基对的原理,确定了另一条链上碱基的序列。

  3、DNA的特点:

  稳定性:脱氧核糖和磷酸在两条DNA分子长链上交替排列的序列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2)多样性:DNA碱基对序列是可变的。碱基对排列:4N(n为碱基对数目);

  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这构成了DNA分子本身的严格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1)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相等,占整个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

  (2)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嘌呤和嘧啶的和与其互补链上相应的比值是互反的。

  (3)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A+T/G+C)与互补链上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相同。

  5、 DNA复制:

  (1)有丝分裂间隔和第一次减数分裂间隔;

  (2)位置:主要在细胞核内;

  (3)条件:

  a、模板:双亲DNA的两个母链;

  b、原料:四脱氧核苷酸;

  c、能源:(ATP);d是一系列的酶。

  没有它们,DNA复制是不可能的。

  过程:

  A 、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两条扭曲的双线。这个过程被称为解旋。

  B、合成子链: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以每个已解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着纺丝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长,每个子链与相应的母链缠绕成螺旋结构。

  C、形成新的DNA分子;

  特性:复制时松开螺钉,保留一半。

  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两个相同的DNA分子。

  意义:使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上一代与后代一定程度的连续性;

  精确复制的原因是DNA可以自我复制,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可以提供复制的模板;其次,由于其互补的碱基配对能力,这可以使复制准确。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吗?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的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高一,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

  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

  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

  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

  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

  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

  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

  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06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08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总结11-10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1-0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05-17

(优秀)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17

(精)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05-2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05-2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优秀】05-28